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兰迪:就那么几朵花,一点点风景,那么几个瓶瓶罐罐

纸上造物 象外 2023-11-22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Morandi Giorgio,Still Life,1920







编者按


莫兰迪是值得一再凝视的
正因为此,今天发一篇来自《朝圣者的碗钵》的
部分书摘并顺便推荐上海的一个莫兰迪展览


&

朝圣者的碗钵

[法]菲利普.雅各泰/著;光哲/译
商务印书馆&纸上造物;2020年1月;96页;49元




法国大诗人菲利普•雅各泰对莫兰迪画作的八次沉思。他带领我们一一观看莫兰迪的画作:静物、风景、花朵、水彩。他以里尔克、但丁、帕斯卡、莱奥帕迪、巴赫、维米尔、贾科梅蒂等诗人、哲人、画家、音乐家为观照,深入剖析了画家的思想、艺术观。



他一生专注,如僧侣;如他们一般, 与尘世隔绝,在自己小小的画室里;与尘世隔绝,背对世间,以及这世间的日月。


用一生,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朵花,一点点风景,那么几个瓶瓶罐罐


有限的形里,却仿佛有无尽相。


罗马城外,以马忤斯的大路上,朝圣者在离去。心已涣散。而复现的基督,又把它收聚。莫兰迪的画作亦有此奇功。


它神秘。繁深如炼金术士,简朴如海棠,如青草。


莫兰迪的这秘密....... 诗人雅各泰尝试照见,而他用以观照的是:里尔克、但丁、帕斯卡、莱奥帕迪、巴赫、维米尔、贾科梅蒂:诗人,哲人,画师,乐手,在召唤中纷至沓来,自相映发。


那谜,须得从种种角度趋近。须得天真殆尽。”


法国诗人雅各泰轻轻地走过画前,静静深深地看,神游:在莫兰迪的画作里,亦诗亦思,引领我们飞升。



继里尔克谈塞尚,斯特兰德谈霍珀之后,“眼与心“书系的第三本。


大诗人谈大画家,郑重而深入,可遇不可求。直观而诗性的艺术写作范例。


以诗心探微画意,一超直入,带领我们瞬时领略莫兰迪的第一义。




Philippe Jaccottet
1925 - 

菲利普. 雅各泰,法国当代大诗人。曾获蒙田文学奖、法兰西科学院奖、荷尔德林诗歌奖、龚古尔诗歌奖、彼特拉克诗歌奖等多项文学大奖。此外,他还是一位享誉欧洲的翻译家,曾翻译荷马、柏拉图、穆齐尔、恩加尔蒂、 里尔克、荷尔德林等名家作品。本书是其唯一的一本艺术散文专著。











Giorgio Morandi


Italian painter and printmaker

1890~1964




以下为本书内文选段



01



……莫兰迪的生活波澜不惊,默然无声,是循规蹈矩的,乃至是机械、重复的,都实在是与僧侣无异。不过,他所做的并非祈祷,并非吟诵,并非跟从《圣经》与教父的研习,亦非照顾困苦者,而是一心一意地作画,在这些画里,天人、天使与圣徒——连同他们的事迹——全然无影踪,人子的面孔也是不见的(这可能会让人以为,是误以为,他不大关心人类。)

他一生专注,如僧侣;如他们一般,与尘世隔绝,在自己小小的画室里;与尘世隔绝,背对世间,以及这世间的日月,或是为了更好的展现世间自身,正如那些僧侣的所作是展现天国;但如他这般的,是怎样的一生呢?

是“永恒专注”的一生,如同爱默生—— 他是拉缪兹的楷模。而我在拉缪兹那里读来一句,说爱默生以“永恒专注”来衡量英雄。

当代艺术史里,这种英雄般的专注,在贾科梅蒂身上亦同样存在。但在他那里,有不耐、狂怒与绝望的爆发,以及呼号,而所有这些纵贯他的一生,在所有的相遇、冒险、人生的风暴里,直至最终。莫兰迪这里,专注是以一种最纯粹的状态存在

两位艺术家彼此迥异,却均在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时代里做到“永恒专注”。孤独、奇崛,在混乱的背景里越众而出;两人于此凌空而起,各行其道。




摄影师赫伯特里斯特有拍过莫兰迪的一张肖像,他正在琢磨一组自己所熟悉的物品。照片可以看到他眼中的专注,是如此强烈,乃至有评论者因这神态而将这画家与棋手作比,“思虑着当前一步的同时考虑着下一步乃至全局的棋手”。

