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掬水月在手》斩获金鸡奖最佳纪录片!

毛继鸿 给孩子
2024-10-11

11月28日晚,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颁出。讲述叶嘉莹一生的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获得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

《掬水月在手》讲述了97岁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一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却活出了诗一般的人生。


《掬水月在手》电影出品人毛继鸿先生出席颁奖典礼,毛继鸿表示非常激动,他说,要感谢97岁的叶嘉莹老先生,是她用她97岁的人生,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兴衰,让我们非常珍惜现在的时光;让我们真正意识到,她所提到的“弱德之美”,是中国人的基因;她用她诗如人生,人生如诗的生命教会我们,中华文化是我们内在血液的养分。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

《掬水月在手》电影出品人毛继鸿先生出席颁奖典礼现场致辞


《掬水月在手》这样一部纪录片得到首肯,是对艺术电影、文学纪录片创作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鼓励,这也意味着大家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就本次金鸡奖获奖,对影片出品人毛继鸿先生的最新受访内容:

 

《掬水月在手》作为“重燃艺术之光:优秀国产艺术影片全国展映计划”的重点影片,于2020年10月16日起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


因电影在专业上的出色表现及其深远的内容被媒体广泛关注,其中梁文道和陈传兴导演的对谈直播超过100万人次收看。该电影曾作为唯一的中国纪录片入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竞赛单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时一票难求。


截止11月27日,电影票房已超过733万,这个票房成绩刷新了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票房历史新纪录,成为全国艺联纪录片票房冠军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主视觉海报


《掬水月在手》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的唯一一部传记电影,作为广州出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电影精品,开创了多个第一:它是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生平唯一传记电影,也是第一部以4K科技拍摄的文学电影,更是中国第一部古典诗词主题电影。


影片由《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电影总监制陈传兴执导,花费三年时间,远赴10个地区取景,采访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痖弦、汉学泰斗宇文所安等文化名人在内的叶嘉莹亲友学生43位,在特邀音乐家佐藤聪明创作的《秋兴八首》古乐中,娓娓道来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一生。电影同时作为文化变迁与传承的镜像记录,紧扣时代脉搏,交织出一幅千年的中国古典诗词史。

陈传兴导演与叶嘉莹先生在迦陵学舍


96岁的叶嘉莹,一生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但她依旧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叶嘉莹扮演着承前启后、沟通中西的重要角色,一生以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荣获多项大奖,更在晚年将毕生财产全数捐出。她不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最佳代言人,更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豪与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掬水月在手》剧照


以下为就本次金鸡奖获奖,影片出品人毛继鸿先生的受访内容:


1.纪录片电影《掬水月在手》荣获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金鸡奖是中国三大电影奖之一,获奖是对电影重要的肯定,请您谈谈获奖的感受?


按:中国电影金鸡奖(Golden Rooster Award)创办于1981年,是中国大陆电影界权威、专业的电影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并称“华语电影三大奖”。与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


毛继鸿:首先,这是电影学术界给我们的一个肯定,毋庸置疑是对艺术电影,文学纪录片创作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鼓励,这也意味着大家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其次,我们看到这部片子在播映的40多天的时间里边,一路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也说明大家都希望能通过对这部电影的支持,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更正面的影响。


最早从我们的第5代导演开始,到第6代导演,到现在,我们其实已经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电影语言,尤其当我们跟国际并轨之后,在整个以西方系统作为电影创作主流的语境中,我们回归到艺术片,回归到中国自己的影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被肯定,这个是比较里程碑式的。

《掬水月在手》剧照


此外这个里程碑式的部分还体现在,我们更注重人文电影跟人文内容的呈现,我们对更真实的人性,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追求,是能同时被专业领域和市场所肯定的。


我们这次获奖的时间点刚好是在电影上映40天之后,突破全国艺联纪录片纪录的表现正说明,过去中国消费者可能更支持主流的爆米花电影的这样一个观影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大众的观影选择正慢慢走向更高质量的追求,对人文电影以及艺术电影产生热爱,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进步,也看到了更多优质内容的可能性存在。



2.为什么会选择影像作为新的文化载体?您出品《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计划的?


毛继鸿:这个应该是早在我跟美立还有行人的团队在《他们在岛屿写作》这个系列开始筹备的时候,就开始讨论的事情,我们其实一直都对中国文学家、文学创作(者)、诗人这样的群体,保持着关注和持续记录。

《他们在岛屿写作》剧照


这次出品的《掬水月在手》可以算是陈传兴导演文学纪录片“诗歌三部曲”的最终章,也是广州行人独立在大陆出品的新电影,将来也会作为我们文化未来新的文化内容产生的方式,特别是未来发展5G之后,用影像视频这样的表达方式去传播文化也会是很重要的一个趋势。




3. 您为什么会对“诗词”这一文学形式这么情有独钟?


