“钢琴将永远在那里,只要我与它在一起,我的未来必掌握在我的双手中!”丨史兰倩丝卡《琴恋》译者序
露丝·史兰倩丝卡(Ruth Slenczynska),世界著名钢琴家,“美国第一钢琴夫人”,被伦敦《镜报》称为“当代最优秀的女钢琴家”。4岁起就以音乐神童的身份演出,8岁于纽约公演时,被《纽约时报》誉为“自莫扎特之后最杰出的音乐神童”,并说听她的演奏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经历”。她幼时受教于欧美两地所有的杰出钢琴家,尽得浪漫派后期大师们琴艺与音乐观精髓之真传,其本人即可称为“一部钢琴音乐的活历史”。从艺76年来,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了3000场以上的独奏会,和许多著名管弦乐团有过密切合作。她同时也是一位备受欢迎的音乐评审及音乐教学大师,成年后精湛的音乐表达和完美的教学理念,以及总是一针见血地解决许多钢琴演奏上的问题,为她带来无数奖项。2005年1月为庆祝自己的80岁生日,她在中国台湾举办“封琴纪念音乐会”,为长达76年的演奏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而在独奏会下半场弹肖邦《第一号叙事曲》时,居然因用力过猛而把琴弦弹断!宝刀未老,于此可见。
《琴恋》译者序
音乐天才的传奇人生,儿童教育的典型案例,钢琴演奏黄金时代的缩影。此书是史兰倩丝卡前半生传奇经历的真实记录。从中我们可了解到,一位音乐神童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家的风雨历程。作者曾受教于鲁宾斯坦、科尔托、佩特里、拉赫玛尼诺夫等钢琴大师,本书也详尽地反映了他们的音乐观念与技巧特点,极富价值。本书由史兰倩丝卡亲自授权自己的得意门生王润婷翻译。王润婷受其教诲多年,对其师的音乐及人格魅力感受颇深,译文忠实细腻地传达出大师早年的心路历程。
壁炉里熊熊烈火烧得正旺。窗外冰凉清冷的微风荡漾在初春的校园里,残雪只剩下冰块状,这里那里地分布着,和煦的阳光带回了摇晃的野雁,到处漫步觅食。我蜷缩在星巴克角落的沙发里,融在1980年代的美国乡村歌曲与浓郁的咖啡香气中。一切都很不一样了。
一阵风吹来,大门外走进一家人,走在最前头的是个小女孩。那微卷的褐发、大大的眼睛、圆胖矮小的身躯,好像她。
她像这个小女孩这么大的时候就在钢琴前埋头苦干了。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在做什么?我努力地回想。片段的记忆里,在家门外吃沙喝土、骑马打仗;父亲的溺爱、母亲的怀抱,到处都是安全堡垒。
为了找资料,我又回到南伊利诺伊大学,那个曾实现我梦想的地方。“钢琴之屋”已不复见,只剩下一片草丘和几棵大树。我在图书馆里,耳朵听着她各时期的录音,眼睛看着一张张她幼时、少年、成年的照片和剪报。数十年的人生,压缩成连串声影。我思潮起伏,有些透不过气来。
一切都真实得如昨日之事,却已久远。那晃荡着双脚弹琴、有着甜美脸庞的小女孩如今已80岁。人生中所有好的,不好的,快乐的、不快乐的都已过去。岁月悠悠,无情却公正。辉煌人生或失意人生都会过去;成功得早与成功得晚,也会过去。想必她很早就了悟了这点!
她——露丝·史兰倩丝卡,1925年1月15日出生于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父亲约瑟夫·史兰倩丝基是美籍波兰裔小提琴家,母亲桃乐丝·戈德凯恩德的父母是来自波兰的犹太后裔。史兰倩丝卡的父亲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伤及手腕,无法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便计划由他的第一个孩子来完成他个人在音乐上的伟大目标。史兰倩丝卡就是这个不幸的孩子。
她3岁半便开始接受父亲每日九小时的严苛训练。4岁演奏第一场钢琴独奏会,5岁全家为了她的音乐教育移居德国。因着父亲严厉的督导与欧美两地众多名师的教导,她于6岁在柏林,7岁在巴黎,8岁在纽约成为一颗闪亮的新星。各地的邀约让她的年薪高过当时的美国总统。金钱使父亲的伟大理想变了调,在他错误的引导下,史兰倩丝卡面临青少年时期痛苦的自我迷失。15岁时与父亲决裂,自舞台上消失,更于19岁离家出走,与乔治·伯恩结婚;这段婚姻于1955年结束。
自15岁起,经过十年演奏生涯的中断与自我价值的探索,她慢慢地明白,音乐乃是她个人生命的延伸,与人有心灵交流的演奏是其生命存在的价值。1953年,28岁的她,在历经艰辛后终于寻回自我,独立而勇敢地站起来,再度成为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
1964年,由于繁忙的演出造成健康严重地耗损,她接受了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音乐系的聘请,任驻校艺术家,开始了演奏与教学并重的生活。三年后与该校政治系教授詹姆斯·克尔博士结婚,这是她幸福美满的第二度婚姻。30多年来,她精湛的钢琴演奏与完美的教学理念为她带来无数奖项。2002 年,克尔博士去世一周年,史兰倩丝卡由南伊利诺伊大学移居纽约,受邀至曼尼斯音乐学院演奏,应聘为朱利安音乐学院及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讲座,并于2002年10月至台湾东吴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年。
虽然汲汲营营的父亲曾为她打下良好的钢琴演奏基础,但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却让她失去了珍贵的童年,失去了可以挥霍玩耍的权利,最后甚至失去甜蜜的亲情。她曾感慨,若再晚十年出道,成就也依然可以闪耀。其间中断的十年,她了悟自然运行有其一定的规律。艰苦的摸索带进了艺术的深刻;她,终于顺着人生的轨道走出自己的路,顿悟了艺术家的天职,那是物换星移下永存的真理,也是支撑她继续人生的最大力量。
