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雷徕:朋友圈云看展之三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阿改的编者按
我没有什么意见
以雷徕的作者按为准
👇
雷徕的作者按
《断裂的一代》
崔灿灿用2万字长文,首谈90后艺术家的巨变
林梓&雷鸣用1万字长文,首谈80后策展人的巨变——症状式艺术及症状式策展的失败
林、雷的批驳,并不全然以客观的批评为意图,他们以崔为靶,指向一些在时下艺术行业更有普遍性的时弊;而另一方面,崔的文章也未必是全然忠诚于解释展览艺术家和作品的功用,颇有以艺术家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味,有时结合林、雷的分析,甚至会发现崔文中有某些非常大胆的潜台词存在的可能性。他们的分歧是否真的大于共识?或者,在复杂的修辞背后,他们是否立足于某些不情愿承认的共有前提?
《爱琴个展:报答春光》
2022.09.25~2022.10.23
现在,我们回过来看作品本身。尤勇的艺术自我,在“写实”的具象标准限制下,无疑是克制在画面协调感的细节微调上,一如老话形容格律诗的,是“带着镣铐的歌手”,才体现审慎和节制的美感。单点聚焦透视的观看方式,在今日并不对应于笛卡尔式的主体哲学的时代精神,而是一种艺术家主观能动语汇量的自我限制,一如古话说的,“倪瓒似简实繁,王蒙似繁实简”。
在自觉的“镣铐”这一点上,我们界定一个人为“学院派”;但当我们说尤勇肯定比爱琴更“学院派”的时候,爱琴更具“素人性”的时候,还必须有一个前提:爱琴的创作自由度,更少受限于她自主发展/选择之风格的规律性约束,并且,她的风格必须是纯然自发性,没有隐性的风格传承成分。
实际上,将尤勇称为学院派,将爱琴称为素人派的背景语境,还取决于以一个对美术史的判断为前提:只有将所谓希腊的自然主义,以及所谓近代对希腊的复兴,视为美术史的主线正统的时候;只有当中世纪平面“拙朴”风格,确实不具备完善成体系的造型方法,真的单纯只是北方蛮族化影响和敬虔者反感官艺术的影响,所导致的艺术创作力下跌——那么,这种说法,才是理所当然的。相反,如果这种嬗变,是罗马晚期美术自身理路的演化,或者所谓“希腊化”时代实际是“东方化”的时代,近、中东的艺术风格影响力,在竞争力上胜过了希腊风——那么,就另当别论了。
将一篇诔文,当作艺术评论,来进行评论的评论,这样的作法非常不寻常,但我自己认为,应该不算太不得体。本文是对邱志杰老师下面这篇文章的评论👇:
诔吕胜中先生
当代艺术有着信奉“在地性”的教条,“田野”满足了语境中“正确”的标准,而“考察”既满足“文献档案式”艺术类型的“客观性”要求,也为“文献档案式”展呈效果满填出一个似乎有厚重信息体量的现场。与此同时,从田野来的新鲜素材、有趣形式抽离出了原生语境,组合进了艺术家书斋中自制的艺术体系建构。“田野”成了采风——其实,这不才是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合理性体现吗?
能徒手将现实画成游戏,这个90后眼中“玩家的未来”
如果说,游戏模型世界中的审美体验真的有在劳的创作中重现/展开,却恰恰是他不那么为了纯粹而刻意和传统拉开距离,反而任凭源于美术史传统惯习的绘画经验,进入他带着移情的具体刻画中的时候。
数字石器时代:爱欲投射的视觉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