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听巴克豪斯弹勃拉姆斯《六首小品》(Op.118)丨他“虽然豪放,却倒也善于演绎这类轻巧的小曲儿。”

2016-12-11 看客66_83 每晚一张音乐CD

《6首钢琴小品》(Op.118, Six Pieces, for piano,1893),作于1892年,包括:


  1. A小调热情的间奏曲;

  2. A大调柔美的间奏曲,速度为亲切的行板;

  3. G小调叙事曲,有力的快板;

  4. F小调轻快的间奏曲,稍激动的稍快板;

  5. F大调温柔的浪漫曲,行板;

  6. 降E小调间奏曲,行板,凄凉的最慢板。



我听巴克豪斯弹勃拉姆斯《六首小品》


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瑞士籍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以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最著名。我手上的这张唱片是DECCA出品的1967年录音。

勃拉姆斯《六首小品》Op.118,作于1892年,属于晚期作品,其中体现的是那种精巧、轻松及平和,我觉得其艺术风格类似于法国巴比松派绘画中的那些风景画。这六首小品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欧洲田园、乡村的意境和情绪。(编者按:勃拉姆斯不太赞成标题性音乐——偶尔有例外,比如的他的《学院庆典序曲》、《悲剧序曲》,都是标题音乐——也比较拒绝以绘画去攀附音乐。但普通乐迷似乎也不必完全拒绝寻求音乐的画面感。在这期公众号里,我们为大家选择了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卢梭的绘画,作为聆听音乐的甜品。巴克豪斯的118,几家音乐在线网站都没办法听到,只能靠大家自己想想办法了。

编者按: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30-40年代出现于法国的一个风景画派。这群画家离开巴黎市区,远离新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的论争,聚集到巴黎附近枫丹白露森林里的巴比松村,他们厌倦了意大利式的古典风景画,主张直观自然、对景写生,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里共同作画,探索绘画的新倾向。他们并没有什么共同的纲领或宣言,也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或社团。他们大多以法国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被视为法国民族风景画派的开始,对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卢梭(1844~1910),法国19世纪巴比松风景画派画家,原始派艺术的开创者。出生于法国北部的拉瓦勒。曾投身军旅,退伍后在海关工作,后辞去公职专心作画,一生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作品笔法拙朴,充满天真、梦幻的情趣,对现代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有《狂欢节的晚上》、《战争》、《岩石上的男孩》、《玩足球者》、《梦》等。



第一首,a小调热情的间奏曲。这首单段体间奏曲非常简短,主题明确,没有情绪的起伏变化。乐曲的开始就直入主题,主声部由饱满的和弦跳跃行进,副声部是一个上行分解和弦,随着主声部的跳跃而展开。副声部的变化比主声部要多一些,从开始的大三和弦起始,有属七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变化,还有这些和弦的不同变位,其间穿插还有下行展开的分解和弦。主声部以小节重拍上的饱满和弦为主,前面的弱拍单音起到引导的作用。全曲一气呵成,最终结束在上下起伏的分解主和弦上。巴克豪斯的触键非常有力,乐句的排列十分工整,每一句之前的吸气给我的感觉恰到好处,使人能够完全融入到乐曲的情绪之中,并随其行进。全曲给我的感觉像是森林中刮过的一阵烈风,高高的松树随风摇摆,不时有松果被风吹落。



第二首,A大调柔美的间奏曲,亲切的行板。A-B-A'形式的三段体。这首小品是勃拉姆斯众多小品中为数不多的平静音乐,我认为也是最柔美的一首。同时,这首小品是音乐会上演奏最多的勃拉姆斯小品之一,也是众多钢琴大师最喜欢的小品之一,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录音。以前听这首小品就是觉得其优美,但是有一次在北欧的初春时节坐在咖啡馆里就着浓郁的兰山听这首小品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开窍的感觉。


乐曲的第一段有二个主题。第一主题由二个乐句组成,二个乐句基本相同,第二句稍稍加重了终止的作用。第一主题以非常平静的情绪开始,并且重复一遍。这个第一主题是全曲最柔美的一段,定下了全曲的情绪基调,一直到全曲结束,情绪的变化都没有脱离这个基调。第二主题的旋律线更加平缓一些,和弦也更加饱满一些。接下来是第一主题的再现,再现中没有重复,并且衬托的和弦也更加丰满,在结尾的时候略有变化。整个第一段是一个a-b-a'的结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n0307c7w095
古尔德演奏118-2

我一个人坐在乡间的小咖啡馆中,桌上的兰山飘来一阵阵香气。透过落地窗向外看去,房上的积雪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正在融化,雪水沿着长长的房檐落了下来。先落下来的雪瑞在地上挖出了一排小小的池塘,后落下来的雪瑞在池塘里激起一阵阵水花、发出一串串“嘀嗒嗒”的声响。间或有一坨小雪快乘着融雪从房檐上落下,溅起一片大水花,造出一阵“咕咚咚”的声响。水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晶莹剔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q03073vc2u8
奇科里尼演奏118-2

