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传播这个经典专题,学完这篇就拿分!|考前救命专题02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后台回复“答题冲刺班”,带你开启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真题训练营”,参与百日题海战术
后台回复“实务突击班”,走好实务第一步
上周我们一起学习了舆论极化的专题,大家可以复习巩固一下~文章指路:【出题结束!“舆论极化”这个专题一定要看!|考前救命专题01】
本周的考前救命专题计划来啦!本周专题:情感传播
情感传播是近3年的热门考点专题,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都有考查到!
事实上,情感传播的考查极其灵活,可以是简单明了的名词解释、简答题,也会在国家形象建设、城市传播、主流媒体的创新、热点事件解读等论述题中涉及到。近些年,也有不少学者在以具体的事件为案例进行更进一步的探析,相关的论文也层出不穷。
播播带着“舆论极化”的专题笔记来啦,整体框架参考如下:
情感传播的基本概念
1
相关概念
情感传播是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标尺的传播样态,不是单向度的传递,而是双向度或多向度的互动与共享。情感传播具有语言的感染性、内容的主观性、行为的亲近性、目的的价值性等特点。情感传播可析出“动之以情”“情感运作”“触景生情”“托物寓感”“移情专恋”等途径。
情感传播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意志的碰撞和激荡中体会传播态度、温度、深度和人文关怀,是国际社会的主流传播方式,体现着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情感传播的传播范畴决定了情感传播基本是一种在场传播,是一种面对面的互动传播,克服了传统媒体传播或大众传播的单向性。
情绪传播可界定为个体或群体的情绪及与其伴随信息的表达、感染和分享的行为。具体来说,情绪传播的起点是传者在刺激之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以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反应为内容,对传受双方均产生相应生理唤起、主观体验和传播行为的传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该类传播的内容不仅仅是情绪信息,还包含情绪因素或由情绪因素引发的事实性信息。
共情传播是指个人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受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就此做出利他反应的能力。共情的产生包括情绪感染、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等三个阶段,其特点包括社会性、依恋性、镜像式和感染移情性。通过共情传播,个人能搭建起同他人之间的情感体验以及与他人幸福感的普遍联系,促进利他行为的生成同时能够形成共同体内部的情感纽带,创造稳定的群体连接。
情感劳动来自于意大利自治主义者奈格里与哈特的同名论文《情感劳动》,是“非物质劳动”的延伸概念,用以形容人与人在真实或虚拟的交流与沟通中所付诸的情感实践。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情感也具有被剥削的剩余劳动价值,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体力、脑力劳动过程转化为以情感为核心的交换内容,兑换相应资本积累的模式。
就目前媒介场景来看,在情感劳动的过程中,信息生产者是以较强的自主意识分配其所拥有的情感资源创造劳动产品,并构建起相互连接、传递的社群网络。诸如詹金斯所说的网络同人文化、饭圈文化中的二次生产、快感获取此类将非物质的情感内容转化为媒介表达的方式,便是当下较为典型的情感劳动案例。
2
特点
内容的主观性:情感传播最主要是人际传播,是一种面对面的场景传播方式,强调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双在场”。情感传播内容的主观性能够依据传播活动现场重新调整自己的语境及传播内容,使诗性(形象)语言的传播更为直接,也更为随心、随性、率真,更具审美情怀。
情感的移情性:移情是一种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心情的情感状态。一般包括两种含义:一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即换位思考;二是“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成功的情感传播都是以相互信任为前提的,可以看到诸多移情现象的发生。
目的的价值性:情感传播更注重价值的传播,这是与理性传播的目的工具性和可计算性相比较而言的。情感传播的理想和价值诉求是排斥“功利性”和物质性,而追求精神层面的通达与和谐,是要凸显传播主体的文化品格和人文关怀,是要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诉诸传播情感,影响启迪心灵,从而增强传播主体的情感取向和受众的参与度与可塑性。
角色的转换性:人际传播与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不同,其传播渠道和路线从来都不仅仅是单向度、单声道、单主体的。人的在场决定了传播是互动与共享的,是主体间性的,另一个主角的缺席就无法完成传播事宜。同理,没有纯粹单向的情感传播和理性传播,即便是情感传播,也或多或少渗入有理性的成分;即便是理性传播,也或多或少有情感因素的存在。
真题链接:
共情传播(名词解释,暨南大学440,2021;名词解释,华中师范大学334,2022;名词解释,宁夏大学440,2022;名词解释,华南师范334,2022)
共情理论 (名词解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34,2021)
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传播
1
聚焦领域
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当代社会中阶级、性别,亚文化、意识形态、话语行动等领域,探讨这些领域内部鲜活的情感传播实践。整体上看,此类研究呈现出三大热门趋势:
一是网络抗争的情感结构与情感动员。这部分研究摒弃了危机管理视角,转向了话语研究路径,提出愤怒、悲情、戏谑等情感是网络抗争发展的重要线索,中国的网络抗争遵循的是情感动员的逻辑。
