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星医药宣布新人事任命

CMO卸任、CEO换新。


近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其最新董事会构成。董事会选举吴以芳为本届董事会董事长、王可心为董事会联席董事长、关晓晖为董事会副董事长。


同时,复星医药公告指出,吴以芳不再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同一时间,文德镛获委任为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玉卿为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此外,公司还对执行总裁、高级副总裁、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等职位进行了重新任命。


前述决议于2022年6月1日起生效。



值得关注的是,复星医药在回应界面新闻时称,因为疫情和个人原因,回爱民卸任公司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转为担任公司顾问,参与到复星医药全球研发和临床相关工作中。


据央广网报道,回爱民在2020年初被遴选为复星全球合伙人,曾成功主导了复星医药和德国企业BioNTech新冠mRNA疫苗(复必泰)的联合开发和中国地区临床试验。


mRNA新冠疫苗“姗姗来迟”


关于复必泰疫苗何时能够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开拓出多大的市场空间,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其实,复星医药引进mRNA新冠疫苗要早于辉瑞,但目前仅仅在我国港澳台三地投入使用。但是,凭借着这三个地区的销售额,复必泰在2021年实现了超10亿元的营收规模,成为公司三大超10亿营收的龙头产品之一。


据悉,截至2022年3月末,复必泰在港澳台地区已累计接种超2400万剂。截至2022年4月末,BNT162b2已在全球超175个国家和地区获授权使用。


近日,复必泰在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预印本平台上发表了其在国内的二期临床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在健康或患有稳定的基础疾病的中国成年人中,间隔21天接种2剂复必泰可诱导强烈的免疫应答,并且安全性良好。


随着二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不知道这一次,距离复必泰在大陆获批上市的日子是否又近了一步。



但是,国内疫苗接种率已超过87%,且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在国内外疫苗市场“竞速跑”的背景之下,姗姗来迟的复必泰疫苗究竟能否赶上最后一班“顺风车”还是未知数。这一切,也为复必泰的未来市场空间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新冠领域的布局,除了疫苗外,复星医药今年以来还先后了中标了默沙东、辉瑞两家企业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药MPP项目。


一级市场“跑马圈地”


目前,复星医药的主营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其庞大的体系也与现在多数大型企业的“聚焦核心业务”显得有点背道而驰。而且,复星医药一直以来“买买买”的行为,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投资公司”而不是“医药公司”。


为了丰富公司产品线,复星医药对于收购的资金几乎是挥金如土。


早期,复星医药收购的企业包括浙江迪安诊断、岳阳广济医院、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和睦家医院、钟吾医院、南阳肿瘤医院等地方性医院,后又收购了力思特制药、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制药企业。


根据媒体统计,从1998年开始至今的这23年间,复星医药总共进行了78次收购、整合,处置了4项资产。


而且近年来,复星医药的大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


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0.20亿元、37.44亿元、39.40亿元,其投资净收益分别为18.15亿元、35.65亿元、22.84亿元。


2021年,复星医药的净利润为47.35亿元,仅投资净收益就达到了46.24亿元。其中,公司处置4家子公司的投资收益达到20.13亿元,将近2021年年净利润的一半。


然而,在收购了这么多家公司后,其商誉值也开始随之激增。Wind数据显示,复星医药的商誉已经从2016年的34.73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94亿元,几乎翻了3倍。



押注创新药


早年间,复星医药买来的药物70%以上都是仿制药,如今仿制药的红利逐渐消退,面对集采的常态化,复星医药也遭受了不小的冲击。


根据2021年年报数据,复星医药共计有23个已通过或视为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在六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招标中中选,由此带来的就是制药业务毛利率的下降。


毛利率下降的原因除了集采,还有原辅材料涨价,单位成本上升,以及医保谈判的影响。


面对集采,复星医药在出售子公司回笼资金的同时,转型创新药的动作也在加快,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21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49.75亿元,同比增长24.28%。截至2021年末,复星医药在研创新药、生物类似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超240项,其中创新药64项。