她,兢兢业业,只愿对她的所爱忠诚,并与人分享她的音乐,除此,世间无所留恋。
1957年,史兰倩丝卡完成这本原名《闭锁的童年》的早期自传,当时曾在美国造成极大的轰动。因为这是第一本诚实讲述天才儿童背后真相的书。今天看这本书,除了在孩童教育和人生真谛上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促使我们省思外,尤其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因为书中记载了史兰倩丝卡在1929年至1939年间与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家,如施纳贝尔、科尔托、巴克豪斯等人学习的经过,也详述了她与作曲家兼钢琴家拉赫曼尼诺夫之间的亲密交流与学习。此外,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学者,如伊莎贝尔·文格诺娃、娜迪娅·布朗热、乔治·当德洛,作曲家乔治·埃内斯库等也都曾是她学习的对象。她以真诚的笔触仔细地叙述向这些大师们学习的经过,以及他们个人的特质和音乐观;而伊萨克·斯特恩、霍洛维茨、鲁宾斯坦、山姆·巴伯、却考斯基都是她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她是这些人中最年幼的一位。通过她的经历,我们也一同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事、物,对20世纪初西方的音乐状况有了具体的了解,也对“后浪漫”钢琴演奏艺术有了清楚的体会。史兰倩丝卡可说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的见证人。随着她的封琴,那个时代已真正地走向结束。
十年前,我即着手翻译此书,然而十页之后便无法再继续,随着年岁的增长,情感负荷能力的增强,终于在她80岁时完整地将此传记译出。为了帮助读者大众对这位钢琴大师有深入的了解,我到南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找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安插在书中。感谢南伊利诺伊大学的支持,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也感谢为此书的完成贡献心力的朋友们。
史兰倩丝卡的一生与钢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闭锁的童年》中译本便以(《琴缘一生》编者注:此为繁体中文版书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简体中文版刊印,改为《琴恋》)命名。诚如她在书中所说:“我将以一个独立的个体重新出发,无论将遭遇什么,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将经历任何悲伤和失落;我知道,钢琴将永远在那里,只要我与它在一起,我的未来必掌握在我的双手中!”但愿我们从她的人生得着启示,珍惜手中的每一日,忠诚以待,因为舍或不舍,它,都在消逝中!
2004年12月19日
往期精选:1、“就像一片云彩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丨阿巴多指挥马勒《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2、萨朗波的眼光同马托的眼光相遇后丨奇科里尼演奏萨蒂《裸体歌舞》第一首(Gymnopédie no.1);3、怀疑那些已经找到真理的丨巴赫《约翰受难曲》(BWV 245)丨翁德里希,迪斯考,路德维希演唱;4、他用小说模仿巴赫丨纪德《伪币制造者》与《赋格的艺术》(BWV1080);5、游泳池公开了人类文明的满目疮痍丨我们可以在萨蒂的《裸体歌舞》中温暖地睡去……6、“当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只想到了维也纳!” 7、从杜达梅尔的成功反思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出路;8、音乐迷的德拉克罗瓦及其肖邦画像丨读《德拉克罗瓦日记》;9、纪伯伦丨我的心曾悲伤七次丨听海顿《临终七言》(Op.51,Hob.III50-56);10、“假死十年!”的波利尼与查拉图斯特拉开始下山!11、音乐从贝多芬开始向人倾诉,在他之前,音乐只跟神交流丨从《哥德堡变奏曲》到《迪亚贝利变奏曲》;12、人心的限度里盛不下管风琴音乐,因为它是一阵神圣“颤栗”的表达丨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管风琴版;13、音乐是宇宙最后的出溢,正如上帝是音乐最后的流射;14、贝多芬的一切我们都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重新找到丨贝多芬《D大调钢琴三重奏“鬼魂”》;15、米兰·昆德拉丨将我们分开的是两种美学态度的撞击,忍受不了媚俗的人碰上了忍受不了粗俗的人;16、莫扎特与歌德唯一的“合作”丨芭特尔演唱艺术歌曲《紫罗兰》(KV.476);17、我为何感谢巴赫丨他的音乐像一道光亮,给人最好的生命和信仰的启蒙;18、塞西莉亚,她如何成为西方宗教音乐的缪斯?19、梁实秋说:“音乐这样东西,是最富于侵略性的。” 20、温度贝多芬单曲丨“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