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林曦10 | 爱艺术的小朋友,让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本集 ASK
“小朋友4岁,喜欢涂涂画画,我该如何引导和帮助他呢?要不要送去培训班?怎么才能找到好老师呢?基本功要从素描开始吗?”
ANSWER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51ui07o9&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本集摘要
今天聊一聊跟小朋友学艺术有关的话题。
这个问题是说:“小朋友4岁,喜欢涂涂画画,我该如何引导和帮助他呢?要不要送去培训班?怎么才能找到好老师呢?基本功要从素描开始吗?”
我想说,其实真的不用这么着急。
艺术的教育其实最终是跟人相关的。今天一谈到美术的基础,不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会有一种紧张,就是谈到艺术学习,是不是需要去学个素描?没有美术基础怎么办?
我记得暄桐教室在招生的时候一直都说,我们倾向于要零基础的学生。然后大家就很紧张,零基础能学吗?
可能就是因为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未知带来了一种焦虑和紧张,就是“不知道我要做多少,才叫有一个美术的基础呢?”
▲ 伦勃朗素描作品
如果是专业的美术教育,说到画画、色彩、素描,国画的线描、造型,这些东西听上去非常重要。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需要退回来想一想,艺术是什么?艺术的本质,我觉得就是人的那些与生存无关的思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对世界、对时间、对一切的思考和情感,是人胸中的那些东西——你的性情,你的气息,你是谁……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出口。
从生下来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收集这些印证自己的信息,然后有一天,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把它表达出来。像画画、唱歌、跳舞,这都是人类的本能。原始人在洞穴里,拉着手唱歌、跳舞,往岩石上画画,他们不需要美术基础,他们也没有老师,但那可能是最珍贵的、代表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
▲ 法国肖维洞窟,洞壁上的岩画绘于3万6千年前,是人类已知最早的史前艺术
▲ 马蒂斯 《舞蹈》
最后要看到的是月亮
每次我在被问到“我的孩子没有艺术基础,没有绘画基础,他能不能学书法,能不能学画画”的时候,如果有机会,我其实都会适当地纠正一下这个说法。
因为我认为真正艺术的基础,与其说是这些技术性的基础,不如说是他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他是不是有热情投入生活的能力,或者说他观察生活的能力,或者说他有没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甚至再技术一点的角度,他有没有一种思辨的能力。这些我觉得才是艺术真正的基础,而不是那些有明确的衡量标准的技术参数。因为如果你真正进入专业,就会发现这些工具,比如所谓的素描、色彩,这些能力本质上都是工具,它们都是为表达内容而服务的。
但是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或者说美术培训,更多在考虑的是如何升级打印机。用最新款的、功能最强大的打印机,但是电脑是二十年前的,这个有用吗?无论打印机如何升级,最后依然不能表达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思想。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艺术大师用最简陋的工具,也能拍出非常感人的照片或者谱出非常感人的乐曲。当然工具好一点没有坏处,工具的升级如果能够匹配你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这没有问题,但如果所有的考量仅仅都在技术上的话,就跟禅宗里那个指月的故事没有区别了——最终我们是要看到月亮,但大家一直在看指月亮的手指,手指其实也只是一个工具。就跟你有一辆很漂亮的车、有一架飞机,但是你要去哪呢?那个目的地其实是大于这个工具的意义的。
所以太早地让孩子进入到技术的训练,虽然不能武断地说是负面的作用,但我确实觉得它很大几率上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作用。很多很有天赋的孩子,可能上了一个素描的培训班,被教了比较纯粹的苏联式的素描之后,可能就让他没有了过去表达的冲动和快乐,因为那个几乎是纯理性的训练,他可能就不爱了。
