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两国军人都刻骨难忘的韩国小城,至今仍一片焦土 | 铁在烧001

2016-06-06 萨苏 老萨有发现

我无法想象这些我赖以为生的美国兵,正在每天轰炸着我的家乡。


如果说在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战史中,今天韩国的领地上也有一个应该和上甘岭、长津湖一样被纪念的地方,那这个地方,无疑是——

 铁 原 


这个英语叫做Cheorwon的小城,位于朝鲜半岛的肚脐部位,是朝鲜南北之间的铁路枢纽和著名的稻米产地,有三条铁路在此交汇,分别通向南方的汉城,北方的元山和东方的金刚山。


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灭顶之灾。1951年5月末到6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这里展开的一场激战,使铁原变成了一片废墟。


2008年2月,站在这座小城曾经最繁华的站前街上,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中野旭看到,周围依然到处是五十多年前那场恶斗留下的痕迹——烧黑的残垣断壁和随处可见的弹孔。向北走不到三公里,一片红色和白色相间的标志告诉他,那里至今是没有排除的雷区。


陪同他访问的韩国历史学硕士,45岁的金勇求(Kim Young-Kyu)告诉他,因为这里是南北朝鲜对峙的军事分界区(DMZ),所以这里保留了战后原始的风貌,始终没有恢复昔日的繁荣。


“这座城完全被轰炸和巷战摧毁了。”金勇求对中野旭说,“因为这个地方依然不对平民开放,所以你可以完整地看到战争的恐怖。”


金勇求的话有一点不十分正确,根据当时的战况分析,尽管在铁原以南中朝军队与美韩为首的“联合国军”爆发了长久而血腥的恶战,但铁原城本身并没有发生激烈的地面战斗。


铁原的破坏,主要是远程炮火和飞机轰炸造成的。


现年77岁的金松里(Kim Song-Li)出生于铁原的站前街。1951年的时候,他在韩国南部的美军基地作一名酒吧招待。


有一天,他忽然听到一个熟识的美军军官在那里大谈前方的激战,这个前方的战线叫做“铁三角”,双方每天在那里都在爆发激烈的战斗。


这名军官的任务就是轰炸“铁三角”的要害——铁原。铁原?!金松里突然被这个地名震动,他说,我无法想象这些我赖以为生的美国兵,正在每天轰炸着我的家乡。“我先是被震惊,随即深刻地感到战争的悲哀。”


事实上,被阻滞在南方高地足足半个月却无法进入这座城市的“联合国军”,每天都要对着小小的铁原城进行疯狂的轰炸和炮击,一半是为了摧毁这里的志愿军补给物资和兵站,一半,大约也是为了宣泄无法前进的愤怒。


南北朝鲜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打到一年以后,战场上的主力却变成了中国人和美国人,让人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朝鲜战争对军史人员的魅力之一,是参加这场战争的国家,多到让人眼花缭乱,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国际战争。


由于美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世界一呼百应的地位,许多国家按照美国的意愿派出军队参加了在朝鲜的“联合国军”——给“联合国军”加上引号,是有原因的。


这所谓的“联合国军”与今天意义上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当时的朝鲜正打得热火朝天,南北军队为了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而混战,那里根本没有和平可供维持,所谓“联合国军”各国派出的都是战斗部队。而且,基本都是本国军队中的精锐。


不过,这些国家当时大多正在或间断地接受着美国的援助,来朝鲜参战多少有些“吃人家嘴短”的感觉。


属于苏联为首的集团,没有一个国家参加这个“联合国军”,反映了当时两个意识形态集团之间的对抗。不过,这种对抗十分的不平衡。


一位研究朝鲜战争的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段历史。


话说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之后,朝鲜人民军虽然勇猛,倒底没架住这背后深深一刀,于是战场形势逆转,美英韩联军转守为攻,进入三八线以北。


由于缺乏有力部队阻击,在志愿军参战以前,联军进展颇为迅速,一日,英军二十七旅连夜开进,在平壤以南不远的一个小镇上,不期然与大批撤退中的人民军遭遇。


黑夜之中,两支行军中的队伍撞在一起,英军因人数上处于劣势,一时极其紧张,不想人民军官兵表现奇怪,又拍手又高呼口号,把英国佬们唬得一楞一楞的,四六听不懂,可又不敢言语。


这时,一个人民军军官模样的人上来和一个英军军官搭腔,一通外国话(当然不是朝鲜话啦),这下英国人明白怎么回事了,哪能挑明了呀,使劲憋着吧,伸手接过对方递来的烟,又就着人家的打火机点火,这下你憋人不憋了,怎么呢?


