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不如肉》|名画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艺术深处的哲学。
西方艺术史上名作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核心书摘:
在《竹不如肉》本书中,作者张宇凌将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束缚,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到近现代,从希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到中国,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艺术史中穿凿“虫洞”,搭建出不同时空的通路。她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带我们展开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著名导演姜文评价这本书:“张宇凌以理性的态度回溯那段理性尚未萌芽的历史,让我们记起了生命的本能。”而著名作家许知远评价道:“对我而言,《竹不如肉》是一段大开眼界之旅。张宇凌的行文细腻、广博且锐利,充满反常规的洞察。”
关于作者:
张宇凌,是国内知名的艺术史研究者和写作者,她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在是北京金杜艺术中心总监,“艺食团”金杜艺术俱乐部创始人。她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单读》等杂志撰写艺术史专栏,著有《唯美主义》一书,译有《中世纪社会》、《微精神分析》等作品。
学什么:
1、为什么很多西方雕像是裸体的?
2、为什么希特勒对纳芙蒂蒂半胸像“情有独钟”??
一、雅典民主的奠基人
公元前514年,雅典发生了一场刺杀执政官兄弟的事件,行刺的人是一对同性恋人,他们是年轻的贵族哈尔摩迪厄斯,和他年长的爱人哈里斯托盖敦。
由于哈里斯托盖敦发现同伙中有个人要去告密,于是提前发动了刺杀行动,刺杀失败后,两人被抓住,在经受了残酷的拷问之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这场刺杀行动的起因是一场同性三角恋:执政官的弟弟也爱上了年轻英俊的哈尔摩迪厄斯,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挑逗他,哈尔摩迪厄斯忠于对哈里斯托盖敦的爱情,拒绝了执政官弟弟的追求,执政官的弟弟为了泄愤,就在公开场合声称哈里斯托盖敦的妹妹不是处女,这在当时是让家族蒙羞的奇耻大辱,于是,这对恋人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发起了刺杀行动。
这次刺杀事件激起了人们对暴政的愤怒,很多人为这对恋人鸣不平,民心倒向了执政官的敌人,也就是雅典的另一位贵族。五年之后,这位贵族用武力驱逐了执政官,成为雅典的领袖,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体制。这位新执政官请当时最有名的雕塑家制作了一组青铜雕像,来纪念哈里斯托盖敦和哈尔摩迪厄斯这两位民主制度的奠基人。
雕像中两人赤身裸体,动作极富动感。有意思的是,如果凑近雕像细看,两个主角的面部表情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咬牙切齿、狰狞愤怒。相反,两人的表情平静且庄严,呈现出一种古希腊特有的悲剧之美,和动作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但更让人震撼。
这组雕像之所以是裸体的,是因为在古希腊,男性裸体被视为男性社会地位的象征,越是贵族裸露得越多。这是因为,古希腊人信奉神灵,在参加祭祀仪式时,古希腊人习惯在神灵面前赤裸身体,意思是要向神灵坦诚一切。发源于雅典的奥林匹克竞赛实质就是向神的献祭,当运动员们脱掉外衣裸体步入运动场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在同伴面前展示健美的身材,也是在向神呼唤公平、正义、智慧等美好的事物。英文单词“体育场”gymnasium的词根就来自于希腊语,本义是裸体的意思。因此,裸体艺术也就在古希腊自然而然地盛行开来了。
哈里斯托盖敦和哈尔摩迪厄斯的这组塑像的底座上刻着一句话:“当哈里斯托盖敦和哈尔摩迪厄斯高举匕首时,一道亮光照亮了雅典。”因此人们把这组雕像称为“弑暴君者”,视它们为雅典民主开端的象征。
公元前480年,波斯军队入侵雅典,把雕像抢走,带回波斯。公元前330年,倾慕希腊文化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特意把这组塑像运回雅典,放回原处。
这场由“三角恋”引起的私人仇杀,当事人最后却变成了开创民主制度的先驱,这是因为古希腊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机制。古希腊推崇男人之间的爱恋,也就是“雅典之爱”,又叫柏拉图式的爱情。它比异性间的爱情更高尚、更符合自然,更能够在热情的赞颂中产生理想的美感。
