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赫《B小调弥撒》只能产生于一个走向生命极至的灵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914hifqq&width=500&height=375&auto=0约第·沙瓦尔演奏巴赫《B小调弥撒》BWV232





走向生命极致那个的灵魂 

每晚巴赫系列:1、索科洛夫演奏《法国序曲(BWV 831)》;2、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3、细说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丨格伦·古尔德演奏巴赫《第七钢琴协奏曲》(BWV1058);4、《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5、他如何诉说人世间无限的悲痛丨古尔德演奏《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WV903;6、盛原老师演奏《哥德堡第29、30主题变奏曲》;7、每天一首巴赫丨唐瑾演奏巴赫《第二套帕蒂塔》BWV826;8、苏黎世芭蕾舞团演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9、我们相互了解,在黑暗中并肩漫步丨巴赫管风琴圣咏《最亲爱的耶稣,我们就在这里!》BWV 731;10、佩莱西亚演奏巴赫《第五号法国组曲》 BWV 816, “Courante”;11、盛原《漫谈巴赫键盘乐作品》;12、三首巴赫《阿列曼德舞曲》




巴赫《B小调弥撒》

卡尔·李希特指挥德国慕尼

黑巴赫管弦乐团、合唱团

BACH

MASS IN B MINOR

Karl Richter / Munchener Bach-Choir and

Orchestra,

DG ARCHIV 427 155-2AGA2(2CD)



关于巴赫的《B小调弥撒》,著名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巴赫之前的伟大弥撒曲都有类似的形式,但这一形式在巴赫那里大大地扩展了……它在表达上及精神上无比的宽广……各个部分实际上是祷告,例如第一段《垂怜经》的开始,它们具有祷告的主要特征:强烈和直截了当……在许多地方,如《荣耀归于上帝》、《信经》、《圣哉经》、《至高无上的神》的大合唱中,散发着灿烂阳光一般强烈的喜悦之情,似乎全部自然、人类星球、整个宇宙都在同声歌唱。”



巴赫一生中共写过5首弥撒曲,这一首规模最大,也是5部中最优秀的。可以说,巴赫的这部作品使弥撒曲这种音乐形式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辉。

弥撒曲对西欧音乐的发展曾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由于罗马天主教的弥撒在礼拜者心目中保持的重要地位,也由于它让音乐参与礼拜仪式所提供的机会。唱的是大弥撒(High Mass),念的是小弥撒(Low Mass),特别弥撒(Proper of the Mass,即因季节和日子变更而有所不同的部分)通常自然用的仍旧还是传统的素歌。经常谱成合唱或合唱加独唱的五段是:(i)慈悲经(Kyrie,天主大发慈悲),(ii)荣耀经(Gloria in excelsis Deo,荣耀归于在天的上帝),(iii)信经(Credo,我相信),(iv)圣哉经(Sanctus),严格地说附有降福经(Benedictus),这本是圣哉经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往往分开(圣哉,圣哉……降福……),(v)羔羊经(Agnus Dei,噢,上帝的羔羊)。正确地说,这几段经就是普通弥撒(Ordinary of the Mass)时会众的部分,即不变的部分。



欧洲所有国家都曾有数以百计的作曲家为弥撒曲写过数不清的音乐,最早用复调手法谱曲的很可能要数14世纪时的马肖。在15世纪,杜菲和其他人曾引用世俗曲调,例如《武士歌》(L'Homme arme)来作为定旋律。在16世纪末进入成熟时期,当时无伴奏合唱对位化的创作风格发展到最高点,代表性作曲家在意大利有帕莱斯特里那,在英国有伯德,在西班牙有维多利亚等等。在17和18世纪,由于独唱艺术的发展和逐渐知道使用乐队伴奏产生效果的方法,这使18和19世纪初的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韦伯、舒伯特等处理弥撒音乐的风格及配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论它在音乐上如何有效果,却没有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早期谱曲那样虔诚的性质。上述五段经处理的习惯做法已经逐渐形成,为扩展成采用清唱剧风格创作大型作品提供了机会,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一个杰出范例。

