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象外微博炸了,但我们又回来了

象外 象外 2023-11-22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上升的意识-1 @SA-qmj









阿改的编者按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告诉读者朋友们,欢迎关注象外最新注册的微博

账号是:象外的象外

如我们此前所告示的,象外的原微博(Artha象外)由于发表了不合时宜的内容,导致被永久封号了。

就在几天前,当看到后台显示我们已经发布了7979条微博的时候,我还在想,会不会哪天就没有了——结果一语成谶。


最终的发布条数:7979



被消失之前发的最后一条:托马斯·特拉赫恩的一句诗



近8000条微博中,展现了象外小伙伴——小白、刀娘、清越的辛勤劳动和她们各具特色的审美偏好,当然,也包括我,最近三年基本上都是我在发布和维护内容。

有一阵子,我其实做到了蛮用心地去编辑内容:下载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图(经常强迫症地要找全所有能找到的),阅读英文资料,然后撰写简介和评论,用心排版,点击发送,整个过程下来,每一条原创微博大概要耗费我一个小时的时间。

后来其他工作忙,自己也懒,这种原创内容也就渐渐草率起来;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发现耗时费力的工作,其实经常没有多少转发和评论,如同你热情地歌唱,但其实没听众在意。

有时候有一些特别随意发的内容反倒转发量很高


后来有一天,我们很偶然地开通了读者投稿的通道,结果发现数据明显活跃了起来,越来越多的读者给我们发来作品,作品的样貌也越来越多元,有一些转发和评论还相当可以。

我们从中选择了少数几位进行了更深入的报道,比如上周发表的小问答徐浩洋:不止玩梗,还有冒犯,作者就是最初给我们投稿的读者,那时候艺术家还在中央美院读书。

包括更早以前通过微博投稿结识的朋友,例如sam和孝玉,虽然不在艺术圈内‍,但对我来说,他们毫无疑问都是好艺术家👇

一个小学毕业的人拍的照片,会好过多少成名摄影师?

小孩老人、男人女人,他们都精疲力尽

虽然有不少读者表示受益于我们分享的众多艺术家和作品,但对我而言,那只是举手之劳,我自己其实收获更多。

我们的微博粉丝并不多,也就是20万出头,考虑到微博的水分,就算去掉一个0,那也还是有2万粉丝,而且他们始终不离不弃

那是象外坚持下来的原因。

也是我们重新开通一个微博账号的原因。

在新的账号中,我们将继续接收读者投稿(具体的投稿说明可看我们过去的一条合集中的说明:象外读者投稿 · 绘画篇01

也将继续分享古今中外好的艺术家作品;

分享全国各地的展讯——所以也继续欢迎艺术机构们将展览资讯打包发至我的邮箱(263419055@qq.com),有少数几个机构的PR与我们保持了频繁和友好的互动,但多交朋友总是好的;

有时我也会分享自己看展、阅读、观影乃至随手拍的图片,虽然没有太强的公共性,但也算是为了做一点点所谓的“人设”吧。

我们自己主办、策划的展览,当然也在重点分享的信息之列👇

我们在三里屯办了一个关于“人”的展

韩博穿墙而去。

总体而言,这仍将是一个松散的、相对随性的、不那么追求影响力但坚持“举手之劳”原则的账号,我们不那么较劲地发,大家也就那么一看就好了。

此外,我也开设了一个小红书账号,名字是“象外的阿改”,也顺便不要脸地在此给自己打打广告吧。


我的小红书,也不知能坚持做多久


别的话,暂时没有了——反正做象外不挣钱(除了每年接三四个广告,顺便帮出版社分销一点书,能够有一点点收入)我自己的想法是先做个10年再说,到几天前的7月1日为止,我们已经存活了7年了

少年变成青年,青年走向中年,中年迟早要面对迟暮。

愿大家一切和顺安稳吧。

最后,这条微信,如果象外读者们和艺术圈内外的朋友愿意帮忙转发一下,就更好了,感激不尽~

PS:顺便发一则读者投稿吧,它们躺在我的电脑硬盘里太久了。你们喜欢哪个,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西风吹北林


这是我围绕手稿创造的一系列墙面装置,它向观众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形象,同时也模糊了绘画和雕塑的界限,通过处理色彩和形式的关系,从而营造一种视觉氛围,作品试图去提炼一种东方式的极简,并从中国的古典建筑中寻找到了灵感。























@猪口冷糖_
1999年生人,在纽约学建筑


我的第一癖好是收集朋友的作品,第二是满世界淘旧杂志旧海报。它们的第一轮生命都是我卧室的装饰画。四年内我搬了五次家,且认为每个短暂栖息的空间都有自己的个性,于是就用之前的海报通过拼贴做成新的装饰。

这些作品的原始素材有在日本淘到的旧海报,有在纽约二手店买到的过期杂志,有朋友为自己DJ派对做的海报……这些有着独特历史的图像总能构成某种超现实且无厘头的故事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好玩!


















