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意中国 | 20楚辞: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词世界 每日一首古诗词 2021-11-17

重要声明




本文已获诗词世界授权。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菜单栏 。



作者:叶寒   主播:刘炜


百期经典“诗意中国”
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友情提示:文末有音频


“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后代的作家们。”


这是作家郑振铎给予《楚辞》的极高评价,一部《楚辞》,构筑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从此开始有了那些天马行空、奇崛瑰丽的想象。


千年岁月,倏忽而过,在流光溢彩的今天,《楚辞》或许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那些诗文里所含蕴的哲理、所呈现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所折射出的精神的光辉,却永远不会褪色。


汨罗江畔,有一人形容憔悴、披发行吟,高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高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坚守是一种力量//


楚辞,原本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歌谣,后屈原充分汲取、吸收楚地歌谣的营养和精髓,并写出了《离骚》等千古流芳的鸿篇巨制,后人纷纷学习、仿效,使之成为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学表现形式。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王褒、贾谊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而屈原的《离骚》则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并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并称“风骚”。


《离骚》是诗人一曲理想的悲歌,他将拳拳的爱国之心,化作斑斓瑰丽、悲壮凄婉的诗篇。当路途漫长而艰险、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当真情被当作假意、当傲骨被碾成尘埃,诗人仍要执着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只要是我所坚信的事,哪怕九死我也不会后悔。


屈原的一生是抑郁忧愁的,他为国而忧,为民而虑,为理想的破灭而死,可他从未后悔过的是对信念和品格的坚守。

 

图片作者:顾炳鑫

 

战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随着晋国分裂、楚国衰落,秦国一家独大。屈原的悲哀就在于,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想要大有所为的政治家。


可是在那个君王昏庸、臣子奸邪、国力渐渐衰落的楚国,屈原的满腹才华注定无可用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记载:屈原曾经任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然而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着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的时候,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流落到郢都,写下《九章·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他是一只被驱逐的鸟儿,可哪怕再愤懑伤悲,“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他仍是不能忘怀故国故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却再次受到一些大臣的诽谤和陷害,这一次,他流落到了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


可以说,屈原的大部分诗篇都与他的漂泊生涯有关。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对故国的思念。

 

 

在《离骚》里,屈原指责奸臣的谗言,痛心君臣的疏远,哀叹人民的苦难,悲伤自己的蒙冤受屈,可更多的,却是表白自己坚贞的情操。


屈原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哪怕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改变,难道我会因为受到警戒就彷徨无措吗?


他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而死去,这本就是古代圣贤们所称赞的。


战国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为了适应社会的蜕变,总有一些人会选择一条更轻松的道路,而放弃自己的坚守。比如法家和纵横家,他们之所以能在战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更懂得投其所好,他们不那么坚持,他们更容易妥协。


他们更成功,可我们仍会觉得屈原更伟大。因为,坚守是一件太珍贵又太难做到的事,可有人愿意用一生践行。


在我们平凡的一生中,也会遇到无数种抉择,小到一个习惯的坚持、一份兴趣的养成,大到一份爱的执着、一种品格的坚守。那时,但愿我们的选择都不负自己的初心。

 

2//孤独,一种心灵的饱满//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庸人们善于投机取巧,他们背弃规矩、改变政策,违背是非标准去追求那些不好的事情;他们把苟合取悦作为生存的法则。


我忧愁而苦闷,失意而不安,可是我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也绝不媚俗取悦他人。雄鹰怎么可以与燕雀同群,方和圆怎么能够相互配合,志向不同的人怎么能够彼此相安呢?

 

《离骚》里,屈原以“鸷鸟”自喻自己品格的高洁,不随俗浮沉,不愿意学着旁人做媚俗取巧的事。


诗人一遍遍吟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人知道自己是清醒的,可是在众人眼里,少数人多是被看作疯子。


在一众谄媚取宠君王的臣子之中,屈原却偏要做那个直言敢谏、向君王进逆耳言的少数人。他的孤独,便无可避免。


作为一位爱国者,屈原需要这份孤独,表白自己的拳拳赤诚;作为一个诗人,屈原也仍然需要这份孤独,保持心灵长久的澄澈。


孤独,同样是我们一生无法避开的命题。尤其是在这个通信愈加便利的时代。

屈原是孤独的,可他的孤独并不寂寞,无比饱满。

 

3//人生因缺憾而完美//


刘向《楚辞·卜居》里,讲了一则屈原的故事。


屈原被放逐后,心烦虑乱,就去询问太卜,让他为自己算上一卦,究竟应当何去何从?是宁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只千里马呢,还是如一只鸭子般随波逐流,偷生苟活?


