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勃拉姆斯是面向过去的,布鲁克纳是面向未来的!

2016-11-08 kaidou 每晚一张音乐CD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40is4v3j&width=500&height=375&auto=0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切利比达克指挥

布鲁克纳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

 说实话,要展开对这两位大师的比较真的很难,因为二者在艺术的见地与成就上实在有极大的不同,尽管他们都是同时代的著名作曲家。而且,在生前他们都极力反对对方的艺术见解,他们的追随者也兴风作浪,经常在维也纳制造出事端,不论是在音乐会现场还是报刊杂志上。这也就使音乐评论家们总是执著地研究比较他们的不同,试图从众多冗杂的历史文献中找出他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但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作为一个作曲家,他的生平、艺术理想和成就全部都真真切切地表现在总谱当中,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有总谱作为依据。因此,研究、分析和比较作品总是最重要的,钻研描述生平的历史文献只能是作为研究作品的陪衬而已。

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纵观二者的所有作品,在类别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布鲁克纳一生中的大部分创作生涯都是花在创作以及不厌其烦地修改其九部交响曲上的,除此之外就是几部宗教声乐作品和弦乐五重奏作品。而勃拉姆斯的作品面则更广,除了四部交响曲之外,还有几部非常重要的协奏曲,声乐作品、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作品等更是无所不包。不过,交响曲创作都是两位大师作品中的重中之重,而且他们都曾被不同的人誉为“贝多芬以后最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除了乐章的布局和奏鸣曲的曲式以外,他们的交响曲几乎找不出任何相同。他们所创造的两类迥异的交响曲形式是他们艺术见地不同的最突出表现形式,从这种最高级别的音乐形式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二者最本质的不同。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尽管勃拉姆斯开始第一交响曲的创作时间更早一些,布鲁克纳还是率先完成了他的“第一”。布鲁克纳为人们所知的九部交响曲的模式是惊人的相似:

  • 第一乐章是扩大了的奏鸣曲曲式,英雄与浪漫几乎岿然不动地占据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思想;

  • 第二乐章是几乎雷打不动的葬礼进行曲(除了第八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将谐谑曲位置提前);

  • 谐谑曲也许是布鲁克纳的创作中最受瞩目的一个部分,它以小调式(除了第四)以及狂放不羁的魅力足以给人留下最最深刻的印象;

  • 终曲总是最最冗长的部分,扩大了的奏鸣曲曲式不断挑战乐章长度的极限。

   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在乐章布局上也是极为相似,第一乐章的快板,第二乐章的行板,第三乐章的诙谐与第四乐章的结束几乎完全与从海顿和莫扎特那时候就已经确立下来的模式一模一样。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从旋律来看:

  • 布鲁克纳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都有着惊人的“静力”,仿佛是来自极远处最神圣的召唤;而副部主题的浪漫主义情怀总是给人以最美的联想。而勃拉姆斯的开端总是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和痛苦的思索当中,副部主题也大多令人想起那些过去(比如在贝多芬时代)就已经有的东西。

  • 第二乐章中,葬礼进行曲在布鲁克纳这里占了中心思想,而勃拉姆斯还是以舒缓的行板为主。

  • 谐谑曲应该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之处,布鲁克纳的谐谑曲直接植根于贝多芬的谐谑曲,其中的多数是从贝多芬常用的律动方式开始,结束于极其狂暴的全奏。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勃拉姆斯的前三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不够“谐谑”。《第四交响曲》的谐谑曲有了较大改观,终于变成了快速的四二拍,但是其感情基调并不太像是一首谐谑曲,而是更像是一首辉煌的终曲(比如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 最后一个乐章总是最长的,在经过前三个乐章的充分发展后,布鲁克纳的终曲总是引领向辉煌的胜利,而勃拉姆斯的终曲有两种不同的结束:胜利和悲剧。而且就算是胜利的终曲,也似乎因为缺少第二、三乐章的铺垫而让人感受不到更强烈的感情激荡。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0917rvw6&width=500&height=375&auto=0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里卡尔多·穆蒂/维也纳爱乐)