评论者接着讲到:“我相信,画家以同样的专注布置他的这些物什,在画室静谧的光下,在桌子上,桌子上铺着一层白纸,纸上满是各种标记、符号、数字,对应着他永不停息地作着变幻的种种构图。”

这一个对比是讲出了真相的,起码是部分的真相。而另外部分的真相是——很明显,莫兰迪明显没有对手坐在他对面,所以他是没有对决的,所以在这里,他如此强烈的专注,最终只是展现了他比对手更高一筹,或者说只是在寻求某种纯粹脑力计算的回报。

可以受得了那种浮夸的话,也可以陈词滥调地说:他的敌手是死亡,他着意的是尽自己最大可能击败死亡的诡计;然而,对于莫兰迪的独有之谜,我们的探索依旧并无更进一步。

贾科梅蒂与莫兰迪两人在作品上独具特色的专注恰可以在其构图中寻到—— 总是正视图,贾科梅蒂那里,聚焦在面部,在模特的眼睛上;莫兰迪这里,不断的趋向于将物件向着画布中心聚集,那些物什早已被画得像是在一条横饰带上一般。

就此意义而言,在两位艺术家这里,一切,绝然是一切——人生以及作品——皆分明地在抵抗着涣散

关于这两个伟大的形式追寻者,还有几句要讲一讲:要说的话,两人均是遵从了某种令人叹服的狂热,但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在贾科梅蒂这里,人与面庞几乎构成了唯一的“主题”,而这些,在莫兰迪那里则完全缺席;

此外——让我重申这一点——在贾科梅蒂这里,存在一种“表达的狂暴”,而莫兰迪永远都镇定自若,只有寥寥几次从寂静里意外逃走;

最后,让我们再多加一句,不带任何道德判断,只是一个简单的意象—— 贾科梅蒂更愿与“撒旦”厮混,而在我们更可能的、更多的想象里,莫兰迪则是与“天使”相伴……


莫兰迪工作室一角




02




帕斯卡,莱奥帕蒂:两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人均短寿(均死于39岁),彼此相距不过两百年;两人均体弱多病,是天才异常早熟的代价,且均是孤独至深。对于帕斯卡,曾有过短暂的“世俗”期,后来暴力拒绝人世间的一切依恋,憎恶背离上帝的不洁肉体;

对于莱奥帕蒂,孤独凛冽,爱欲炽烈,却只能远远地,在梦中依稀体验…… 两人均终生未婚:一个是主动选择,另一个,起码部分是因为,或者我们打赌说,是命运的选择。由此,这两类僧侣,有意也罢,不得已也罢,均隐居在自己的作品里;仅此一个理由,莫兰迪对这两位的命运,也应该有亲近的好感。

1964年,在莱奥帕蒂第一本重要的法语译本前言里,翁加雷蒂写道:“我们的莱奥帕蒂:除了帕斯卡,我不知道还有哪位作家具有与他同样的心。”

所以莫兰迪并非是唯一一个同样喜欢将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的人。而“心”这个词,也许在这里有些令人意外,却也是能够洞幽烛微的。尤其烛微出我匆匆提及的声音,他们声音的那种语调。

为了日日,或几可以说是一生,重读同一本书(如若不是《圣经》),那么就必须能在其中找到更多东西,而仅仅陈述可以洗炼成箴言的信条,是不能的。无论这信条可能是怎样的严厉,是怎样的激越、怎样的崇高,皆不能。翁加雷蒂归之于“心”的,我理解为在这两个作家的声音中感知到的那种炽烈,即使他们彼此的声音并不一样。

他们生性并非冷淡;尽管他们苍老成熟于自己的时代,然而灵魂,却是振奋的灵魂,是少年的灵魂,燃着纯粹的火焰。这纯粹火焰的闪耀在后来的《地狱一季》里可以再次找见。(不,此刻我没有忘掉三人彼此之间的一切分别;但他们的声音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语调。这语调与一种纯粹的火焰难分难解。)

