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特征事实的一个理论解释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报》2018年第5卷第2期,页码:43-62
王高望,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教授。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85505.8亿元。而且,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次产业的产值都在不断增长,分别从1018.5亿元、1755.2亿元和905.1亿元增加到60870.5亿元、280560.3亿元和344075亿元。与产值的增长相对应(除了农业从业人员从1992年开始减少以外),总就业、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都在不断增长,分别从66808万人、14965万人和14163万人增加到77451万人、22693万人和32839万人。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从产值角度来说,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大幅度减少,从1978年占比28%下降到2015年占比9%,工业产值份额有升有降,基本保持在41%-48%之间,变化幅度在8个百分点以内,而服务业产值份额有大幅度的增加,从25%上升到50%。服务业产值比重在1985年左右超过了农业产值比重,在2011年超过了工业产值比重。另一方面,从就业角度来说,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大幅度下降,从71%下降到28%,工业从业人员也不断上升,占比从17%提高到30%,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的最快,从12%不断上升到42%。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结构变化(Structural Change)过程相比较大体比较类似,即农业不断萎缩和服务业不断扩张。但是,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呈现“倒U形”变化,即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占比比较高,在工业化中期占比达到顶峰,而工业化后期工业占比开始不断下降;而中国的工业产值份额变化幅度不大,而工业就业份额还在一直增加。
与KRX(2001)给出的美国经济(1869-1970)产业结构变迁的事实相比,中国经济(1978-2015)的产业结构变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就业比例)不断萎缩,服务业部门(的产值和就业比例)不断扩张。不同点是,美国工业部门的就业比例大致是不变的,但是,中国工业部门的就业比例是不断增加的,而且增加的速度慢于服务业就业比例的增加速度;同时,中国工业部门产值比重变化幅度不大(在8个百分点以内)。为了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这些典型事实,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推广KRX(2001)模型。
为了解释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上述特征事实,在KRX(2001)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在家庭效用函数中引入家庭生产工业品,在三部门之间引入要素流动摩擦,而且把三部门相同的生产技术都采用具有相同资本产出份额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利用此理论模型,本文试图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特征事实提供一个理论解释。
命题1. 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工业品和服务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1,即,
命题2.如果满足下述条件之一,即
就存在均衡利率满足(18)式的渐进广义平衡增长路径(A-GBGP)。而且,在这个A-GBGP上,如果存在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率为正),农业就业份额就会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份额就会不断上升。但是,如果不存在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率为零),就没有经济结构转型。
命题2的结论与Kongsamut, Rebelo and Xie(2001)有所不同。为了解释美国(1869-1998)年美国工业部门的就业份额大体保持不变,KRX(2001)模型没有引入家庭生产工业品,从而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而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就业份额基本上一直在增加。因此,为了解释这一特征事实,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家庭生产工业品,使得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从而在A-GBGP上工业部门的就业份额就是不断增加的。总之,在这个A-GBGP上,如(20)、(21)和(22)式所示,农业的就业份额是不断减少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份额是不断增加的。
命题2表明,在A-GBGP上,当存在技术进步即时,由于农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而工业品和服务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1,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三部门的生产规模都会扩张,但是,由于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扩张速度快于农业部门的扩张速度,因此,农业就业(和产值)份额不断减少,工业就业份额和服务业就业(和产值)份额都不断增加,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即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当技术进步率为零(g=0)时,即技术水平是一个常数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得到的结论与张培刚先生在《农业和工业化》(1949)一书中的逻辑分析是一致的,他指出:“就一个农业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来说,随着工业化进展到较高阶段,农业生产的绝对数量虽然将继续增加,其经营规模亦将有所扩大,但其农业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必然将逐渐降低;同样,其农业劳动者人数,亦可能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或其他方面转移,而在绝对数量上有所减少,在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上也所有降低。”另外,关于需求收入弹性对于工业化的影响,他也有过论述,“凡是需要弹性较大的产品,在扩张经济中(亦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必将有较大的收益。据此,工业制造品较之农业品,一般均有较大的利益。”
命题3.如果相对于各自技术系数,家庭生产服务品比家庭生产工业品的数量更大,即,那么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比例就比工业部门扩张的更快。
由命题3,我们可以知道:相对于各自的生产技术系数
命题4. 在A-GBGP上,劳动市场的扭曲程度s不影响均衡利率水平
通过对模型参数赋值,我们给出三部门经济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的数值变化图。数值模拟结果符合1978年以来我国三部门就业份额的变化趋势,即农业就业份额大幅度减少,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份额都有大幅度增加,而且,与工业就业份额相比,服务业就业份额增加的更快。
我们还考察了当市场扭曲程度发生变化时,三部门经济产值份额演化的数值模拟结果,这些数值分析与模型的定性分析结论相吻合。如果把劳动市场的扭曲程度从s=0.01提高到s=0.5,我们发现,三部门产值份额的变化程度都明显减弱了。具体来说,当s=0.01时,在20期以内,农业部门产值份额下降了37个百分点,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分别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和22.5个百分点;当s=0.5时,农业部门产值份额下降了31个百分点,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分别提高了9.5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可见,提高劳动市场的扭曲程度会延缓经济结构转型。进一步,若把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提高到0.95,我们发现,三部门产值模拟图与三部门产值份额实际数据变化图非常接近:模拟显示农业部门从35%左右下降到8.5%左右,实际数据从30%左右下降到10%以下;模拟显示工业部门产值份额的变化幅度是7个百分点,实际数据给出的变化幅度不超过8个百分点;模拟显示服务业从27%左右上升到48%左右,实际数据从25%上升到50%左右。
本文首先给出了1978年-2015年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典型事实,即农业部门的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不断收缩,工业部门的就业份额不断扩张而产值份额大体平稳,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和产值份额都不断扩张,而且服务业部门就业份额的扩张快于工业部门。接着,我们在KRX(2001)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家庭生产工业品和要素市场的扭曲来解释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家庭生产工业品的存在可以使得当经济在A-GBGP时工业部门的就业比重是不断增加的。当技术进步同时推动三部门经济增长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和就业比重不断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都会不断增加。而且,当相对于各自的技术系数,家庭生产服务品比家庭生产工业品的数量更大时,服务业部门会比工业部门扩张的更快。同时,在理论模型中引入要素市场也更符合中国存在以户籍制为代表的诸多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现实,而且这些扭曲会延缓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速度。最后,我们用一个数值例子来模拟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动态路径,通过适当选取模型参数,我们给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中国经济的实际数据非常接近。总之,通过修正KRX(2001)模型,本文为解释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沿着以下三个角度继续我们的研究工作:其一,在包括需求和技术两方面因素的统一结构模型中考察两种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本文主要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假定三部门经济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和利用同样的技术存量。而文献中有一些文章从技术层面研究结构转型。我们将来打算把两种模型机制结合起来,然后定量地去考察哪种因素在结构转型中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其二,更深入地识别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事实,在模型中引入多种摩擦,估计和识别不同摩擦在结构转型中的不同作用。本文引入了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流动的摩擦,由于求解的需要必须假设两种摩擦具有相同的程度。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用更一般的模型,同时引入更多的摩擦,并用数据和模型识别不同摩擦对结构转型的不同作用。其三,目前文献关于结构转型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的模型框架下开展的,我们还将在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
往期推送,点击红色文章题目阅读: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7个细分行业的实证研究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C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