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一本教你激励自己和他人的书。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驱动力》这本书是对传统的、有关人类积极性理论的颠覆之作。作者以40年来人类激励的研究为基础,系统剖析了传统激励方法存在的弊端,并且提出了真正驱动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为每个有进取心的组织指出提高绩效、激发热情的方法。
关于作者:
丹尼尔·平克,美国知名专栏撰稿人、畅销书作家,被誉为“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因为文笔出众,平克还担任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白宫行政部门的演讲撰稿人。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全新思维》《时机管理》《全新销售》等。
学什么:
1、传统激励的方式有什么弊端?
2、什么是第三种驱动力?
3、第三种驱动力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传统激励方法有哪些弊端
一说到调动个人积极性的方法,很多人就会想到“赏罚分明”这几个字。
这种赏罚分明的激励模式,在过去是被各大企业奉为圭臬的,但是本书作者平克认为,赏罚分明的模式并不总是有效的。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莱伯,就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一群幼儿园中的孩子分成了三组,分别进行画画活动。
他许诺会在第一组孩子画完之后,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并且是真的给了;第二组孩子在画之前,没有被提醒会给他们任何奖励,但是这组孩子却在画完之后,意外地得到了奖励;而第三组孩子画完之后,无论是奖励的许诺还是奖励本身,什么都没有得到。
过了两周之后,莱伯再次来到幼儿园,他发现在三组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第一组孩子选择画画的只有9%,而第二组和第三组孩子自由画画的人数,则达到了17%和18%。
得到承诺或得到奖励的孩子反而不愿意画画了,这个现象就属于奖励带来的负面作用。
惩罚模式也同样会出现类似现象,本来惩罚的目的是警示,但是如果出现“虱子多了不怕咬”的情况,惩罚有时候反倒会侵害积极性。
为什么传统意义上的赏罚分明模式,会失去效用呢?
作者说,这种惩罚和奖励并存的驱动模式,也可以叫做“胡萝卜加大棒”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能顺畅运行,它隐含了一个前提假设,就是人的本质是缺乏自主性的,如果你不给他惩罚或者奖励,他就会不思进取。
但是作者通过研究发现,“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它是有适用范围的,这种激励模式在那些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中非常有用。可是一旦涉及到创造性的、需要调动情绪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这种方法就不管用了。而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的社会已经在往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方向发展,创造性和全身心投入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此时,如果企业还是按照工业社会那套“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什么是第三种驱动力
作者平克告诉我们,在移动互联时代,真正能调动人积极性、焕发人们热情的其实是第三种驱动力。
既然有第三种驱动力,那就一定有第一种和第二种驱动力。所谓第一种驱动力就是生物性驱动力,也就是人类最低层次的生物本能。第二种驱动力主要来自外在动机,比如希望得到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胡萝卜加大棒”模式,就属于典型的第二种驱动力。
那么,什么是第三种驱动力呢?这需要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说起。
194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哈利·哈洛用一些猴子做了一个关于学习行为的实验。
哈洛教授和他的助手,把8只印度恒河猴关在笼子里,并且在笼子里放了一个类似于门锁的装置。要想解开这个装置,需要先拔出插销,解开挂钩,然后掀开有铰链的盖子就可以了。哈洛教授把这个装置安放好之后,就一直观察笼子里猴子们的行为。
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猴子在没有任何惩罚或奖励的措施下,也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竟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这个装置来,十几天后,哈洛教授发现,这些猴子已经可以驾轻就熟地解开这个装置了,而且每次的时长都不超过60秒。
哈洛教授感到非常奇怪,没有人教给这些猴子怎样拔插销,也没有人给他们食物或者情感上的奖励,这些猴子为啥会主动去做这件事呢?