在莱奥帕蒂的诗中,火的踪迹要少于贞洁的月光,轻柔的烟纱笼罩着世界,银色的光辉落在万物上,对着背景里沉沉的暗夜。

莫兰迪深深意识到人类的悲哀,同样深深意识到万物可能的湮灭。便可以想象他画作惊人的平静,这惊人平静背后同等的激进——无此,他便不会背负着走这么远。

我凝望晴空,
金色的街道,果园,
远方,那里的山,那里的海……

万物分明,皆依稀遥远而宁静,在一个清澈明亮的天地里——如我们在托斯卡纳的画作里的所见,如我们在莫兰迪至少某一个时段画作里的所见。

在《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回忆》这篇出色的未完成文稿里,有这么一段:“……而最终一个声音:哦,落雨了,一场轻细的春雨……人们都回到屋子里,能听到门的吱呀声、落锁声……”

如同这段文本里其他那些字符,或可称之为音符——这些音符的抒发,清晰而又遥远——,稀有的时刻,这一刻里,莱奥帕蒂体验到某种纾解,让他得以谱写更多,慢慢作出一曲。

仿佛他正在将梦、记忆、欲望以及思绪统统交织起来;声、色、形、味俱都全了;万物,或远或近,或明或暗,但于他凶猛的欲望,永远都不足够的近,也不足够的明亮。

在此之后,莱奥帕蒂定然以为在那些稀有的时刻,是幻觉带走了他;而在其他所有的时刻,当他只是听凭自己的心在言说,断言“一切皆恶”,悲叹自己的诞生,在那一刻,他毫不怀疑已经将自己的终极真理浓缩成了只言片语。

而至于我,我依然是疯狂地地或者说是天真地相信,如我刚刚引用的这一段音符,无论它是独立成篇,还是被集成、转换到某首诗的框架中去,它都要比任何箴言——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不论其本身有多么简洁而具足说服力——更加接近于真实相——关于这世界,关于我们的真实相。

而莫兰迪在这位诗人的陪伴下,为自己的艺术寻求这一种直觉的支撑,并非是不可能的。



03




在莫兰迪的一组画作前面,我不断地想到巴赫,《音乐的奉献》、《哥德堡变奏曲》、《艺术的赋格》,他在这些伟大作品里展现的那种变奏的艺术......莫兰迪这里所用的方式,似乎更加强烈、更有表现力,而因为他赤裸裸的感性,也更加的专注。莫兰迪对帕斯卡这个“几乎”的赞美便可在此找到:“以数学、以几何,几乎可以阐释一切。几乎一切。”

真是一种疯魔,只要想想,想想自己的一生,日日如此。但莫兰迪一点不疯魔;

相反,他的眼睛是明亮的,心也是静得出奇;他毫不犹豫的坚持,是因为他一定相信,这三四个主题的这些无穷无尽的变奏,无论多么细微,都不会是徒劳的,哪怕是在“维苏威斯火山”的威胁下;相信一个人由此而可以堂堂正正地,将自己的一生囿于这非同寻常的志业中去,任时代的波涛怎样拍打他的门垣,他都不在意。仿佛依旧是值得付出一试,哪怕是在这漫漫历史的尽头。并未完全失却一切,还可以另有所为,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尖叫,嗫嚅,或更不堪地,保持沉默。

迄今为止,说了如此之多,却一言不中;这些画作在你面前,谜如青草




04







一些评论家已经注意到画家喜欢让他静物画里的物件落上薄薄一层的尘灰,彼时的他可能并不是有意这么做的——这是不是像一层时间,守护着它们,让它们变得密密的?他的风景画同样常常让人感觉是有一层灰尘蒙着。

我便想到那天真的“沙人”。“沙人”的职责即是安静下来,睡去。乃至又想到“睡美人”,莫兰迪的画作沐浴在可谓是不变的光中——这光从不闪耀,不刺目,从不闪烁,不穿透云朵,哪怕它清如黎明,有着微妙的灰色、玫瑰色,这光亦是奇异般的宁静。“睡美人”的“梦宫”之景。

所有之上都有一层面纱覆着。还会令人想到“羞怯”,这个美丽的词,会让你马上感觉是从一种已经废弃的语言那里借来的。但另一个结果就是,这些地方——无论莫兰迪以他自己那种小心翼翼的方式如何加以深爱——却总是看起来遥远而不可抵达,像一个我们永远无法得以栖居的空间。

