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的分析》|如何才能修复自恋人格障碍?
核心书摘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自体的分析》是科胡特创立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之作,实用性很强。胡特反对许多主流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挑战正统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国医疗领域的控制。本书是科胡特极具影响力的书,它建立了一代分析师治疗人格障碍的行业标准。本书以其开创性地分析了自恋而著称,是学者和从业人员寻求理解人格的必备读物。
关于作者
海因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创始人,前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副会长、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档案馆副馆长以及奥地利科学院成员。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他坚持认为心理缺陷而非冲突是许多人患病的原因,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传统美国自我心理学的主要挑战者。
本书鲜知
学什么?修复自恋人格障碍,发展健康的自恋和自体
一直以来自恋都是一个贬义词,自以为是、孤芳自赏,但自恋真的一无是处吗?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大师海因茨·科胡特又是如何为自恋 “正名”的?
《自体的分析》的分析认为自体心理学,就是关注自体发展和自体客体转移关系的一门心理学。它把人的自恋本性,放在核心位置进行讨论,主要研究人的自恋心理,包括自恋型人格障碍,和自恋有关的神经症、内心空虚和无意义等问题。在自体心理学创立之初,科胡特本人饱受非议,但发展到今天,自体心理学已经成为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三大流派之一。
你还会发现
· “自体”是如何产生的;
· 能够满足自恋需求的手段有哪些
· 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我们的“自体”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的“自体”是如何产生的?
1.自体、自我和客体
什么是自体?对于很多不熟悉心理学的朋友来说,这个词可能有点陌生。自体是自我吗?它和客体又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自体不同于自我。自体在英文表达里是“self”,而自我是“ego”。我们常说的自我,大多是指自我意识,而自体是超越意识的存在,是一种更高级的本体。书中作者把“自体”定义为“心智结构的一个内容,是心灵的结构”。
简单说就是,自体是一个人的核心精神力量和灵魂,我们的本能和自我都从属于自体。心理学大师荣格更是用“神的召唤”来形容自体,他认为,当我们和自体对话时,就会发现内心深处的召唤。这时候,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满足自我,去从事更有意义和使命感的事业。相反,当我们没有一个稳定的自体时,就会产生无依无靠的感觉,像浮萍一样漂移不定、充满不安。
自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客体关系论”,讨论的是我们内在和外在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当我们刚出生时,还处于一个未分化的状态,我们没有能力把自己和外在区分开来,这就好比盘古开天辟地前的一种混沌状态。
我们无法想象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依赖于外在客体,也就是我们父母的爱和养育。我们把客体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认为自己能完全掌控客体。直到后来,我们慢慢成熟,才萌生出“成为自己”的渴望。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们一直接受来自外在客体的影响,并逐渐内化成我们的一部分。
2.自体客体
所以,自体和客体有所关联但又完全不同。但是,自体心理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把自体、客体联系在了一起,还创造出了一个新名词,就叫“自体客体”。
所谓自体客体,既不是单纯的自体,也不是单纯的客体。它是经过外部客体内化形成的内在客体表象。为了活着,我们在生理上要呼吸氧气,而自体客体,就是我们心灵中的氧气,没有它,自体就无法存活。
当我们有被欣赏的需求时,我们就会把他人当成与我们有关的“自体客体”。而对于那些能向我们提供良好反应的“他者”,我们并没有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而是看成“为我们而存在”的人。这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自恋”。
不过在作者科胡特看来,自恋是每个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自恋是一种借助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被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我们生来就是自恋者,婴儿最早期的全能自恋,经过发展变化,会逐渐成为健康的成人自恋。但是,如果这个过程被干扰、破坏,就会对婴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形成自恋神经症以及一系列有关的心理障碍,比如工作生活缺乏动力、间歇性精神病妄想和夸张表现癖等等。
