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好T?F,再见W?F

2017-03-23 小小银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本文转自公众号鸡丁,感谢作者的授权。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T?F官网

http://thewhyfactory.com/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转跳



MVRDV坐镇,

地处TU Delft建筑系馆标志性的橙厅,

THE WHY FACTORY(T?F)

应该算是TUD的一个名牌STUDIO。

 

然而,名牌不一定是王牌,

T?F的名气多停留在它光线的外表,

和众多教授的吐槽之中。

 

好歹我也算是在MVRDV办公室,

和头头汇报过了的女人。

感觉在T?F这半年,值得码一下。

 

对我来说,

T?F更像是一个,

用成熟建筑师的满点技能,

去满足童年的纯真梦想的

非科学实验室。

 

才不是什么正统建筑学研究呢! 

 

12岁的时候,

“我的志愿”是个命题抒情散文。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个伪命题;

随便哔哔,仿佛志存高远。

 

22岁的时候,

“我的志愿”

慢慢就变成了平庸的记叙文。

通常人们提起它,

后面跟着的大多是,

“年少无知,高考时脑子被砸了坑”,

然后以一匹又一匹冗长的吐槽。

 

一年前申请学校的时候,

申请材料很不老土地又问了一次

我的志愿;

怀着仰慕和憧憬,

我洋洋洒洒地夸赞了一下我的

DREAM STUDIO,

也就是后来本人最后参与了的

THE WHY FACTORY。

 

事实证明,

当年我脑子的坑,

看怕被砸地挺大的,

至今未痊愈。 

 

[我不是一个人在吐槽]

 

T?F

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认错的

官方缩写

以我半年的观察,

我觉得一定是故意的。

 

不想当摇滚歌手的科学家不是好建筑师。

ROCK!

 

开头说到,

T?F一直活跃在各大教授的吐槽中。

怎么说呢,

几乎我选的每一门大课

都有教授说:

 

THE WHY FACTORY

究竟在搞什么鬼?

 

更有甚者,

WINY MAAS?

(MVRDV头头,T?F头头)

真的不是

WINY MOUSE?(酒气老鼠)

 

喂喂喂老人家,

有点儿耿直了啊。

 


做人眼光不能太狭窄,

你以为就只有教授在吐槽吗?

 

迄今为之,

可以说这是个名副其实,

被吐槽致死的死丢丢。

因为上学期(MSC I)T?F在学生中风评卓著,

口口相传,本学期几乎没有学生选报。

 

然后,

这学期(MSC II)的安排,

就,取消了。

 

别难过,以后还会有的。

也别笑,平常事,平常事。

 

嘿嘿嘿嘿嘿。

 

 

 

[简单介绍一下]

 

若干年前,

我Delft对Winy Maas说:

来当教授吧!

Maas摇摇头。

 

我Delft说:

我给你地方和资源!

Maas摇摇头。

 

我Delft又说:

还有研究经费!

Maas想了想,

勉为其难地说:

好吧。


于是乎把自己事务所MVRDV内

负责研究的T?F迁到了学校。

 

毫不夸张的说,

这个团队的使命,

有如GOOGLE X-LAB,

使劲作,搞事情!

 

 

 

T?F的研究涉猎很广泛,

但它所有的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探索未来城市。

出现过有趣的课题譬如

4-Minute-City,

City Pig,

和最广为人知的WegoCity(本节图)。

 

方法论而言,

它希望通过数据收集处理

控制一定数额的变量

来观察对城市模型造成的影响。

 

为了能直观地传达未来的城市长什么样,

视觉表达同样重要的一环。

 

它官网写道,

把这些探讨出来的雏形应用到现实社会,

美滋滋。


如果可行的话。

 

 

 

在成立十周年之际

T?F决定搞搞新意思。

和以往不同,

本学期的课题

(Y)our World, (Y)our City, (Y)our Block

不再拘泥于一个特定的主题

而是全面开放任由学生决定方向,

设计一个相关的地球/城市/社区。

 

三个话题依次分别由

DELFT MSC III学生,

IIT伊利诺伊学生,

和DELFT MSC I学生来展开。

 

