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 is coming,DON'T PANIC!三十而立,不破不立!

VITALIE ZERO VITAL BOX 纤合 2020-08-24
来自专辑
VITAL ACADEMY


阅读指引:


点击正文 带下划线文字 可以跳转阅读引文



以下为正文内容,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2020年已经度过了整整9天,这就意味着已经有一大波90后开始进入了"奔三"的快车道了。如果你在百度搜索"第一批90后30岁了",会跳出超过700万个搜索结果


而在微信微博搜索"90后30岁"或是"30"岁话题,则会发现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近百篇,甚至于有一个著名女性心理情感类账号发布的所有文章中,光是标题中带有"30岁"字样的文章就超过了60篇。


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30岁,尤其是这届90后的30岁,会格外引人注目呢?

流传了近2500年的"三十而立"当属30岁魔咒的第一条"钻心咒",令众多如今的三无青年(无房、无伴、无子)瑟瑟发抖。尤其是过年回家后,SOHO区的Jessica、Harry们换上了棉服棉鞋"还原"为了翠花、二狗,遇上一大群亲戚鬼畜般地发出"乡村哲学终极三问":"年终奖多少呀?找对象了吗?啥时候生娃?"。但是谁说"三十而立"就是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走上人生巅峰?


至少不是2500多年前的那位"儒家罗振宇",即这个观念的创始人孔子说的。要知道他可是个19岁就立志要成为公务员的典型直男,21岁却因为不得志而去做了"男版李子柒",26岁才开始创业办私塾逐步发展粉丝和人脉,在29岁时结识了齐景公,但直到35岁因为鲁国内乱"逃出国"后才受到齐景公重用。可见孔子对于自己"立"的点其实是实现了自己的初心。


而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其实指的仅仅是自己,只不过因为儒家文化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被传播,从而这句朗朗上口简明扼要的名人名言,就被推导总结成了一条"中国式真命题"。咱们的儒家传统文化便是30魔咒的第一件魂器,但很显然今天的这口负能量锅孔老夫子是一百个不愿意背的,那么这口千斤锅又该归谁呢?



伴随着八零九零后长大的电视和电脑"功不可没",在数字时代"迭代更新不能停"的裹挟下,严肃的艺术和戏谑的娱乐之间的界限也越发模糊,工业化日渐成熟,快消化愈发猛烈,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第一批80后开始奔五,"青春崇拜"已经成了最强烈的主流之声了,甚至于湖南卫视总编辑张华立就曾公开表示湖南卫视坚守"青春崇拜"的价值观。


起步早的欧美娱乐圈,第一个90后奥斯卡詹尼佛·劳伦斯是在这个十年内诞生的,她获奖时才23岁,而奥斯卡奖女演员的平均年龄是36。格莱美最年轻的最佳专辑获得者泰勒·斯威夫特出生于1989年12月13日,差点是个90后。14岁出道的94年生人贾斯汀·比伯出道10年,正式的录音室专辑才发行了3张,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5亿。内地娱乐圈虽然起步晚,但近十年的流量担当鹿晗、吴亦凡、TFBOYS、华晨宇杨超越无一不是2字初出头。


相比,90年代娱乐圈的中流砥柱"四大天王"被捧上娱乐圈神坛的时候,最小的黎明都已经27岁"高龄"。而被两代年轻人追捧的美剧初恋《老友记》第一季开演的时候,主演的平均年龄也"高"达28岁。明星年龄在近十年内是肉眼可见地在年轻化的,"小鲜肉"这个词也是在2014年才诞生。



遵循着最简单的经济供求关系,当人变成一件商品的时候,年龄自然就变成了供需双方制造明星时会参考和量化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所谓卖点。然后当经济反噬到商业文化层面的是时候,30岁这个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就和"昨日黄花"、"缺乏影响力"、"没有流量"的概念勾连上了,继而经过人脑神奇的四舍五入偷换概念后,30岁=你老了,这个公式便诞生了


这也是为什么周杰伦粉集体"做数据"这样的网络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显然当下奉行青春崇拜的快消娱乐业就是30岁魔咒的第二件魂器。但根据数据显示,娱乐业背后的文化产业占总GPD的比重大概只在5%左右,那这5%是如何扶着30岁这个伏地魔走上舞台的呢?


