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新书】《城市经济》|了解城市经济波动的底层逻辑。

[美]简·雅各布斯 品卷一族
2024-12-10
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核心书摘: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城市经济》却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彻底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给我们灌输的思想。作者认为,聚居、交通、贸易、分工、语言文字……所有这些人类跨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要素都与城市的诞生密不可分。城市主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兴衰影响着广阔的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有效率的城市未必能发展得好,相反,存在必要的无效率的城市反而会繁荣发展。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关于作者:

简·雅各布斯,美国-加拿大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生存系统》《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学什么:

1、城市和农村,孰先孰后?

2、城市的“无用”之用

3、城市发展路在何方?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历程。可以说,除了少数人还在留恋“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明,大部分农民已经义无反顾地抛却农民的身份,想方设法地变成了“城里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城运”捆在了一起。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城市会有这么大的魔力?我们该怎样判断不同城市的“城运”,选择自己的落脚点呢?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城市经济》,就能帮读者解决上述疑虑。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我们以前曾解读过她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各布斯被誉为“有机城市主义的女祭司”,她的主要著作还有《城市经济》《经济的本质》《生存系统》《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等,她除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律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之外,还深刻思考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她反对美国出兵越南,抵制资本家主导的城市重建活动,被誉为“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怀特评论本书:“其中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眼睛与心灵,但它以精妙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而《纽约客》则评论说:“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极有发言权的分析家。” 

一、城市和农村,孰先孰后?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城市和农村,谁先谁后?

一直以来,我们普遍的印象是农村的出现远在城市产生之前。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最早的时候,原始人以狩猎和采集谋生,并组成了小小的部落。在四处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尝试着播种和收割,最后发现了谷物和有效的种植加工方法,成功地帮助人类文明从狩猎采集阶段进化到了农耕阶段,村庄诞生了。在此之后,又经过数千年的进化,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雏形得以诞生。

雅各布斯对这一观点的来源感到好奇,她问考古学家:“为什么你们知道农业在城市之前出现,是有考古证据吗?”面对她的质疑,这些专家们先是一脸惊讶,似乎压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告诉雅各布斯,这个观点来自经济学家口中。雅各布斯又跑去问经济学家同样的问题,结果他们反过来说,是从考古学家那里听来的。雅各布斯是个不屈不挠的人,她干脆自己进行考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来自同一个源头,那就是亚当˙斯密。

1775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在那个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没诞生,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出来的。公元前5000年左右,神同时创造出地球和人类,又在多年后把人类逐出了伊甸园,作为惩罚手段,让男人们辛辛苦苦地在农田里、牧场上流汗,让女人们承受怀孕生产的痛苦。因为这一背景,亚当˙斯密从没有质疑过农业是怎么出现的。在他看来,农业和畜牧业都是神的赐予,让人类通过劳动获得食物,填饱肚皮。就这样,亚当˙斯密把圣经故事转换成了经济教条,给农业的最初来源提供了一个说法。与他同时代的学者,还有后面的学者也都没有提出异议,人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农业发展在先的说法,相信工商业和城市都是建立在农业之上,是农业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但近年来考古学家搜集到的证据表明,亚当˙斯密错了。在农业社会之前,人类还有一段漫长的时期是靠狩猎、采集为生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社会。一提到原始,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腰围树叶,手拿木棒,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在天然洞穴里进进出出的情景。事实上,原始人的生活远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落后,考古研究证明,人类在原始时代就已经进化出了城市,并进一步催生出了农业。

著名考古学家梅拉特在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发现了一座公元前6000年前(也有的资料说是9000-8000年)的城市遗址。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城市,城市的名字叫卡塔˙许于克。这个城市遗址的面积大约有192亩,上面密密麻麻地修建了统一化的泥砖楼房,估计得有数以万计的人口集中居住在一起。规模较大的房子中还有一间面积不大的起居室,上方带着木质走廊。当时的居民们就是在起居室里劳作,其工种包括手艺人、艺术家、制造者和商人。

