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年轻,有什么可焦虑的?” 解析quarter-life crisis | iWanna说心理
我们常常听说人生有几大阶段总是暗藏危机,比如:青春期、更年期、七年之痒、中年危机。而一提到我们的青年时期,大家脑海中关联的词往往是:成家立业、三十而立这样词汇。那么这样看下来,可是这个阶段的人们真的就是一帆风顺吗?当我们渐渐步入这个阶段后便发现,这个在人生中跨度最大、时间最长的阶段,正是“暗潮涌动”、“险阻颇多”的转折口。正因为它在人生中的关键性、决定性、时间性、连接性,它对我们人生的总格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人生的很多“任务”及“使命”都是在这个阶段实现,并在此后把它们传承到下一代。如果你也正处于20到30中旬,面对生活与未来充满了种种焦虑、迷茫和不确定性,请你不要担心,因为今天我们就来帮你解读这难以言明的不安------“Quarterlife crisis”(青年/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Quarterlife的来源及含义
这个词首先出现于2001年Alexander Robbins和Abby Wilner出的书Quarterlife Crisis: The Unique Challenges of Life in Your Twenties(青年危机:二十几岁人生时你经历的独特挑战)。自此,这个用于形容25到30中旬里因追求事业、成功、家庭、身份、恋爱等等的焦虑和挑战被广泛运用。quarter意味1/4,这里quarterlife人生1/4的节点,大致从个年龄开始,人们的人生进入到展开自己人生规划(工作、婚姻、家庭),奠定人生基调的生活。
具体这一阶段的体验感包含危机感、焦虑感、不确定性。体验者常感到迷失、恐惧、孤独以及疑惑。
而这些情绪也往往与开始自己逐渐脱离原生家庭(与父母组建的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并重新组建家庭有着关联。我们开始摸索自己向往的生活,寻找合适自己的职业,渴望稳定的恋爱关系,承担自己独立的社会责任。因此这个开始“独当一面”阶段也体现了我们告别青春期正式进入成人世界的特点。 根据社会心理学界Erikson提出的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人在这一年龄段人生经历着Intimacy vs. Isolation(亲密与孤独) 这一阶段时,寻求浪漫恋爱关系,与社会的联系,和自身定位的实现。
你不是一个人
根据Linkedln 公布的调查,75%年龄分布在25-33年龄段的(超过6000名来自美国、英国、印度及澳大利亚)受访者都表示经历过“青年危机”,对职业、婚恋、经济状况有过焦虑。以下是具体数据:
将近80%的受访者感到过在“奔三”前,为了在事业、感情及经济状况方面取得成功的压力。
61%的受访者表示“寻找到让自己充满动力和热情的事业”成为这个群体焦虑的首要原因;47%的受访者选择了“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为焦虑最大原因;而22%的人则认为偿还贷款,经济状况的窘况为首要焦虑因素。
将近一半(48%)的人承认自己曾因与身边朋友相比较而感到落差导致自己产生焦虑。根据受访者的比例,女性中51%的人为此而烦恼,男性则为41%。
根据调查显示,这个年龄的的受访者大多在生活中面临着不同类型的变化和转折。
“事业、梦想、金钱、现实、恋情、婚姻、家庭”
个人成长与发展因素
再回到我们所说的Erikson的发展理论里,在Intimacy vs. Isolation(亲密与孤独阶段)前,在青少年时期的阶段则为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自我身份认同和混乱)。虽然我们所谈的“青年危机”发生在亲密与孤独阶段,然而根据理论,前一阶段的发展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那本身在这一阶段就会形成的矛盾与焦虑,便会因为上一个阶段矛盾与问题的残余而进一步加大。
其次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你的身份和个人认知会随着你的年龄、社会经验、社会角色的改变而产生变化不断发展。青少年时期能尝试的经历(例如工作以及恋爱)是有限的,即使你较平稳的完成了上一个阶段的发展,在下一个阶段面临了新的变数,还是有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和疑惑。留学生这个群体,因面临这当地文化背景和体制差异,更是大大增加了身份认同的重新形成的需求和可能,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困惑和焦虑也更加明显。
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程中间也有适应期,我们不可能从0瞬间变成1,所有的转换都需要量的积累和自身的尝试。可是年龄的数字是一年一年量化的改变,我们心理便给自己设置了很多压力。机械化的把年龄变成完成指标的保质期节点,而忽略了成长本身这个有机、自然的过程。这样的“期待”忽略了“现实”的本质及自身特点,导致矛盾增加,落差增大。更注重最后的指标,而非过程的成长。
社会背景与发展因素
第三,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外界因素。以上我们探讨了我们自身发展和自我要求的原理,但是根据数据我们发现,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都经历着来自外界比较的压力。那么现在我们便来谈谈这“人比人气死人”的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及影响。