朝鲜人也明白过来啦,一声惊叫,两队散开,开火。


原来人民军虽和美军多次交手,对英军还是少见,加上英国人穿得古怪些,帽子连着围脖,朝鲜人把他们当成苏联人了。也怪人民军病急乱投医,老想着仗打到这个份儿上,苏联红军不能袖手旁观,一定派兵来保卫平壤吧。


实际上,真正敢开进朝鲜和“联合国军”交手的,唯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苏联红军最后也没有动,只派了少数空军参战,还不敢穿自己的军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民志愿军还真不是一般的有勇气。


中野旭在他采访铁原后写下的文章《朝鲜战争被炮火穿梭的小城》(2008·3·3)一文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有二十万以上外国军人战死在朝鲜战场,或者为北方,或者为南方作战。在这些军人中,中国军人的牺牲是最多的,是什么使这个国家为朝鲜半岛的战争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呢?”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中野旭特意去了中国,也许,对很多中国人做了采访。其中包括八十四岁的志愿军老兵孙景昆(音译),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在1949年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他因此至今丝毫不掩饰对共产党的感激。


他是丹东人,中野旭在文章中写道,丹东不仅仅是“靠近战场”,而且曾经遭到美军反复的轰炸,损失惨重。在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孙景昆参加了志愿军。


“在战场上我一共打死了二十一个美国兵,每一个都是面对面。”老人说。孙景昆的一个连,只有五个人活了下来。


也许觉得孙的回答最为典型,中野在他的报道中用了颇长的篇幅描述对他的采访。老人是这样回复这名日本记者关于为何要参加朝鲜战争的——


“和我爱人分开,是件挺难受的事儿,但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美国兵不定哪天就会打我们这嘎达,我这是豁出条命去保卫我自己的家,我自己的地。”


孙景昆最终回家了,带着一块炸弹的弹片,和一条受伤后动转不灵的臂膀。


从这个角度说,尽管朝鲜战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但中国军人的骨子里这一仗的含义只有四个字——“保家卫国”。


朝鲜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转折点。


这之前,几乎没有哪一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外国人不开枪放炮的,有时候是打中国人,有时候,是他们自己跟自己打。然而,从这次战争之后,尽管有少量边境冲突,中国总体的持久和平,到今天已经保持了五十年。


这是一场“退后一步是家园”的战争,中国军人在这场战争中证明了中国军人有足够的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


而在这个证明的过程中,铁原,无疑是一个不能忘记的名字。


待续


转发,让更多人铭记这座叫“铁原”的小城
中国军人的骨子里这一仗的含义只有四个字——“保家卫国”
对世界多一点认识,关注【老萨有发现】

点击关键词即可阅读相关文章:

萌爸萨苏画画 | 中国第一难喝饮料 | 1个生命换200米长度 | 比解放军还准的神枪手日本不给老人让座 | 绑架溥仪 | 不朽军团 | 中国爷们儿 | 最有魅力的女人 | 民国真男神张自忠 | 1人单挑32架轰炸机 | 故宫暗箭陈赓古灵精怪 | 慈禧之死 | 红军研究航母 | AV女星 | 地铁痴汉 | 中国大妈买爆日本 | 柳岩 | 古代吃货 | 寻找幽灵 | 宣武父女冤魂复仇 | 六二五七列车谋杀 | 民国野蛮女友 | 日本王牌飞行员 | 明朝大炮穿越抗战
阅读原文,购买萨苏签名版《警察手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