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弹指一挥间——探寻中国现存最古老手抄本《古兰经》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700年,弹指一挥间——探寻中国现存最古老手抄本《古兰经》
时间: 2016-7-5 来源:新华社 中穆网 jsd
新华社西宁7月5日电(记者张进林、庞书纬)
顺着铺了藏蓝色地毯的楼梯拾级而上,穿过两层防盗门,记者跟随街子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韩乙四哈,缓缓地进入“手抄本古兰经珍藏馆”。
街子清真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手抄本古兰经珍藏馆”坐落在这座清真寺内。
韩乙四哈轻轻打开电灯,大厅中央台子上的玻璃柜中,两页乳白底色的羊皮纸映入眼帘,尽管边缘已经磨损,黑色的阿拉伯文,字迹依旧隽秀古雅、色泽饱满。旁边,《古兰经》其余部分珍藏在一个褐色封套中。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手抄本《古兰经》,书页主要用羊皮制成,封套是骆驼皮。它见证了撒拉族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与中亚、中东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韩乙四哈说。
据学者考证,撒拉族为突厥后裔,大约在700年前,撒拉族祖先在首领尕勒莽、阿赫莽等人带领下,从遥远的中亚向东迁徙,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在循化一带定居。如今中国境内12万撒拉族群众中,有7万多生活在循化,循化也成为中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
“这部手抄本《古兰经》成书于公元8至13世纪之间,现在全世界仅存三本。”韩乙四哈告诉记者,撒拉族祖先在极其艰苦的东迁途中,走到循化一带时,发现驮《古兰经》的白色骆驼在一眼清澈的泉边饮水,于是在泉边定居下来,并建立了清真寺,这就是街子清真寺的由来,那眼清泉由此被称为骆驼泉。
“过去手抄本《古兰经》都是在寺里的保险柜里保存,现在有了纪念馆,保护条件好多了。”韩乙四哈说。
来自循化县文化局的消息,2007年,中国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循化手抄本《古兰经》进行了修复;2009年,主要由当地群众自发筹资修建的手抄本《古兰经》珍藏馆正式落成,与尕勒莽、阿合莽两人的拱北(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和骆驼泉相邻。
在展厅四周的其他陈列柜中,依次摆放著循化当地后来抄写、印刷的多个版本的《古兰经》,其中几本的笔迹,已有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特征。
“手抄本《古兰经》见证了中国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程,其中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丰富的学术宝藏。”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者马振华说。
记者在陈列馆墙上,发现一行醒目的阿拉伯文,韩乙四哈告诉记者,文字大意是“凡是善行,都是施济”,保护好、传承好手抄本《古兰经》,是莫大的善行,它不仅是撒拉族的,更是全中国、全世界的。
2009年,循化手抄本《古兰经》正式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完)
在距循化县城6公里处的街子清真大寺珍藏馆内,珍藏着一部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手抄本《古兰经》,它是伊斯兰教的根本法宝,是全世界穆斯林的行动纲领,它不仅是撒拉族世代珍藏的传世之宝、伊斯兰国珍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
相传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牵一峰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1本《古兰经》,离开故乡撒马尔罕举族东迁,最终定居今循化县境内。所带来的水和土现已无存,但《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681页,正文墨写,书写工整,字体浑厚,校勘精细,外用丝绸裹缠,装在一个约0.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木箱里。由于它是先民东迁所带之物,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视其为宝,并为全族人所珍爱。目前,除玻璃柜里展览的两页外,其他经卷保存在馆里最安全的地方,存放经文的保险柜也有氧气、温度、湿度控制技术。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部《古兰经》不仅对研究撒拉族的来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整个伊斯兰教具有重大意义,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据了解,这部手抄本《古兰经》约成书于公元8至13世纪间,相传是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亲自监督书写的三部《古兰经》之一, 同时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此部手抄本《古兰经》已入选中国《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循化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