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慈悲经》和《荣耀经》两部分,是为了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得三世的。当时这位选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巴赫将这两段乐曲奉献给他并附有一封信,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信中还说:“这两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义的乐曲。”



巴赫是一位新教路德宗的信徒,但1514年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成立新教之后,在新教的礼拜中,并没有废除原来天主教所用的弥撒这一礼拜仪式,只是把弥撒中曾有过的“奉献”(Offertory)部分改为由牧师宣教,所以《B小调弥撒》使用了五段弥撒形式,没有“奉献”这一部分。巴赫在作品中加上了高度成熟的技术,使之更有浓重的宗教气氛。

巴赫的这首《B小调弥撒》属于“康塔塔——弥撒”(Cantata-Mass)。在这种弥撒中,独唱与合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管弦乐色彩宏丽,把一切歌剧及清唱剧中的手法也引用进来。在这部作品中,女高音的花腔式唱法来自意大利的歌剧,华美壮丽的二重唱则来自17——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阿戈斯蒂诺·斯特凡尼的手法。



在谱写这首规模庞大的作品时,巴赫把五段经的内容分得更为详细。5部分共分24段,这种分法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绝无先例。他把“信经”分为8段也完全没有任何先例,而第8段(总第19段)又明显地可以再分成两段,这就使“信经”成了9段,这9段中是以“被钉于十字架”(第5段,总第16段)为中心,前后各有4段。巴赫作为基督徒,其信仰的中心就是“耶酥被钉在十字架”,这也就是耶酥所以降生于世上的目的,从而我们可以证明巴赫的这部作品是以深刻的神学思考为背景的。

巴赫一生创作的5部弥撒中,这首弥撒与其它4部有很大不同,其它4部都没有分如此多的段,例如《A大调弥撒》(BWV243)、《G大调弥撒》(BWV236)和《G小调弥撒》(BWV235)都只有6段,只有这部《B 小调弥撒》(BWV232)却有24段。



作为巴赫的一部重要作品,《B 小调弥撒》版本众多,几乎所有的古乐专家,如卡尔·李希特、加第纳、哈农库特、慕星格尔、莱昂哈特等都录制过这个曲目,此外卡拉扬、克莱姆佩雷尔、马里纳、罗伯特·萧等人也曾涉及。而卡尔·李希特为DG ARCHIV录制的这张黑封面十字架的唱片最为出色,而且在众版本中名气也最大。

卡尔·李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指挥家、管风琴家和羽管键琴家,巴赫作品的演奏权威。李希特1926年生于一个教士家庭,从小便受巴赫音乐的熏陶。青年时李希特进入莱比锡宗教音乐学院学习,1946年担任了莱比锡的教堂合唱团团长,后又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当管风琴师,这里正是当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首演的地方。1951年,李希特移居慕尼黑,在圣马可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合唱团团长和指挥,并在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认教。在慕尼黑,李希特先是创立了许茨协会,从事许茨作品的演出。后来又改而成立了慕尼黑巴赫合唱团,继而又成立了慕尼黑巴赫乐团。李希特率领这两个乐团曾到世界各地巡演,为其赢得了极佳的声誉。



作为羽管键琴家,李希特的演奏富有特色,不求拟古的风格,而谋求大幅度的动态对比和柔韧性。他指挥的作品有着严整的节奏,并能呈现出活跃的生气。在作品的准备上,李希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以求在理性、情感及技术方面取得完美的统一。

由于教士家庭出身以及长期在教堂从事音乐工作的经历,使李希特深具路德教派的知识和体验,这些为他演绎巴赫音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李希特演绎的巴赫作品,投入真挚的感情,去除一切虚浮矫饰,呈现出端正、庄严、壮丽的形态。节奏紧凑,速度凌厉,细部精密,营造出富有凝聚力与活力的感人效果,表现出强烈的宗教式的沉思与升华。李希特演奏巴赫时使用的手法是锐利地把握音型的含义,句法与造型明确,速度与强弱对比很生动。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浪漫主义式的巴赫演绎法。李希特曾说:“这种演绎法矫正了19世纪那种感情过多、极度主观的演奏,去除了感情化的诠释,产生了净化的效果。”60年代,是李希特演奏的巅峰时期,这一阶段的演奏具有令人屏息的戏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70年代,由于运用仿古乐器潮流的影响,他的演奏力度有所减弱,紧张感和精密感也有下降。



