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医大师周仲瑛:怎样辨证使用“辛开苦降法”?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本文选摘自《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周仲瑛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


苦降辛通法,一名辛开苦降(泄)法,或苦辛通降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伍合用的一种治法。


从八法来说,是温清的合法;从药物性味来说,是寒热药的配伍及苦与辛味药的组合;从方剂来说,主要来源于泻心汤类方,按照“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以求达到通降(开泄)的目的。


根据实践体会,苦降辛通法的应用范围甚广,既可用于治疗温病的湿热证,而对杂病中胃痛、痞满、呕吐等病证适用机会尤多。


从病名联系,涉及到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肠炎、胆囊炎及胆石症、胆道蛔虫或并发感染、胰腺炎、肠伤寒等多种疾病。


概言之,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治法。同时,若其他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而致胃气通降失常者,亦可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苦辛合法。


01 药义分析 



苦寒与辛温药合用,其药理功能主要在于通降胃气,具体地说,有如下几点:


一、调整气机升降


苦寒药性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热、郁火,苦味又能泻痞和健胃;辛温药性主宣通,辛能理气开痞健胃,温能宣阳散寒。


苦辛合用,可以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痛呕能平,气机升降得和。


二、互相制约偏胜


苦寒太过,寒凉冰伏之性每易戕伤脾胃阳气,少佐辛温之品,可制其偏弊;


从另一面来说,苦寒药又能制约辛温燥烈之性,必要时适当合伍,可免助热生火。


三、作为反佐从治


在用大剂热药或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而发生格拒情况、患者不能受纳药物时,如能根据“从治”之意反佐少许相反性能的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则可解决这一矛盾。


例如:火热上冲的呕吐,纯投苦寒而上逆不下者,反佐辛通,每能取效,从药物炮制来看,姜汁炒黄连或山栀即有寓辛于苦之意。


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及大黄等,这几味药虽然都有清热泄痞的作用,但区别对比而言:


黄连、黄芩性燥,栀子、大黄性润。芩、连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山栀清胃降火,散郁除烦,导热下行;大黄清热泻火,下滞破结,走而不守。


因此,湿火,口苦粘、苔黄腻宜用芩、连;郁火,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宜用山栀;有形热结,脘痞腹痛拒按,苔厚当取大黄。


一般来说,邪热郁胃所致的痞痛,多属无形热结,应用大黄的机会很少,但热结程度较甚,或兼夹有形之邪时,则又需要配合大黄以加强泄热散结开痞的作用。


常用的辛温类药有干姜、附子、桂枝、半夏、厚朴、紫苏梗、吴萸等,这些药虽然都有理气开痞的作用,但在与苦寒药配合时,当按其特长分别选择。


如干姜、附子、桂枝温中散寒,以寒热错杂者为宜;半夏化痰和胃,以痰热互结者最合;厚朴燥湿宽中,可治湿热中阻;苏梗理气解郁,适用于胃热气滞;吴萸温中利气,入肝解郁,可治肝胃郁火上逆。


以上列举之两类药,可按其特性分别选用,或同时采用二三种协同增效。



02 辨证要点 



凡病位在中焦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脏器重点在胃,而与肝胆及肠密切相关;


发病机理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与其他病邪互见,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各种证候者,俱为苦辛法的适应指征。


临床表现以痞满、脘痛、呕吐等证候为主要特征,或伴泻利,口中干苦、粘腻,舌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质红,脉弦或兼滑、兼数。


一、痞满


指心下胀闷如塞,气闭不舒,按之濡,或硬满似有抵抗感,是为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中焦痞塞,上下升降失调。


二、脘痛


胃部疼痛,连及胁肋,痛势急迫,拒按,或心中疼热、烦满。是为寒郁热伏,或冒热火郁,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三、呕吐


多见呕吐酸苦,甚至食入即出,常有噫气,或见干呕有声,或见恶心泛吐痰涎,每兼吞酸、嘈杂。


是寒格于中,拒热于上,火逆上沖;或肝胆郁火上逆,胃气不降;或痰湿与郁热互结,胃气上逆所致。


必须指出,如无热郁的病理表现,仅单纯由于寒、痰、湿浊、食、虚等所导致的痞、痛、呕,一般均非苦辛通降法的适应症,但在必要时,也可根据互相制约或从治之意,温清合用,寒热并投。


03 临证应用 


证应用“苦降辛通法”,首先应当注意掌握苦寒与辛温药配合的比例。


一般来说,多以苦寒为主,辛温为辅,但在临证时还应根据具体症状表现,辨别寒与热的轻重相应施治。


如寒热相等者,宜苦辛平衡;热重于寒者,当以苦降(泄)为主,少佐辛通;寒重于热者,当以辛通为主,佐以苦降(泄)。


从药味和药用剂量两方面加以调配,如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次,则当针对病理的错综兼夹分别选药,既要明确邪热郁结中焦是其基本变化,同时,还当注意兼邪的不同,区别寒,痰、湿或气火内郁等各种情况。


