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视频 | 李志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整体逻辑
李志勇教授
视频来源:宣讲家网出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整体逻辑。党的十九大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并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今天,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谈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从习近平同志的工作实践看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
一、从习近平同志的工作实践看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有很多角度。比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角度看、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线索看、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看。那么,我今天选择的角度是从习近平同志个人的工作实践来看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表述非常准确。我们党的每一个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每一个理论创新成果都深深地打上了主要创立者个人工作经历的烙印。今天,通过梳理习近平同志的工作经历,从中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联系,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角度。
(一)梁家河:世界观的形成
习近平同志工作的第一个地点是陕西的一个村子——梁家河。1969年,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做知青。2017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建议大家读一读。我把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工作的这段时期称为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这既是习近平同志个人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形成阶段。对于这七年的工作,习近平同志曾经自己总结道:“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从这两点收获中可以总结出12个字:实事求是,这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核心;群众路线(或者叫人民中心),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知行合一,这是共产党人方法论的核心。为什么做这样的总结?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到了梁家河以后,真正了解了中国实际、了解了中国国情、了解了老百姓生活不容易,并下决心为群众做事,这就有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或者叫人民中心)。习近平同志说:“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自信心靠什么?靠实践。过去我们为什么不自信?因为面对新的环境,很多事情不了解、不会做。那么现在,通过一步一步地做,把事情做成了,自信就有了。我们今天讲“四个自信”,也是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科学,要做到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或者叫人民中心)、知行合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正定县:从政的起点
在离开梁家河以后,习近平同志去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毕业后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做秘书,并于1982年要求到基层工作,也就是到了河北省正定县。习近平同志曾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知之深 爱之切》,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习近平同志在去正定工作之前曾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系统地阐述了五种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习近平同志从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到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这期间的工作风格与今天的工作风格仍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立规矩,党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提出了六项规定,主要是规范正定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的。那么,六项规定和我们今天的实践有哪些联系?六项规定:一是总揽全局,抓大事,这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今天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二是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这就是今天强调的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抓落实;三是搞好“一班人”团结,维护县委领导的统一,这就是今天强调的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是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这就是今天强调的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五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我们党97年能够永葆青春一个重要密码就是学习,如果思想是旧的、方法是旧的、思路是旧的,慢慢就会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要求我们全党同志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六是树立雄心壮志,为四化争先创优,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中国梦,这就是今天的雄心壮志,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提出的六项规定与新思想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三)福建省:地方工作的探索和积累
从1985年到2002年,习近平同志先后在福建省的几个地方工作,我把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这一阶段称为地方工作的探索和积累。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讲话。实际上,精准扶贫的很多思想的实践源头、理论源头应该就来源于这里。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提出了“四下基层工作法”,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工作法”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还提出了八个字——“真抓实干、马上就办”,讲的是要踏踏实实抓落实,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事。
(四)浙江省:地方工作思路的系统化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工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还有一本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之江新语》。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八八战略”,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主要包括: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八八战略”全面系统深入地剖析了浙江的全方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浙江的重点工作。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八八战略”有三个特点。第一,“八八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八八战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二,“八八战略”是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第三,“八八战略”是孕育了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浙江的实践中、在“八八战略”中都能找到原形。
2007年,习近平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推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
(五)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全局工作的系统思考
《习近平党校十九讲》是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在党校做的19篇讲话。此外,习近平同志在党建工作、国内考察、外事活动方面也做过很多重要讲话,对党的理论有很多阐释。
(六)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大:实践检验和系统阐发
第一个方面是系统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了系统阐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出版了两卷,《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出版了三卷,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了系列论述摘编,解放军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也分别出版了一些论述摘编。第二个方面是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科学,再好的理论也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归结起来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是我们这一时期推动工作的总抓手、总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每次全会都部署了一个战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同时,建议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用四次全会,对“四个全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包括对路线图、时间表、重大举措都进行了阐述。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是对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落实,也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落实。
(七)党的十九大以来:系统论述
正是在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大的实践检验和系统阐发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系统论述。党章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一部分,我梳理了习近平同志的工作实践,从1969年到今天,大体50年的时间,从中也能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主要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观点,“十四个坚持”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要求。“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这一思想?我认为应该从六个方面来看,下面我具体地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个关健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四个关健词的中间两个是这一思想的主题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是什么?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少的。同时,又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因此,“新时代”也非常重要,这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所有的具体问题都是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展开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我们讲了几十年,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有些人甚至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少新意,但它却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因为它是管方向、管道路的。道路问题、方向问题是第一位的。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同志在“7·26”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当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强调这一点是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针对性的。近年来,一些人对“中国往哪里去”存在种种模糊认识,有人主张回到过去,有人主张全盘西化。针对种种错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既有坚持又有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坚守,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概念上作的全新概括。还有,我们过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的,党的十九大将其拓展成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再有,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统揽“四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这些都是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的形势、新的背景、新的环境、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解答,所以才需要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一部分中大体上用了四段来讲“新时代”。
其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也就是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其二,“三个意味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三,用“五个是”进一步阐明新时代的含义。
其四,阐述了新时代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我认为,在上述四个方面中需要我们重点把握的还是“三个意味着”。“三个意味着”非常准确地阐释了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
第一个意味着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讲的。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从1840年开始讲起。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来了7000多人,带着48条战船,就把我们打的一败涂地。后来,我们做了两个判断,也是两个千年未有:世界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就是工业革命;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危机,这个危机就是亡国灭种。面对这种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做一个梦,那就是如何重现我们这个民族昔日的辉煌,这就是中国梦的源头。当时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在分析这些运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时,最重要的是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不能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因此,理论和道路始终是重要的问题。
正在中华民族苦苦探索要往哪里去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有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应该怎样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这97年的发展历程?
