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深度对话 ——读叶澜《回归突破:“生命. 实践“教育学论纲》有感

刁丽嫣 明师慧 2021-10-26

一、走近作者,肃然起敬

身为教师,对叶澜教授,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我自认为还是有所了解的,因为看过她的文章,也引用过她的观点和文字,感觉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最近看了《回归突破》这本书,我的“了不起”评价还要加上“肃然起敬”这份情感,这是一份非常严肃敬仰的感情,源自哪里?

成就:震古烁今

叶澜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系列丛书、《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年度报告》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多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俗话说,一分汗水、一分耕耘,才能换取一分收获,一分成绩,从叶教授的成就中,可见,叶教授一生都是在辛勤的耕耘,用汗水、用心血、用生命在辛勤地耕耘。

文字:字字珠玑

读叶澜教授的文字就如同嚼老面馒头。吃过老面馒头的人都知道,它的特点是,嚼劲十足,越嚼越香。一口咬下去咬是咬不断的,需要用力扯一下才能落入口中,但也不能一口吞下去,需要用牙臼反复嚼动好几下才能吞下去。就是在反复嚼动过程中,才能慢慢体会到老面的香甜和馒头的劲道,所以就越嚼越有滋味。叶澜教授的文字就如同嚼老面馒头,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很枯燥,很难读进去,需要慢慢读,慢慢体会,慢慢去揣摩,最终才能读出头绪,读出滋味,读出感悟。所以她字字珠玑的文字令我肃然起敬。

精神:孜孜以求 孜孜不倦

叶教授致已经70多岁,仍心怀理想,充满激情致力研究,为人类教育现象作出了独特的立场与视界的理解,为中国教育学当代发展走出双重“依附”的困境,是从无到有的艰难开拓,做出了突破性回答,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所以,叶教授这种孜孜以求、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二、走近书本,力量坚定

叶澜教授的专著《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是她在30余年的持续创生中,在“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中的一项标杆性成果

书中提出了诸多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影响的重要观点,它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学是独立的“复杂/综合性”学科,提出并阐释了“教育”概念的中国式表达“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它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变革实践,以中国话语、中国思维方式,同时转化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科学哲学和当代复杂科学等人类研究精华,形成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整体原创型态

该书自2015年出版以来,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在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界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交流兴趣,并在中华社会科学基金支持下,于2018年面向世界发行英文版。原创的中国教育学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学开始走向世界,而不是只从西方“引进”。

三、弱水三千,能取几瓢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一书,像一泓深深的潭水,深不可见,又像一片浩瀚的大海,取之不绝。弱水三千,能取几瓢?今天我斗胆取四瓢和大家分享。

第一瓢:生成的美丽——回归突破

回归与突破的理解

书中的在第一章的导论中,就阐述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如何在回归于突破中生成:第一,回归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作出中国式表达“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第二,回归教育学元典,寻找教育学的内核基因“生命•实践”及其带来的独特学科品性;第三,回归人类对学科本身的认识,在当代新兴的“综合/复杂”学科中寻找教育学的独立地位。

学派创建的历程

在看到“学派”后,我们都会想到武术方面的学派。如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昆仑派等。

在学术方面,也许会想到杜威的现代学派、苏霍姆林斯基“活动教育学”派、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学派等(都是外国的,因为中国从50-70年代中,学派几无生长空间,甚至连念头都难以产生。)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形成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得以形成,书中第3页写得很详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在一个大时代和中国大转型社会的热土上生长出来的新苗。叶澜教授说他们是,适逢其时,不失其机。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过程非常艰难。从时间维度上,分为孕育期、初创期、发展期、成形期和通话期五个阶段,是叶澜教授与团队先后近30年共同坚守的过程、是破蛹成蝶的过程、是经历苦难、战胜苦难的过程。

比如,在初创期阶段,书中的第17页写到:“七年的阅读、思考与写作,留给我最大的思想财富是:将方法论的学习、研究、形成、践行,作为此后自己学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持续构成;确立了要为建立与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学科密切相关,但又具有教育学研究独特性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还有在成形期阶段,书中第26页,叶澜教授写到自己负责的任务那一段,那是一种怎样的艰巨任务,漫长而艰辛,实实在在、以身作则,勇于担当。

第二瓢:创建的艰难——教育学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之不易,是一个无比漫长而困难的过程,是无数教育学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丰硕成果。

为什么说是一个无比漫长而困难的过程呢?需要我们了解学科观的历史与发展。

学科观的历史与发展

首先从古希腊名人——亚里士多德说起。古希腊有着许许多多的西方伟人,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他在当时为后人留下了庞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启蒙了对于学科与知识传承的研究。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就到了近代经典——培根时期。他的成就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新旧时代转换中最关键的轴承。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学科的起点,那么培根就框定了每个学科的边界,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有知识层面的鸿沟,但也有一定的联系。他将传授的方法和人的感官联系起来,初步完善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基底,先瞻远见地定义了“传授”的性质,并且将智慧与经验的边界再次分清。而他最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千年来亚里士多德定下的对于知识研究方法的禁锢——提出了归纳法,让学术从繁琐的论证过程中脱出,正式步入了快速发展。学科的定义也逐渐的从原来的由一个起点出发,拥有一定相似性的关联知识,变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接着,学科发展到了现代(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出现了思潮爆炸。