并且,在苦寒清热的基础上,分别伍以温中散寒、燥湿、化痰或升散郁火之品,兹分别列述其证治如下。



1


寒热错杂证


脘部疼痛痞胀,或有恶心呕吐,或肠鸣下利,口渴而冷饮不舒,苔白罩黄,或边尖露红,脉细弦。


治当清胃泄热与温中散寒并施。


仿连附六一汤、栀子附子汤等方意。


用黄连清胃泄热,配干姜温中散寒以治寒热交错,肠胃不和之痞满、呕恶、下利;


或配附子温中助阳,以治上热下寒,脾阳不振之胃痛、脘痞;


亦可配桂枝温散解表,以治胃肠失调或表寒里热之腹痛、呕吐、泄泻、胸脘烦闷、恶寒、发热、少汗等。


若胃中沉寒与郁热相杂,胸痞切痛,可用栀子配附子清郁热而祛阴寒之邪。


由于寒热错杂之证,热象每易掩盖寒的一面,临证时应当仔细辨别,以免独用苦寒而致伤阳。



2


痰热互结证


呕吐痰涎,时时泛恶,脘部痞胀或痛,口中腻浊,舌苔黄浊粘腻,脉弦滑。


治当清热与化痰并施。


仿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清中汤(即栀连二陈汤加草豆蔻)方意。


用黄连、半夏辛苦相合、清热化痰开结;如痰热夹食,脘部饱闷满痛,按之硬,嗳腐,大便不畅,可加枳实、莱菔子等消食化痰导滞。



3


湿热中阻证


脘部痞满闷胀,或脘腹疼痛,胸闷,恶心,或见身热,大便或溏或秘,尿黄而短,口苦而粘,渴不多饮,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治当清热与燥湿并施,可仿连朴饮(黄连、山栀、厚朴、半夏、豆豉、石菖蒲、芦根)方意。


川黄连、黄芩清胃热,厚朴、苍术燥脾湿;


夹有积滞,腑实热结,或便下不爽者,参以大黄、枳实;


如属感受湿热时邪为病,兼有身热不扬,有汗不解,心烦,可配豆豉、山栀,微苦微寒,一开一泄,以清解郁热。


临证时应注意湿与热的比例和消长情况用药,防止偏用辛温燥湿药助长热邪,或过于苦寒而致湿遏不化。



4


胃热火郁证


脘胁疼痛,心下痞胀,噫气,干呕恶心,吐酸,嘈杂,心烦,口干苦,舌苔薄黄,质红,脉弦。


治应在清泄胃热的基础上,配合辛味药开散郁火。方如栀子干姜汤、左金丸、连苏饮、清中蠲痛饮(即越鞠丸加黄连、生姜)等。


如郁火胃痛,痛而拒按,心中烦满而热者,当用栀子合干姜清泄郁火,佐以发散;


肝经气火犯胃,脘部痞痛,胁痛,吐酸嘈杂者,当用黄连合吴萸泄肝和胃,清中理气,解肝郁,泻痞结;


气滞热郁,胃失和降,痞胀,噫气,恶心干呕者,用黄连合苏梗清热降逆,理气和胃。


肝胃气火郁结的疼痛、呕吐,在用苦辛法时,必要者还可佐入酸味药,与苦味药相合以加强泄热作用,称为苦辛酸法,如黄连、吴萸、乌梅、白芍合用,即属此意,代表方有乌梅丸。


临床观察,对肝胆病的脘胁疼痛,如胆囊炎、胆道蛔虫病等,确有一定的疗效。


若胆木克胃,腑气失于通降者,还可佐以利胆通腑之品。


由于胃热火郁证的病理是“气郁化火”,因此,在治疗时应按“火郁发之”的原则考虑,不宜单纯苦寒逆折,以免郁热不得宣泄。


此外,在用苦辛通降法时,若邪实与正虚互见,还当注意补虚的一面。


如湿热、郁火证,病久耗伤胃阴,症见脘中灼热,口干渴,舌质干红,脉细弦数者,当佐以甘寒,配合麦冬、石斛、花粉、沙参之类,或取苦辛酸甘复法;


寒热错杂证迁延病久,胃气虚弱,症见脘痞气逆,呕恶、食少、舌质淡、脉细弱者,当寒热补泻并投,配合甘温益气之品,仿半夏泻心汤意,用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虚,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半夏、干姜辛温开结。


至于阳虚热陷,痞而恶寒汗出者,又当仿附子泻心汤意,一面用附子辛温扶阳,一面用黄连苦寒泄痞。


一般而言,在用苦辛法时,需要配合养阴或益气的并不多,但某些慢性久病,脾胃气虚或阴伤,全身虚弱情况较显者,又当复合并用。



5


病案举例


按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异病同治的精神,列举有效治案数则于下。


例一

慢性胆囊炎——胁痛(肝胆湿热证)