雅典之爱是雅典公民制度的重要基石。人们认为,有尊严的恋爱只能是男性之爱,而且必须由年长的“爱人”来追求年轻的“被爱人”,并教育“被爱人”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雅典公民。
在这对情人刺客中,哈里斯托盖敦扮演的就是追求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而他积极筹划复仇行动,也是在对哈尔摩迪厄斯进行公民教育。教育的中心议题是当居高位者滥用公共权力时,真正的公民就要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进行反抗,从而捍卫公民制度的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刺杀行动就不再是一场私人间的争斗,而是勇敢的公民为正义而采取的行动。所以这两个人的失败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同情,才促成了暴君的倒台。
二、贞洁纱
时间来到中世纪,教会的统治日趋严厉保守,裸体画越来越少。紧接着复文艺复兴开始了,艺术家们开始吸收古希腊文化,重新创作裸体作品。但毕竟教会还在,艺术家们开始思考教会对裸体的容忍尺度到底有多大。
当时欧洲人大多数都是文盲,不会读写,对他们来说,图画比文字的力量要大得多。
从15世纪开始,圣母题材作品开始风行一时。在文艺复兴时期,因为教会的宽容,丰满的胸部成为时尚,女人们争相袒胸露怀,而且越高贵的女子,裸露权也越高。她们热衷于扮演成圣母、花神或维纳斯,借着神体展示自己的肉身。但这是教会能接受的极限,胯部以下到大腿根的区域,则被教会贴上了马赛克。
教会使用的神圣马赛克,最初是无花果树的叶子,后来演变为葡萄叶。而对于壁画,欧洲人则使用贞洁纱进行遮盖。这一“遮羞”动作,在教会的词典中有个正式的称呼:贞洁重画或贞洁加画。
“贞洁纱”这段故事的主角就是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当时,教会的最高领袖是艺术作品的最大买家,也是艺术家最大的赞助人。米开朗基罗自然成了这些人最青睐的座上宾,当时的历任教皇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赞助人。
在保禄三世的任期上,教皇曾邀请米开朗基罗绘制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但米开朗基罗因为别的工作一再拒绝和拖延。在保禄三世的再三要求下,米开朗基罗才答应绘制西斯廷礼拜堂的祭坛画,《最后的审判》。因为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保禄三世下令,绝不可以干扰米开朗基罗的创作,于是,米开朗基罗也就恃宠而骄,开始放开了画。
在作品完成了四分之三时,教皇的礼仪长去探班,才发现壁画中将近三百个人物几乎全部赤身裸体。礼仪长气坏了,他大声咆哮道:“这样的景象,怎能出现在一个教宗召开最高会议、红衣主教选举新教皇的地方呢!”
谣言很快在社会上散播出来,许多人都开始声讨西斯廷壁画,还有人控诉米开朗基罗,但教皇根本就没有发起公诉,而是不断催促米开朗基罗尽快画完。等到保禄四世上任后,也觉得一屋子裸体不太像话,就跟米开朗基罗商量改一改,结果大师高傲地回答说:“好的,只要世界可以修改,我就马上修改所有的画作。”这句话把保禄四世气坏了,差点要下令毁掉整幅壁画,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1564年,米开朗基罗离世了,第二年教皇就召开会议,决定修改壁画。执行这个命令的是米开朗基罗的朋友,艺术家达·沃尔泰拉。他的主要工作是给壁画中所有裸露出生殖器或屁股的形象,配一条纱布,所以沃尔泰拉也被人们戏称为“穿裤子的艺术家”。在沃尔泰拉死后,艺术家们对西斯廷壁画的修改又延续了好几百年,画中人物陆陆续续几乎全都被蒙上了贞洁纱。
三、美人来了
三千多年前,正是古埃及阿玛纳时期,有一位王后叫纳芙蒂蒂,原意就是“美人儿来了”。纳芙蒂蒂的丈夫阿肯那顿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在位17年。在他之前,古埃及是多神教的国家,由祭司负责与神祗通灵,法老只是一个摆设。
但阿肯那顿进行了改革,他创造出一位新神叫阿顿,也就是太阳神。太阳神的能量和热度带给世界生命,它的移动又赋予了世界时间。
在阿肯那顿的设计中,太阳神只管理自然宇宙,而把人间留给法老夫妇代理,法老夫妇是人世间唯一能跟安顿交流的人。法老给自己起名“阿肯那顿”,意思就是“阿顿的仆人”。这样就把整个祭司体系摧毁了,法老掌握了实权。
1912年到1913年,德国考古队在埃及阿玛纳发现一座城市废墟,出土了一尊半胸像,正是纳芙蒂蒂王后。这尊栩栩如生的半胸像高47厘米,雕像面部表情极其精细,因为它是彩色的,所以考古队员们亲切地称她为“彩色王后”。
1913年,这尊半胸像被秘密地送到柏林,收藏在柏林新博物馆中。尽管德国已经尽力做好了保密工作,但这个消息还是被泄露了出去,埃及古物局要求德国立即将阿玛纳文物归还。此时希特勒已经当政,为了将埃及拉入法西斯阵线,纳粹高层人士密谋把纳芙蒂蒂胸像归还埃及,作为庆祝国王福阿德一世登基周年的礼物。1933年10月10日,德国大使向埃及国王报告了纳芙蒂蒂即将回归的消息。但就在当天晚上,大使收到消息:希特勒不同意签署这份协议。希特勒说自己崇拜这尊雕像,要把它留在德国,并建造一座新的博物馆,专门设置一个带穹顶的展厅,把纳芙蒂蒂王后的雕像放在中央。
