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启示录:科技是寡头的游戏,还是多数人的福祉?
来源:未来论坛(ID:futureforum),资料来源:The Atlantic、shift.newco.co、SMH,编译:未来论坛 Don,审校:未来论坛 商白
前言
“硅谷是靠移民打下的”,这恐怕是唯一一句能让所有硅谷人都认可的话了。
为了改善美国就业环境,特朗普提出限制外籍技术人员移民所必要的H-1B签证,这一做法可谓撼动了硅谷长期以来的核心竞争力。
特朗普动了谁的奶酪?从硅谷危机中我们究竟应该看到什么?需要深思与自省的恐怕不止是硅谷的大佬们。
硅谷:受害者亦或加害者?
一直以来,硅谷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推动全人类发展进步的无私奉献者。但当特朗普上台、发展的不确定性为硅谷的利益带来了潜在损害时,其善者的面具便也逐渐瓦解了。硅谷就像是80年代的华尔街:贪婪即是动力。硅谷的人们每天思索的都是如何提高点击量、如何从用户腰包里掏出更多的钱。市场,似乎决定了一切价值:如果你的产品比别人的更受欢迎,能赚更多的钱,那么你就对这个社会做贡献了。在这里,一夜暴富并不是梦,因为硅谷就是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虽然很多人并不看好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对美国科技产业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此次特朗普竞选中,他的硅谷搭档彼得·泰尔打出了一记神助攻。作为PayPal 和Palantir的创始人兼Facebook早期投资人,泰尔对特朗普的支持可以说让很多业内业外人士都摸不着头脑。但事实是,泰尔对于他的硅谷同僚们完全不在乎,他只是把他们看做建设者们,仅此而已。在他的热销书《从0到1》中,泰尔称,创新——特别是那些具有颠覆性、破坏性的创新,是注定会自取灭亡的。他认为对企业而言,真正的创新应该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但他也支持那些成功的企业进行产业垄断,他称其为“创造性垄断”——创收的同时可以带来新的社会价值。
但社会价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社会自由主义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增加实际上是由科技发展推动的,有时这甚至是一种不计后果的野蛮发展。虽然泰尔本人并不认可此观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垄断”本身就具有侵略性。这样看来,不管是泰尔还是硅谷,其实都是一脉相承:加速推进创新技术发展,无论代价何许。相信这样的口号对硅谷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吧。当人们极力声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种族歧视时,科技发展的霸权主义却理所当然地得以幸免了。
最糟糕的是,政府对于科技产业的“野蛮生长”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论克林顿还是奥巴马,其管理办法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根本无法抵御科技公司的疯狂膨胀。另一方面,在欧洲,虽然人们也曾就Google这种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竭力谴责,但他们的美国合伙人终究没有调整公司的资源配额,更别提那些被Google攥得死死的海量的用户数据了。类似的还有Facebook。在经历这次大选后,Facebook在新闻传播方面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它逐步走向寡头媒体的意图。但同样,政府在其中并未起到任何管控作用。相反地,考虑到主流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在控制虚假新闻消息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它们反倒是对政府起到了监管。
一个在硅谷工作的澳籍极客曾把硅谷比喻为政客们的提款机。而著名风投公司KPCB也表示政府和科技发展的关系一向很好,以至于科技公司都把这种来自政府的关照当作了理所当然。特朗普上台后,他们才意识到这种关照其实并没有保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奥巴马在接受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采访时曾说过:“有一点其实我们很少聊到,那就是人工智能在经济方面的影响。现在的人们大部分都不会考虑奇点(人机结合)的来临,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但其实人们的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无可否认,美国现在的体系是为精英阶层服务的,这包括股东以及大批涌现的科技产业的工作者们。自经济危机以来,大部分的工人们还不曾感受过加薪的喜悦,硅谷的巨鳄们就已收获了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独角兽一次又一次地破茧而出。今年评出的全球最大企业,前五名无一例外,均花落科学技术类公司。但问题是,除了硅谷,美国其他地区的人们并没能在这场繁荣中分得一杯羹。不仅如此,这些科技产业在谋取发展时似乎根本没考虑到自身对传统产业造成的冲击。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司机们该怎么办?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发展,未来放射科医生们该怎么办?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未来律师们该怎么办?