杨某,女,45岁,门诊病员。有慢性胆囊炎病史2年。


近来脘胁疼痛发作,痛涉右侧腰背,脘胀,噫气,烧心,呕吐饮食有酸味,口干苦粘,不欲饮水,大便偏溏,舌苔中后部白腻,脉细弦滑。


肝胆湿热阻气,胃失和降,治予苦辛通降,泄肝利胆以和胃气。


川黄连2.5克,淡吴萸1.5克,苏叶6克,白蔻仁3克(后下),法半夏10克,川朴5克,广郁金10克,九香虫3克,炒元胡10克,炙鸡金10克。


药服5帖,痛、痞、呕吐均平,食纳好转,大便亦实,口干苦粘能减,苔腻化薄,守原方再服5剂,以求巩固。


例二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呕吐(肝热胃寒证)


苏某,男,40岁,门诊病员。


约20年前曾因球部溃疡大出血,此后又有胃窦炎。多年来常发呕吐,近2月食后二三小时即心下痞胀气逆,泛酸呕吐,吐后为适,时或胃中怕冷,口苦。舌苔薄白腻、罩黄,脉细弦。


肝热胃寒相错为患,气机和降失司,拟苦辛法。


川黄连3克,炮姜1.5克,淡吴萸1.5克,白蔻仁2.5克(后下),苏梗10克,法半夏10克,煅瓦楞子15克,陈皮6克,姜竹茹10克。


药服5帖,吐平,食后痛胀气逆亦轻,怕冷好转,舌苔左半较腻,二诊、三诊连守原方进治病情获得稳定,近期未见反复。


例三

慢性胃炎——胃痞(痰热互结证)


王某,男,45岁,门诊病员。病经1年半,脘腹痞胀阻塞,食后加重,纳少,噫气泛恶,呕吐酸水粘液,大便日2行,质软,口干苦粘,舌苔黄腻而灰,脉细。钡餐透视(-),拟从痰热湿浊互结,肝气乘客,胃失和降论治,取苦降辛通法。


炒黄芩10克,黑山栀6克,苏梗10克,淡吴萸2克,草豆蔻2克,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橘皮6克,姜竹茹10克。


药服5帖,脘部痞胀得宽,泛恶已平,噫气及呕吐酸水粘液大减,苔腻趋化,复诊原法再进5帖,症告缓解。


例四

慢性胃炎——嘈杂(胃热火郁证)


李某,女,55岁,门诊病员。


近来常感中脘嘈杂灼热,气升噫恶,偶有泛酸,苔薄,脉细弦。


此肝胃郁火内蒸之候也,法当泄肝和胃,仿苦泄辛通之意。


姜山栀6克,炒黄芩6克,草豆蔻2.5克,法半夏5克,陈皮5克,姜竹茹5克。


药服3帖,嘈杂灼热噫恶均平,乃继予3帖以谋巩固。


例五

胃炎——胃脘痛(湿热伤阴证)


王某,男,30岁,门诊病员。


胃脘部疼痛已2月,饥饱皆疼,有火灼感,烧心,口干,舌苔薄黄,质偏红,脉细弦。湿热中阻,胃阴耗伤,治予苦辛通降,清中养胃。


炒黄芩10克,川朴5克,川石斛10克,大麦冬10克,炒元胡10克,川楝子6克,陈皮6克,煅瓦楞子20克,芦根15克,竹茹10克。


药服5帖,痛平,胃中灼热减轻,但饥时有烧心感,食后隐痛,原方再进5帖,症状消失。


例六

红斑性狼疮肾脏损害尿毒症——水肿、呕吐(水毒犯胃证)


章某,女,30岁,门诊病员。


红斑性狼疮,肾脏受累,检查肾功能明显损害,近月余面目一身悉肿,肿势颇剧,呕吐痰涎水液,不能纳食,食入即吐,口干,大便溏薄,日5~6行,尿少色黄。舌苔薄腻中空,质偏红,脉细。


脾肾阳虚,水毒犯胃上逆,湿浊内郁化热,气耗阴伤,标实本虚,拟辛通苦降,补虚和胃,以缓其急。


川黄连2.5克,制附片5克,淡吴萸1.5克,炮姜3克,姜半夏12克,党参15克,炒麦冬10克,茯苓20克,代赭石30克,橘皮10克,姜竹茹10克,滋肾丸10克(包)。


药进5帖,呕吐渐平,食纳得开,尿量增多,浮肿亦见减退,守原方增减再投,危急之势获得暂时缓解。



6


体 会


苦降辛通法,就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类药物合用,以达到通降的目的,为清热法的变格,体现了方药配合的重要意义。


主要适用于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中焦,胃气壅滞,升降失调,肠腑不和,肝胆疏泄不畅,以致肠胃、脾胃、肝胃、胆胃不和,表现心下痞满,脘胁疼痛,呕吐酸苦等症。


具体用药还当根据不同病理变化,在苦寒清热的基础上,分别配伍温中、化痰、燥湿、散郁等不同作用的辛温类药。


从某些苦寒药来说,苦能健胃泄痞除满,寒能清热消炎,如小量黄连、黄芩可以促进消化,开胃进食,并解除因炎症所表现的热象;


从某些辛温药来说,大多具有辛香理气,健胃开痞,及温通血脉的作用,既可增加胃液分泌,促进消化,且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某些炎症的消散。


临床观察,在苦寒与辛温药合用时,更能加强健胃、消炎、制酸等功用,因此,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推荐阅读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