很不幸,小银这学期的任务是:

设计地球。 

 

 


[设计地球的套路分三步走]


上图是T?F官网给出的方法论指导图,

大体对应今年包括STUDIO在内配套课三门:


EXCEL MANIAC(入门WORKSHOP),

FUTURE MODEL(配套GH软件课),

设计课STUDIO本身。

 

 

 

[EXCEL MANIAC]

 

EXCEL MANIAC

是第一周配套的WORKSHOP。

它尝试把世间万物归类统计

对他们的未来趋势做出预测

(2050年,预计地球人口达到110亿)

 

事如其名,

它统计了地球上超过2000种不同的元素,

比如教育相关的幼儿园,小学,中学,

比如科技相关的手机,电脑,卫星。

 

所得到的数据,

用简单粗暴的除以6乘以11,

加上大概发展趋势,

来估算2050年的数值。



WORKSHOP的目标是

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库

但结果并不太理想,

毕竟在一周内收集这么庞大的数据群并预测,

不说可靠性和准确性

能否完成本身都是值得质疑的。

 

WORKSHOP最后的成果除了EXCEL SHEET,

还有组内成员根据个人分组和所得数据,

提出一个WHAT IF的问题

视觉化表达未来的世界/城市/社区

 

鼓励处理数据是好事,

然而逻辑链上的短板显而易见,

一个个WHAT IF与数据之间联系生硬,

无疑简单开脑洞而已,

说不上是科学严谨的探究。

 


这是小银提交的一个社区表达:

如果建筑可持续生长会怎么样,

What if the building continuously keeps growing?

 

 

[FUTURE MODEL]

 

FUTURE MODEL是配套的软件课程

但由于大多数人没有任何Gh背景知识,

FUTURE MODEL更像是一门

GRASSHOPPER INTRODUCTION

 

五周的课难度强度大概等同

自学GH视频的前30小时工作量。

除了最基本的面板介绍,

其中一个学习重点是

用GH对EXCEL数据进行处理。

 

思路是蛮新的,

但为什么听起来就这么不专业呢?

 

课程清奇的脑回路不仅在用GH处理数据,

更在于它对最后成果的展示要求。

不,我们要的不是张牙舞爪的建筑,

我们要把数据

优雅地

画到世界地图上。

 

???

 

数据可视化,

也算是考验

如何灵活运用Gh吧。

 


举个栗子,

上面的动图是我做的

城市关系发展,

唔,懒了点就直接截屏。

 

 


[DESIGN STUDIO]

 

首先,

请容许我干笑三声,

呵,呵,呵。

 

被吐槽致死的STUDIO,

就是你了。


 

除了设计地球的题目过于异想天开,

课程安排也几乎停留在

STUDIO没想好做什么,

同学们不知道做什么,

老师最后一刻终于想通,

交图前来告诉同学究竟做什么

的尴尬场景。



课程伊始,

大家各自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并提出对应的WHAT IF QUESTION(S)

随后根据个人方向来做研究,

并试图把某个场景扩散到极端来发展

(不是极端环境,

而是最大/最小化某因素的影响)

 

这里我决得很有必要提一下大家的WHAT IF:

 

What if there is no desert in the world?

如果世界无沙漠?

What if rainforest become the main resource in our world?

如果主要资源依赖自雨林?

What if all transport is done by air?

如果交通靠上天?

What if we covered the world in ash?

如果把世界用沙尘埋起来? 


问你厉害不厉害,怕了没!



开个小差。


后来做沙漠的妹子在期中汇报完题目之后,

WINY兴致勃勃地问,

没有沙漠了的话那你的沙子都到哪去了?

都做成玻璃了吗?

要是多做两块玻璃砖的话,

CHANEL爱你哦!