思潮爆炸能够带来超乎想象的时代发展,而学科观在爆炸时期后也诞生了难以计数的观点与流派。如有精神科学的狄尔泰,哲学的詹姆斯与杜威,心理学的皮亚杰等,无数不同国籍,不同理念的教育学工作者共同投身于此,开始开拓种植教育学的种子。

最后,到了当代,教育学的种子们终于发芽,从诸多思潮中挣扎着钻出了土地,开始向着天空生长。可是这生长过程也不简单,因为教育学与太多学科有重叠。所以嫩芽们需要许多的营养——学科之中各种研究与原理,才能支撑教育学这棵嫩芽扎根长大,其中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所贡献的营养。

未来对于教育学的研究,我相信中国不会继续落后,像叶澜教授这样的研究者,将会萃取西方文化精髓,传承中国古代思潮,浇灌出一棵又一棵的大树,终将让中国教育学成为人类文明的栋梁,支撑着人类文明的天穹向上不断扩张。

第三瓢:中国的骄傲——教育观

“教育”多元的定义

“教育”是什么,历来是一个引起纷争的问题。教育与教育学是被研究者与研究者的关系,教育学是一种学科,而教育却是一种互动状态,或者是一种行为的统合,可以拓展的定义十分之多。

而这个多,代表了属于教育的多元化核心。

教育一词定义是多元的,从教育学家谢弗勒关于教育的三种定义方式来看,教育一词可以由个人单独定义、可以在不同语境中拥有独立定义、甚至可以适用包括一切范畴的纲领定义。但是教育应该用哪种方式下定义,显然不能只用一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成就多元。

而因为多元,所以教育的定义可以划分许多层次的界定方式,从而适应多方面的使用。

《回归突破:“生命. 实践“教育学论纲》此书是从源头来划分的界定方式,通过研究所需的“是什么”本身所拥有的层次进行区分,分为三个层次:划界式界定、结构性界定、功能性界定。

教育多元的思想

多元的教育带来了多元的思想。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到夸美纽斯时代一直提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最终修成“形而上学”,往绝对不会出错的“哲人”方向前进;而从卢梭开始却出现了新的“教育与自由两者不可冲突”,主张培养绝对自由的自然人;再到康德的教育艺术,通过教育开发人的自然天性;最后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将人视为拥有可塑性的事物,通过意志传授、知识教育、训练与影响,将学生们的不确定性转变为定型的存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对现代普遍教育理念影响最为深远。

那么“生命·实践”学派的教育观是什么?就是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一教育内涵的解读,是原创的中国式表达,这是向世界发出的中国的声音!第310页,第四节《当代新释: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一部分内容,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地嚼,特别是提到老师和学生的方面,更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瓢:感受与思考——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深度对话

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深度对话。感受:书是读了,但理解还是肤浅的,只尝到了老面馒头的味道,我将在老面馒头的味道上,努力研读,品出鲍参翅肚般的珍味。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深度对话

思考:

1、基于我校目前的现状,如何创造师生在校新生活?尤其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方面。

2、如何深度开发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使“教”与“育”在学科教学中真正得到融通,使教育的融通渗透到学校每节课的日常教学之中。

教师也许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但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懂得,只要我们清醒,只要我们践行,实实在在的从改变自己开始,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改变与我们长久相伴、相处的学生的生命成长。

作者简介:

刁丽嫣,女,广州市增城区新桥小学语文老师,副校长。



【专家点评】



在“明德读书会”(增城班)中,每一次的读书分享和读书卡提交,刁丽嫣老师都在起示范作用。为了做好读书分享,刁老师都反复深入研读原著,写了详细笔记,精心制作PPT,让在场的同伴深受启发。比起刷抖音短视频和看宫斗电视剧,读叶澜教授的著作并不轻松,需要静心、耐心和用心才会有收获。其实,刁老师也挺忙的,教语文,学校的行政工作,还有名师班的学习,当然也还少不了家务事,但她安排得井井有条,样样出彩,挺让人佩服的!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闫德明博士)


策划与审校:闫德明

美编:国典教育


- END -

热文推荐

明师伴你做课题-04:怎样撰写课题研究背景?

教学中“确定与不确定”的魅力 ——对三位老师教学风格案例的点评(十二)

让学习欲罢不能的六个手法

在故事中游历,在情境中领悟 ——对三位老师教学风格案例的点评(十一)

平等•服务•适合 ——读李希贵《重新定义学校》有感

《金字塔原理》是学会表达必读的一本书——“明师慧”的“超链接读书卡”(三)

学校即社会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解读(五)

管理的智慧与智慧的管理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Pexels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遵守《著作权法》,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