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芒狂欢节》|一个小事件是如何引发法国大革命的?
一个故事读懂16世纪法国平等主义思想的起因。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罗芒狂欢节》是法国著名作家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的著作,这本书里记录了1580年法国五线小城市罗芒的狂欢节事件,虽然时间跨度短暂,但是这个事件却煽动了200多年后法国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这部著作里,作者对法国东南部的小城罗芒中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考察,并采用了微观史学惯用的叙述手法加以研究,最终达到见微知著的写作目的,这不仅弥补了年鉴派史学的许多不足,还对“历史研究如何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个经典难题做出了模范性的答案。
关于作者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法国著名作家,享誉国际史学界的历史学家,年鉴派史学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新史学”的推动者之一,曾任法兰西学院近代文明史讲席教授、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等职务,1993年当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院士,他在1975年出版的《蒙塔尤》为他带来世界性的声誉。他本人擅长以地理上的微观空间为切入点,用历史中当事人的视角复原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社会图景,因此也被读者们称为“在一滴水中把握历史脉动的史学家”。
学什么?
1、罗芒狂欢节为什么会发生?
2、罗芒狂欢节当天发生了什么?
3、罗芒狂欢节事件是如何引发法国大革命的?
一、罗芒狂欢节事件的历史背景
罗芒是位于法国东南部以手工业为主的一座小城,这个城市的居民,信奉的主要是天主教。在天主教的传统教义中,每年都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也叫四旬斋,用来纪念复活节前三天遭难的耶稣,过了大斋期,就是复活节。在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止吃肉,生活会非常严肃和沉闷。在进入大斋期之前,人们为了最后享受一下生活,就设立了一个狂欢节,在狂欢节里,人们会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用来抒发自己对幸福和自由的向往。所以从实质来看,狂欢节虽然是天主教的节日,但却是脱离天主教教义的。正如作者勒华拉杜里所说:“狂欢节是一种民俗的、乡村的乃至异教徒的行为。”在狂欢节里,平民和贵族会卸掉平日里扮演的身份,彻底打成一片。
16世纪,法国正处在宗教战争非常激烈的时期,而罗芒小城又是宗教战争高发地带。在罗芒这个人口仅有一万左右的小城里,既有天主教徒,也有新教徒,还有很多不信教的工匠、农民和小资产者,教会对于他们没什么威慑力,只要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这些人就会随时揭竿而起,用暴力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利益。
具体来说,罗芒的社会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处在第一等级的旧贵族和一部分新贵族,他们依靠土地、放债以及高利贷过着富足的生活。第一等级所占资产大概是当地所有资产总量的五分之二,但是他们大多享有免税的特权,所以他们的纳税比例是四个等级中最低的。
第二等级主要是商人。他们控制着当地的农产品、手工制品市场,经营各种小商品。他们放贷的利率很高,业务种类几乎囊括了罗芒经济市场的方方面面。他们也纳税,但是他们占有资产的比例比纳税比例要高得多。
第三等级主要是各类手工业者。他们在经济上依靠商人。这些人占了罗芒总人口的一半,所以他们算得上是罗芒的“脊梁骨”。尽管第三等级的人口数最多,但他们占有的财产比例却不高,他们承担着全城绝大多数的纳税责任,却在议会中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在罗芒狂欢节上,第三等级的工匠就成了“造反派”的领头人。
第四等级由从事耕作的农民和农工组成,他们的人数大约占罗芒总人口数的37%。这些农民通常不是为自己耕作,而是为地主干活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和文盲,挣扎在生死的边缘,在狂欢节中,第四等级的农工是“造反派”坚定的支持者。