太卜放下卜卦用的蓍草、龟壳,说,尺比寸长但也有短处,寸比尺短却也有它的长处;世间万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时候啊!


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生中遗憾总是无可避免的,但遗憾,未必就不是完美。


作家林清玄去世前,曾在一次采访中回答年轻朋友的提问,“如果要给现在的年轻人提成长建议,你会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林清玄答:“我最想讲的就是,你要选择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事。人生总是有许多遗憾,可正是有了这些遗憾,人生才更完美。”


 “地球如此方便如此称心地把月亮搂进自己的怀中,没有了阴晴圆缺,没有了潮汐涌落,没有了距离便没有了路程,没有了斥力也就没有了引力,那是什么呢?很明白,那是死亡。(史铁生)”


当疾病不再存在,人们怎么还会知道健康的可贵;当丑恶不再存在,善良将如何彰显;当苦痛不再存在,幸福将何以成为幸福?


史铁生在21岁那年双腿瘫痪,他在悲痛中苦苦寻觅生的意义,写下了《我与地坛》;


李煜遭逢国破家亡,被封“违命侯”,极尽侮辱,极端抑郁之际,他写下《浪淘沙》、《虞美人》那般惊才绝艳的诗篇;


屈原遭受馋臣诽谤、君王疏离,才华无处施展,一生漂泊、满怀悲愁,遂有了《离骚》、《九歌》等抒发幽愤的篇章。


我们都只是平凡人,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迎来命运的猝不及防,不知道哪一个选择就会造成后悔一生的遗憾。


那时,你会如何做?是就此怨天尤人,还是选择勇敢面对,把缺憾看作人生丰盈必经的路程?

 


《九歌》里是一首首情致摇曳的歌辞,其“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更被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九章》里情感沉郁而愤慨,有对自己悲愤的尽情宣泄,有对楚国即将覆亡的哀叹,有对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悲哀,和终不变心从俗的决心;


《天问》是对万事万物源头和变化发展的探讨,从天地的形成,到人事的兴衰,体现着人类永不休歇的对宇宙的探索与寻觅。

 

楚辞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几乎遍及各个领域、体裁。上至赋体的形成、开创了诗歌领域浪漫主义的诗风,下至促就了散文的散文化倾向、并给予后世神怪小说以参照和启发。


楚辞更流传海外,传播到日本、朝鲜、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以各个语种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绵延不息的文脉。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一道,构筑起了飘逸奇崛的荆楚文明,也吟唱出了中华文化最瑰丽浪漫的一曲长歌!

 

参考文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更多精彩】

诗意中国 | 01国学大师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

诗意中国 | 02曹雪芹:卅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

诗意中国 | 03芒种:一收一种,是岁月的恒常与宽厚

诗意中国 | 04端午:粽香深处,是丝丝缕缕的人生滋味 

诗意中国 | 05科举:古人“高考”那些事儿

诗意中国 | 06落第:那些“高考”落榜的古人们

诗意中国 | 07六月:梦一场荼蘼花事

诗意中国 | 08曹植:命运馈赠了才华,却一生颠沛流离

诗意中国 | 09屠呦呦:青蒿一握,她让我们懂得何为中国脊梁

诗意中国丨10地震 | 1000年前,古人用这些方法预测地震

诗意中国丨11八七版《红楼梦》| 一梦三十余载,再回首芳华依旧

诗意中国 | 12夏至:枝梢葱茏着的,是人生的新绿

诗意中国 | 13中华本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意中国 | 14毕业季:青春散场,要笑着说再见

诗意中国 | 15纳兰容若:一生太短,一瞬好长

诗意中国 | 16古龙:酒与寂寞,懂得的人才会懂

诗意中国 | 17徐志摩: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地来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