@则讴
邵安南,生于1998年
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硕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


床人 40cm*40cm*30cm*6 光敏树脂雕塑 2020



床人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床人5 光敏树脂雕塑 40cm*30cm*36cm 2021



固体泉 26.4cm*21cm*21cm渐变亚克力 2021



监控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瀑布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瀑布行星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无尽内省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样本1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Canary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Heterotopia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Monitor in relationship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Oral Birth 尺寸可变 3D模型 2021










@SA-qmj
邱盟杰,生于上海,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


此系列是我近两年的创作,内容与神秘主义、炼金术、哲学、宗教、诗歌、符号与意象等有关。我试图通过对神秘主义的哲学与直觉主义来捕捉抽象逻辑的不确定性以及无法语言化的诗意。

2019年左右,我受到伊夫·克莱因与神秘主义(玫瑰十字会)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我认为视觉艺术中的材料存在着另一种概念——“嬗变”。它在我的认知里是一种哲学化的“炼金术”,犹如物质的“升华”,将原本的物质转变为一种精神化的存在。


黑山



黑山



沉默



阿维斯塔



沉默的黑山



群山



上升的意识-1



虚空之火









@荷鹅
赵心荷,美术史专业学生

这件作品完成于一次分手后,是我在感情中千疮百孔的自画像,也是我对自己所遭受的痛苦的挑衅

短片由三具着火的雕塑分为三段,描述了亲密关系中的三种病态现象:操纵、盲目相信和背叛。我意在通过感性的隐喻与强烈的色彩对比,再现人们深陷感情中矛盾的困兽心境,同时发出疑问:什么是爱?我们又该如何感受、如何对待爱?


Cuddle in Vain(2019)









@羊YangAmine羊
杨哲铭,1994年生于天津
2016年毕业于天津美院雕塑系


我的作品主要围绕生命体验来进行创作,常使用红色、人体等元素。

但我并不是在表达赤裸的恐惧,相反,是想传达一种温暖的能量。红色给人以归属感,在某些情境中可以消除身份差异,使人彼此可以痛其所痛爱其所爱。而人形在我的作品中无论是具象的放置还是抽象的暗指,材料总是以脆弱和轻盈的感觉出现的,有很强的局限性。这像极了我们,不是吗,有自己力所不及的常态,但总有超乎自己身体的力量在迸发。




穿越界限



人类立方



升起的人



我们无法永存



一体



Karma Shop












@为什么星星不睡觉啊
郑晓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


不管你听到什么 
经历了什么 
相信你 
是唯一的个体
少年啊

别让时间拔光了你身上的刺

继续让它生长  野生一点好了 

别怕
 拥抱自己吧

把力量都凝聚在体内 

慢慢积聚 好去应对外界的一切

别匆匆 
让你的刺
再坚硬一点吧

但是 
请保有一颗柔软的内心 

与自我的一种触摸 蜷缩
角落是最合适的去处
对话 感知 自言
或温暖 或冷淡
内心越来越柔软
外在的刺也越来越坚硬
慢慢被打开
去接触自然和其他生命
想要给予 不管是温暖或是希望
未来如何 未曾可知



郑晓春 浮生记之一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二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三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四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五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六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七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八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九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浮生记之十  铜版  38×28cm 2021



郑晓春 梦  铜版  10×15cm 2021



郑晓春 秋蝉一  铜版  10×15cm 2021



郑晓春 秋蝉二  铜版  10×15cm 2021










@小凳_d


《La chambre unassujettie》
未被征服的房间

这组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于非主流文化,它精确地表现了我想表达的意识流画面,描述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一种神秘主义,一个梦境。
 
作品中用到的素材来自我在互联网上看到和现实生活中拍摄的视频,它们表现了一些自然场景,水的流动,树叶的颤动,光的变形,一只落入水中的虫子的死亡过程,动物和人的活动。

大自然的每一次运动,都是在试图表达和认识自我。在思考女性主题时,我常把这个复杂的性别问题放置在自然界,把人作为动物观察性别问题。《诗经》中也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兽比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比喻男子。我把这些符号运用虚幻的蒙太奇表现出来,让符号自己说话。


创作灵感



La madison bianche



Last



Le magicien d'oz



nora



Nymphe



Stone



Tour









卖书


👇


牛津学者打造,只用一条时间线,就讲清了三万年艺术史

中国美术五千年:读懂中国先辈的高级审美

“整个世界都很无聊,为了打发无聊,只能喝酒和拍照”



象外近期文章


徐浩洋:不止玩梗,还有冒犯
他徒手画的这些“水墨画”,厉害了
摄影。
挂在木头上的一把竖琴,和巴比伦河畔一只右手的忧闷
使当代人身心安顿,是艺术与教育最根本的责任
聂力:回望那些山峦,我想山谷是动物们低头啜饮时形成的
Irving Penn。
王绮彪:刀法与墨色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Artha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原创不易 请将我们分享给更多人(*^3^)


更多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