3.核心自体和破碎自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于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障碍,作者科胡特认为,它们内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自体。健康者拥有的是一种内聚性的核心自体,是稳定的自体认同。而自恋障碍患者的自体是虚假、无力的,也就是破碎自体。
如果一个人的自体是破碎的,他就会经常感觉像一个无助的婴儿一样,渴望通过控制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能会做出很多乖张行为,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渴望博取关注、同情和帮助。
二、人们满足自恋需求的手段有哪些
很多人会自然地认为,自恋一定和自体有关。但恰恰相反,那些最强烈的自恋体验,往往都是来自客体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利用客体,或者把自体当作客体的一部分,来满足自恋的需求。具体主要有三种途径:理想化移影、镜映和双生。下面我们分别具体来说一说。
1.理想化移情
所谓理想化移情,就是寻找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对象,让这个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通过这种“投资”,人们的自恋心理可以得到很好的寄托和满足。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自己的患者汤姆(Tom)的例子。30岁的Tom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他经常会感到莫名的忧郁和能量枯竭。导致Tom负面情绪的原因就在于,他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他总在寻求别人的肯定,如果能被别人认可,他就自认为是优秀的,干劲也会更足;而一旦受到一点指责或冷落,他就会变得闷闷不乐,甚至是愤怒、冷漠和自我孤立。
Tom的症状就和理想化移情有关。Tom在童年时期,极度崇拜父亲,可是在生意失败后,父亲的形象在Tom心中彻底破碎,这给Tom造成了创伤性失望,从那以后,他一直在修复自己内心的理想化形象。
只有当他把自己依附于强势的、令他钦佩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是支持、接受他的时候,他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否则,他就会感觉生命空虚、没有意义,就好像看到那个生意失败、颓废绝望的父亲一样。这种现象,就是理想化移情。
2.镜映
镜映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能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自己,时时刻刻关注、回应并且完全理解自己。每个人内心都有被记得、被关注和被积极认可的需要,这对心理的健康发展很重要。但是,自恋型患者对镜映的需要往往更多、反应也更激烈。
镜映型自恋患者的内心有强烈的镜映需求,而这种病态的需求,和他少年时的镜映失败有关,书中讲的查尔斯的故事就是这样。
查尔斯原本是个独生子,他喜欢音乐、爱好弹钢琴,这博得了母亲的很多关注和喜爱。后来,妹妹出生了,由于妹妹先天残疾,所以母亲把大部分的爱和关心都放在了妹妹身上,这让查尔斯感觉自己的正当需要被剥夺了。而这种深刻的镜映失败,留存在了查尔斯的心中。当他成年以后,每次感受到冷落时,总会无意识地想起年少时的经历,不自觉地产生过激心理和举动,以此来博得对方的响应、关注和时时刻刻的镜映。
3.双生
双生也叫孪生或另我,指的是寻找与自己相似、契合、能够化解灵魂孤寂的人。通过把依赖和信任转移到另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身上,来满足自恋的需要。
书中讲了一位自恋患者希尔达和她同父异母妹妹的故事,希尔达认为,妹妹是唯一一个能让她感到亲近的人,因为妹妹很脆弱,像她一样敏感。不过,希尔达对妹妹的爱并不纯粹,心理诊断认为,希尔达和妹妹的关系正是一种“孪生的”自体客体关系。妹妹对希尔达来说,已经成了她自体的一部分。她认为别人都无法理解自己和妹妹,只有她们两人才能互相认同、彼此支持,就好像她们是相依为命、心有灵犀的孪生儿一样,这种心理结构,就是双生。
理想化移情、镜映和双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们内心的空虚、焦虑和无助,满足人们的自恋需求。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基于一方的自恋幻想,只能缓解表面现象,而且很容易引发依赖成瘾行为。
三、如何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方法中,有一个经典的辩证模型,也就是共情和内化模型。共情,就是倾听和包容对方的需求,对对方做出理解性的、同频率的回应。而在共情的同时,也要有所撤回,制造一些“恰到好处的挫折”。
只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相互作用时,才能让对方学会转变性内化,进行自我矫正,完善自体内在的结构,最后收获人格的成熟和发展。
1.共情
共情就是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经历,并努力做出理解性的回应,与此同时,我们内心也会被对方的情绪感染,也会感到快乐或者悲伤。这种能力就是共情,也叫神入、同理心。