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用了28年时间做了第一件事,叫站起来。站起来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站起来结束了从1840年以来100多年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我们实现了国家站起来、民族站起来;其次,站起来具有千年意义,它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站起来了;最后,站起来为此后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从1949年到1978年,这段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29年最突出的成就是国家建设。大体上建了哪些东西?
一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在这期间建立起来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探索出来的。此外,这一时期还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起来了。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所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基本上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但是到197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这是了不起的成就。除此以外,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发展,西部的很多城市就是靠产业带动起来的。
三是建立了国家安全基础。主要包括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抗美援朝,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自信,同时也很好地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第二件事是“两弹一星”的研发。
四是建立了国际关系基础。197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我们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很多外交领域的工作,都离不开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都是在这一基础上演化发展起来的。
五是建立了民生基础。虽然那时日子比较清苦,但基本保障还是有的,比如,城市职工的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农村中小学在这一时期也慢慢建立并发展起来。
六是建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时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战天斗地的时代,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一时期的成就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干出来的。
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总体上看成就是第一位的。可以说,没有前面的“建起来”,就没有后面的“富起来”。习近平同志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从1978年到2012年,这段时期称为富起来。今天,我国在物质、文化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同40年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尽管我们今天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总体上看,我们与40年前相比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从2012年开始,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开创一个新时代,就是强起来的新时代。也就是说,中国人民在富起来的基础上进入了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转变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强起来的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终将实现的时代。
第二个意味着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维度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走向成功的时代。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主张到底能不能实现?这是需要实践检验的。从实践来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从高潮向低潮转折。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什么样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确实能走通、确实能走向成功、确实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
《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段话,“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把这句话改编一下,来评价我们自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用四十年所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对西方的评价,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今天的生产能力。过去,美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可以说,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创造的伟业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这背后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
第三个意味着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来讲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中国能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我国为人类减贫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顶层设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总依据总布局
新时代的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现在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那么,新时代要把握什么?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中的第二个明确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讲的是总依据。
第二,我们未来要去哪里?这讲的是总任务。总任务就是“八个明确”中的第一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我们到底怎么去?这讲的是总布局。总布局就是“八个明确”中的第三个明确,“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顶层设计主要是回答三个问题——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首先看总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以前学得比较多。再看总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奋斗目标提前到2035年实现,指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更高水平的目标。
这里有一个新的命题,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简单谈一下我的认识。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天为什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理由:
一是我国社会生产不再落后。四十年前的落后是什么?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经济短缺、凭票证的时代。今天,我国22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进入世界前列,在这种情况下再说落后就不符合实际了。可以说,我国社会生产总体上已经不再落后。
二是人民需求和过去不一样。什么是物质文化需求?我认为就是吃饱穿暖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七个层次:最底层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是归属和爱的需求,第四层是自尊需求,第五层是认知需求,第六层是审美需求,第七层是自我实现需求。后来有管理学者在第七层上又加了一层,叫超越自我的需求。当然,也有人认为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已经实现了,因此又在第一层下面加了两层——WIFI需求和手机电量需求。这样一来,共有十个需求。简单地说,这十个需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吃饱的需求,二是吃饱之后的需求。过去我们强调的物质文化需要,实际上就是吃饱的需求,吃饱的需求满足之后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同志在“7·26”讲话中提出了“八个更”,他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就是我们的需求领域,需求面在扩大,需求层次在提高。但是总体上看,这“八个更”中前七个仍然是强调物质方面的,第八个是强调文化方面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概括提升了一个层次,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系列的新需要就凸显出来了,因此我们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有了新需要,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是目前制约人们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什么是不充分?我们目前能制造很多初级产品、低端产品,但是在制造高科技产品、高端产品上还有困难。同时,我们的创新水平、技术水平还不高,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这也是不充分、不全面。什么是不平衡发展?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人群差距等各方面都比较大。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不平衡发展就是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是影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过去在各个阶段提出的发展战略组合了一下,提到了七个战略,这七个战略的排序基本上就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逻辑:前三个战略是解决不充分发展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展靠的就是科技、人才、创新;后四个战略解决的是不平衡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不平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不平衡。影响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一问题造成的或者派生出来的,因此下一步我们主要解决的就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际上,我们当前要解决几个重大问题:一是从国家目标来看,要解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我国在诸多方面依然不强、依然薄弱的矛盾;二是从人民需求上讲,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从国际上看,要解决中国发展和一些西方国家、守成大国对我国的遏制之间的矛盾。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大家要注意这一表述。
