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阿劳的钢琴艺术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发?

2017-12-21 陈贝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1800j9b6a&width=500&height=375&auto=0 阿劳演奏李斯特《埃斯特庄园喷泉》





论从阿劳的钢琴艺术中受到的钢琴演奏与教学启发

1991年6月9日是智利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的忌辰,距离这个让人叹息的日子已经足足25年了,盘点这位钢琴大师的卓越贡献实在是一项难以估量的工作计划,但若只是因为困难重重而让人止步不前的话,实在是有愧于这一位对钢琴演奏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艺术家。如果仅仅是从一些表面功夫入手的话,倒是可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并且通俗易懂,因而,本文旨在分享我在演奏和教学上受阿劳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些感想和学习心得。推荐阅读:1、纪念阿劳丨钢琴家“首先应考虑作曲家意图和作品的深刻含义,而不是表演。”丨舒曼《C大调幻想曲》的肯普夫、阿劳、李赫特的演绎比较;2、阿劳自述:艺术家必须拥抱和囊括整个字宙;3、阿劳说:“当我回首往事时,我认为我天生就是弹钢琴的”丨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在我的演奏和教学过程中,聆听优质的演奏绝对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从那些优质的演奏中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种体验或者是刺激。有一些钢琴家的演奏充满了电力,他们当中有一部分甚至是极为年轻的,酷炫的技巧就是他们的武器,倾听这些演奏,可以让人为之一振,甚至造成绕梁三日而不去的兴奋。当我们惊叹那些如同神一般的超人演奏时,可能同时会产生另一种悲哀的感受,那就是感怀身世,毕竟大部分的音乐学习者都不是超人,那些超人所拥有的天分、技术、身体条件等等都是让人望而止步,难以企及的屏障,如果只拿这些演奏标准来做对照或者比拟的话,那么,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教师的教学,都难以继续下去了。

我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收集各种优秀的演奏音频资料,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地域的距离,我没有机会聆听很多钢琴大师的现场,但是,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镭射唱片成为了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开始的时候,吸引我视线的都是一些华丽的名字,这些名字代表了钢琴技术的最高境界,我惊叹于他们演奏当中的快、准、响、炫,他们的电力让我视所有并非如此这般演绎的演奏者都是垃圾,曾几何时,我沉迷于此,不能自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后,挫折接踵而来,技术上的、机能上的、理解上的。



我试图在那些奉若神明的优质演奏中寻找答案,但是,事与愿违,他们可以做到的,很明显,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被折磨的双手、遭刺伤的心灵、受磨难的求学之路似乎都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动力。这个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阿劳的演奏,我开始寻找的他的唱片,他的演出视频,甚至是他的书籍,我慢慢发现,在一些我过去没法解决的问题上渐渐得到了解答,我觉得这是我的转机。

阿劳的演奏跟我过去钟情的那些钢琴家很不一样,我发现他的速度、声音、乐句、甚至是演奏宗旨,都跟那些钢琴家大相径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胆量让他敢于如此这般演绎呢?我开始去了解他的演奏方式,去弄懂他如此演奏的理由,然后,慢慢地,一幅幅崭新的画面步入我的眼帘,一个个过往难以跨越的障碍,相继有了全新的解读,而最重要的是,我有了继续学习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119dqjjiq&width=500&height=375&auto=0阿劳演奏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克劳迪奥·阿劳,被认为是其中一位活跃于二十世纪的伟大钢琴家,1903年出生于智利的奇廉。自小就展现出了作为音乐神童的天分,在慧眼识才的家庭中成长,并且很幸运地得到了国家的资助,小小年纪便远渡重洋到了欧洲留学,而在当时众多先进的欧洲列国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德国作为学习基地,此谓极为明智之举,皆因德国作为古典音乐文化的基地,对学习是相当正规和严格,尤其是在风格派别上有十分高的标准和定位,小小的阿劳便开始扎根于这片土地。再一次幸运地,阿劳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马丁·克劳泽,克劳泽对阿劳的影响可谓是极为深远。作为李斯特晚年的学生和朋友,克劳泽长期驻足在德国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之中,他带给年幼的阿劳绝不只是高强度的技术练习,还包括了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饱览历史、深谙文学、洞悉各种艺术表达形式的综合知识教育。克劳泽培养阿劳形成一种贵族韵味的演奏气质,在表现音乐形象时,需要投射丰富的情绪进行叙述性的处理,单调的音符跑动远远不足以刻画艺术的深度,仅仅只是炫技,而炫技只是其中一种音乐表达方式,绝不是唯一目的,更不是最终的目标,讨好观众可能是作为演员应有的礼仪和态度,但是培养观众才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能力,这样的演绎才具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显然,阿劳不负所望,最终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巨匠,享誉全球。