 

彼时他在阿姆的CHANEL店面刚刚做完,

用的是仿水晶宫一样的玻璃构造,

估计很多人朋友圈还见过转过,

可得瑟了。

 

于是妹子后期的工作重点就转向了玻璃。


最后,期末就听说,

阿姆的香奶奶店面,玻璃砖开裂了。

不知道他们各自心里怎么想。


唔。我们谈点别的把。

 


跑题过后,马上回来。


后面这些WHAT IF逐渐被提炼为

一个精简的主题

比如刚刚说的

玻璃与沙,无人机,空气净化。

再围绕这个主题,

创造世界

 

和EXCEL MANIAC相似,

这个思路的弊病在于,

把数据转化成实际的设计

缺少了必要的探索。

在约20天的期限内交出设计成果,

难免牵强。

 

图不怎么样。

大概理解一下背后思路就好。

 

小银的主题是DIET,饮食

第一行是基于世界各地的饮食调查,

吃什么,吃多少。

 

第二行是更广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比如说香港食肉量大概是地球人均七倍,

养一份吃的鸡肉要用多少水多少地,

和最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预测。

 

最后一行则是对未来城市的一些视觉表达

记得当时小银在画图前问:

老师老师,

好难把研究结果放进设计里!

老师语重心长地回答:

没事,

前面研究证明你有研究的能力,

我们已经很欣慰了。

 

EEE..XO..ME?

 

 

 

[小结一下]

 

总的来说,

T?F这个STUDIO,

有一套独立的思考和工作方式,

不适合所有人。

 

 外话一句,

刷一发存在感,

上面中间那个大白是我!



[以某人为本]

 

T?F像是一个以WINY为本,

没得到科学管教的野孩子。

 

仅管WINY参与T?F的时间,

以分钟计算

但WINY的一句话,

足以使整个STUDIO的方向

画风突变。


嗯皇上您说得对!

明星建筑师嘛。

 

不过,

不能否认他是个略有偏执,

目光宽远,精力十足的建筑师

 

期末答辩时他个人时间安排很紧凑,

于是留给每个人的展示时间大约有两分钟。

两分钟,

能get到学生一个学期的玄学研究重点,

并提出到肉的意见和评论,不容易。

 

(反过来能不能说,

也可能是我们的玄学研究不够深入?)

 

 

正如同时在他手下工作的一个导师说:

WINY是个很多想法的人,

他可能希望你做200件事,

最后却只会用到一点。

 

不是说剩下199件小事就毫无意义,

他们日后可能转化为其他设计的重要资源。



依靠事实数据得出的结论很重要;

比起灵光一闪,

它们更是以后可用的驱动力。

 

 

[没什么组织的课程安排]

 

因为目标太远大,

难免漫长的彷徨时期。

学生无知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的指导老师,

他们往往也没想好

应该先达成哪个小目标呢。

 

组织的失误往往会导致

大把的时间浪费。

这也是本学期T?F广受吐槽的根本原因。

 

今年突出的组织问题还有个原因:

人数太多。

近40个学生,不分组,

每次大型review都和菜市场似的。

 

 

[诗和远方]

 

毕竟T?F的目标在于出书而不是建房

和很多STUDIO的确风格不同。

不过,我认为T?F做到了

很多STUDIO没有做到的一点:

 

超越眼前的砖瓦和门窗,

建筑师应该对世界和环境

抱有更大的责任,更高的梦想。

 

从城市组织到居住单元,

T?F的着手点一直在于

革新的城市与未来。

有种不破不立,抛开文脉的绝决。

 

同一个世界的问题,

到底有没有普适性的科学答案?

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才是T?F这个飘渺而奇葩的STUDIO

价值所在。

 

 



最后的最后,

仅以三千字的废话,

来感谢我对T?F的不挂之恩:

上过。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那些知名建筑师的八卦秘闻

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作品,都会是别人眼中的建筑学

一个从雕塑形态研究出发的pavilion设计

为什么要去摸建筑而不是在屏幕面前看建筑?

香奈儿水晶宫才建好半年,玻璃砖就碎了

那些年被建筑媒体欺骗的我们

中国建筑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条什么道路?(修改)

明星建筑师超有梗

MVRDV指导学生做的设计是什么样的?

Big建筑: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设计师不是愤青,而是迎合大众的段子手

荷兰的事务所不是只有OMA,MVRDV和UNStudio

水上花园还是空中楼阁,一个公众项目的背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