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凉北塬回族源流及其文化特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穆平凉社区”
(平凉市第五中学 政史教研组,甘肃平凉 744018)
摘 要: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回族起义爆发。1872年,起义失败,受清廷左宗棠招抚,将老、弱、病、残安抚在甘肃平凉(南、北二塬)、宁夏固原、化平(今泾源)等地。本文在探讨北塬回族源流的基础上,从居住条件、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待人接物、服饰习惯、生活习惯、丧葬嫁娶和民族教育诸方面分析了北塬回族的文化特征,并探讨了北塬回族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关键词:平凉北塬;源流;北塬回族;回族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是回族的重要聚居地。在清同治年以前,陕西曾经是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而在回民起义后,陕西的回族人口几乎丧失殆尽;在清廷强制迁徙的善后政策下,形成了以河湟地带和西海固山区、平凉南、北二塬为中心的回族聚居区。笔者拟就平凉北塬回族的源流及文化特征等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平凉北塬寨河乡的下滩清真寺
一、平凉北塬回族的源流
回族从形成之初,居住特点就是“大杂居,小聚居”。从明代开始,甘肃—宁夏就已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区。而笔者要谈的平凉北塬这支回族又恰巧不是明清之际的平凉回族,而是原居陕西西安、渭南、大荔、汉中等地的回族。清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二十七日,陕西回族为反满清政府的残酷压迫,揭竿而起、标旗反满,陕西渭河两岸,八百里秦川,长安、同州、凤翔三府和乾、彬、鹿三州共23县,八十万回人,手持大刀长矛,组成十八大营,在于彦禄、禹德彦、赫明堂、陈林、白彦虎等人领导下同满清政府展开了残酷的斗争。和其他农民起义(包括云南、青海、临夏回族起义)一样,由于阶级目光短浅、无专门指挥人才、无正规部队、武器落后,加之敌强我弱、回奸出卖、粮草断绝、寡不胜敌等众多原因,终于在1872年以失败而告终,受清廷左宗棠招抚。在战争中,统治者发誓“秦不留回”,将上至银发衰老,下至黄毛小儿全部剿杀。受抚后,将60岁以下,12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洗杀。可怜关中八十万回人至战争结束时,老弱病残已所剩无几,更谈不上青壮年了。原甘肃平凉一带回族部众发配至宁夏等地(称为“炒面客”或“甘省人”),将陕回部众万余人安抚在固原、化平(今泾源)、平凉南、北二塬(称为“米汤客”或“陕西人”)贫瘠的荒山陡洼,开始兴建第二家园。在这里,他们垦荒耕种、人力拉犁、艰苦度日;在这里,他们钻窑挖洞、繁衍生息,继承和发展先祖文明。这大抵是平凉北塬回族的早期形成。现居住在北塬白庙、大秦、西阳、寨河、柳湖五乡的回族有东安人、西安人、白吉人和九社人。如今这里的大、小地名基本是继承陕西故地名(如西阳)加之当地地貌特征(如后山),姓氏(如苏家),原有建筑(如庙咀子)等特征命名的。
二、平凉北塬回族文化特征
根据居住的地理位置,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先生在《心灵史》中,将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青海东部及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划为“回民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信仰---回族题材散文卷》中又说:
我描述的地域在南北两翼有它的自然分界:以青藏高原的甘南为一线划出了它的模糊南缘,北面是大沙漠;东界大约是平凉坐落的纬线;西界在河西走廊中若隐若显---或在汉、藏、蒙、突厥诸语族居民区中消失,或沿着一条看不见的通路,在中亚新疆的绿洲中再度繁荣。[7](P181)
平凉北塬位于祁连山末端,六盘山系,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在这里居住了130余年的回回民族继承中国回族的优良传统,结合中国儒家及中国近现代文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
1 居住条件及建筑风格