我们的"30岁"成为一个脱离于年龄指向本身而成为社会身份的概念,其实是被创造出来的,正如鲁迅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纸媒的流通性和权威性都开始式微,社交媒体便成了很多人信息的唯一来源,自媒体的遍地开花让"假新闻"和"非虚构写作"合力制造了一个全新的平行世界,即传播学效果中著名的"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的一个核心表现就是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这个所谓主流其实与真正的现实差之千里。30岁这个话题就是这样被设置和发酵的,因为你身边的每个信息源,你爸妈、你朋友、你看的综艺、你读的"鸡汤"无一不在把30岁变得现实化、物质化、标准化。30岁的恐惧也就此成功植入到了你的脑中。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说,30岁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或许是习俗化在作祟,让人忽略了年龄的仪式感和临界点产生的原因,譬如每年过生日的仪式感最初其实是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而设定18岁为成年则是因为法律界定的需要。


30岁显然和两者都无关,那么从科学数据上看30岁和29岁或者31岁相比,有什么天壤之别吗?其实在科学上,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明确指出过30岁是一个生理上的临界点,无论是新陈代谢、骨密度、血脂、肌肉量、激素水平或者是性能力等等。把年龄以十年为一个等分的年龄分组,只是人口统计学的一种方法,是科学研究方法上的约定俗成。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除了你自己觉得,即心理因素以外,30岁的这个转折点它压根儿就不存在。只要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30岁和28岁的差别可能肉眼根本无法分辨。甚至于有不少针对女性的性研究发现,30岁之后的不少女性由于去除了心理障碍,更懂得如何达到和满足自己的性高潮



但30岁是事儿吗?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20-30岁这段时间,TA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社会化的过程,或多或少地经历了挫折之后,无论是思维、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生活、职业技能和道德规范、生活目标的获得和形成,还有性别、社会角色的转换和固定,这个过程用最通俗易懂的词汇来形容叫做——成熟或者阅历


反倒是这个本该温柔的社会对30岁充满了奇怪的"冷嘲热讽",30岁剩女难嫁、只招35岁以下等等言论,都带着"30岁有罪"的调调,充满了对年龄的刻板印象和歧视。最奇怪的是这种判断歧视没有任何的科学数据、研究、文献或是影视文学艺术作品可参考和依据,更多的是以偏概全的臆断,而这背后的动机显而易见。


其实30岁一点儿也不比其他年岁更神奇,30+的人们依然在不断创造惊喜。刚刚凭借《伦敦生活第二季》拿下金球奖的菲比·沃勒-布里奇今年35,写出第一季的时候她31岁。单亲妈妈J·K·罗琳给出版社寄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时候是31岁。

波伏娃出版女权主义著作《第二性》的时候是41岁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凭借《神探夏洛克》走红全球的时候是34岁。去年在《婚姻生活》中表现令人惊艳的亚当·德赖弗今年36岁,10年前他才开始决定做一个演员。

被黑魔法化的30岁其实和任何一个年龄一样是一条不存在的魔咒,事实上它甚至是一条最好的抵御咒。过于期待某个奇迹或是恐惧某个东西,反而会导致人看不到原本属于生活的点滴奇迹,譬如直立行走的奇迹,譬如地铁汽车飞机存在的奇迹,譬如水果变成果汁却保留了营养和味道的奇迹,我们被社会的噪音干扰,忘记了现在生活的每一刻都曾是以及将来仍是几十亿年奇迹的集合体。

那么所有的魔法师们,请集中精力,想着心中最快乐的事,说出你的Expecto Patronum:30 is coming,DON'T PANIC!三十而立,就从破除关于三十岁魔咒的”封建迷信”开始,正所谓不破不立。别再实现别人眼中的奇迹了,请用你的好奇心发现属于你自己的奇迹。


- THE END -


今天你又更性感了吗?


奔四的零号Vital星人



- RIVIEW -
这是我们第2篇原创-胖孩子"真笨"可能是吃惹的祸?

这是我们第1篇原创-比尔·盖茨也买"假货"?

这是我们第0篇原创-HELLO, WORL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