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我们的进化和发展是在相对自然和单一的环境下进行的,人生不同阶段的任务也相对单一。出生,成熟,繁衍,衰老,死去,我们个人的人生发展阶段多取决去生理上的成熟和变化,主要依据年龄为标准而划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人生进度不在完全被生理因素所决定。我们结婚不完全因为我们性成熟可以繁衍后代,而是更多考虑到了心理因素,我们便开始考虑选择可以共度余生,信任,三观相符的Ta。而作业,也不再只是刀耕火种满足基本的生存要求,我们开始计量收入多少,社会地位,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追求。而且,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社会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我们的选择也随之增多。总之,我们需求增多,社会提供的选择增多,因此我们的比较、探索、尝试也就变多,这个复杂的过程也就造成了我们的焦虑和迷茫。
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密度和关联程度更高,社会期望与个体之间的互相比较更是得到加剧。我们的社会虽然在不断扩张和进步,但是思想与观念在转型阶段需要时间,因此传统的社会期望却并没有随着社会的更新而完全转变,特别在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社会,例如“30而立”、“传宗接代”,成人就意味着成家立业的要求仍然在社会中普遍。有句老话“该什么年龄干什么事,”便是体现了传统意义上以年龄为人生阶段化分的特点。
这也就引发了另一个讨论,我们的人生规划是否要单纯根据生理因素按照年龄划分?这也是往往女性在采访中表示因外界和比较因素而产生的压力的比重更高的原因之一。因为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这一阶段的期待里生育的要求要更高。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女性在选择事业发展和组建家庭中平衡的过程中矛盾更为突出。相比男性,女性或其他在现代社会中才逐渐产生并承认的新个体身份,在现代社会里的自我发展会受到更多来自传统价值判断的束缚。
因为现代社会中选择多样,不同的人生发展选择也颇多,不在仅限于结婚生子,考科举中状元。然而这一社会现象还比较新,传统价值观仍然影响着大家,我们也会害怕走错路下错棋,因此常会看看自己选择再比较其他人的选择。上有传统意义上标榜的成功与幸福大旗,下有身边不同朋友活出的百态人生。比较也就应运而来。选择出国深造发展事业的看到了留在国内娶妻生子的岁月静好,早早成家忙于柴米油盐的则瞻望为事业梦想拼搏闯荡的潇洒人生。
我的Quarterlife 如何应对
首先要承认我们这一阶段在本质上是成长的,是向新阶段的过渡。我们社会在对个体要求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我们成长需要摸索和尝试的过渡期。我们的跌跌撞撞都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每个人的要求和对自己的理解也不同,尊重自己的成长才是最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方式。悉心等待自己成长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毕竟单纯的做一个选择并不难,我们想选择最好的。
尽量不要把阶段完全和年龄划等号,给自己一个瓶颈期(moratorium)的缓和。并不是到了20岁你之前的发展阶段就结束了,我们每个人经历不同,进入成人阶段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时间也不一样。虽然法律规定了我们的在18岁后的法律义务,但是我们的人生发展更是一个充满个体特殊性的过程。
现在社会上对成功的定义也越来越丰富,寻找自己意义上的成功,减少不必要的比较。终究,幸福是没有绝对的,是过出来的。你的幸福只有你知道。所有的幸福与成功都只有通过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受才是真实的,通过比较,由外界来自的幸福与成功永远在变化永不得不到满足。
References
http://kirkakahoshi.com/The-Origins-of-the-Quarterlife-Crisis.html
https://www.inc.com/justin-bariso/new-research-claims-millennials-are-facing-a-quarter-life-crisis-heres-why-thats-a-good-thing.html
Hassler, Christine. "20-Something, 20-Everything: A Quarter-life Woman's Guide to Balance and Direction." New World Library, 2005. ISBN 978-1-57731-476-9.
Robbins, Alexandra; Wilner, Abby. Quarterlife Crisis: The Unique Challenges of Life in Your Twenties. Tarcher, 2001. ISBN 1-58542-10 6-5
作者|Arial's Tail
编辑|Arial's Tail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属于iWanna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iWanna心理干货
避免身边悲剧重演,如何拉回有自杀倾向的朋友家人 | iWanna说心理
咨询师初启程 | iWanna海外心理咨询师养成记VOL.7
我为何选择赴美读心理咨询 | iWanna海外心理咨询师养成记 VOL.8
歧视VS微冒犯,不是故意的冒犯就可以忽略无视吗? | iWanna看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