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钢琴音乐艺术丨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的24首前奏曲之比较
俄罗斯钢琴音乐艺术
——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的24首前奏曲之比较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ch Scriabin,1872年12月25日-1915年4月27日)这两位19世纪极具才华的作曲家,虽然在几乎相同的环境背景中成长,创作了完全相同的前奏曲音乐体裁,但由于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取向而表现出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情绪风貌。他们不仅赋予了前奏曲全新的生命力,也折射出各自音乐风格的表现特征。 往期内容:1、作品介绍丨浅析斯克里亚宾《第三钢琴奏鸣曲》素材及性格特征丨旋律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婉约的诗人气质,颇有肖邦的风范;2、音乐短札丨浅谈象征主义与斯克里亚宾之间的关系丨从青年时代起,斯克里亚宾就试图通过参透事物本质来探寻宇宙和谐、自由、永恒的途径;3、重磅译文丨“灵魂诠释者”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丨身为斯克里亚宾女婿的索神是座连接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桥梁丨“每一个音符就像画家笔下一划”;4、来听这首描写海洋的神秘色彩的钢琴奏鸣曲丨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结构分析;5、聆听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律动和力量丨练习曲Op.8 no.12的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和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两位伟大的音乐家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音乐文化中革新世界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倡导者,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他们精通钢琴演奏、作曲和指挥,堪称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虽然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以及经历了相似的音乐学习历程,但他们的创作手法与音乐风格却是迥然不同的。
作为俄罗斯同时期伟大的音乐家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有着非常相似的童年经历和音乐教育过程。斯克里亚宾与拉赫玛尼诺夫都出生于贵族家庭,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出生,父母皆为钢琴演奏家;斯克里亚宾1872年1月出生于莫斯科一个优越的外交官家庭,他的父亲是俄罗斯驻土耳其的外交官,母亲也是一位钢琴家。他们几乎在完全相同的音乐环境中接受教育。少年时代他们在兹伐尔钢琴学校学习时相识,斯克里亚宾13岁,拉赫玛尼诺夫12岁。两人同时具有惊人的音乐天赋、完美的乐感和柔软的双手,而且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超人一等。他们的钢琴老师兹维列夫是莫斯科音乐学院非常有名望的钢琴教师,他不收学费但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学生每天16个小时的学习,除了学习音乐外,还学习语言和礼仪,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年后两人又几乎在同一时期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就读,两人也同时在这个时候开始作曲,同时跟塔涅耶夫学习对位法,跟阿连斯基学习和声。极富天赋的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出类拔萃,毕业时两人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拉赫玛尼诺夫获学院大金质奖章,斯克里亚宾则获小金质奖章。毕业后两人的主要创作领域都是钢琴作品,两人都成为杰出的钢琴家兼作曲家,都以演奏自己的作品而闻名于世,成为同时代有着鲜明个性、才华横溢的音乐巨人,他们对俄罗斯音乐乃至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170wn3b1y&width=500&height=375&auto=0弗拉季米尔·索弗伦茨基演奏斯克里亚宾钢琴集锦
前奏曲这一古老的音乐体裁,原本位于其他音乐段落之前作为引子的部分出现,其特征具有短小性和即兴性。随着不断的发展,前奏曲体裁在织体和风格上得到升华,在巴赫时代逐渐摆脱了引子的局限性,到浪漫主义时期前奏曲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体裁,彻底摆脱了其他乐曲约束的附属性地位。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这两位19世纪极具才华的作曲家,虽然在几乎相同的环境背景中成长,创作了完全相同的前奏曲音乐体裁,但由于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取向而表现出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情绪风貌。他们不仅赋予了前奏曲全新的生命力,也折射出各自音乐风格的表现特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两者在前奏曲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一、调性选择
前奏曲是斯克里亚宾最喜欢的一种钢琴曲式,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这24首前奏曲是以套曲的形式统一构思创作并发表的。整部作品在1888年到1896年间完成,创作时间较为集中。在调性的安排上斯克里亚宾显然是受到了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影响,以平行大小调的关系顺序五度循环。而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作品并不是统一构思创作发表的,而是分开创作积累后归类整合为套曲的形式。相对于斯克里亚宾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创作时间跨度较长。1892年就创作了第一首《#c小调前奏曲》,1903年统一创作了十首前奏曲,最后在1910年又创作了乐3首前奏曲。不同时期创作的前奏曲代表和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变幻的创作风格,所以在调性的顺序安排上并没有遵循关系大小调、平行大小调或五度循环等等任何原则,只是把24个大小调平均分布在前奏曲中。