徙至平凉北塬的陕回先民除了拥有不蔽体的衣物外,剩下的就只有这一方空气了。面对这遍地荆棘的深山老林,将如何安身立命?在这样的条件下,修筑任何房屋都是无能为力的,但先民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先是选择了山中水洞暂时安身。接着便选择山势陡峭,便于出土的地方用镢头和土篓开始钻窑挖洞,形状就是人们常从影视屏幕上看到的延安窑洞的形状。北塬的窑洞除了力气不用任何建筑材料,但居住其舒适程度不亚于砖木房屋。窑中盘一土炕,用干草一烧,便可供全家人取暖和睡觉。窑洞冬暖夏凉,舒适无比。一家人拥有一大窑洞,既是卧室、客厅又是厨房、仓库,生活到也其乐融融。这样的条件促使这里的回民往往是几世同堂。
北塬的窑洞
但这毕竟是最原始的居住方式,随着资本的逐渐积累,人们开始选择地势较平坦的地方修建土木结构的房屋。建房基本延续中国传统,面南背北为正房,房子里间后墙处盘一土炕为休息和礼拜之用,一般是家长和尊者居住;面东背西和面西背东为偏房,为家中小辈居住和作厨房、仓库之用;面北背南为下房,一般修建大门和牛羊牲畜房屋所用,厕所也应修在南墙处。到了现代,人们普遍选用地势平坦的平原作为宅基,修建砖木房、钢筋水泥平顶房和两至三屋小洋楼。建筑风格和上述风格相似。屋脊处可以用花石,砖雕、猫头瓦等装饰,一般还在屋脊上置两只石鸽,以示雅兴和对永久和平的渴望。
北塬回族另外一重要建筑是清真寺。早期的清真寺是窑洞。因穆斯林礼拜必须围绕麦加天房,而中国在东方,所以中国穆斯林礼拜须面向西方。为便于礼拜,清真寺的礼拜窑洞一般选择面东背西的窑洞。现在建设清真寺,资金来源是坊民②的募捐,由社头③负责,全体坊民出工出力建设中阿合壁的礼拜堂,称为大殿。大殿面东背西,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屋架结构,摒弃阿拉伯建筑高耸的邦克楼,采用在前殿屋脊处冠以浮圆顶或锥形顶,上置星月雕塑,代表全体穆斯林勤劳勇敢、披星戴月,出世发家致福,入世归于真主。大殿作为清真寺的主建筑,装饰形式有湿绘壁画,灰泥浮雕、石雕和木雕、透雕,花式砌砖,玻璃镶嵌,彩绘琉璃砖,大理石护拦等,表达穆斯林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清真寺的另一重要建筑是宣礼塔,与其说它们是用以召唤人们礼拜,不如说是信仰力量的最好表达。其他建筑有面南背北的房屋是社头办公室和教长办公、住宿室。面西背东的房屋为净水房,设有大净水间和小净水间,穆斯林在这里净水后方可进入大殿礼拜。南面一般建有大门,海里凡(学徒)学习、住宿用房。清真寺除了每日“五功”礼拜外,每周星期五聚礼一次,称为主麻。还有开斋节聚礼、宰牲节聚礼、圣纪日、搬请阿訇等大型聚集活动。北塬建设著名的清真寺有杜家沟清真寺、寨子清真寺、大秦清真寺、白庙清真寺、梁西清真寺、苏家清真寺、西阳清真寺等,另外各行政村甚至自然村都建有各自的清真寺。
2 服饰
没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甚至没有民族服饰的回族被一些人称为没有个性的民族。实际上,回族在自己的服饰上还是很讲究的,他们选择中国普通服装加以民族修饰就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民族服装。
我们先从帽子说起,北塬地处干旱地带,少雨、酷寒、燥热、多风的地理因素使这里的人们普遍选用白色平顶无檐帽。这种帽子除未婚女子外被这里所有人们普遍接受。为能保护所有头发,女性白帽要比男性白帽深稍许。这种白色平顶可防热、无檐便于礼拜的白帽遇到重大集会,白头窜动,好不热闹,但并不失庄重。另外黑色、红色绒帽也被德高望重,有宗教地位的人选用,一般人戴上则显得不伦不类。红色绒帽还被这里的回族青年结婚时选用,红色显然能代表喜气临门。而绿色④的绒帽只有在海里凡出师“穿衣”⑤时,由师父授予绿色绒帽和绿色大衣,这代表着该海里凡的结业证书和就业证书,是一般人不能享用的。伊斯兰教义规定:妇女除面部和手以外所有的部位均为羞体,包括手腕和头发,不得被除丈夫外的任何人看见。因此妇女还要戴盖头。一般情况下,老年妇女选用白色或黑色盖头,中年妇女选用绿色盖头,而初婚或未婚的年青女子选用粉红色盖头。
因为穿裙子有可能将羞体露出,所以回族妇女是不允许穿裙子的。因此这里的男女服装均选用长衫和长裤。在追求时装的同时,长袖衫仍是主流。回族男女最爱穿白衬衫配以黑色马夹,再加一长裤,这种服饰穿起来精干、稳重、大方,符合教义,便于劳动和礼拜。百年来不变的服饰没有被现代都市时装潮流冲垮,透出回族骨子里的正气。
鞋在最早乃至现代都是以“千层底”为主流的。逢农闲时间,回族妇女总是聚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她们以穿破的旧衣服用面糊粘起来,称为袼褙,把袼褙裁成鞋底和鞋帮。鞋底很厚,是一层一层布片粘起来的,所以称为“千层底”,经麻绳千针万引,鞋底算是做成了。鞋帮要在袼褙上糊上黑、蓝、红等绒布,裁成圆口状,经很讲究的针线后再和鞋底缝到一起,一双很实惠的“千层底”便完成了。未婚女子的主要活计除了做鞋以外便是做花鞋垫了,这种花鞋垫往往是送给丈夫及夫家亲朋做见面礼。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的回族青年找对象时,除了面貌因素外,主要就看厨艺和针线活了。如今的媒婆在给男子介绍对象时,仍是夸赞女方贤惠,锅上麻利,针线好等。