二是网络民族主义行动中的情感动员与情绪感染。以最具代表性的“帝吧出征"为案例,杨国斌认为“当代民族主义不仅仅关乎政治,更关平文化、媒介与情感””;刘海龙指出新媒 体“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像爱护爱豆( idol)一样爱国的‘粉丝民族主义' 现象”目。
三是网络直播与粉丝文化中的情感劳动。网络直播方面,有学者指出主播在资本的操控下利用符号化的身体与商品化的情感谋求经济回报。亦有观点认为主播的情感劳动后果复杂,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情感的压抑与扭曲。”粉丝文化方面,有论者提出情感是推动粉丝数字劳动的重要动力。
2
传播方式
人称视角式”新闻标题编辑:新闻标题是影响到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第一道关卡”,除了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客观直接式标题之外,从舆情引导的角度出发,在一些特定新闻选题中运用情感传播方式来呈现新闻标题,更能够在第一时间深入人心,“人称视角式”标题能够引导受众换位思考,引导受众产生与“新闻情境中的人”类似的或情绪或情感上的体验。
使用带有较强“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共同在场、相互觉察、注意力的共同集中、节奏性同步、共同的心境和群体的符号化将唤醒情绪。从本质上来讲,当情绪被唤醒时,仪式的这些成分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由此逐步增强情感。使用具有较强冲击力和视觉效果的图片,在唤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情绪、带动受众情感的节奏性同步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新闻故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从理性和情感二元论来看待新闻和故事,新闻的理性表达要多过情感表达,故事的情感表达要多过理性表达。但新闻故事的叙述策略,未尝不能将二者巧妙融合,理性的新闻事实,结合情态信息的采编及故事化的组合拼接方式,让新闻更有温度。
短视频新闻的“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共同的存在、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注意力集中、节奏同步、共同的情绪和群体象征将唤醒情绪。 实质上,当情感被唤醒时,这些仪式的组成部分就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从而逐渐增强了情感。通过“混合情感传播模式”所创作的新闻类短视频,能够利用其媒介的属性,巧妙地贴合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要求从而逐步地增强受众的情感体验。
3
案例分析
《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共情传播重构文化记忆。文物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承载,亦是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记忆。文物所承载的中华历史作为民族重要的共同记忆,盼望流落海外的文物重归故里是我们民族的共同情感与期盼,《逃出大英博物馆》聚焦文物回归话题,通过社交媒体融合互动传播,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
借助对文物的聚焦在媒介中引起大众对于文物回归的呼吁、文物拟人的符号象征、用户围绕文物国宝话题而参与的传播仪式等形式和文本形成当下对文化记忆的重构,呈现出互联网时代特征,并留存于互联网媒介中得以延续。
杭州亚运会抖音短视频营销:亚运会短视频报道中的话语体系体现着大型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态度和情感。在短视频叙事上,要通过赛事主题的设定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打造故事叙事、情感叙事空间。可以挖掘运动员背后的成长故事,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在故事化叙事中让受众沉浸其中,体会人文精神、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例如,在“泪目!中国选手拼死一举,打破两项世界纪录!#杭州2022#杭州亚运会”这一作品的网友评论中,“她举起的不仅仅是哑铃,更是中国”的点赞量达到9402,就体现出网民在这种情感化叙事中有了共情,并反映在评论行动中。
粉丝经济与情感劳动:随着偶像工业体系的完善,传媒公司和代理人围绕着偶像以各种方式展开包装和宣传,吸引大批粉丝拥护其后,在以新浪数博为代表的平台上展开大规模、高效率的免费数字劳作。
这些极富生产力的粉丝在偶像工业体系下自发聚合,并展开训练有素的分工合作,以“劳动”的方式来获取愉悦的心理感受,表达其对偶像的迷恋,从而完成自我情感的投射和群体身份的建构与认同,例如“做数据”、“后援会”、“应援活动”、“个站产出”等。
真题链接:
共情传播分析我和我的祖国(论述题,华南师范大学440,2020)
媒体转型中主流媒体如何共情叙事(简答,华南师范大学810,2023)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时政新闻如何“出圈”?请从内容、理念等选择一至两个维度,谈谈传统时政新闻的创新转型。(论述题,重庆师范大学858,2022)
B站《后浪》破圈发展,对此现象的分析和建议(材料分析,湖北大学440,2021)
情感传播的影响分析
1
积极影响
有利于受众接收与理解信息:具有情感传播属性的新闻信息,往往是由一些带有情绪或情感元素的情态信息所组成的;编辑具有情感传播属性的新闻信息,目的是在高效率传播信息的基础之上,以便受众理解信息的同时引发情感共鸣,能够更好地和受众建立共情的联系从而助力舆情的引导。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主流新闻媒体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进入到公共场域当中;主流新闻媒体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情感传播属性的新闻报道的选题标准,从情感传播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报道实践当中的更多可能;以情感传播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有利于促进事件的被关注与解决:公众参与网络热题事件时,会通过情感互动对事件产生持续关注,将事件推入舆论高峰。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网络参与门槛低,传播迅速、广泛,受众层次多样等特点情感传播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及契机,推动事件发展。一旦公众的情感传播推动事件形成舆论磁场,事件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都将达到最大化。
