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4年3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省部级高干公开表达“不满”: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梁衡 观世相 2023-04-06

前段时间,本号发布了一篇文章——《以怀念逝者之名自我吹捧,中国文化圈内卷的多疯狂?》主要缘起是画家范曾发布的一篇关于妻子楠莉去世的讣告,以及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去世后清华大学教授陈来写的一篇悼念文章,虽然两人都是怀念逝者,但内容却都在竭尽所能吹捧自己。近日看到省部级高干曾在中央党报公开表达“不满”,并感叹“我们常批评世风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艺圈太浮浅,干部少学识等等。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与前文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颇为一致,特此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党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文/梁衡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享受岂能是头衔?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


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


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


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此现象文科多于理科,而犹以书画界为最。


媒体也无知,跟着捧。


就像某一级首长,在单位吃小灶,出门坐小车,这本是一种生活、工作待遇。


如果每开会或印名片,都要称:享受小灶、小车者某,这成何体统,他还算个首长吗?


记得前些年,有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之某出版社,数月无回音,便写信去催问。


内容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


下面的落款倒有20多个头衔,包括“享受津贴”,占了大半页纸。


那个编辑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想来这编辑回信的当时,内心一定荡起强烈的厌恶与轻蔑,他指的水平当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记得当年我在基层当记者,跑乡村学校。


那些最基层的乡间知识分子生活困难,窘迫拮据。


县里重才,就特批给一些老教师每逢重大节日可享受二斤猪肉的供应。


但我从未听到过哪个教师自我介绍:享受猪肉二斤。


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知识分子,无论做事还是学问,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脚踏实地,不欺世盗名。


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


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学有所专,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做学问,为社会之脊梁,公民之师范。


区区津贴,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


国要强,先强国民;国民要强,先强精英;精英尚如此,泡沫何其多,国事实堪忧!


我担心,如果有人出国去也印一张“享受”字头的名片,一是外国人看不懂,二是真看懂了就更糟,要大丢人格。


我们常批评世风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艺圈太浮浅,干部少学识等等。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名利,实值深长思之。


推荐阅读:
对话顾清扬|总结历史更面向未来,“第三个历史决议”必要且及时
胡耀邦诞辰106年 | 温家宝、胡启立、田纪云这样回忆
不该被遗忘的金德强,无人关心的卡车司机群体
为何人们乐见王健林许家印们遭“报应”?
历史决议背后,社科院权威学者详解中共百年
从“两个凡是”到“郎顾之争”,回望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争论
梅艳芳和张国荣,不可复制的“芳华绝代”
以怀念逝者之名自我吹捧,中国文化圈内卷的多疯狂?
北京转变对台论述的三大利好
历史转折中的“历史决议”为何极其重要?
皆要“头等”大有作为,时殷弘揭中国八大战略目标
宇宙尽头是考公务员?在巨大不确定性中寻找小确幸
记者节|“无冕之王”的媒体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真实新疆到底什么样?一个香港人的“西行漫记”
同济教授:不否定文革,那叫没良心;想否定改革开放,那叫没头脑
资深外交官袁南生:轻言战争的愤青把中国害苦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