二、结构安排
斯克里亚宾的基4首前奏曲虽然只采用了短小的单二部和单三部曲式,但他在创作中加入了颇具个人特色的音乐语汇,为简洁单一的曲式结构增加了许多亮点。斯克里亚宾在前奏曲中搭配了各种各样的音型、连串的半音,包括连续的和弦连接,省略主和弦,以及个性的片段式旋律,伴奏织体则沿袭了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使用分解和弦。多变的音型和复杂的织体,加上独特的踏板效果让作品显得异常精致俏皮。斯克里亚宾具有极强的即兴演奏能力,这一演奏特点也体现在他的前奏曲创作中。而拉赫玛尼诺夫把前奏曲的篇幅扩充了许多,在曲式结构上也运用了较为复杂的复二部和复三部曲式。虽然在前奏曲的即兴性和精巧性上不如斯克里亚宾,但他在内容上就具有更大、更自由的表现空间。拉赫玛尼诺夫在前奏曲这种具有精致特点的典型体裁中,充分地展示出宽广的钢琴音域,极致地表现了繁多的钢琴演奏技巧与绚丽多彩的钢琴音色变化。
三、和声技法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是以传统和声技法与少量现代和声技法相结合运用的和声特点。拉赫玛尼诺夫在和声上的运用虽偏向传统,但在一些细节的变化之处融入了现代的和声技法,表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和声美感。他在支持古典和声原则的同时,也并不排斥现代的和声技法。虽然他在早期创作的前奏曲和声技法多半还是沿袭传统的古典原则,但在不断的创作积累中探索创新,后期创作的前奏曲会明显看到往现代和声技法上有所靠拢。需要强调的是,他在这些前奏曲中毫不吝啬地加入了色彩性的和声处理。例如他会在缓慢延续性的和声节奏进行中抽出其中一两个音符加以变化,为功能性和声增加色彩性和声效果。
斯克里亚宾的作品则以富有变化的和弦结构形态为主要的和声特点。前奏曲创作中的和声逻辑主要是采用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把这种最常用的和声走向作为乐曲的开头和结尾。和弦的主要结构也还是以三度叠置形态为主,包括常用的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属七和弦等等,只是斯克里亚宾会在传统和声中加入一些不稳定的六级音或九级音,使变音与和弦内音产生模糊的音响效果。和拉赫玛尼诺夫一样,斯克里亚宾也在前奏曲中使用了半音的写作手法。他在旋律中点缀性地加入少量装饰性半音,起到丰富旋律表现力和旋律色彩的效果;他还会把半音与和弦糅合在一起,产生减七和弦或增六和弦等一些重要的变和弦。这些加入了半音的变和弦使作品在和声音响上大大增添了紧张性与半音性色彩,在和声走向上也模糊了功能关系,让和声的线条感得到更大程度的延伸与填充,使音乐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具有浓厚的个性式和声语汇。
四、创作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富于表情的旋律继承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传统,气息悠长的美妙旋律具有典型性代表,用自然质朴的和弦表现出丰满的情感写照。虽然他大部分音乐具有典型的忧郁情绪特点,但在前奏曲创作中他融入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把他那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旋律和俄罗斯民间舞蹈交织为一体,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又一大特点。拉赫玛尼诺夫常采用波浪型的旋律来表现音乐中强烈的情绪起伏,其特点是从较低的音开始不断向高音发展,在达到顶点以后再逐渐向下,形成一个波浪型的旋律起伏。在和声音响上则根据音乐情绪上的不同需求来调整和弦的呈现面貌。例如采用歌唱性的分解和弦配合优美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抑或是以大和弦形式展现出气势磅礴烘托气氛的效果。在后期创作的前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把技术性和艺术性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乐曲速度较快,情绪变化也随之更快更直接,增加了更多激动、明快的气氛,使主观情感在作品中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宣泄,表现出现代派思维的一些特征。拉赫玛尼诺夫用他那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音乐语言勾画大自然和歌颂生命,作品中始终充满了对俄罗斯国家和民族强烈的热爱。
与拉赫玛尼诺夫不同的是,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中看不到明显受民族音乐影响的旋律和素材。早期创作24首前奏曲时,斯克里亚宾在创作中还是追随了浪漫主义的风格,从前奏曲的曲式结构、和声语言,包括调性布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继承了浪漫乐派的音乐创作手法,但他还是不断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做出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把前奏曲的风格进一步丰富化,运用借鉴多元化的音乐体裁元素,引用练习曲中多变的演奏技巧和舞曲中复杂的节奏音型等等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复调性的写作手法把它们融为一体。在前奏曲的乐曲内容上他也有很大程度的拓展,使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个性化的音乐特色,开始萌生出“神秘主义”的创作风格。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对比以及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折射出斯克里亚宾杰追求完美的思维方式,表现了内心情绪变化的景象世界。前奏曲中这些大胆激进的创新手法展现了斯克里亚宾杰出的创作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