3待人接物及饮食、生活习惯
回族家里最好吃的算是油香、馓子、蒸鸡腿了,另外如酿皮、荞面糅糅、荞面油圈、醪糟汤、锅盔、卷煎饼、酸汤、麻食等清真食品都为这里的回族所喜爱。何为“清真”?王岱舆解释“清真”说:“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为真”。何为清真食品?伊斯兰教的法律大典《古兰经》第二章168节明确告诉人们:“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古兰经》第16章第114节至115节又告诉人们:“你们可以吃安拉赏赐你们的合法而佳美的食物,你们应当感谢安拉的恩惠,如果你们只崇拜他。他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非诵安拉之名而屠宰者。但为势所迫,非出自愿者,那么安拉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古兰经》第5章第91至92节告诉人们:“邪魔借酒赌,将仇恨投入你们之间,阻碍你们念主礼拜,那么你们能绝了吗?你们当服从主圣,谨慎戒酒赌。”看来,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没有诵念安拉之尊名而屠宰的都不是清真食品,酒也不是清真食品。伊斯兰教规定:人们可以食用的禽类需长冠者,兽类需长角者或是偶蹄目类;鱼类超重者不能食用;禽、兽、鱼等面目狰狞者和凶残恐怖者不能食用。千百年来中国回族和北塬回族严格遵守这种清真饮食习惯,雷打不动。
北塬回族非常好客,认识的、不认识的穆斯林或其他人,都会美食相待、安排住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家这一思想亦被回族继承下来,尊贵的客人到来,他们会忙致“色兰”⑥ ,安排在土炕上席就坐,炕桌上随即摆上盖碗茶、馓子等精美食品。席上一般有九至十三个菜,醪糟汤等。入席要给客人递上蒸鸡腿,这是对客人最高的敬意。当然,这代表着最高敬意的蒸鸡腿客人一般是不会接受的,推让之后,这鸡腿要被客人带回家去孝敬老人。老人食用半块后会递给小孩。客人带回家的蒸鸡腿能代表主家全家的最高敬意而使客家全家对主家报以感谢,亲近之感倍生,更代表着回族人尊老爱幼,时刻不忘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4 丧葬嫁娶习惯
1嫁娶
穆斯林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婚姻。伊斯兰教认为,结婚不仅合乎人类的天性,而且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婚姻制度上,北塬回族是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有关规定的。伊斯兰教主张:结婚是“瓦直卡”(当然)。《古兰经》中说:“他的一种迹象是:他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以便你们依恋她们,并且使你们相互爱悦,相互怜恤。对于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30:21][1]。“真主以你们的同类做你们的妻子,并为你们从妻子创造儿孙”[16:72]。“你们中未婚的男女和你们善良的奴婢,你们应当使他们相互配合”[24:32]。结婚同时又是“逊奈”(圣行)。《圣训》中说:“四件事是众先知的行为:知耻、用香料、刷牙和结婚”;“今世最好的财富是善良、清廉的妻子”。针对《古兰经》和《圣训》的有关规定,将北塬回族婚姻的有关制度简述如下:
一是男女双方婚姻有自主权。伊斯兰教主张,婚姻在男女双方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反对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圣训》中有规定:“未获姑娘同意,不能娶她;未获寡妇同意,也不得娶她。”“不论寡妇或是处女,没有其许可,别人不得做主缔结婚约。”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北塬回族男女自由恋爱是没有市场的,因此要接受媒人的牵线,在男女双方及双方家长同意的条件下,双方各选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一名长辈作为媒人。这样既体现了婚姻自由,又能反映中国传统的“三媒六证”,使姑娘名正言顺嫁入夫家。