梅特拉列出了这个遗址中所包含的工种:篮子编织工;木匠和装配工;石质工具制造工,他的职责是制造石斧和石锛,并进行磨光、穿孔、调色等;制作珠子的手艺人,负责在石头里钻出一颗颗石珠子,并用其他石头做镶嵌;用贝壳和化石牡蛎做装饰品的手工艺术家;用火石和黑曜石生产匕首、矛头、箭头、刀子的工匠;用骨头做锥子、刮板、长柄勺、汤匙、铲子的工匠;建筑师;制作小雕像的雕刻家;壁画家;还有出售皮革和毛皮的客商,等等。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发掘出的手工艺品技艺精湛,远超中世纪时期,甚至可以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发达城市的工艺品相媲美。这里还出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布料,至少采用了三种类型的纺织方法,且和猎人们捕到的动物毛皮混在一起做成衣服,并用骨头和鹿角做纽扣,纽扣中还添加了手工捶打过的铜艺零件。

考古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当时的居民至少已经驯化了绵羊、母牛和山羊等家养动物,作为日常肉食的来源。城里还有狗,但还没有猪。在耕种方面,居民们学会了种植豌豆、扁豆、巢豆、大麦和小麦。其中大麦和小麦已经不再用野生物种,而是用的杂交产生的新种子。

面对这些发现,梅特拉在论文中写道:“一开始我以为我们挖掘的是一座新石器时期的农庄,但我错了。这绝不是农民居住的村庄,再富裕的农民也不行。它拥有充满创造性的地方经济,从而让艺术和手工艺得到了近乎爆炸式的发展。而‘创造性’是城市经济的特征,我怀疑,我们挖掘的是一座史前人的城市。”

雅各布斯以严谨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推演出一幅农业在城市产生并迁移到农村的过程。像卡塔˙许于克这样的城市往往依托某些特定物品的交易产生,比如说黑曜石。一些狩猎部落习惯于在某个固定地点交易黑曜石,慢慢地有些心灵手巧的猎人就会在那里定居,用黑曜石做成石刀、箭头、矛头和镜子进行交换。还有的工匠为了方便,用兽皮缝制了一些装黑曜石的皮袋,狩猎部落的人觉得用它背着东西回家更方便,提出愿意用猎物来交换。这个工匠发现了商机,开始专门制作这种兽皮袋。还有一些人会拿着黑曜石到各个部落去交易,这些人也开始在据点定居。新的工种越来越多,这个聚落也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一座有较大数量常住人口的城市。

在这个新的城市里,新的工种还在爆炸式增长。有些狩猎部落用来交易的猎物是活的,于是城市里出现了动物饲养员,希望这些动物能活着走进屠宰场,最好还能繁衍出下一代再食用,于是养殖业出现了。有些商人带着从采集部落收集到的种子,来这里做生意。这些种子往往会混在一起储存,也混在一起食用,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杂交在了一起。等到春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种子被播撒在野地里,人们惊喜地发现,长出来的杂交植物产量变得更高,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杂交培育,让原始农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渐渐地,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庞大,空间越来越不够用,有些产业变得很不经济,比如说养殖业,它对土地面积的要求非常高。于是,人们开始把畜牧养殖业及相关产业转移到郊外,牧民们也顺理成章地跟着迁移了出去,同时带上了谷物种植方法,毕竟有些动物要靠啃食谷物为生,就这样,农村开始出现了。

从诞生之日起,城市的产业就比农村更多元,创造性更高,活力也更强,并对后者产生了一种积极的辐射效应,即便到了现代,这一模式也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比如,在“二战”之前,日本的城市经济很不发达,尽管耕种用地占比很高,农民也勤劳用心,但至少四分之一的粮食需要进口,人们还经常处于饿肚子状态。然而从“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启了城市化高速发展之路。在城市里,科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研发并生产肥料、农用机械、优质种子和各种加工设备,这一切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爆发式增长。到了1960年,日本的人口比战前增长了25%,耕地面积却减少了很多,但本国的农民已经有能力养活全国人口,而且还能让大家吃上牛奶、奶酪、肉类、水果和蔬菜。这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城市会有这么大的辐射能量呢?什么样的城市更有创造性,也更有活力呢?