共情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它能缓解我们生活中的孤独、焦虑、恐惧和绝望。共情可以促进核心自体的成长,缓解自恋型人格的困扰。
那么,如何更好地给予共情呢?科胡特在书中有一个富有诗意的表达:“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坚决,就是我不答应你时,表现得很坚决,但这种坚决是没有敌意的,不会说你错了,也不是针对你这个人;不含诱惑的深情,说的是我爱你就是我爱你,没有条件,也不会诱惑你,不会表现得像是你是对我有所求一样。我们所付出的爱和共情,不是人际关系中的策略和技巧,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
真正的感同身受,都来源于深刻痛苦背后的敏感,也是这份敏感,能让人捕捉到别人同样的悲伤和痛苦。不过,感受到痛苦只是第一步,更难得的是,即使在承受痛苦时,也愿意继续去给对方回应,做出关心和温暖的举动。这才是共情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它真正的力量。
2.恰好的挫折和内化的转变
不过,共情也不是毫无节制的。如果希望对方发展出稳定的自体和完善的人格,光有共情还不够,还需要制造一些“恰到好处的挫折”。
当一个小孩刚出生时,他会感觉自己是世界之王,世界是围绕着他转的,从而形成一种“全能自恋感”。但是,随着慢慢长大,生理和心理功能逐渐增强,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就应该慢慢消退了。这一过程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要慢慢撤回无时不在的共情,给孩子制造出“恰到好处的挫折”。
比如,一个孩子还小时,他可能需要父母每天晚上给他讲故事、念儿歌。但是,有一天,父母决定不再讲了,就会离开房间,留下孩子一个人。这种举动,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这时候,孩子为了安抚自己,可能会自己给自己唱歌、讲故事,或者玩一会儿游戏等等,他顺利地接过了原先由父母提供的照料任务,开始发展出自己的能力,这也就是“自体的基本构建”。
很多有自恋障碍的人,都是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没有顺利完成这一过程的人。具体的治疗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在共情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破碎的自体。
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就是,首先给予足够的共情,同时慢慢回撤,制造一些恰好的挫折,让对方逐渐学会自我安抚。
有句话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里的幸运,指的就是童年时父母的爱和共情。当我们体会过真正的共情,感受到心灵的关怀,我们将永远记得那份春雨润物般的温暖和感动,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内在成长。
总结
以上就是《自体的分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精神分析大师科胡特从自体心理学这个全新的角度,开创性地分析了人类的自恋心理和由自恋障碍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心似乎也总是有一个填不满的空洞。为了弥补心灵空缺,人们总是在竭力向外追寻和索取,企图用更多的物质和知识来解决问题、满足自我。然而,这些方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在科胡特看来,只有共情,才是通往爱和救赎的道路。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相惜的朋友和默契的灵魂,而科胡特会说:“你会拥有这样的朋友,同时拥有你自己。”(编辑:水落鱼浅)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如何打造一个高价值的IP?
【闻鸡起舞】《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何划分事情的轻重缓急?
上次推送内容
《决策的逻辑》下|沃尔玛为何死活拼不过家乐福?因为人家的决策者懂心理咨询。
本次推送:
《自体的分析》|如何才能修复自恋人格障碍?
《引爆变革》|变革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特斯拉》|天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的传记,如何赢得投资人?
《竞争论》|如何理解竞争和应对竞争?
《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版)下|如何找到创业的正确方向?
《OKR》|谷歌和英特尔为何会青睐OKR?
《蒙尘缪斯的微光》|博学女性是如何突围成功的?
【盒饭财经读会书】和马丁·路德学如何成为能生存下来的颠覆者。
下次推送:
《平常的恶》|如何建立起健全的善恶观?
《史记·货殖列传》|白圭到底有多牛?利润一年翻一倍。
《自私的基因》|如何让自己和他人都在自私中获益。
《常青》|如何持久吸引客户?
【盒饭财经读会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听不到炮火”的CEO,差点丢了5000亿美元。
《数据化决策》|大数据时代的量化决策方法。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的全球竞争内幕》|波音与空客长达20年的爱恨情仇。
《CEO说》|企业经营和关键要素和基础是什么?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