第三等级的工匠和第四等级的农民对第一第二等级的人享有的特权极其不满,他们多次派代表向法兰西国王“陈情”,但是都没什么结果。在1556年,法国国王颁布了一则诏令,宣布“凡是贵族的财产,一律继续享受免税特权”,这让“造反派”愤怒到了极点,也为狂欢节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狂欢节当天发生了什么
罗芒狂欢节事件的对立双方,一方是以地主和贵族为代表的富人阶级,另一方是以工匠和农民为代表的穷人阶级。在这起事件中,贵族派领袖是罗芒城的大法官盖兰,平民派的领袖叫让·塞尔弗。
塞尔弗的外号叫球王,他网球打得特别好,枪法也很准,而当时的罗芒非常推崇军事素养和体育精神,所以塞尔弗在当地很有威望。另外,塞尔弗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学得了精湛手艺,成了织毯师傅和织毯商,所以他既能理解穷人的痛苦,也拥有富人的社会地位。这让塞尔弗成了罗芒及其周边手工业者领袖。在他的领导下,从1579年2月起,罗芒取得了半独立。
1580年2月2日,罗芒狂欢节正式开幕。当时的罗芒存在着双重政权,塞尔弗控制着城外四周,盖兰控制着城市中心地段。因此这次狂欢节上的庆典活动也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穷人的活动,另一部分是富人的活动。
我们先来说说穷人的活动。2月2日的圣烛节在罗芒民间传说中是熊出窝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塞尔弗穿着一身熊皮的袍子,扮成一只大熊,带领六百多个工匠进行了游街活动。这六百多个工匠都是男性,人人佩带武器,虽然看起来是一场民俗表演,但其中的政治示威意味不言而喻。
第二天,穷人一方又举行了“绵羊王国”的活动。塞尔弗扮演国王,带领一大群青年人一起狂奔,追赶一只被阉割过的公绵羊。在追逐过程中,大家可以一边跑,一边扔镰刀,把那只羊杀死。除此之外,穷人一方还举行了群众舞蹈活动,大家敲着瑞士鼓,脚上绑着小铃铛,手里拿着出鞘的剑,这种仪式中隐含的是瑞士式民主。
在众多的跳舞者中,还有一些人拿着耙子、扫把、打麦子的连枷等,甚至还有人穿着丧服。这个意思是,扫把和耙子把贵族们赶出去,连枷表示应该狠狠地敲打他们,丧服则表示应该埋葬他们。由此可见,穷人狂欢节上的这些舞蹈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的。
权贵们则联络了一些反对第三等级的人,在2月6日那天,在市政府门前组织了一场“公鸡王国”活动。这个活动也是由一个贵族扮演“国王”,带领一群年轻人疯狂地追逐一只大公鸡,最先追到大公鸡的那个人会被称为莱格勒,莱格勒在法语里是老鹰的意思,后来贵族干脆就把“公鸡王国”改成“老鹰王国”,这样听起来更气派一点。
权贵们的“公鸡王国”活动只是个掩护,他们在暗地里密谋如何把领头的那几个有身份有影响力的工匠干掉。
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富人和穷人轮番表演“动物王国”游戏,虽然这时候,整个罗芒还没有流血事件发生,但是罗芒小城已经不平静了,到处都在磨刀霍霍。
1580年2月15日晚9点到10点左右,冲突开始了。当时,富人这边的“山鹑王国”活动正在进行假面舞会,舞蹈队伍中有四位“国王”和一位“王后”,王后的花容月貌和珠光宝气让在场的人都看傻了眼,塞尔弗的部下也不例外,全城的人都来到假面舞会现场看热闹。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狂欢之中时,屠杀开始了。由贵族扮演的“山鹑王国”人手持武器突然发动了攻击,他们把人员分为三队,一队在全城范围内对塞尔弗的同党进行搜捕,一队负责屠杀假面舞会现场的塞尔弗卫队成员,还有一队直奔塞尔弗的住所,对塞尔弗实施杀害,而塞尔弗此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山鹑王国”的一队人马赶到塞尔弗的住所时,他们让塞尔弗曾经的朋友,后来被策反成内奸的拉罗什敲门,塞尔弗没防备,下楼给拉罗什开门,刚刚跨过门槛,就被“山鹑王国”的突击队一枪击中,猝然倒地。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有人听见响动过来窥探究竟,有人碰巧路过这里撞上塞尔弗被杀,这些人都被“山鹑王国”的突击队一网打尽了,所以塞尔弗死亡的过程只有贵族派领袖盖兰和他的手下知道。
塞尔弗一死,穷人一派马上就落在了下风。叛徒拉罗什亲自带领贵族武装在全城展开搜捕,在罗芒城内实施镇压的同时,还分出力量击溃了从城外试图救援的民团成员。狂欢节当晚被杀的一共有二三十人,而此后几个月,被屠杀的农民反叛者足足有上千人。经此一役,整个16世纪80年代,罗芒所在的多菲内省的人民受尽了军人的压榨,没有再组织起大规模的反抗活动。
三、罗芒狂欢节事件的历史意义