一、学习态度

学习音乐是一种极为高雅的课程内容,这本身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它是抽象的,无法触碰,难以把握的一种艺术形态,因此,评判音乐的优劣,首先是聆听,再来时知识的累积,最终是学会表达,这个步骤一点都不能错,任何意识不纯的举动,都有可能破坏音乐学习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我们表现出兴趣的时候,都会有喜好的举动,有了喜爱之心,才有行动的积极性,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兴趣和学习是不同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某个学生还尚在很浅的程度时,他听到一首很美但是又很难的曲子,涌起冲动想去学习,这是否就能成功呢?肯定是不行,因为音乐的学习进度是体现在各人的学习过程里的,遇到与自己程度不相称的作品,并不是我们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填补差距而成功演奏出来,因此,应该正视自己的情况,然后合理地开展学习计划,对于想好好学习音乐的人而言,必定要有一种虚心受教,潜心钻研的态度。阿劳是音乐史上其中一位有着最广泛的演奏曲目库的钢琴家,在他的壮年时代曾经连续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全部键盘独奏作品,这份殊荣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阿劳认为,演奏这些大师的作品,并不能只是单独对眼前一首作品来考虑,而是要更为广泛地了解作曲家的风格概貌。比如巴赫,作为德奥学派的一代宗师,他留下了大量的键盘作品,仅仅是学习这些键盘作品也许已经让人难以消受,但是巴赫却是一位如此精力充沛之人,他的杰作还包括一系列的合唱作品和管弦乐作品,要认识他的风格特点,一定要广泛地接触他的各种作品,感受他音乐中的精神和情怀。如果在没有听过《b小调弥撒》的情况之下,如何能说理解巴赫的宗教理念,你又如何能理解《哥登堡变奏曲》当中的庄严和悸动是怎么在矛盾中融为一体呢?如果在没有听过《赋格的艺术》的情况之下,如何能说理解巴赫的复调概念,你又如何能驾驭托卡塔和平均律当中那些错综复杂的声部线条,体现出各声部重叠的对比与和谐呢?

阿劳在学习这些大师的键盘作品同时,对他们的其他作品也是了如指掌,这表明,学习音乐的态度不能是短视和狭隘的,聆听是学习的第一步,过程才是关键,而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累积,累积练习的经验也要累积聆听的经验,然后便会发现到更为重要的线索。

例如,作曲家在创作一首键盘作品的时候,可能还同时在构思一部清唱剧,而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足以影响了演奏这部键盘作品的各种因素,键盘作品很多时候不一定有明显的演奏提示,但是这个创作阶段的其他作品可能会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这些学习的方法是我们常常会忽略的部分。

我们在演奏或者是教学上,其实还有很多比单纯的技术训练有意义的内容,增加这些关于风格、创作、理解上的思考和交流,绝对能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上也能体现出更为积极的指导效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205useh9&width=500&height=375&auto=0阿劳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二、审美角度

艺术的美感是艺术最重要的存在价值,如果艺术不能产生美,我们甚至宁愿不称之为艺术。因此,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是至为重要的一项音乐学习任务。阿劳的演奏跟很多钢琴家不一样的地方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速度、节奏、声音。

我们在此以速度这一点来展开,速度的快慢很多时候是左右我们欣赏的标准,而慢速,总会意味着是能力不足或者是技术水平低下的表现。阿劳的演奏很多时候会以一种不慌不忙的感觉来展开,有时候并不单纯是一个快或慢字可以形容,但是,却容易令人产生错觉,他到底是以什么标准在演奏呢?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都会以一种相对刻板的方式来进行练习,比如先慢练,练熟了就加快,不管是什么作品,基本都是采用大同小异的方法,所以学生大多不会去学习所谓的慢的曲子,而能否快速演奏也就成为了权衡学习成果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严重破坏了对作品的理解,为什么阿劳会以不慌不忙的感觉来展开一首作品呢?而我们,不管是学生或是教师,却是仅仅以速度来考虑一首作品?难道这不就是问题吗!