在小孩儿还不太会说话的时候,他有一个情绪的时候,他会咿呀唱两句,对吧?就那个东西,我觉得是人世间最宝贵的。
我们做父母的,尽可能去保护他以及去鼓励他,去保留这颗心。因为小朋友是缺乏判断力的,当你为他树立了一个权威、老师或者一种训练体系,那可能他就真的就觉得,我必须变成那样,我必须要去取悦这样一种方式,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表扬他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那我们该做什么呢?我观察孩子,我觉得他们是非常纯粹的模仿。如果你希望艺术能够在他的人生中成为他的一个好的陪伴,能够为他提供愉悦,并且提供一个培养孩子好的审美、好的品位的路径,那么家长自己先爱上艺术吧,你真的和孩子一起去听音乐会,去看好的画展,去看展览之前,先买一些画册来做做功课,一起来研究一个艺术家,这些比简单地去灌输给他一套技术训练本质很多,也有效很多。
所以我总是和妈妈们说,如果你爱艺术的话,你的孩子一定会爱艺术的,因为言传的力量真的是大大弱于身教的。
像我儿子就这样说,妈妈是最喜欢画画的。因为确实,只要我有空的时候,我一直在画任何东西,或者在教他画任何东西,他也觉得画画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所以先去观察你的孩子,然后陪他玩起来,再介绍你觉得好玩的东西给他,让他也尝试起来,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艺术的启蒙吧。而且审美这件事情很多时候它是天生的,后天这种简单的、强迫的灌输非常难;而且美也是因为多元而存在的,单一的审美其实是枯燥的。所以如果能够创造一种机制,启发孩子对自己审美的方向有一种明确的意识,并且能够去优化它、试着表达它,这个是真正有意义的。
大家可能都太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了,但是真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都有自己的才能,但是过早的开发和一种认定,会给小朋友带来很多的心理负担,因为他会试图保存这个东西。
我记得我做过一个讲座,叫“儿童的美育”,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ps:讲座视频附在文末,可至文末点击观看)这个讲座里比较技术性地谈到一个话题,就是说你该如何表扬孩子?应该去表扬那些他为了一次一次接近、表达他的想法做出的努力,而不是表扬他的成果。
举个例子,比如说他画了好几张画,你觉得画得还不错,画得很好。一个比较了解这件事情运作的妈妈会表扬说,你为了把这张画画好,你画了这么多张,你真努力,你真棒,如果这样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够画出你想要画的画的。而不是去表扬他说,你看你这个屋顶画得真像。因为如果一表扬“真像”的话,那基本上就真的只能是真像了。
我们成年人的反馈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会变成他们试图要去维持的一个东西。但有可能就成为了他成长、他发展自己能力的一个枷锁和拦路的东西,其实是让他很难逾越的。
我前一阵看了一本书,是一个日本的设计师写的。他说他小时候父亲跟他说,你如果爱画画就去画画,如果你觉得一棵树不是绿色,你觉得它是红色,你就把它画成红色。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会启发艺术天分的父亲。
但是我们很容易就踏入一个怪圈——如果你画画,就要试着接近于考学或者美术学院的这套体系。但它是一套非常苏联式的教学,当然现在很多老师都在慢慢慢慢地改,但是它的基础依然是写实的。其实绘画最终是表达的不见得是写实这件事情,它最终是你的理解和表现力,如果很快地进入到这种压模子的体系里,对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用画一张画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 元 倪瓒 《容膝斋图》局部
古人说到艺术教育,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的意思就说,很多的观察都来源于自然,自然不仅仅是好风景,也是每一刻真实的生活和每一刻真实的感受;“中得心源”就说我们要去学习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的传统在哪?在所有过去大师的名作里面。与其去接受一些为考学而准备的素描色彩的训练,还不如真的完整地临摹一些古代大师的作品,因为所有的秘诀都在这些作品里面。在过去培训体系没有真正建立的时候,大家不都是靠临摹大师名作来揣摩过去人的经验吗?所以我觉得能掌握到这两点,比简单去报个班要理智很多。