罗芒狂欢节事件清晰地展示了作为纳税主体的第三等级人民与不纳税的贵族之间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虽然被血腥的手段短暂地压制了,但是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间仍然不断地在法国各地上演,直到法国大革命发生。罗芒狂欢节中诞生的近代平等主义萌芽,在此后的200多年中也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狂欢节事件过去半年后,1580年的8月,罗芒就出现了一位名叫加莫的检察官,他成为新的农民联合反对贵族免税政策的领袖。他带领了一批为数不多的低级官员,公然反抗那些为贵族充当帮凶的高等法院的高官。除此之外,检察官加莫还经常扛着一把耙子在大街上四处游荡,耙子上还挂着一串洋葱头,他就像一个长了两条腿的活广告,不知疲倦地为平等自由的理想而战斗。
在1580到1640年的六十年时间里,加莫组织了多起反对两个特权等级免税政策的平民请愿运动,创作了很多猛烈攻击贵族的文章。虽然加莫的做法很激进,也很危险,但是加莫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后来加莫被高等法院抓了起来,并被判处死刑,但因为加莫的精神感染和影响了很多人,这些人中甚至包括被他反对的贵族和执政官,这些人纷纷站出来为加莫求情,最终法院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加莫。从加莫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罗芒狂欢节事件并没有阻碍法国人民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相反,人们对这种思想的接受和包容程度反而在潜移默化间加深了。
罗芒狂欢节事件让民主思想在法国得到进一步传播,让原本一潭死水的思想界空前活跃起来,新文化运动也开始兴起。
总结
以上就是《罗芒狂欢节》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书中,作者勒华拉杜里用见微知著的历史叙事手法,将罗芒狂欢节发生的故事详细地呈现出来。在整个事件中,罗芒的四个阶级的人物组成了一幕笼罩着莎士比亚悲剧色彩的“社会戏剧”,表演的双方都将仪式的象征意义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通过这段城市微历史,我们了解了16、17世纪法国人民对平等主义的追求,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拉波特曾说:“城市是其自身历史的参与者,一个城市中的一点点改变,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然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牵一发而动全身。”罗芒狂欢节事件也是如此,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们获得有关平等主义的细微启迪。
(编辑:申童)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随机漫步的傻瓜》|想远离厄运,先要摒弃“存活者偏差”思维。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二战中,为什么大国领导们的决策总会一错再错?
《拼实业》|一支没有穿军装的产业部队,是如何帮助美国赢得二战的?
《什么是民粹主义?》|如何正确认识被滥用的“民粹主义”一词?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罗芒狂欢节》|一个小事件是如何引发法国大革命的?
【严选好书】上海滩的枭雄们是怎样炼成的?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业者绞尽脑汁都想不出好点子,怎么办?
【严选好书】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情结管理。
《宗庆后》|娃哈哈如何从一个小校办工厂成长为行业霸主?
下次推送:
《how to: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看似无解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
【严选好书】强者互利,弱者才互撕。
《借势:互联网时代新营销法则》|为啥纯净水干不过矿泉水?
【严选好书】“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留给世界思考的13个小点。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