二是从定亲到迎亲过程中就体现了妻子和丈夫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伊斯兰教规定,结婚时视家庭经济条件要男方纳一定的聘金,婚姻才能有效。妻子对这份聘金有支配权,丈夫无权干涉。就是离婚,这部分财产也不得索回,除非妻子同意。丈夫要尊重妻子,《古兰经》中说:“你们中最好的人是善待妻子的人。”“只有高尚的人尊重妇女、妻子,只有卑贱者轻视她们。”[4:4]。作为妻子要自重自爱,珍惜爱情和家庭的声誉。夫妻双方做到相亲相爱,互相尊重。
三是提倡一夫一妻制,反对轻易离婚。《古兰经》中规定:“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对待孤儿,那么,你们可以择娶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对待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4:3]这段经文历来颇受误解,认为穆斯林可以娶多妻(最多四个)。事实上,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谁也不能对众妻“一碗水端平”,因此“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圣训》中说:“在真主允许的事务中,最可憎的是离婚。”同时也允许离婚。当夫妻双方到了非离不可的地步时,这中间要进行调解和一段时间的观察,以争取重归于好。这和我国法律是完全吻合的。
回族婚姻中这些规定,对妇女尊重,做到了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对加强民族团结,扫除社会弊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尊经尊教的同时,像私通、重婚、卖淫、嫖娼、未婚先孕,强奸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北塬回族中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和北塬回族虔诚信仰伊斯兰教分不开的。
2 丧葬
对穆斯林来说,死亡是结束今世,通向后世的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重大时刻,即将告别生命的穆斯林应该怎样给自己生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她)们的亲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临终前:《圣训》中说:“凡身患重病的穆斯林,只要他还能活两天的时间,就要把遗嘱留下来”。遗嘱一般主要包括财产分配和施散,以及对所欠债务的偿还等,以得清清白白地离开人世;无论男女老幼,家人和亲属都要向他(她)提念“清真言”,提念的目的是要亡者临终前不忘主圣,从而得到信仰—伊玛尼。因为《圣训》中说:“谁结束最后一口气时念了清真言,谁必入乐园”。
气绝时:室内清净,家人闭拢亡人口目,脱其衣物,闭其羞体,顺其四肢,使其靠右侧而卧,头北足南,面朝天房,并以布附其体,然后向街邻亲友报丧。
净洗:洗“埋体”即是给亡人洗大净和小净,洗法同活人一样,唯不漱口呛鼻。主洗者称为“捉骨”,由亡者最亲近的同性亲朋来实施,同洗者选两至三个亡者直系同性亲属,主洗者和同洗者为亡者进行最后一次大洗礼。
穿卡凡:穆斯林只用白布裹身,忌用殉葬品,卡凡一般是男三件女五件,并各有其不同的尺寸要求。
说话:即谈判,由亡者娘家(女)或舅家(男)主事人、社头和主家主事人、社头谈判。内容是:(1)施散钱财数量;(2)“折那则”由谁来带领;(3)主事人向亡者子女述说功过等。这个环节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在这里只是举行这样一个仪式。
殡礼:即“折那则”,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人举行的最隆重的、最庄严的,并且是最简朴的仪式。参加者必须有大小净且不对亡者鞠躬。
埋葬: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向墓地。穆斯林实行土葬,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个别地方整个自然村共用一个墓地。
一次完备的葬礼活动从各方面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世界观。北塬回族的葬礼隆重,庄严而简朴,有其独特之处。礼仪很多,但不脱离宗教色彩,丧葬习俗中的薄葬(主张生前孝敬,亡后节俭),速葬(尸体不得超过三天)显示出穆斯林丧葬习俗的合理性。北塬回族这种丧葬习俗体现了穆斯林孝亲敬老,团结互助,爱好清洁的质朴精神,促进了民族情感的交融与沟通。
5 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民族特色教育