第二段也是一个a-b-a''结构,第一主题也是以非常宁静的方式进入,并重复一次。第二主题是分立的几个轻巧的和弦,其中轻轻的不协和音显得明亮中稍有暗晦。接下来的第一主题从右手变换到了左手,力度也有所加强,开始处隐隐出现一些第二主题的和弦元素。第二次的重复作了一个小的展开,并回归宁静。


我抬起目光,收缩瞳孔向窗外的院子中望去,几棵桃树在院中兀立着,弯曲的枝杈向各处伸展开去。枝杈上面依稀可见些许嫩芽,树杈之间仍然还坐落着点点雪痕。树下阴影的雪地上露出片片湿漉漉的土壤,有几只小鸟在蹦跳,一会又跳到树杈上去寻找阳光。明媚的阳光照着小鸟在回头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第一、二主题连续呈示,带有一些变化,类似于变奏的性质;第二次重复时的第一主题完全回到了全曲开始处的感觉,然后收官结束。

呷一口微热的咖啡,我将目光收回到窗前地上仍在跳动的一池池春水,房檐上落下的雪瑞似乎比刚才密了一些,地上的池塘也略有扩大的趋势。太阳升得更高了,看上去,屋外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这阳光下的春日光景...。

这首小品从情绪上说也是一气呵成,没有大的起伏,也没有鲜明的对比,三段之间也没有情绪变化。听过很多大师演奏本曲的录音,但是我最喜欢西班牙女钢琴家拉罗查的演绎,那种女性的柔美无人能比。中国古代诗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如果将钢琴家也分成这样两派的话,拉罗查一定就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巴克豪斯挟其有力的触键和挥洒自如的处理,大概必要在豪放派代表人物中占有一席。巴克豪斯在弹此曲的时候,音符的衔接略有一些快,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而拉罗查则令每一个音的意境散发完毕之后才会顺其自然地让下一个音出来。这是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


第三首,g小调叙事曲,有力的快板。这首小品也是A-B-A'三段体结构。第一段只有一个主题,其中有力的切分和豪爽的气势充满民间曲调的味道,具有鲜明的热烈情绪。这个主题经过重复之后进入过渡句。第二段主题是由一串符点构成的一段悠扬曲调,情绪也变为平和,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段主题之后突然出现了第一段主题的动机,但是这个动机显然受到第二段整体情绪的牵制,已经没有了热烈的影子。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主题在沿用第二段情绪尝试了一下之后立即恢复到第一段的热烈情绪,并将全曲推向高潮。高潮之后,随着第一段主题的隐去,进入结尾。突然,第二段主题的素材露出一小头,但还是被压了下去,全曲结束。


我顺着村中的小道走将下去,一阵乐声和欢乐的人声将我引到村边一个打谷场。丰收后的农民正在庆祝今年获得的好收成,有人在拉着欢乐的手风琴,农夫们在跳着村舞,张着双臂,走着舞步,还不时随着节奏跺脚。看着自己的男人这么欢乐,村里的小媳妇们也忍不住跟着舞了起来,女人的舞步显得更加悠扬,也更加优美。男人们被女人的加入先是吓了一跳,然后更加欢乐,跳得也更热烈,男人们一边跳一遍喊着,中间也夹杂着一些女人们尖利的笑声。

巴克豪斯的演绎充满激情,每一段的情绪对比非常鲜明,特别是在第二段中,完全不像在第二首中那样。在这里,他把那种悠扬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一、三段的热烈中始终保持着冷静,而没有一丝狂妄。


第四首,f小调轻快的间奏曲,稍激动地稍快板。这是一个A-B-A''结构的三段体。第一段主题的旋律在滚动三连音的衬托下轻快地流淌,主题的第二次出现被做了一些变化,有一些小小的展开;主题的第三次出现是完整的再现。第二段的主题是一段深沉的旋律,情绪也从第一段的轻快转变为平静。第二段的尾部情绪上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躁动的成分,这种情绪被带进了第三段。第三段不是第一段的精确再现,而是利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和动机进行重新织造。第二段带进来的躁动情绪很快变成了慌乱,接下来,第一段主题的素材出现的更加明显,情绪由慌乱变化为有序的激动。结尾的时候,第一段主题的动机渐渐远去。