于是,哈洛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也就是所谓的第三种驱动力假设。他认为,恒河猴之所以会这么做,是有一种内在的奖励在驱动它们。恒河猴们觉得打开装置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它们非常喜欢这么做,完成这个任务本身就会给它们带来巨大的愉悦感,这就是最大的奖励。
所以,当我们不需要“胡萝卜加大棒”,而是发自内心就有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意愿时,这就是内在的驱动力,也就是本书所说的第三种驱动力。
实际上,第三种驱动力的现象古已有之。比如我们中国人都熟悉的,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其实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有一位中国高僧完成了西行取经的壮举,他就是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为求得佛都的“律藏”,以65岁高龄,携同几位同修,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西行求法。这一次求法历时14年,期间多次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法显大师和他的同伴在没有任何资助和奖赏的前提下,硬是凭着对信仰的执着,圆满地求取了真经,并顺利回国。
法显大师西行求法,比唐代玄奘大师早了整整230年,环境更加艰苦、交通更加不便。他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可谓是舍身求法的典范。对他而言,西行求法的驱动力不是外部的惩罚和奖励,而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昌隆佛法、匡扶戒律,属于典型的第三种驱动力。
三、怎样激发人的第三种驱动力
本书作者平克在书中讲到了激发第三种驱动力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自主、专精和目的。
1、自主
第一个要素是自主,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能够做主。如果一件事情自己都不能决定怎么去做,积极性就更是无从谈起了。所以,内在驱动力理论认为,人们会愿意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负责到底。
作者平克说,宽松、人性化的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反过来在工作中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客服这个职业离职率非常高,为啥呢?因为这个职业不仅枯燥,每天还得承受很多负能量。就是这样机械重复的工作,很多公司还要对客服人员进行严格监听,来评判客服答复的水平如何,如果发现一点瑕疵,还要对客服进行批评和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客服人员都会觉得工作特别痛苦,所以客服人员的离职率高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美国有一家叫捷蓝的航空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让员工自己决定工作方式的方法。具体来说,捷蓝航空公司让员工采用“家包”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客服人员可以选择在舒适自由的家里工作。
这样一来,客服人员就不用每天到大型呼叫中心去打卡签到,在家里接听客户的电话就行了。这种做法让客服人员省下了在路上奔波的时间,同时客服也不必受到上级的监视,心理压力一下子就得到了缓解和释放。
不仅如此,自主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还让很多有空闲的人主动加入捷蓝航空,这让公司的招聘成本几乎降到了零。这些应聘者们,用自己选择的方式高效处理客户的要求,客户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自从捷蓝航空用了这种给员工提供自主性的工作方法,公司的客服水平大幅度提升,客服人员离职率也大大降低,公司竞争排名也显著上升。
2、专精
作者平克告诉我们,除了自主性这个方法外,调动人们积极性的第二个要素就是专精。专精,说白了就是我们发自内心地想把一件事做得越来越好。
但是专精并不是平白产生的,要想激发一个人在一件事上全情投入的状态,需要从创造心流的体验入手。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研究画家是怎么工作时,注意到画家好像感受不到劳累和饥渴,可以说是废寝忘食,他把这种精神状态称为“心流”。所谓心流就是把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到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做事情时会有一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
当“心流”体验发生时,人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全部精力,意念与行动完全协调,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和情绪。此刻,自我的意识消失不见了,时光飞逝而不觉,但是幸福感和创造力却比平日强烈得多,生命能量也获得了极致的发挥。
那人什么时候会产生心流体验呢?作者平克说,如果我们手头做的事情太过容易,大多数人就会觉得无聊,可如果要做的事情太难了,我们又会产生不想做的畏难情绪。只有那些我们努努力就能够得到的事情,才能激发出心流体验,进而实现专精。
3、目的
调动人们内在驱动力的最后一个要素是目的。目的其实就是做事的目标。一个人做事的时候,有清晰的目标和没有目标差距很大。比如说,你计划在一个小时内读完20页书,和一个小时内漫无目的地乱翻书,能够调动的积极性和得到的反馈结果差别是十分巨大的。
那是不是有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能很好地激发做事的热情呢?作者平克认为,仅有做事的目标还不行,我们还得制定正确的目标才可以。
从驱动力的视角来说,人的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的目标,比如获得财富和名声,这种就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另一类是内在的目标,比如帮助他人摆脱困境、获得成长等等,这种就是以利他为导向的。
作者平克认为,只有内在的目标才能更加长远地引领我们,并激励我们认真地做事。
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实现之后,用不了多久,他的满足感就会大打折扣,就会觉得非常空虚。这其实就是一种错误的目标,因为在不断追名逐利的过程中,积极性和动力都会递减,会被实现目标后的无聊感淹没。
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建立了超越功利的目标,渴望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他就会获得一种超常的满足感。
所以说,那些追求内在目标的人,他们的自我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都相对较高,而焦虑和抑郁水平则相对较低,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会更加积极、乐观。此时,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过是他们认真做事、达成目标后的副产品罢了。
结语
以上就是《驱动力》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已经不满足于被“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驱使,今天的我们想要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意愿,渴望去满足内心深处的需求。
而要满足这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就需要从自主、专精和目的三个方面入手。也就是首先要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能够自己决定做什么事情,怎么去做,以及什么时候去做。
其次,还要有想把事情做到更好的欲望。也就是要让自己进入心流的状态,去做那些稍微努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我们还得给自己设定一个内在的目标,也就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去做事,我们只有超越了物质利益,才能真正地激发出第三种驱动力,让自我激励来驱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编辑:越读者】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如何用成长开思维创造一款成功的产品。
【江湖望族】《蚂蚁金服》|蚂蚁金服为何被估值1500亿美元?
【经典小说】《偷书贼》|面对家破人亡的悲惨人生,莉赛尔为什么要做偷书贼呢?
本次推送:
《驱动力》|一本教你激励自己和他人的书。
【严选好书】不躬身入局,就别做管理者。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好内容的八个关键要素。
【严选好书】知识焦虑时代,你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吗?
下次推送:
《身体从未忘记》|一本帮助你走出心理创伤的书。
【严选好书】空难 暗杀 溺水,肯尼迪家族的荣耀与“诅咒”。
《商战》|如何运用商战的四种战略?
【严选好书】勇而气躁:直男聚集地,太钢容易折。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