回族历来是尊重知识(经、书),尊重人才(称为“尔林”)的。也重视教育。明中期,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创立了以清真寺为据点,招收学徒,进行社区式的经堂教育。1872年陕回定居北塬后,由童登元、兰炳文、梁西铁爷(名不详),郭连一、陈武福、马承德、马宝、马河图等人将经堂教育带到北塬,在这里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经堂教育。新中国建立,尤其到改革开放以后普通教育才在这里扎下深根,也培养了众多人才。解放前后新疆著名伊教人士、社会活动家马良骏,前西北军区副总司令员兰仲杰等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世纪末,从北塬进入平凉师范、平凉卫校、平凉农校等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数每年都有四五十人,甚至更多。目前,平凉各机关单位、学校、医院随处可见北塬回族青年工作者的身影。而北塬五乡之乡镇、学校等机关单位领导、职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北塬人。以2006年高考、中考为例:以西阳回族乡中营村李治军同学(考入兰大物理系)为代表的八十余名回族学生考入全国各类重点、普通大学;以西阳回族乡上马村李智龙同学(以平凉二中新生第三名的成绩被平凉二中录取)为代表的二百余名回族学生考入平凉一、二中等重点高中,这在整个崆峒区都占很大比例。当然,这些成绩都和北塬回族历来重视教育及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民族特色教育是分不开的。笔者就是这种特色教育受益者之一。
平凉北塬西阳乡的梯田
三、对北塬回族文化现代化的思考
以上笔者就北塬回族的起源、居住条件、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待人接物、服饰习惯 、生活习惯、丧葬嫁娶和民族教育诸方面作了叙述。可以看出,在这里生活了130余年的回族人民恪守民族尊严、民族习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心理。他们披星戴月、吃苦耐劳、诚实待人,像这里的黄土一般憨厚;他们忍辱负重,同中华各民族一道接受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一起走过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难忘的日子;又与祖国各族人民一道,遵纪守法,共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策出力。
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个民族都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北塬回族显然已落伍太远了,北塬回族要走出黄土高原,走出狭隘的民族圈子,走向世界、奔向未来,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加强多种文明对话,兼容并蓄。
在宗教学领域,回族历来是和其他宗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伊斯兰教的许多学者长期以来不愿与其他宗教学者,尤其是基督教学者对话,是因为基督教学者的基本目的是传教。他们与伊斯兰教学者对话,就是要改变伊斯兰教学者的观念,要证明自己的观念更成熟、更正确。这样就没有了对话的可能,这样的交流不能算是对话,而是抗衡、辩难。所谓对话,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不是在宣传自己的教义,不是影响并使对方改变原来的信仰,绝对不是利用这个环境来传教、通过对话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从儒家的角度讲,如果和基督教对话,我的目的不是希望我的对象基督教转变为信仰儒家,而是希望通过了解基督教,能够认识到儒家传统中的一些缺失,进而从基督教里学到儒家传统里没有的东西。因此,不论是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犹太教、佛教、道教、儒家学说还是其他任何宗教、任何文明都要在公平对话的基础上,了解其他宗教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吸收我用。北塬伊斯兰学者应该和多种文明对话,而且是能够作到的。因为在17世纪,王岱舆已经开始以儒诠经,其《清真大学》已经把儒学和伊斯兰教作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的新的综合,刘智、常志美、马注、马德新都是以儒诠经的杰出代表,后来清末马启西集以儒诠经之大成,创汉学派“西道堂”,现在甘肃临潭的西道堂在宗教、经济上很具特色,也是发展最快的一支回族,值得北塬回族学习。