二、城市的“无用”之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城市的“无用”之用。

很多人抱怨大城市的混乱不堪,抱怨它大而无用、效率低下。这些说法并没错,但雅各布斯认为,如果换个角度看,大城市的这些低效无用之处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雅各布斯在书中对比分析了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的“无用”和“有用”。

早在1844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就赞叹说:“曼彻斯特显然是当代最美妙的城市,只有哲学家才能构想出它的庄严雄伟和它无限广阔的未来。”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很多分析也都是以曼彻斯特为基础的,因为他也认为,曼彻斯特是属于未来的城市。为什么两位伟人都关注曼彻斯特呢?那是因为在当时,曼彻斯特的确是最有效率、前途看起来最光明的城市,因为它的主导产业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最先进的产业——纺织业,而且它的纺织工厂规模最大,用的机器最多,效率最高。

和高效的曼彻斯特相比,另一座工业城市伯明翰在当时看起来就黯淡了很多。在19世纪50年代,还有记者评价说:“伯明翰的特点就是小规模的家庭贸易,居民以此维持生计。”所谓的“小规模”能有多小呢?他举例说:“这里即便是相对大型一点的工厂,往往也只有十几个人的规模。”而且,伯明翰人还有独立创业的传统,一个人只要成为某一行业的熟手,就想跳出来单干。这些小型组织为了生存,往往会互相补台、抱团取暖。每家企业都只能做一点零零碎碎的工作,由于没有被合理有机地联合起来,所以中间存在着大量不必要的工序和重复劳动。

伯明翰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很难说清楚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是什么。最早的时候,它的主导产业似乎是马鞍、马缰绳、马笼头等马具产品,但它同时也生产各种五金器具和工具。在17世纪和18世纪,这个城市还大量生产鞋扣,后来鞋带厂商的发展终结了这一产业,鞋扣产业转过身发展出纽扣业。由于纽扣厂商会用玻璃做装饰,彩色玻璃业又发展起来了。到了19世纪,伯明翰还制造枪支、珠宝、小饰品、纸杯等,其中廉价金属饰品的生产还带动了廉价钢笔尖的生产,而枪支的生产也为机器工具的生产创造了机会。当时很多人觉得,伯明翰连主导产业都没有,肯定发展不起来。

但事实无情地打了这些人的脸。曼彻斯特由于产业过于单一,专业化分工也太有效率了,这就直接扼杀了新产业冒头的机会,导致纺织业没落后没有发展出新的产业,最终经济长期滑坡,走向了衰落。反之,由于伯明翰的产业零散繁多但新生的小产业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出新的机会,让整个城市始终充满活力。

雅各布斯认为,有活力的城市往往会允许一定的效率浪费,因为其中孕育着新的创新机会。可惜的是,很多城市没有意识到开发、创新孕育着的增长潜能,而是像曼彻斯特一样,把宝贵的资源投入到高效率的重复性工作中去,最终让城市失去了活力和弹性。

城市越大,其中无用的东西就会越多。但换个角度看,这些无用的东西恰恰是城市丰富的矿藏,会给城市增添新的活力。《纽约日报》曾报道了一种垃圾分类处理办法。它利用水压把垃圾压缩,经过灭菌处理后裹在沥青、水泥、乙烯树脂或者钢板中,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到建筑产业中。有人估算,这种处理方式比传统的焚烧模式成本降低50%-75%,而且还能有效解决建筑材料短缺的难题。

中国有句老话叫“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意思是说,在高水平的工匠眼中,材料无论大小都是有用的,都能派上用场,在他的手中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垃圾”。同样的,当有新技术产生时,很多原来看似无用的垃圾可能就会变成有价值的、可利用的矿藏。越是大型繁华的城市,矿藏也会越丰富、越容易开采,也越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产业机会,为城市打造新的发动机。从这个角度看,那些貌似低效的“无用”和“浪费”恰恰藏着更大的“有用”和“效率”。

中国古代的智者庄子曾经说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很多时候,看似浪费和无用的举动反而会开启新的机会,促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在某种意义上反而让大汉王朝渡过了危机。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经常沿着这样一条路径发展:开国——繁荣——衰弱——战乱。而到了繁荣阶段的后期,往往国内会发生通货紧缩,很多王朝就没迈过这个坎儿去。

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初年,一石谷子需要花费近万钱,而到了文景之治时期,一石谷子只要十几钱,只有原来的五百分之一,用现代经济学解释,这就是“通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汉朝开国前历经战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大家手中有钱却买不到粮食,所以粮价很贵。等到高祖刘邦建汉后,局势逐渐安定下来,高昂的粮价吸引了很多人去开荒种粮,粮食产量增多了,粮价也就慢慢降了下来。