毛继鸿:诗词是文学创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种表达形式,基本可以说是文学之母吧。早在古代,诗歌吟诵除了自我表达与传递信息,也是寄托宗教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最精炼的表达形式。此外,在我看来也是更具有东方表达色彩的一种抒情形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过去在讲文学也好,叙事也好,都是一种较为连贯的叙事方式,但是诗词可以很跳跃,可以很概括,它要求我们用心领意会的方式,可能是更含蓄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内在,语言形式可能会更超出我们的日常表达。


我们最早以诗歌作为我们的起始,店内的同事也都会以念诗作为一天的开始,我们始终相信,“人生如诗”,诗歌对一个人的给养是可以很丰富的。此外2011年改革开放将近30年,社会主力都在经济发展上,其实对情感的养成和对美育的关怀是不够的,我们希望通过诗歌这个载体让大家回到更深层次的生活追求上。九年下来,我们看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充分富足之后,大家会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诗歌的追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掬水月在手》剧照



4.陈导之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时候提过,很多的纪录片其实是一种走向未来、走向更完整的电影创作的预备道路。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影像行业(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发展环境,请评价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毛继鸿: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分水岭,我们上一部登上院线获得不错成绩的纪录片,可能是坂本龙一的传记纪录片,它主要是以音乐创作,同时是一个全球知名音乐人的人生记录为主的这样的一个故事。从这个层面来看,尤其按照现代的媒体传播方式来讲的话,叶先生并不是一个所谓的网红,或者说被网络时代所追捧的,古典文学的大家。但在40多天的放映过程当中,反而激起了大家对于古典文化,古典文学这件事情的一个热爱,有一部分的原因,我想也是,用影像这种方式去做文化传播,特别是我们现在是用4k这种技术,把有深度的文化内容,用新的一种大众热爱的形式去表达,只要内容是好的,内容是有深度的,在这样碎片化的时代里面,它传播的力度会比其他套路化的传播方式会产生更大的反应。



5.以文学纪录片为开端,今后还会考虑尝试不同类型的影像创作吗?或者近期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


毛继鸿:暂时还没有太明确的计划,当然我觉得对文化的记录,以及影像这种形式,应该要比较好地去延续。这段时间我们也在跟大湾区的人文电影基地在一起在讨论,未来会希望用影像,用纪录片的方式去挽救一些比较好的文艺作品。



6.请分享如何把影片介绍给精准受众,提高票房的经验。


毛继鸿: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全社会努力的问题,首先当然影片需要有高的质量,其次要专注传递的价值,是公众所需要的这种价值。


其实这次影片上映,我们原来预期是在4月份的时候上映的,由于疫情我们推到了10月份上映。中间隔了一段时间,回过头看整个筹备过程,反而是遇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时间段。人们经历从2月份开始的疫情之后,一是大家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向内思考的时间,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更多样化也更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去发片子,其实是与人们真正的精神需求相吻合的,这个我觉得是在10月份发片之后大家给我们反馈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人心所向的体现。这也让大家更有信心去坚持,对像叶先生所提出来的“弱德之美”的建构,对中国古诗词传统的传承。这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个时间点。这也是疫情后,文学艺术电影的传播被更多人接受的积极的信号。

《掬水月在手》剧照


补充:


7.影片用三年时间坚持追访叶嘉莹先生,有什么具体难忘细节故事。


陈传兴:最深刻的可能就是在第一天开始开拍的时候,叶先生基本上还蛮抗拒的。另外一个更深刻的就是叶先生在我们安排一个她跟台北的学生通过视讯来采访,她心里很急,跌倒了,身边就没有人这样子。所有人都紧张得要命。几个月以后叶先生康复了,然后我们又跟她见面的时候,她就讲她后头肿起来的包好了,其实她在讲的时候,我心里还是一直在冒着汗。


先生还说摔的那个地方现在开始长出来黑头发,中国云南白药非常厉害。可是先生说完了我还是觉得很不安。我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这真的是一种长者的风范。她知道我一定很不安,先生是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她有一种超常人的敏感体质,她实际上可以嗅觉得到别人的整个状态。所以你要讲的话,当然困难非常多了。


相关图书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不仅是同名电影的衍生之作,更是叶先生一生言传身教的实录。书中多元的视角、详尽的叙述、丰富的图片,完美展示了当诗词融入个人生命后所产生的美感与力量,也诠释了儒家“充实之谓美”与“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这位“古诗词的女儿”依然在照亮我们,照亮这个时代。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北岛主编“给孩子系列”《给孩子的古诗词》进阶版,阅读、聆听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亲自逐首吟诵及讲解218首古典诗词。

吟诵声里寻古意,讲解句中得新知。

文字、声音、画面融为一体,在诗教的传承中,带领读者们重返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源头。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延伸阅读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问世,92岁叶嘉莹亲自吟诵讲解218首作品
叶嘉莹先生“关门弟子”张元昕:学诗最重要的是学做人 
张静: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席慕蓉:叶嘉莹先生有一个刚强阴柔相叠合的生命
除了3568万元,叶嘉莹先生还赠给孩子们三件礼物
叶嘉莹:古诗词中这些字你读对了吗?
张静:古诗词如何教人对抗日常烦恼的侵染?
叶嘉莹先生谈《论语》:古往今来最想见的是孔子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