(四)重点部署:改革、法治、国防、外交、党建
顶层设计下面还有五大支柱,通过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实现到2050年的目标。这五大支柱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中的后五个明确,其中,三个明确是关于治国的(对内),两个明确是关于安邦的(对外)。从治国来看,“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解决规则问题;“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是解决领导力量问题。从安邦来看,“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外交建设。
(五)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十九大报告在第八个明确里谈到的“三个最”—— 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我们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针对党的领导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我们提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大成就就是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系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从实践看,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党对高校的领导、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等方面,这都体现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六)基本方略:“14个坚持”
这一点主要讲实践要求,实践要求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大总结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了十条党的基本经验,并指出“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了八条党的基本要求。那么,在以前的总结基础上,加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条。以前,我们讲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则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它是全面的方略。
如何把握与牢记十四条基本方略?我想用“五三三一二”五个数字来概括一下。
“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四条讲经济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第五条讲政治建设,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七条讲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八条讲社会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九条讲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四、五、七、八、九条,讲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做的五件事。
“三”——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十一条讲国防军队建设,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第十二条讲“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三条讲外交工作,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就要实现,十四条基本方略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其中。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三条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六条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十四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它是根本保障层面的。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个新思想。针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国防等各方面的安全,这叫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过去讲总体国家安全观,往往把它放到社会建设中,但现在看,它与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它是一个总的指导思想。
“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的第一、二条。这两条不是具体工作,而是指导具体工作的。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主要领域和主要要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可以有很多种概括方式,今天,我主要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将其简单概括为六条。
(一)坚定的政治定力
坚定政治定力,这是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政治定力很重要。坚定政治定力最根本的有两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把我们党历经艰辛开创的、实践证明成功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走下去。
(二)宏大的历史视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视野。
第一个历史视野,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500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这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500年的社会主义历史中进行审视。
第二个历史视野,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得来的?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第三个历史视野,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习近平同志有时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大的历史视野中来讲。
一件事情,只有说清楚它的历史意义,找到它的历史方位,往前推进才有目标、有依据。
(三)高度的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过去,我们的物质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所以对物质讲得多一些。那么,现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就很重要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曲阜孔府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非常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自信”中包含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鲜明的主体意识
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也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这就是鲜明的主体意识。
(五)科学的思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总结了五大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二十九讲“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总结了八个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坚持抓铁有痕、坚持历史担当。
(六)返本开新的创造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创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
前面我讲了十二个字——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这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那么,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总结起来也是十二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97年前,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小小红船,如今已经变成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希望的巨轮,从只有50多位党员到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基层组织,成为世界最大执政党,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宣讲家网,仅供思政课教学参考,若有侵权,告知即删除)
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链接:
1 思政资讯类
经典视频 |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的类型与特征
经典视频 | 冯秀军:始于天性 依于节奏 成于风格
5.5-8.5 国博: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5.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视频)
2 全国朗读活动类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53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6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4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3 纪录片、专题片和特色节目类
4 百家论坛、学生活动类:
北中医学生讲思政课(1-7)
5 时政微视频类
数字解读这五年(1-3)
6 影视、歌曲MV、情感微视频类
7 军事微视频类
8 法律法规案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