我将只是记住“耐心”这个词

统治着画作的光,均匀、暗哑,让人纳罕,这究竟是晨光还是暮光—— 更可能是晨光吧,因为有一种期盼之感——,似乎是在事物内部的一道光;亦像是一根羊毛线,将编起万物——房屋,树木,路,天空——而为一匹织锦,悬于乌有的“极宁宫”墙壁上。有一道光,是内在的,却又是遥遥的,合着无限的耐心。





05







画中花朵的颜色,特别的纤巧、微妙;是黎明的颜色,事物始萌而非烂漫的颜色——虽是初开,却全神贯注,虽轻淡,却是密密地。

在这里,印象主义者的闪烁,弗兰德画派的充盈,与我们遥不可及。但这些花束从不言说即将凋零的脆弱与朝生暮死。它更像是——且让我斟酌我的词句——像是被黎明萦绕着,永存在一朵花蕾之中,以此全部,才可能将永恒出借给这世间最配的上它的一件事物。

青春的宣告。这花朵,是阿克罗波利斯的少年会为月神阿尔忒弥斯所献上的。

哪怕某些花束,色彩濒临用尽,然而我们置身其中的,永远不是一个缥缈的世界,亦无甜美。相反,在某些花束面前,你会想到小小的纪念碑;而无任何的亡魂或者悲哀;或令你想到希腊的龛柱,至纯至柔的生命在那里获得赞美,在那里,奇异地,告别倒仿佛是一次黎明




我总是——一再地看他的那些花瓶,比如,1950年的这一幅,在它的对页上,博洛尼亚图录引用了让·莱马利 的话,虽然未必是具体对这幅画的描述:“有时候,一个花瓶便在其孤绝的壮丽中浮现,对着一片蔚蓝或雪白的背景,冠以花环,花朵在边缘处蜷着,颤抖着,或许因为是刚刚被天使摘下,时当盛开,弱不禁风,沐浴在一道来自彼岸的光中。

“说得真好…..而我也总是——正如当我兜兜转转只为企图阐明一片草地、一棵树,一方果园的神秘,而后折返它们面前,却不得不告诉自己尚远未抵达目标;这里,又一次,我须得指正自己,重来一次:白色花瓶里是一些玫瑰,背景里两种灰——原本可能是两种赭色——一种稍微淡点,一种稍微深点...... 这要比我在此写下的一切,以及让·莱马利的,都更简朴,更有力。那让评论绝望的东西,却为作品“赋予了莫大的荣光”。




06






这幅静物里,偶尔的,颜色尤其清寒,是木头与雪的颜色,仿佛是冬天。它们再一次的,让你马上想到“耐心”这个词,想到老农,想到灰衣僧人——与雪下,与空房间里粉白墙壁之间的那种寂静同等。

这种耐心,意味着生活、操劳,意味着“挺住”:以谦卑,以忍耐,而非反叛、漠然,与绝望;仿佛仍有人期盼因这耐心而得富足,乃至相信,这耐心可让他默默沐浴在不可言喻的唯一的光中。




在他晚期的这幅画作里,这个茶壶孤零零的,或近乎孤零零的,在画布的中间—— 明显地,莫兰迪与柏拉图还是有分别的,可以看到这并非茶壶的一个本质或者理念,毋宁说说它是以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显现,挺身而立,且还带着生命脆弱的颤抖。

在另外的时刻,这些物似乎是被一颗依旧在、或者说已然在低低的地平线上的星子所照亮;它们被照亮——我要说的是——被这来自无限遥远的光所擢升,所宽恕。




在这幅画作——来自1960年代的静物画中,只有寥寥的几件物,被放置在一起,聚拢一起,差不多在中间的位置,不过也并非正正好中央;在画中,它们几乎彼此混溶在一起;在画中,它们呈现出纪念碑的容貌,寒俭而又尊贵,仿佛史前立石;轮廓微微颤抖着,却又从不曾在漫漶中失却自我。

在数年前的马赛,最近的博洛尼亚,在我看到这些晚期作品的所有展厅里,均栖居着一种炫目的寂静。

或许有人在那里看到了最后的守夜中燃烧的烛火。这守夜,是日落与日出之间的中继。而无有任何的悲哀。

一片无限宁静的光,自别处反射而来。对这片光,对它的追逐、等待、心心念念,永无厌倦

IN queste sale antiche/al chiaror delle nevi…

这段不可思议的诗句,莫兰迪定然是烂熟于心的。莫兰迪同样知晓,其实,他所说的可不只是懊悔,懊悔那缥缈的、失落了的无可挽回的天堂




07






尽我所能——面对莫兰迪的作品,尤其他晚期的创作,他的“最高层级”,我的情感与我的赞美交织在一起,如果没有一种“圣母升天”式的事情发生,没有在这些情感与赞美几近消失的时候,产生某种“圣母升天”式的高潮,那么,它们将是浮夸的;