虽然奥巴马鼓励美国人更多地从事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和教育相关的工作,但却没有考虑到这些领域的工作岗位实际上是极其匮乏的,分布也十分不均。虽然像Facebook、Google和Uber这些大公司的工程师们待遇十分优厚,但实际上,信息时代的高薪职位比工业时代的高薪职位要少得多。很多技术初创公司需要的是其实只是两三个全能型年轻男性雇员,因为这有利于打造简约干练的公司架构。他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生产出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更不是为了节省资本去聘请更多的软件工程师或市场经理等,而是为了吸引更大的科技公司将其收购而采取的一种投机策略——毕竟公司架构越小收购起来也越方便。
因此,随着科技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产阶级的生存空间被步步蚕食。而特朗普的当选更像是一声警钟,让我们重新认真审视现在的科技发展是否真的造福了人们,是否真的可持续推进。最艰巨的时期往往就是转型期,人们辛辛苦苦耕耘了几十年的岗位很可能一夜之间便不复存在。然而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产业是可以被创造的,人们是可以被再培训、再适应的。科技产业只有在发展的同时能坚持与社会紧密联系,能为更多的人谋取长远的发展,而不只是惠及一小部分人,方可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一直以来,硅谷都不缺乏统领世界的野心。它不遗余力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购物、旅行、住宿;它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手机、汽车、家电等等,它唯一缺失的恐怕就是在影响现实世界这件事上的节制了。古人云: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强而不霸利天下。这句话在共享时代,或许更有一种别样的意义。
创新启示录 | 硅谷里的普罗米修斯
虽然X实验室本身已经完全为世人所知晓,但它里面正在研究的项目仍然神秘感十足。但让人吃惊的是,这里的安保措施比谷歌其他部门还松懈。这里没有围墙和门卫,也没有示意图显示建筑内部情况。穿过一个简单的安全门后,就到了办公空间,一张大型月球探测火箭海报提示着这里的研究主题——登月。再往里面走一点,就可以看到众多看似荒诞的登月项目的冰山一角:电子仪器、激光和焊接器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大型车间里。
谷歌其他部门专注于虚拟世界,而X实验室却密切关注着现实世界。这里的电子工程师、机器制造专家以及化学家的首要目标是制造一些实体物品。“比起由字符组成的虚拟世界,我们更想专注于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现实世界。”泰勒说,“X实验室不应该跟在其他部门的创意和问题后面跑,而应朝着公司从来没有涉足的领域走。”
X实验室的起源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拉里打算聘用一名与搜索引擎业务无关的总监。这个职位被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德国工程师塞巴斯蒂安·特龙接任。接着特龙任命泰勒为副总监。为了让特龙仍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上,拉里最后决定让泰勒独自负责X 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自那以后,泰勒开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的创意孵化器,它最终成了不断诞生登月项目的登月工厂。
用完善的评估流程来挑选合适的创意项目,是保证登月工厂运转良好最重要的前提。为了解释这一点,泰勒在黑板上画了3个有交集的大圆,它们相交的部分就是X实验室的核心。第一个圆代表基本问题,即全世界正面临的大难题:过高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癌症、数十亿人没有互联网。第二个圆代表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可以将问题以新方式快速解决的全新科技。“如果我们和别人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案要30年才能实现,那么这个项目就毫无意义。”泰勒如是说。第三个圆代表科学检验,即用有效的方法保证项目不会违反物理基础和科学常识。“如果只满足前两点,可能会有人想到造一台时光机这样不切实际的项目。”泰勒强调,“只有三点结合才能得出一个真正的登月项目。”
有人说,采用这种评估流程可能会导致某些项目无法快速实现。比如,谷歌无法很快实现在北极建造一个大铜环让地球磁场转化为能量。“我们只要计算一下就能马上否定这个项目,这在目前只是一种有意思的头脑风暴,其实造不出来。”泰勒回应道。
与此相反的是,有的项目在被抛弃之前,可能需要团队成员花数百小时进行研究。比如X实验室的某个项目组经过长时间努力,开发出能在整栋房子内使用的无线电传输模型,泰勒却觉得这个项目格局太小。他解释说:“我参观了这个项目,它能让我们使用电器而不需要接插头,这非常现代化,但并不属于10倍哲学的范畴,因为这不是全球性的大问题。也许它以后可以发展成一项很好的业务,只是和我们的目标并不相符。”
最终顺利通过可行性评估的第一个创意项目来自“快速评估团队”(Rapid Evaluation Team)。这个团队由8名来自各个领域的天才组成。他们动手能力极强,擅长数学,还有丰富的工程专业知识。快速评估团队的工作包括:根据创意,用最简单的方法快速建造模型,接着从原理上进行讨论,并对创意进行测试;同时,还要从技术层面上考量创意的可行性、如何制造、成本几何……
每年都有几十上百个创意项目被放到快速评估团队负责人理查德·德瓦尔(Richard DeVaul) 的桌子上。但是这个团队的任务不是快速判断某个创意中哪些是可行的——而是判断哪些不可行,然后尽早宣告终止。这是泰勒对所有登月项目使用的基本方法:不要只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同时还要测试最大的障碍,在紧随其后的各个开发阶段都要应用这种方法。“在谷歌气球项目开始的前两年我们努力想让项目流产,”泰勒说,“如果今天就知道项目可能会落空,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天或者下周才结束它?”许多公司正好与此相反,为了不切实际的成功并避免预算缩减,他们会将项目尽可能久地维持下去。
本文摘自《Google:未来之境》,【德】托马斯·舒尔茨(Thomas Schulz)著,严孟然 陈琴 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11月
关于“硅谷”的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查阅:
硅谷如何从上一波互联网泡沫中起死回生?是什么让硅谷成为现在的样子?
硅谷是如何炼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 | 附一网打尽“硅谷”专题
【防务观察】美国防部长四访硅谷,AI超级武器将助美国继续称霸25年?
【专题报告】硅谷银行:前沿科技五大产业 2015-2020市场空间预测
【精彩书摘】《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中国创新为什么不能学硅谷
【特别推荐】硅谷顶级风投的29张PPT报告:移动互联网正在颠覆整个世界
【科技评论】硅谷归来:中国在“互联网夹”,美国已进入“新硬件时代”
【科技评论】硅谷归来续:“新硬件时代”或将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
【科技评论】硅谷深处的忧虑:未知的自由 - Google X
《硅谷之谜》启示录
董飞
来源:董老师在硅谷(ID:donglaoshi-123)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他的著作《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和《文明之光》、《大学之路》广受读者欢迎。
《硅谷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浪潮之巅》的续集或姊妹篇。在《硅谷之谜》中,吴军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仔细分析了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对硅谷的创新力进行了深刻剖析,把硅谷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硅谷真正做到了宽容叛逆、宽容失败、多元文化和拒绝平庸。这些特点造就了硅谷几十年的长盛不衰。
下面就是笔者整理的读书心得PPT,欢迎大家指点。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