 再看他们构建交响曲的手法。勃拉姆斯作为一位旋律大师,他的交响曲中似乎从来不缺少旋律,而且过渡总是那样自然,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痕迹。而布鲁克纳由于并不擅长写旋律,所以他的主题经常是音的简单堆积,并且他的乐章总是在以不同的面貌重复以前出现的东西,他的音乐前进的动力是不断改变的配器以及和声变换。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他的交响曲很多地方明显的割裂性,比如《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的开头便是“中断开始”的例子。由于勃拉姆斯并不缺乏旋律,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交响曲在旋律上的关联性。而布鲁克纳则不然,作品的内在统一性是他交响曲的一个重大特点。以《第五交响曲》为例,它是一个完全对称的结构: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开始的前十六个音完全一样(甚至配器都是一样的),只是速度作了改变;第四乐章的开头是第一乐章开头的原版再现,然后又再现了第二乐章的主题,这些部分每次都用单簧管的固定乐思打断。这种模仿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做法也许是布鲁克纳所不愿使用的,但似乎他找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布鲁克纳的很多部交响曲的极其辉煌的终曲的结尾都是将第一乐章的主题变为大调式写成,这种前所未有的做法显示了作品高度的统一性,但是在更深处透露出布鲁克纳对旋律缺乏的无奈。而且他不仅一首交响曲之内实现着统一,在交响曲之间也不断重复陈腔旧调,比如《第六交响曲》谐谑曲的中段由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变来,而《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与《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副部主题的音完全一样,这个弗吉里亚调式的乐思在布鲁克纳作品中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在前期的交响曲中,布鲁克纳经常引用瓦格纳歌剧当中的乐思,不仅是为了表示自己对拜罗伊特大师的崇拜,也是为了补充自己旋律的不足。

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

 在配器方面,勃拉姆斯极好地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大多数旋律全由弦乐奏出,并且在乐队规模方面也非常节俭,均是标准的双管制乐队,而且在第二、第三乐章当中坚决不用长号。即使在宏大的第一和第四乐章,对铜管乐器的使用也非常谨慎。而布鲁克纳则不然,前期虽然都是双管制,后期却开始使用三管制的大乐队。而且在铜管乐器的使用方面,尽可能做到无所不用其极,基本上所有英雄性的旋律全由铜管乐器奏出,而且即使在第二、第三乐章也毫不避讳对铜管乐器的使用,在《第七交响曲》中还开始使用次中音号。他经常做到用所有铜管乐器彻响整个音乐厅的效果,以至于在很多段落木管乐器的声音几乎完全被埋没。从浪漫主义中期开始铜管乐器有了决定性的革命,即活塞乐器完全取代了自然音乐器,这使得铜管乐器的表现力大大增加,带动了浪漫主义晚期一大批以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为首的大力鼓吹使用铜管乐器的作曲家,而瓦格纳和布鲁克纳就是他们的先驱。

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

 现在终于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平吧。勃拉姆斯的才能最先是舒曼发现的,并且通过《新音乐》杂志以及引荐他的作品将年轻的作曲家推向了德国一流的音乐界。而布鲁克纳则是生命的前四十年几乎全都呆在圣弗洛里安和林茨的教堂里担任管风琴师,而且这一期间几乎没有任何重要的作品问世。在44岁的时候,布鲁克纳终于迁到了维也纳,开始了创作的高产期。而与此同时,勃拉姆斯也开始了创作的丰收期。他俩虽然几乎同时开始进入多产期,但是由于对听众来说,勃拉姆斯的更“流行”,而布鲁克纳的更“前卫”,因此勃拉姆斯被听众接受远比布鲁克纳快。当勃拉姆斯已经是绝对的大师的时候,布鲁克纳还在为上演自己的作品和出版总谱发愁,与学生一起信手涂改自己的总谱,甚至有一次偷偷塞给排练他《第四交响曲》的汉斯里希特一枚银币。布鲁克纳作品的演出远比出产慢得多,以《第六交响曲》为例,它于1881年完成,1883年演出了第二和第三乐章(在这次并不太顺利的演出中勃拉姆斯竟然鼓了掌),但真正的首演却是在1899年由马勒完成的,那是作曲家逝世三年之后。

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布鲁克纳前期作品的不被人理解有一部分原因是在维也纳享有盛誉的勃拉姆斯及其挚友汉斯力克的阻挠。几乎每场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演出喝倒彩的声音都会盖过鼓掌声,而且绝大部分的观众会退场。以著名的《第三交响曲》的首演为例,当第四乐章开始时,全场只剩下二十五个人,而且还有专门留下喝倒彩的。但是,这仅剩的几人中其中有坚定支持沮丧作曲家的17岁的马勒,这位身材短小的波希米亚人日后在推广布鲁克纳的作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一举动的确是“为大师遭受磨难”,是需要甚至要顶住乐队队员反对的勇气的(与他的老师相同的是,马勒后来也为自己遭受磨难)。马勒并没能直接将布鲁克纳的音乐推向流行,真正使布鲁克纳最终获得成功的是尼基什(Arthur Nikisch),《第七交响曲》在他的指挥下首次在莱比锡响了起来并且获得了布鲁克纳有史以来最大的成功。不过另外一件极具讽刺意义的事情是马勒和尼基什为莱比锡的首席指挥的职位争得不可开交,这两位立志推广布鲁克纳音乐的指挥家之争最后以马勒的胜利和尼基什的败退告终,但马勒却没能让布鲁克纳的作品获得尼基什指挥时的成功。《第八交响曲》是在汉斯里希特的指挥下在维也纳响起来的,勃拉姆斯意外地出现在包厢内,而汉斯力克的提前退场引起了观众强烈的不满。演出结束后,狂热的听众拉住了还想跑出去给勃拉姆斯和汉斯力克开车门以示殷勤的作曲家,给他戴上三个花环,让他成为了当晚最闪耀的明星。