而几种新药的获批上市并放量销售,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采带来的利润压力,推动了收入增长,帮助复星医药优化了收入结构。


2021年6月,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此前曾有消息称,奕凯达的价格是120万元一针。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来估算,从去年6月获批到2021年底,奕凯达带来了至少过亿的收入。


在复星医药的制药版图中,mRNA疫苗、CAR-T,以及多款生物类似药都是公司的创新药成果。但是随着集采工作的常态化开展,研发和销售投入巨大,却又过分依赖投资收益的复星医药而言,市场前景还有待明确。


参考资料:

[1] 福布斯中国:《复星医药mRNA新冠疫苗中国人群二期临床主要研究结果公布》

[2] 新浪医药:《上市日再遥远?复星医药mRNA新冠疫苗Ⅱ期临床延长至10月底结束》

[3] 国际金融报:《复星医药年报出炉,营收净利双增的背后“水分”有多少?》

[4] 界面新闻:《回爱民卸任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

[5] MedTrend医趋势:《复星医药年报公布!mRNA疫苗销售超10亿元,CAR-T未能破亿》

[6]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靠创新药盈利了的复星医药,能摘掉“投资公司”的帽子吗?》

[7] 站长之家:《创新研发驱动 复星医药入选“全球医药企业研发管线规模Top25”》

[8] 盒饭财经:《从疫苗到口服药,复星医药的新冠漂流》

[9] 证券之星:《复星医药一年净赚47亿,120万元/针抗癌药售出超百份,预计新冠仿制药年底报批》

[10] 健识局:《连卖4家子公司股权,预计回笼资金超41亿,复星医药怎么了?》


来源:Med IN创新者

整理:四叶草

排版:Joyce

责编:Adam

—END—


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地相互学习交流,微信公众号“基因治疗前研社”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小编微信,由于申请人数较多,添加微信时请备注:单位名称—专业/职务—姓名。


往期文章推荐:

CGT外包重点公司盘点: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风云正起
细胞治疗产业链: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商业化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应用新进展与挑战
CDE新增瑞基奥仑赛注射液(CAR-T)的申请上市技术审评报告
合成生物学报告: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中的机遇与挑战
CAR-T细胞治疗:克服当前治疗障碍的工程策略
国内获批或申请已被受理的14项AAV基因疗法临床试验
汇总|已获批上市的38款基因治疗药物
mRNA疫苗发挥作用的金钥匙——递送系统
Cell 重磅!补齐基因编辑技术最后缺口,开启线粒体基因编辑新时代
细胞治疗和基因疗法:风险管理流程
Science子刊:CAR-T疗法联合溶瘤病毒治疗实体瘤,治愈率达80%!
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解读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mRNA 疫苗上游供应链投资机遇梳理
细胞基因治疗CDMO全业务流程解析&全球及中国领先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35家免疫细胞治疗企业和技术管线
细胞治疗CDMO—CXO的新兴细分赛道,细胞治疗大时代的蓝海
基因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国产CAR-T产品向实体瘤下“战书”
三款新冠疫苗接连获批临床试验,两款为mRNA技术路线
全球首款用于治疗LBCL的CAR-T疗法获FDA批准上市
基因治疗公司和元生物今日正式登陆科创板
基因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深度研究|mRNA疫苗技术及应用不断突破, 前景广阔
基因&细胞治疗药物递送载体发展趋势
重新编程免疫细胞,助力CAR-T攻克实体瘤
FDA 发布 CAR-T 细胞治疗药物研发指导草案(附全文)
瑞典大学最新研究表明:疫苗mRNA可逆转录为DNA
AAV药物关键质量属性及其分析质控难点
基因治疗中的核酸药物及非病毒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简化CRISPR 基因编辑的干细胞的工作流程,提高单克隆效率
全球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概览
2021年亮点汇总 | 基因疗法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最新统计:我国干细胞药品IND新增至28个
Nature年度总结|2022年值得关注的七大生物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