2、以正常心态对待宗教,学会和其他各民族和谐相处。
阻碍北塬回族和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障碍是宗教。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已经过去,对待宗教、对待其他民族要以一种平常心的、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来理解、欣赏,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力,学习他们发展文化的能力,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才能自我了解、自我反思、共同发展、和谐相处。克服独尊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其他宗教、其他民族一道发展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
3、发展民族教育。
自明中叶胡登洲创立经堂教育以来,在教育上曾引起回民的重视,但经堂教育以阿文、波斯文的经典为主,对汉文化几乎无涉猎。现在北塬回族中许多阿訇都是文盲,这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耻辱。近年来,北塬民族教育虽有所发展,但回族整体对教育重视不够,只顾眼前利益,无长远打算。以西阳回族乡为例,据调查1998年全乡一年级学生664人,到2006年本届学生至九年级毕业时只剩36人(女4人),其中有一小部分赴周边学校上学外,大部分已经结婚或打工。失学原因为:①家长不许上学,认为识字即可;②女童上学有伤风化;③上不起学;④学生不想上学;⑤想打工挣钱,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这样就导致了全乡教育落后,民族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发展缓慢。因此,重视教育已刻不容缓。
4、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总杠杆。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其首要条件就看经济发展如何。因此,发展民族经济是势在必行。唐宋繁荣时期,善做生意的回回人一度成为财富的象征。曾几何时,北塬回回乃至西北回回又成为贫穷的代名词。看来该是北塬回族自觉、自醒、自识、自悟的时候了。现代化对于每一个民族,各地人民都给予了发展机遇,在新的机遇面前,一个民族,一地人民能否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再创辉煌是检验一个民族自尊心的标准。在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机遇面前,北塬回族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走出黄土高坡,奔向现代文明,是大势所趋,也是北塬回族振兴的唯一出路。
平凉北塬西阳乡的梯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 归真:逝世、去世之意,穆斯林对死亡的专用称谓。
② 坊民:以清真寺为单位的全体居民的统称。
③ 社头:由坊民公推为主管清真寺日常事务的专职人员。
④ 绿色:绿色象征着和平、美好。
⑤ 穿衣:学习伊斯兰经典的学徒升任教长时举行的宗教仪式。
⑥ 色兰:穆斯林间的问候语,祝福语,意思是愿主保佑你平安。
参考文献:
[1]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承志.心灵史[M].广州:广东花城出版社,1991.
[3] 傅统先.中国回教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4] 孙玉安.回族研究——中国清真食品如何适应现代社会[C].银川:宁夏社会科学院,2003.2.
[5] 郑梅丽.回族研究——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C].银川:宁夏社会科学院,2003.4.
[6] 姜歆.回族研究——试论回族婚姻制度及其社会现实意义 [C].银川:宁夏社会科学院,2003.4.
[7] 张承志.在中国信仰——回族题材散文卷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8.
[8] 周传斌.论回族文化的源与流 [C]. 宁夏社会科学院, 2003.8.
免责声明: 本微信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或作者推荐,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