没人知道希特勒为什么崇拜这尊雕像。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分析说,希特勒发展第三帝国的野心和阿玛纳理想有牵连。纳粹党跟阿肯那顿夫妇一样,试图摧毁之前的传统体制,人为制造出一种权力、信仰,甚至文明的体系,从而把国家带向所谓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纳芙蒂蒂就是希特勒的理想化身。
等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彩色王后被悄悄放入一个板条箱中,藏进位于柏林动物园的地下掩体里。1945年3月,美军攻下柏林,把纳芙蒂蒂胸像取出,辗转多地之后在1956年又送回西柏林。2009年,新博物馆在翻修后重新开放,纳芙蒂蒂王后的雕像被安置在有穹顶的210号展厅。如希特勒期望的那样,纳芙蒂蒂王后安静地躺在中央的玻璃罩子里,房间空无一物。之后纳芙蒂蒂王后的雕像再没搬过家,全球各国展馆提出的借展要求,德国都一概拒绝,生怕“美人儿来了”被抢走了。
结语
以上就是《竹不如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们围绕着西方艺术史上的三件名作,古希腊雕像《弑暴君者》、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壁画《最后的审判》以及古埃及的彩色王后半胸像,探索了艺术史上身体、性别、情欲等观念的演化及其与权力政治的关系。视觉真相、历史真相和心理真相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人目眩神迷。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总是最怀念荒唐和被蹉跎掉的岁月,一颗没有废墟和荒原的心灵,能让他的灵魂之伴去何处徜徉呢?”作者也曾经想过一个循规蹈矩如酒店标间的人生,但最终却走上了另一条路。她在巴黎读书的八年时间里,饱览各大遗址,泡博物馆,逛古董市场,读羊皮书,在自己心中制造了一处成规模的废墟之城,任由它荒废,任由它自由自在地生长。或许正是这段看似无用的经历,塑造出一个更为有趣的灵魂,一双好奇的眼睛,一段瑰丽奇特的人生体验。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内心的“废墟”与“荒原”,看到云烟之下隐藏的永恒的真相!
【编辑:北桔】
相关内容: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如何勇敢摆脱教条的束缚?
《色彩的秘密生活》|从人类文明、科学艺术入手,探索颜色背后的奇闻轶事。
《文明之光》3/4|只有跨领域涉猎,才能兼收并蓄、融汇贯通,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个人提升。
《美的历程》|了解我国美学的基本脉络,培养欣赏经典美学的眼光。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竹不如肉》|名画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艺术深处的哲学。
【严选好书】商业逻辑:供求决定售价,售价决定成本。
《社交红利》|发朋友圈也有套路?
【听读史记学管理】魏世家|看魏文侯如何知人善用,霸首中原。
下次推送:
《苏珊·桑塔格》|一个迷人女作家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一生。
【严选好书】书才是最好的导游。
《超级IP》|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听读史记学管理】游侠列传|想做大,就必须人脉广;想做强,就必须引力强。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
一、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
二、找到“”品卷一族“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
三、找到公众号名称”品卷一族“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
四、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
五、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文章类别“运营”也可以显示与“运营”相关的内容
五、输入想搜索的作者也可以得到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人物”管仲“就可以得到内容中提到”管仲”的文章。
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