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佛论》之九:佛学的求索方式与认知途径

唐都浪子 唐都浪子 2021-10-04

佛论之九:佛学的求索方式与认知途径

1、真理在握

人类文明史,总是一边探索整个宇宙,同时也在求索一条有效探索的途径和求得真谛的道路。


人类能否求得真谛、真谛源于何处、怎样才能求得真谛、怎样才能称得上求得真谛即求得真谛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就是探索宇宙的智贤在探索过程中同时必须解答、或试图解答的问题。


因此,文明史上逐渐形成一个求索思辨的独特的智慧领域。这个领域,为智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同时也在有效铺设探索的道路中展示深邃的智慧。

摆在探索者面前的首要课题,就是人类能否求得真谛。一般来讲,除了“怀疑论”者,各家学派都认为自己求得了世界真谛;最起码某一段时期这样认为。


佛学亦然。佛教理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自觉地、自命不凡地担负起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文明使命。


佛家智贤不但认为世界的真谛在握,并且认为人类智慧是“天生”的,人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而达到涅槃。如果从励志和平等的角度看去,这是佛学智慧的一缕光辉;尽管佛学理论的大前提有待商榷。

2、唯识论:阿赖耶识

佛教有一种特殊的生而知之的理论,叫唯识论。此论原来由印度佛教瑜伽派提出,创始人是无著世亲。无著和世亲是兄弟,生活于公元4世纪到5世纪,二人出家先修习小乘佛学,后改学习大乘


,有运载或道路的意思;所谓大乘即大道之意;把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意谓小道,得不到圆满功果。


中国初唐高僧玄奘在印度留学时,主要吸收的也是这种唯识理论玄奘俗名陈炜,生于公元600年卒于664年。

玄奘影视形象

玄奘十三岁时出家,由于对当时中国各派佛学多有疑义,因此西出京都长安,立志求取佛家真谛。他历尽艰险到达古印度,进入摩揭国那烂陀寺进修。


玄奘的独特见解,深得印度佛教界重视,被誉为“解脱天”唯识论认为:世界呈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归纳起来分为两类:


一类是,即认知事物的主体;二类是,即于我之外的客体。无论主体和客体,都是虚假的,是一种意识的体现,这种意识称为:阿赖耶识。所谓阿赖耶识,意谓收藏意识;即收藏各种现象的种子的意识。

唯识论认为: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仓库,贮藏着无数种子;由这些种子变现诸多现象,就是大千世界


是从种子变现出来,代表种子中的主体方面,代表种子中的认识能力。大千世界也是由种子变现出来,代表种子中的客体方面,代表种子中的认识对象。


去认识大千世界,表面看来是主体认识客体,其实都是先天的种子认识自身。在印度学习17年后,玄奘回国创立中国佛教唯识宗。明末小说《西游记》,就是记述玄奘西去印度求佛取经的传奇故事。

3、古正理论的精髓

在曲折的求索之途,大乘佛教继承并发展了古印度婆罗门教古正理论,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因明”因明即是佛教逻辑


古正理论,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个正统教派。正理论,意谓借助一定的认识手段达到对认识对象正确认识的学说。创始人是生活于2世纪左右的足目


到公元12世纪,正理论得到新的发展,所以称原有的正理论古正理论正理论把对真理的认知,视做一个推理过程;为了有效推论而提出一系列的条件和因素。

正理论认为:想要求得真知,首先要有认知的方式和手段,并把认知真理的方式和手段称之为。量有四种:


第一种是感官与外物接触产生的现实感觉,称为现量。现量,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正确无误的简单认知过程及认识。


第二种是在确实无误的感觉知识基础上推出知识,称为比量。比量已经不局限于眼前直接获得的知识,还可包括推出的以往知识和未来知识。


第三种是根据事物的共同性推断未知事物的状况,称为喻量。这是由共性推断个性、由一般推断个别的推导方式。


第四种是根据圣贤和经典的言论而推断新的知识,称为言量。由圣贤经典之言推断事物的方式及所获得的知识,统称为言量。言量具有权威性。



古正理论除认知方式和手段外,求取真知还须有认识对象认识对象称之为所量所量分为三类:一类是物质性质的对象;二类是精神性质的对象;三类是虚构的对象,比如灵魂、转生、果报、解脱等等。


三种认识对象虽然存在的形式不同,但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都可以被感知被认识。特别是虚构对象中的灵魂的解脱,永恒存在。


提出认识方式认识对象,古正理论又提出具体的认识道路,称为论式。它认为要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规范论式;一般来讲,论式包含五个程式



一是题,即认识者设定的认识结论,称之为。宗即是论题,也是认识方向。没有论题,认识者就不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二是须说明论题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原,即相当于论据。称之为。没有因的论题,永远是假设或虚构的。


三是为根据及原由的因,提供例证;称之为。一般说来,因是道理,而喻是因的具体旁证,起着说明道理的辅助作用。


四是正反例证的联合运用,称之为。一正一反,从两个方面说明的正确性;使其的结论不致于出现偏差,从而使合为一体。


五是从因、喻、合而引出结论,称之为结论论题的重复,是对论题正确性的进一步明确与确认。这种确认,把论题的虚设性和假定性完全排除在外,使之成为合于认识对象的真知

此外,古正理论还特别指出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歧路歧路从表面上看,是说明论题之所以成立的根据或原因,实际上似是而非。故而称之为似因


似因大约也有五种类型:其一是不能使论题得到确切的;其二是自相矛盾的;其三是同时既可说明论题又可否认论题的;其四是论题都不能确定;其五是超越了论题时间范围的


古正理论认为:只要坚持这五个论式,避免以似因,一定会由未知达到,揭示认识对象的真理。古正理论提出的认识方式认知途径,具有强大严密的逻辑性构筑,因此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唐都浪子:《佛论》系列

  延伸阅读

  佛论之八:佛学人生观理论要点

  佛论之七:佛家学说人性论演化

  佛论之六:佛家学说天人关系论

      佛论之五:宇宙起源论及本因观

  佛论之四:佛教立兴及分流传播

  佛论之三:佛教发源及创立背景

  佛论之二:种姓制度形成与流变

  佛论之一:古印度文明概况概述



点击下图了解张鸣先生强档新作






  唐都浪子《道论》连续阅读

  之十、道文化的传承

  之九、道教宗派流变

  之八:道教衰变兴立

  之七:道家的人生观

  之六:道家的人性论

  之五:天人关系之论

  之四:宇宙的本因

  之三:道家的宇宙观

  《道论》:二、源起

  《道论》:一、概述



点击下图了解强档史书


  延伸阅读:专辑

  饥饿年代:农桑旧事风俗集

  诗解大唐:目录汇总及链接

  浪说红楼:目录汇总及链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