阿瑟·尼基什(Arthur Nikisch,1855年10月12日—1922年1月23日),生于匈牙利的莱贝尼圣米克洛什,匈牙利指挥家。曾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对作品理解深刻,音乐才能特出。他的表演是华丽与温暖音色的发挥,他的动作较简洁,随想得近乎即兴。他被视为布鲁克纳和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杰出演绎者。


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1843–1916年),奥匈帝国指挥家。187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了瓦格纳《指环》组剧的首演。里希特生于匈牙利,就读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在慕尼黑、佩斯(今布达佩斯)和维也纳等地担任指挥,指挥了瓦格纳的很多作品。1897—1911年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哈雷管弦乐团指挥,首演了当时许多杰出作品,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退职后于1912年回到拜罗伊特。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在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首演之间的1889年10月25日,两位作曲家极其偶然地在红刺猬酒馆尴尬地相遇,他们面对面地坐在对桌,彼此一句话都不说。让我们来描绘一下两位的容貌及神态吧,一位留着一把大胡子,身子向后倾斜,有着日耳曼人一贯的严谨与傲慢,显出不屑的神情;而另外一个几乎秃顶的却穿着简直土到掉渣的皱皱巴巴的破衣服,平时操着一口奥地利民间方言,一点也看不出在维也纳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对坐在对面的男人略显厌烦却又恭敬的样子。这两位大师在这一刻必将定格成为永恒。布鲁克纳与勃拉姆斯,这两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在这一瞬间,虽然相隔仅一步之遥,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性格,必将决定他们交响曲在本质上的不同。

勃拉姆斯真正的对手是瓦格纳,而布鲁克纳则是瓦格纳的拥趸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追溯两位大师的艺术源泉,布鲁克纳几乎完全生活在瓦格纳的影子之下,而勃拉姆斯更多面对的是贝多芬。再看他们对后代的影响,布鲁克纳极大地影响了从马勒开始到肖斯塔柯维奇的好几代人;而后来却几乎没有重要的作曲家像勃拉姆斯一样作曲。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勃拉姆斯是面向过去的,而布鲁克纳是面向未来的。在交响曲的创作上,勃拉姆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布鲁克纳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尽管他们之间有如此的不同,我还是在此对两位交响艺术的大师——甚至是所有对交响曲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师们——献上我的赞美之情。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43nf5u5f&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莱夫·希尔格斯坦/加利西亚交响乐团)


往期内容:1、【约胡姆:以巴赫做墓志铭的布鲁克纳信徒;2、朱伟:布鲁克纳的交响曲;3、《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约胡姆/柏林爱乐);4、古典大咖对布鲁克纳的评论;5、哲人维特根斯坦论勃拉姆斯、门德尔松与布鲁克纳;6、Georg Tintner :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7、布鲁克纳最後完成的交響曲:第一交响曲(维也纳版);8、布鲁诺•瓦尔特: 布鲁克纳与马勒;9、倾听切利比达克丨他曾说:“音乐不是声音,音乐是‘无’。音乐是在某种条件下,能够从声音中得以产生的东西。” 10、悲伤的暗恋:勃拉姆斯《G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11、勃拉姆斯,何许人也? 12、富特文格勒谈勃拉姆斯;13、古典与浪漫中的勃拉姆斯;14、古典派的勃拉姆斯与未来派的瓦格纳;15、音乐短札丨勃拉姆斯丨“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但“我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 16、音乐短札丨勃拉姆斯《摇篮曲》的作品分析丨“水晶般宁静的音如同柔和轻缓的和风,又象母亲慈祥的手拂过,让身体在轻轻晃动里安睡。” 17、勃拉姆斯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第三钢琴四重奏,作品60号);18、纪念阿巴多丨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丨穆洛娃演绎丨柏林爱乐丨1992年;19、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No.4 Op.98);20、余华谈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丨在舒曼与克拉拉那里,他终于知道自己寻找的音乐是什么丨他是如何在李斯特与瓦格纳时代回归贝多芬的? 21、为什么勃拉姆斯之后,西方音乐突然出现了一个断档丨是什么使得西方作曲风格由极具古典气息的严谨和典雅变成了纷繁复杂的配器和佶屈聱牙? 22、你是喜欢勃拉姆斯还是瓦格纳丨勃拉姆斯曾说:“瓦格纳的模仿者们只是一群猴子,但他本人还是值得一提的。”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放映厅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