2
消极影响
引发情感公众的“泛情绪化”:情感传播容易让负载着公共价值的信息被集体化的感性理念所包裹,致使信息再难具备固定、理性的内涵。于是,情感公众在面对网络事件时常常化身为忽视客观现实的“道德判官”,沦为被集体情感绑架的意志微弱的群体。
在数字平台背景下,情感公众的“泛情绪化”还具体引发了两类后果:一是,“泛情绪化”会助推猎奇、审丑的网络文化氛围。二是,“泛情绪化”会令情感公众只满足于在线表达情感,而非投身到具有建设意义的现实行动之中。于是,数字平台日渐沦为抒发负面、激进情绪的“树洞”,而非汇聚民智的网络渠道。
情感传播加速了数字平台的异化:在数字平台背景下,由于情感传播具有促进“流量变现”的功能,它遭到资本更大程度的利用并加速了平台自身的异化。部分平台为获取经济利益,故意利用算法推送极具争议性的内容和煽动性的话题,试图以激发网民极端的情绪体验而唤起大规模的点击与浏览。
这些由群体无意识主导的、狂欢式的情感传播,虽然为平台增加了用户规模,但却最终破坏了网络空间的良序公德,加速了平台从“内容为王”向“流量为王”的异化。
情感传播造成了“依法治网”的弱化:“依法治网”是现阶段我国治理网络传播乱象的根本原则,但发生在数字平台中的情感传播却削弱了“依法治网”的预期效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网民将“法”与“情”进行了一种对立式的处理,误认为法律法规是对个人网络情感表达的限制。二是,与不参与情感传播的状态相反,少数网民仍通过“信息加密化”和“群组小型化”的方式,隐秘地推进情感传播。
真题链接:
论述社会化媒体的类型和各个主体在疫情期间的用社会化媒体做抗疫的实践(论述题,北京交通大学334,2022)
疫情背景下关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思考分析(论述题,中国地质大学925,2023)
社交媒体在情绪传播中的作用(材料分析,云南大学334,2023)
新媒体环境下情绪传播研究的价值(简答,西安交通大学819,2023)
情感传播乱象应对策略
当下,我国网络平台正加速崛起,情感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深刻复杂;促成情感传播正向功能的发挥,比以往任一时期都更显迫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情感传播乱象,我们可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辩证施策,缩减情感传播的负面影响,增强情感传播的建设功能。在充分保障网民知情权的同时,不断健全网络监管体系,进一步肃清恶意激发网民不理性情绪的信息源头。
二是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原则,准确分析情感传播背后的群体诉求。将在线的极化情感转变为线上线下的有序表达,并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手段予以回应及疏导,最终解决网民关心的难点问题。
三是推动网络技术从工具合理性向价值合理性转变。避免算法沦为强化“信息茧房”的工具,努力让网络技术升华为推介优质内容和正确观点的载体。
四是积极培养网民个体的媒介素养。使网民知法守法并理解信息传播的权责边界,具备自我鉴别信息真伪与在线合理表达情感的能力。
唯有如此,情感传播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建成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空间,增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真题链接:
论述社交媒体在疫情传播的作用和规制措施(论述,长沙理工大学440,2023)
在数字技术下,媒体更侧重研究用户兴趣,分析受众数据,其中追求流量和价值取向引起学界讨论,有人说,新闻工作24小时不停歇,新闻生产、消费等不能停止。请结合实例,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材料分析,浙江理工大学440,2023)
饭圈治理(材料分析,西安财经大学440,2023)
参考文献:
董文畅.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研究:范式与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7):45-53.
袁光锋.“众怒”的年代:新媒介、情感规则与“愤怒”的政治[J].国际新闻界,2020,42(09):6-22.
余茜,刘良模.杭州亚运会的短视频叙事与共情传播研究——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官方抖音号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08):122-125.
陈新民,雷晨琅.数字劳动与自我建构:粉丝参与的二重性[J].新闻与写作,2021(03):54-61.
张志安,彭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07):57-66.
李建军,马瑞雪,周普元.论情感传播的特点和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00-106+192.
抖音号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07):57-66.
李明瑞,刘婷.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新闻报道的情感传播方式探究[J].北方传媒研究,2020(02):35-38.
张婷.网络热点事件中情感传播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分析——以“西安奔驰维权事件”为例[J].视听,2020(02):196-197.
王斌.数字平台背景下情感传播的成因、风险及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1(03):85-90.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