一首作品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应该以它的情绪来决定,如果这首作品的调性鲜明,那么大调的作品通常是喜悦的,小调的作品则是忧郁的,但是喜悦的表现是如何呢?活泼、轻巧、幽默又或者是热情、潇洒、奔放?而小调呢?哀怨痴缠或者是含蓄内敛?类似的形容词还可以继续增加,只不过,诸如此类,显然地都不是一个快或慢字可以形容,所以我们到底应该以何为先?

这就是问题了!教导一首作品,学习一首作品,正应该像是欣赏一首作品一样,了解它的特点、这里所指的是包括它的情绪、性格、背景等等,这些知识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首作品,这就是审美。树立正确的审美才是尊重艺术的首要原则,不管是阿劳还是其他的一流钢琴家,在面对一首作品的时候,都会建立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我们举另一位比较外向型的钢琴家,来自波兰的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来做例子,比如同一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快板乐章,鲁宾斯坦也许选择用一种轻快幽默的方式去演绎,那么,他就会结合这个效果来安排速度,表情甚至是演奏姿势;而阿劳则是会喜好用一种高雅的态度来处理,比如一些华丽的句子,鲁宾斯坦可能会用潇洒甚至冲动的方式来完成,阿劳很可能就会用含蓄细腻的手法来代替。这种所谓的含蓄和细腻可能会表现在乐句的蜿蜒进行当中,如同在一段句子中运用更加多的标点符号来表达,这样就会影响到这段句子的流畅性,但也会增加它的起伏和表情,换言之,在技术上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

有演奏实力的人其实在钢琴上亲自尝试一下便会明白,这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而不是水平高低优劣的较量。持不同意见的人大可以说,他只认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像过往的我一样,而现在的我则是认为艺术世界丰富多样,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存在,而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家,是否可以自圆其说,如果他能为自己的演绎作出完美的句号,那就是他的风采,也是他的审美。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是音乐教育上极为重要的一步,不应该让学生困扰在唯一审美的框框里面,这样会破坏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演奏就是应该有个人的特点和自己的见解,老师可以分享和讲解不同的审美角度所带来的效果,以此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演绎方式。



三、技术训练

阿劳极具个性的演奏方式还集中体现在他的技术上面,作为一位长寿的艺术家,阿劳可谓是长期保持着他的演奏能力。

  • 在七十五岁高龄,竟然可以完成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和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变奏曲的唱片;

  • 在八十岁高龄,竟然可以完成贝多芬全套钢琴协奏曲和大部分奏鸣曲的唱片,这些记录的的确确是一块骄傲的丰碑

有些人会议论,也还是那些陈腔滥调,抨击他的速度,在我看来是,面对他在这般高龄下的演奏,应该是考虑他的技术表达方式才对,毕竟,拿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和二三十岁的人进行速度比赛,明显是不公平的。而反之,对于那些二三十岁的人而言,其实更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到了八十岁是否还能继续弹下去,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成为了很多钢琴家的重大问题。

当阿劳在八十岁的时候,他的事业依然如火如荼,定期周游列国进行巡回演出,可是有一部分年纪小多了的钢琴家却不得不离开舞台的中心位置,选择放弃自己的演奏事业,而当中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手练伤了。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钢琴演奏的技术练习一直都遵循着传统的手指练习方法,这种方法原则上是没有错的,但是面对越来越难的曲目,以及越来越巨大的三角钢琴,这种单调的手指练习似乎不够用了。我在查阅阿劳的书籍时,很多有在现场听过他演出的人都提到了阿劳的声音,那种宏大宽厚的声音,笼罩了整个音乐厅,但是却完全没有激烈敲打的感觉,我也看了很多阿劳演出的视频,除了他慈祥深情的神态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松弛和柔软的铁砂掌!这句形容看来有着很矛盾的效果,但事实如此,阿劳的双臂和手腕相当放松,可是,他的指尖对琴键的掌控可不是一般的牢固,那可能就是武学中所提到的铁砂掌,刚柔并济并变幻莫测。很多时候,他的手部动作含蓄到好像没有移动似的,稍不注意,一些演奏的技术细节就没法看懂。在经过长时间的观摩后,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躯体放松、坐姿稳妥、指尖集中。以躯体放松为例,在教学上,我们可以把躯体放松作为对学生的首要要求。僵硬是一切病症的起始,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年纪尚轻的钢琴家会突发手疾而导致事业中断。放松躯体可以起到松弛神经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缓解演奏时候的紧张不安,另一方面可以调整面对艰难技术片段的准备状态。有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对于速度和力度的执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首先会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审美角度上,往往会形成极端的想法,仅仅停留在头脑里可能还不会影响到身体机能上,但是,如果是聚集在手上的话,就会容易出现机能上的故障。