但封建王朝使用的是贵金属货币,每年开采的金银铜矿数量基本稳定。粮食的产量翻番,但钱币的总量没有跟着变化,于是粮食开始不断贬值。这种贬值会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农民的日子不好过了。因为粮价低了,收入低了,但其他生活必需品和生产用具的价格却没降,这样一来,农民的财富就缩水了,同时,由于货币的购买力越来越高,人们都舍不得花钱,倾向于把钱藏在家里,甚至挖坑埋起来。

文景之治时,皇帝提倡节俭,舍不得花钱。之后汉武帝上台了,如果他继续延续之前的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钱越来越“值钱”,粮价进一步降低,农民活不下去了就会揭竿起义。幸亏汉武帝是个爱花钱的主儿,他把大量的钱财用在了打仗上。他派军队远征匈奴,青壮年都去当兵不事生产,粮食产量降了下来;大军征战需要粮草,对粮食的需求却增加了。所以,等到战事结束时,粮食已经变得金贵起来了,相应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社会又稳定了下来。所以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大汉治权能否维持下去,还是未定之数呢。

在封建时期,各大王朝很难跳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循环往复的怪圈。而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虽然有“浪费败家”的嫌疑,短期看负面影响很大,但从长远看,它对汉朝国祚的延续未必是坏事儿。

“浪费败家”就好比是高压锅的阀门,定时放放气儿,可以缓解国内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如果一直引而不发,这种压力就会不断上升,最终以高压锅“砰”一声大爆炸结束。可以说,汉武帝通过看似无用的浪费,成功地把大汉王朝带出通缩的泥沼,让它梅开二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三、城市发展,路在何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书的最后一个内容:城市发展,路在何方?

我们可以用底特律这个年轻的城市为样本,看一座城市是怎么起步,又是怎样走向衰落的。

底特律是一座位于美加边境五大湖畔的小城,它起步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城市的主要产业是面粉生产。大量的面粉磨坊坐落在湖边,附近有很多修理磨面机器的棚子,它们也为磨坊制造新的零件和机器。旁边的湖里停泊着用于面粉贸易的货船,由当地的船厂负责经营和设备维修。到了19世纪40年代,这些船厂开始发展壮大,并开始建造远洋货轮。而磨坊旁棚子里聚集的那些机械工人也自然而然地开始转型,开始生产货轮的主要零部件——发动机。等到了60年代,航海发动机已经成了底特律最重要的产业。

发动机业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上游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供应铜合金的冶炼厂和精炼厂,以及黄铜阀门等零件制造厂商。到了80年代时,铜又成为底特律最主要的出口物资。但没过多久,随着本地矿石逐渐耗尽,冶炼厂搬走了,不过这并没有给底特律的经济带来太大影响。因为它还有其他产业,比如涂料、油漆、蒸汽发电机、抽水机、润滑系统、医药、家具、装饰皮革等等,这些产业很快就填补了冶炼厂离开留下的空白。

到了20世纪初,这种繁荣多元的经济环境最终把底特律推向了巅峰,促成了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在鼎盛时期,底特律有上万家与汽车相关的企业,被誉为“世界汽车城”。但悲催的是,汽车产业的势力实在是太庞大了,它压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业独大的局面。最后,当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颓势的时候,底特律也走向了末路。2013年7月18日,“汽车之城”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

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既要有主导产业,同时也要有为主导产业做配套的辅助产业,这些辅助产业有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发展机会,实现爆发式增长,一跃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相应地又有新的辅助产业冒出来。这样的城市经济才是有活力的,也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反之,当一个城市的辅助产业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在主导产业之外寻找新机会的能力,整个系统就被硬生生地切断了。这个时候,一旦主导产业有什么风吹草动,整个城市也很难再繁荣下去。

那么,一个辅助产业是怎么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呢?雅各布斯给出的答案是:“进口产业置换”,简单来说就是进口产业影响本地产业,最后由本地产业替代进口产业。这样说有点抽象,我们可以用19世纪末,日本东京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为样本进行解释。

在十九世纪末期,日本东京一直从美国大量进口自行车。渐渐地,东京本地的自行车修理业开始兴起,修理工们一开始是学习怎么把零件组装起来,然后有人开始制造零件,最后,在这些零件商中涌现出了自行车制造商,它们采购其他人生产的零件,并和自己的零件组装在一起,一辆自行车就制造出来了,再然后,从事这个行当的商家越来越多,进口自行车就被本地货取代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进口产业置换过程:原本依附自行车制造产业发展出的维修业务,逐渐延伸出零件制造业、装配业等新的业务,最终让整个产业实现了本地化,变成了本地的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不过,雅各布斯在书中所说的“进口”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国家间的“进口”,他主要指的是本地城市与外地城市之间的“进口”。这个置换过程是一个在产业链上居于弱势位置的城市,如何化整为零地一点点承接产业迁移,最后实现逆袭的故事。这种化整为零的承接,因为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前期所花的成本相对较低,经济可行性会更高,风险相对来说也会小很多。