另外如何挑选好老师,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话题,因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默契是长时间建立的。我也相信,人和人之间是一个缘分,所以要找到投缘的老师。当然我觉得简单来说,能够以启发每一个孩子的才能和学习兴趣为主导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而把不同的孩子训练成一样的老师,那可能就值得商榷。
艺术真正的基础其实是每时每刻的,美育的意义不在于画出来一张画,而是说他能够用画一张画的态度来对待他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未来我们可能不需要那么多职业的艺术家,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审美能力更强、更有创造力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吧。所以我觉得美育确实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需求,但关键是美育不能变成技巧性的训练,最终要成为人对审美、对生命中每时每刻的品质的要求,其实这就是审美的要求。
但是确实我们的审美教育还需要走一段相当长的路,大家能慢慢意识到生活之美是更迫切的一个需求。你的目力所及、你的家、你的一件衣服、你的一个小本子,所有的这些生活的细节的美,其实才是人最真切感受到的美。
▲ 清 石涛 《设色山水十二开之一》
▲ 老勃鲁盖尔 《收割者》
▲ 梵高 《第一步》
而我们在去博物馆看到名作的时候的那种感动,会成为一个依据,成为一个灵感,让我们向着那样的审美高度,来安排生活和完成生活。一张桌子、一个书案、一个书架,都会变成你的作品,作品感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本质,它不是演给人看的,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而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为了自己这一刻发自内心的愉悦。
艺术本质上也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经验人生这一趟旅程,它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和出口,它不是全部。但如果我们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候,甚至是为艺术而人生的时候,它会需要夸大很多东西,就是要利用人生当中的境遇来作为材料,而且是很有意地要去体验一些东西,就是它会把一些明明很小的东西扯得变样,人也会比较戏剧化地活着。
所以传统里,中国很少有艺术家是疯子,真的疯子艺术家其实非常少,因为它还是在传统文人的大的架构下,人是一种自得的状态,是非常自如而且来往通达的一个状态。
什么时候可以让小朋友开始技术训练?
这可以补充一下,适合给小朋友做一些这种理性的、技术训练的时候,比如像乐器会偏早,其实5到7岁甚至更早,就已经可以开始有比较多的训练。但是架上的绘画,或者视觉方面的艺术,我觉得最开始是越直觉越好,没有什么错误,他就认为这样是对的,他能直接地表达——这个阶段如果能维持到比如说10岁左右,再进行一些训练。
因为其实素描训练,这个很麻烦,像苏式素描模仿的是光学显影的过程,和人肉眼的观察是不一样的。但接触一下毛笔的线描,这种生发式的,一条线捱着一条线生发的,这个可以早一点。
其实即使是上了专业的美术院校,出来真正做艺术家这个行业的可能1%都不到吧,大家最终都是改行去做别的了。与其说花这么多时间去进行专业的训练,不如去把人的综合的人文的能力培养得强一点,这个可能更有意义。
能够真正地享受艺术,比技术性的训练要重要很多,也是父母能够留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
所以祝大家,不管是父母、孩子、老师还是学生,所有爱艺术的人,都能真正享受到艺术的快乐,而不要过早地进入到一种技术性的折磨当中。
内容摘自视频
《ASK林曦:小朋友如何学艺术》
林曦讲座《儿童的美育》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56e9ja1j&width=500&height=375&auto=0
- E N D -
下一周
关于我们的信仰
欢迎收看
😊
系列视频
ASK林曦
十二问 | 那些我们都想问的问题
2017年7月12日起 每周三晚8点30分
收看方式:微信公众号“林曦的小世界”
点击图片,可以回看
ASK 系列其他内容
▼
第一集:传统
第二集:读书
第三集:艺术
第四集:父母
第五集(上):书法
第五集(下):书法
第六集:时间
第八集:爱情
第九集:人际
内容为 Lstudio 原创,皆为过心爱惜之物
合作转载等事宜,可以联系我们
Lstudio@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