夏天的午后,我骑着一匹小马在林间游荡。微风习习,烈日被树叶挡在了外面。马儿迈着轻快的步子,我欣赏着林中的鸟鸣,还有在树上蹦来蹦去的小松鼠。突然,马儿发现路边野花中有一片他喜欢吃的小草,就停下脚来吃起他的下午餐。我也点起一袋烟,放松一下。马儿吃着吃着显得有一些心不在焉,好像他有了新的发现,他抬起头来,神情很有一些恐惧地向密林深处望去。我随着他也向那里看去,好像隐隐约约看见了大老虎身上的花纹。我惊出一身冷汗,赶快拉起缰绳开始策马飞奔。一通狂奔之后,我回头没有发现跟踪追来的大老虎。心情放松下来,缰绳也松了下来。想必这马儿也知道远离了危险,放慢了脚步。但是这时候已经没有了初时的轻松,有的是后怕。

巴克豪斯弹的这首小品也是变化多端,极端之间的情绪转换、触键力度的掌握都十分完美。特别是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衔接,严丝合缝。

第五首,F大调温柔的浪漫曲,行板。这也是A-B-A'的结构。第一段主题表现的是一种宽广、宁静的感觉。第二段主题是流动的旋律,颤音之后跟随的上行音阶体现出一种优美,表现出一种平和的心情。第三段中第一主题的再现没有情绪上的变化。全曲虽然非常简短,但结构是严谨的。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月光下的山中显得那么宁静,风儿也静悄悄地藏了起来。一股泉水顺着山上的石头在轻轻地流淌,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远处偶尔传来一、二声蛙鸣。

巴克豪斯虽然豪放,却倒也善于演绎这类轻巧的小曲儿。

第六首,降e小调间奏曲,行板、凄凉的最慢板。这是一个简单的A-B-A'三段体结构。第一段只有一个主题,一开始是右手的一个个孤零零的单音,紧接着左手弹出一串恐怖的琶音,接下来主题变化出四个声部。上边的两个平行声部是主题的变化,中间插入一个由主题变化出来的旋律,下面仍然是一个滚动的低音,情绪低下。第二段的主题带有强烈的英雄色彩,光辉灿烂,情绪也转换为热烈的快板。第三段中对第一段主题的再现少了孤零零的感觉,却多出来一丝躁动。


冬日凄惨的阳光下,我坐在林中雪地的一段倒下的枯树上。阳光照在雪地上,很是晃眼。周围一片寂静,没有一点生气,悲楚的情绪笼罩心头。突然,远处一阵人喊马嘶声。旌旗招展,一骑马队出现了。原来是大公带着随从在冬季狩猎。一只小兔受到惊吓从林中跑出,眼前开始了一场雪中猎兔。人喊、马啸、猎狗叫。获胜的猎队带着猎物渐渐远去,山林又恢复了平静,但这已经不是刚才的山林,雪地上留下了凌乱的狩猎印记。

巴克豪斯表现的凄惨那真是凄惨,巴克豪斯表现的英雄那真是英雄。总之,巴克豪斯的演绎很是精彩,每首曲子都有不同表现,决不雷同。推荐大家有机会找来一听。

往期勃拉姆斯:1、勃拉姆斯,何许人也?2、富特文格勒谈勃拉姆斯;3、勃拉姆斯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4、古典与浪漫中的勃拉姆斯;5、古典派的勃拉姆斯与未来派的瓦格纳;6、音乐短札丨勃拉姆斯丨“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但“我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7、富特文格勒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8、音乐短札丨勃拉姆斯《摇篮曲》的作品分析丨“水晶般宁静的音如同柔和轻缓的和风,又象母亲慈祥的手拂过,让身体在轻轻晃动里安睡。” 9、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Op.78,Op.100,Op.108);10、悲伤的暗恋:勃拉姆斯《G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11、原谱=原作?从穆特的勃拉姆斯看演奏家对作品的再创作问题丨“演奏者的主观与原作的客观怎样平衡?对原谱能在怎样的情形下进行在创作?” 12、齐默尔曼:勃拉姆斯第一钢协;13、余华谈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丨在舒曼与克拉拉那里,他终于知道自己寻找的音乐是什么丨他是如何在李斯特与瓦格纳时代回归贝多芬的? 14、勃拉姆斯是面向过去的,布鲁克纳是面向未来的! 15、为什么勃拉姆斯之后,西方音乐突然出现了一个断档丨是什么使得西方作曲风格由极具古典气息的严谨和典雅变成了纷繁复杂的配器和佶屈聱牙?16、你是喜欢勃拉姆斯还是瓦格纳丨勃拉姆斯曾说:“瓦格纳的模仿者们只是一群猴子,但他本人还是值得一提的。” 17、小提琴家列宾访谈丨“没有激情的音乐,就像没有盐的面包”,“勃拉姆斯把我引向了人生的非常深度!”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放映厅

每晚一张音乐CD

期待您加入自由分享的古典音乐交流微信群

与我们一起聆听音乐,请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