虽然雅各布斯的这些观点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来的,但即便放在现在也仍不过时。更能凸显雅各布斯先知般的智慧与洞见的是,他还早早就预见到,当时正流行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即将走到尽头,差异化、个性化生产时代马上就会到来。他认为,大规模生产要求商人们要寻找大众市场、开发同质化的需求,注重“生产”环节的效率;而差异化生产则要求商人们寻找差异、挖掘客户的个性需求,注重“开发”环节的创意。他指出,原来的城市经济可以靠几个大的主导产业或几个大企业来支撑,而新的城市经济则更青睐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群落,因为它有能力开发出大量的新工作,它的研发潜力更强,它的不确定性更高,它对试错迭代更为宽容,它会随时涌动出新的创意。事实证明,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不正是这样的模式变迁吗?

对我们个体来说,这种经济模式的转变是“危”也是“机”。它会不断引发职业更新大潮,一些工作将被取代甚至淘汰,如我们现在可以预测的,自动驾驶可能会替代出租车司机,新媒体的发展会让传统媒体人无处可去。未来的城市发展将会带来更为复杂的分工,带来我们挠破头皮也想不到的全新的职业内容。今天的新经济,到了明天就成为旧产业,但新的经济活动又会产生新的职业需求。这是城市的宿命,它要发展就要不断试错,不断创造新机会。而身为城里人的“我们”,就更应该积极拥抱这种新趋势,找到自己脚下那片安身立命的土地呢?

结语

以上就是《城市经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书中,雅各布斯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城市和农村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颠覆了我们既往的认知;之后她提到了城市中的浪费和无用,让我们了解到,恰恰在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里面蕴藏着创新的生机;最后她前瞻性地预言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她指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城市会踏上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环,通过快捷的试错迭代和复杂的分工给个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机会,实现城市与个体的协同共赢。

日本人类学家梅棹[zhào]忠夫说:“成功的经济发展在本质上说必须是终点开放型的,而不是目标导向型的。”的确,在不确定的时代,不管是个体还是城市都没办法提前规划、设计出一条“成功”的路径,只能创造一种宽容创新、纵容成长的“热带雨林”环境,让美好的、创造性的新东西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唯有这样的城市才值得我们向往,唯有这样的我们才能给城市带来新的红利,让城市的生活更有活力、更有激情。

【编辑:北桔】

相关内容: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为什么说大城市是天然的多样化的发动机?

《城市的胜利: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

《落脚城市:最终的人口大迁徙与世界未来》|落脚城市是如何推动城市文化进程的?

《 城市与压力:为什么我们会被城市吸引,却又想逃离》|我们如何应对城市压力?

《 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

《废品生活》|城市“边缘人”是怎样生活的?

《规模》|生物、城市、公司和扩张规律是什么?

上次推送内容:

【每日新书】《草房子》|回归童心,找到久违的真善美。

【财经界】“货运第一股”满帮敲钟上市,进入自驱式增长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硅谷钢铁侠》下

【听读史记学管理】张耳陈馀列传|从刎颈之交到不死不休。

【吃瓜群众不乱扯】厨师玩跨界,究竟有多牛?

【炳泽诗话】名字(外一首)

【党建读书会】087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为新时代奠定基础(二)

【党建读书会】088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为新思想做了准备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城市经济》|了解城市经济波动的底层逻辑。

【财经界】我给“蜜雪冰城”留了个电话,结果引来了半个奶茶界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胡雪岩全传》上

【听读史记学管理】五帝本纪

【炳泽诗话】那天是父亲节

【党建读书会】089新时代到来的标志及涵义

【党建读书会】090新时代的必然性

下次推送:

【每日新书】《好的经济学》

【财经界】张瑞敏和王兴有一个共同点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胡雪岩全传》下

【听读史记学管理】田敬仲完世家

【炳泽诗话】那天是父亲节(外一首)

【严选好书】985毕业的他,第一次坐飞机,被空姐羞辱了。

【党建读书会】091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党建读书会】092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