二十世纪下半叶有一批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他们在年轻时期展现的技术水平实在是无坚不摧,让人无不惊叹于那股超人般的技术境界,如此的绝代芳华几乎都在四十岁之前就过早地结束了,在医学发展上还没发解释这些奇怪的手疾症状的时候,他们的过早隐退显得有点惨淡收场,他们当中有个别最终承认了自己的不幸,并致力于教学和只用左手演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回想起他们年轻时候的辉煌,还是会让人倍感惋惜。鉴于这些经验,阿劳的演奏技术的确有着极为积极的学习意义,如何在炫技和身体机能的协调上取得平衡是钢琴演奏史上永恒的话题,因此,我们在提出躯体放松的基础上将更进一步探索,期待在教学上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克劳迪奥·阿劳的演奏有着丰富的学问和理念,还有更加多的话题可以展开,作为二十世纪其中一位贝多芬音乐的权威演奏家,阿劳的演奏艺术可以渗入到关乎于每个不同作品的诠释和理解当中,而就上述的三个标题,也还有很多值得深入讨论的内容留待以后一一挖掘。谨以此文向阿劳致敬,期待中国的钢琴演奏和教学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本文作者陈贝,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本文原载《大众文艺》;往期钢琴家系列:1、布伦德尔自述丨“我并不认为有什么成功秘诀,如果真有什么秘诀,我知道我并没有遵循它。” 2、法国钢琴外交家让•皮尔•阿蒙格丨他把“拉威尔”带到中国!3、我们找到的朱晓玫还是“钢琴隐者”吗?4、他是德慕斯的老师丨法国钢琴家伊夫斯·奈特(Yves Nat)5、把乐谱的内在涵义表达出来才有真正的价值丨鲁宾斯坦的以色列告别音乐会;6、钢琴家周广仁丨“ 我要让更多的人会弹琴!” 7、一份古尔达曾经销毁却幸运保存下来的莫扎特奏鸣曲全集录音;8、我听巴克豪斯弹勃拉姆斯《六首小品》(Op.118)丨他“虽然豪放,却倒也善于演绎这类轻巧的小曲儿。” 9、津迷水蛋听波格莱里奇丨他平和的外表下蕴含着烈火般的性情;10、在弹完这首肖邦圆舞曲后,李帕蒂倒在了钢琴上……11、古尔德拒绝耶稣受难的拯救,他所追求的完美,是带着枷锁的逍遥;12、钢琴家哈丝姬尔一生被疾病折磨,但是神圣的音乐是她最好的医生;13、从物质得到满足的时代已经过去?钢琴家波利尼说:“艺术的存在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即使它表面看起来没有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回报!” 14、格鲁吉亚美女钢琴家卡蒂雅的《李斯特》;15、王羽佳2016演奏集锦丨纪录短片《钢琴家王羽佳的生活》;16、约瑟夫·霍夫曼丨学习一首钢琴曲的四种方法;17、傅聪丨“现在学音乐的人一天到晚听CD,容易先入为主,或因模仿而忘了追求音乐无穷的含义” 18、颜值远超肖邦的波兰钢琴家李谢茨基访谈丨“从事古典音乐这一行的好处”是什么? 19、李帕蒂最后的备课稿丨“音乐存在于我们的指间,它生活在我们所能赋予的一切之中。” 20、“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丨阿格里奇演奏斯卡拉蒂《d小调奏鸣曲》(K.141 L.4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