本张《B小调弥撒》录制于60年代初期,正是李希特意气风发之时。在这张唱片中,李希特集结了最豪华严整的歌手阵容,并用他严谨精湛的技术,向人们展示了最纯正、最具感人力量的巴赫,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那个年代的虔诚。此外,李希特还为DG公司录制过上百张古乐、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作品,其中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亨德尔的《弥赛亚》等也广受好评。

对于巴赫的这部作品,斯托科夫斯基还曾经总结道,《B小调弥撒》只能产生于一个走向生命极至的人的灵魂。这就是人们谈到巴赫时所用的语言。

往期巴赫:1、史怀哲眼中的巴赫丨巴赫的音乐被人演奏的太快;2、史怀哲《巴赫论》丨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丨 德文版序言;3、富特文格勒论巴赫与贝多芬丨巴赫的理智与柔情丨BWV846丨BWV847;4、大提琴家王健谈巴赫丨拿我和马友友比是鼓励我丨王健父亲最钟爱的曲子丨在现代社会中,除非你有敏感的天性,否则听不到巴赫的内心世界;5、管风琴大师史怀哲《巴赫论》丨巴赫艺术的根基丨第一章;6、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7、史怀哲的《巴赫论》丨不读这本书,无法成功演绎巴赫;7、论巴赫音乐的精髓丨作曲家叶小纲说:“巴赫的音乐激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体会到了心灵宏大的无边无际;8、为何单簧管要听莫扎特,双簧管要听巴赫?9、321巴赫生日快乐丨著名音乐家聊巴赫丨圣诞清唱剧丨哥德堡变奏;10、去了抑或没去上海听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我们,看看别人怎么说《马太》及其信仰吧!11、学理工的我,恨不得一切都用公式说清楚;走近巴赫时,这种信念突然坍塌了…… 12、圣乐与灵性丨聆听巴赫音乐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识背景;13、巴赫诠释与演奏指南丨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旋律形态及触键方式;14、卡萨尔斯丨巴赫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动而鲜明的特点;15、盛原谈朱晓玫丨“谁弹巴赫,谁就是我的哥们儿。” 16、史怀哲与巴赫丨音乐中的诗人和画家丨演绎巴赫的恰当人数;17、弹好巴赫的七个步骤丨如何才能高质量完成一首巴赫作品?18、如何演奏巴赫平均律第21首BWV866丨要学会从巴赫本身出发,准确表达作品内在情感;19、席夫谈巴赫丨我很少选择偏激的速度丨斯坦威钢琴很危险丨喜欢背谱是因为谱子和谱架在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立起一堵墙,把谱架放倒我才能呼吸;20、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什么是演奏最好的境界?为何练巴赫很容易取暖?21、演奏巴赫复调钢琴作品的八点要求丨弹好巴赫关键是掌握好其作品风格;22、你也是从这两首小步舞曲开始听巴赫吗?不过它们的作者并非巴赫!23、如何演奏巴赫《英国组曲》?24、聆听“小提琴圣经”丨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BWV1001)诠释;25、如何体现巴赫演奏的“中庸”风格丨聆听《意大利协奏曲》(BWV971);26、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中的《吉格舞曲》与《恰空舞曲》有感;27、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丨这部作品如同一匹战马,人人都想驾驭!28、周海宏丨我为什么不喜欢朱晓玫弹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29、陆倍文丨周海宏没有听到朱晓玫,只听到了不符合自己想象的“哥德堡”;30、喻宇丨听周海宏、陆倍文谈朱晓玫之后谈朱晓玫;31、如何弹好巴赫《创意曲集》丨“每首都有不同的情绪风格和技术要求。” 32、巴赫平均律最后一首(BWV983)前奏曲的音乐美;33、“巴赫的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丨浅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