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制服背后,喧嚣之外,总有一颗诗意的心”(节录)
2017/2/19
作者:王卫朋;李嘉宝 编辑:马思华
春意盎然的闸北公园,职工爱好者纵论诗词之美;高高的烟囱下面,污泥处理厂保安脱口而出充满韵律感的词句;紧邻车墩影视城的工业园区,轰鸣的机器声中,离乡游子挥毫写下思乡之情……
诗词大会火了,热爱诗词的职工达人们,却依然隐藏于车间和办公室。本报记者历时一周,驱车横穿上海,遍寻这些职工诗词达人,一件件普通的工作制服背后,飘荡着震撼人心的美妙诗词。
闸北公园上午10:00
寻访对象
刘鲁宁(静安区人民法院法官)
龚霖(上海轨道保安公司职工)
吟咏间,路过的老人翻出自己写的诗句
水面宽狭不一,岸线曲折多变,假山高低错落。作为上海著名的老公园之一,闸北公园面积不大,却景致颇多,时常有人在那里健身、喝茶、聊天,也是爱诗之人常常聚会的选择之一。
家住在闸北公园附近的龚霖、在静安区人民法院上班的刘鲁宁,就偶尔约在这里碰面,聊一聊诗词方面的最新感悟。
41岁的龚霖,钻研诗词已有20余年。闲暇之时,他喜欢走走看看,山山水水的地方,总能触发他内心深处的感悟。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是无师自通,“读书时,对古诗词就非常爱好,掌握了格律之后,写起来会非常快。”
刘鲁宁是法院的一名法官,结束当天上午的一桩案件后,他利用午休赶到公园。刘鲁宁说,自己开始诗词创作,是抓住了博客流行的尾巴。
“我记得很清楚,2006年12月29日,我开始在博客写诗词。”因为不懂格律,刘鲁宁对自己最初的作品很不满意,总感觉欠缺很多东西。
后来,他拜上海著名诗词名家杨逸明为师,“掌握格律之后,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那种感觉,突然就爆发了。”
微博和微信崛起之后,诗词这种寥寥几十个字的表现形式,让诗词达人有了更多的创作和发挥空间。刘鲁宁和诗词友人们,一起创办了诗社、微刊和个人公众号,一旦有感而发,有了快速展示的平台。
因为读书时打下的文字功底比较好,精于钻研的刘鲁宁已经是专家级人物,讲解起诗词的创作和规律来,相当有门道。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随手拿起一本《上海诗词》的内部交流资料。里面除了不少优秀的诗词作品,还有诗词名家的点评、修改实例等等,对于诗词爱好者进行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上面不少诗词,刘鲁宁也留下了自己的精彩点评。就在接受记者采访之时,公园里一位散步的老人驻足倾听,慢慢地从口袋里摸出手机,轻声询问,“这个书哪里可以买到?”
刘鲁宁赶紧拿出手机,让老人讲出通信地址,表示会在日后寄送一本,并互相添加了微信。没想到,这位老人也喜欢诗词,从手机里翻出自己写下的诗句,请刘鲁宁当场点评。
“诗词不仅仅只是一种爱好,更是互相交流的一种很好方式。”刘鲁宁说,创作诗词、修改诗词、甚至是为了一个字而揣摩良久的过程,是让内心迅速沉静下来的最好方式。
附两人专辑网址:
【海派诗人】刘鲁宁—小雨不沾功与利,一爿春色细经营
时光应许我回头(三)
【海派诗人】刘鲁宁丙申诗选
【海派诗人】龚霖—幽香不学梅高洁,只在寻常巷陌中。
【诗人说诗】龚霖:赏析陈衍亮《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