然而因了这些本质的一面,即使事物撤离,消失,首先,它们毫无疑问会被缩减为逐渐消失的实体,成为叹息,成为亡魂,成为模糊的碎片——就像在某些现代绘画里经常发生的那样(那些现代绘画经常容易并且错误地被拿来与莫兰迪这些作品比较),却很奇异地保留下来了某种纪念碑性的东西:

可以大胆的说,如同空气的石碑,是一个不拥有国土而唯有“专注”的王,在无名的边界处,在可见世界的最终边缘处所竖起的石碑;

其次,那种几乎逝去,几乎消散的、颤抖着的最后的话语,尤其同样让我想到《炼狱》开始的“tremolar della marina”,想到最后的玫瑰,最后的黄,最后的蓝,毋宁说,那些最初的色彩,日出时候的那些色彩—— 它们所照见的并非空无;它们所让位的并非空无(否则,我们唯有带着恐惧望着他们)它们没有在空无面前撤退、被征服或驯服,反而是在即将吞没它们的光涌入之前完成这些




08






以数学,以几何,几乎可以解释一切。”

在这个“几乎”中包含着的正是我们生命的冲动,人心的热忱与渺茫;以此,莫兰迪远不止于一个微妙的形色安排者。通过这个“几乎”,元气吹拂,免我们堕入算数的奴役。算数亦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前提下,这样说来便也是能够的。

在一个盒子,一个罐子,一个瓶子近旁的,这个近白的碗钵——它是不是看起来,比任何其他的碗钵都造的要更好呢,乃至朝圣者可以一路带着在自己的行囊里,并且在停歇处,在“看顾我的永生者之井”处,盈满了,而用以止渴。

哪怕是,乃或是一个如如不动的朝圣者——若他的双脚不再领引他,此刻唯有在自己的思绪中行进的这个朝圣者——亦可如此么?









短句

👇






l 那谜,须得从种种角度趋近。须得极尽天真
 
l ……然而灵魂,却是振奋的灵魂、是少年的灵魂,燃着纯粹的火焰。
 
l “以数学、以几何,几乎可以阐释一切。”在这个“几乎” 中包含着的正是我们生命的冲动、人心的热忱与渺茫;以此,莫兰迪远不止一个微妙的形色安排者 。
 
l 莫兰迪深深意识到人类的悲哀,同样深深意识到万物可能的湮灭。便可以想象他画作惊人的平静,这惊人平静背后同等的激越 。
 
l 仿佛他正在将梦、记忆、欲望以及思绪统统交织起来;声、色、形、味俱全了;万物, 或远或近, 或明或暗, 但于他凶猛的欲望, 永远都不足够地近, 也不足够地明亮

l 有一道光,是内在的,却又是遥遥的,合着无限的耐心。

l 一片无限宁静的光, 自别处反射而来。对这片光, 对它的追逐、等待、心心念念, 永无厌倦。
 
l 莫兰迪的艺术越是走向洗练与专注, 他静物画中的物便越发地呈现出纪念碑式的造型与庄严, 在灰烬、尘埃与尘沙的背景中。

l 象牙、尘沙,与灰烬。日出前的一瞬

l 那些濒于寂灭之时,近乎呢喃地流利说出的临终之言,绝非死亡的言语、任何终结的言语;毋宁说是一切言语的凝聚,或花蕾,等待着再一次绽放
 

Morandi's tomb in the Certosa di Bologna





more works

👇








































































































































































































































前几天推荐的书


👇


木心: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

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




《带阁楼的房子》

【俄】契诃夫原著,何多苓编绘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大风文化
2022年4月出版
风琴折(套盒装)特种纸高阶映画+棉布
12开(17x37cm),96页,定价320元


限时折扣 288 元


象外近期文章

它就像日记一样记录了每天的状态,神经质的,无聊的,重复的,消耗的
朋友圈云看展。
后浪一堆好书。
一封写给过去的爱人的信
法尤姆肖像。
陈岑。
曲汉林:不动的暗礁
象外微博炸了,但我们又回来了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