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青春传播,《国学小名士》这样诠释国学
“文化类节目热起来了。”文化类节目那么多,应当如何求变?在文化类节目“青春化”表达、价值引领和传播创新上,《国学小名士》对文化类节目的破局或能有所启示。12月1日,总局例会上,山东卫视副总监、《国学小名士》总制片人胡韶红从内容创作、节目传播等方面向全国广电同行分享了节目创作经验。
近期,《国学小名士》一期节目在腾讯视频上的单期播放量有7150万次,其中有在网上被广泛传播的“史上最强飞花令”片段。两个主角贺莉然和高晗也被网友称为飞花令少女。
通过电视手段、电视语言,《国学小名士》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用青春的形式、以青春的名义表现出来。
今年一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总局近几年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类节目彻底热了起来。在这种大环境下,山东省委宣传部决定把省内地面频道已经举办四届的“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地面活动进行新的提升,全面升级,卫视播出,全网覆盖。
在全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大背景下,《国学小名士》应运而生。作为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的主流媒体,山东卫视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走在前列。几年来,山东卫视确立了“悠久文明青春中国”的全新定位,推出了《我是先生》《齐鲁家风》等一批文化节目。
去年以来,山东广电进行了第二轮改革,组建了山东广电传媒集团。改革后的山东卫视坚守文化根基,秉持节目创新理念,员工的精神状态,团队的运行效率,节目的创作能力,频道的影响力和收视位次,都有了明显变化和提升。
抓好“一个关键 两个重点”
在文化类节目的创作上,山东卫视有着历史优势和文化底气。今年,文化类节目门槛普遍抬高,为打造出文化精品,山东卫视集中优势兵力,集结了全国优秀的团队和资源,在内容创作上把握了“一个关键、两个重点”。
一个关键就是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牢牢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文章,把“创造、创新”作为节目的灵魂。
在题材上,《国学小名士》精准定位在大国学概念,但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遴选和设计。十二期节目,以年代历史为纵线,主题包括春秋战国、秦风汉韵、盛世唐宗等,以科学文化为横线,主题涵盖山水中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园林建筑等内容,力图展现精彩国学的各个方面。
两个重点即“娃娃抓起扬国学”“抓住精髓做原创”。
《国学小名士》定位于国学少年竞技节目,聚焦于“18岁以下的少年”。找到这些孩子,是节目组前期的重要任务。导演组历经三个月,通过地面海选、网络报名、赛事互动、定向寻找等多种方式,从海内外十多万国学少年里精挑细选,最终敲定了108位正式选手,并再从中遴选出“北斗七星”选手。北京101中学、黄冈中学、杭州二中、衡水一中、法国巴黎双语高中等94所中外名校的对抗,也成为栏目一大看点。
这一选择在节目策划之初也曾有争议,但坚持下来节目组发现,正是这些孩子给节目带来了惊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12fswzmx&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些国学少年不像我们想象中只会呆板读书,而是把国学活学活用,融入到了现代生活方式——他们爱刺绣也爱科学,也会说国学贯口,他们腹有诗书,把君子和淑女风度展现给观众,比赛前会拱手作揖,失败后也会祝福对方,豪气放话说“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评委方面,节目组采取了老中青结合的策略,三位评委兼具权威与人气,同时又有较强的互补性,表现可圈可点:郦波优雅幽默,李山严谨认真,马伯庸平实深刻。他们的解读也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郦波老师讲解“囧”的原意,说“只有阳光少年才能叫做囧”,“韦庄重建杜甫草堂是粉丝经济”,李山教授讲解秦朝驰道时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马伯庸讲解《游侠列传》时说到司马迁笔下“游侠精神”最重要就是“守信”,这些,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也在后期的网络传播中成了热点。包括寇乃馨,她在现场与选手互动方面表现出色,展现了不逊于选手的国学素养,每期开场时的一段美文,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国学大美。
除了选人,《国学小名士》前期把很多的精力花在了节目模式的原创研发上。这期间,节目团队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落脚点就是怎么把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节目模式的核心里,这也是节目模式研发的最大难点。
在舞美上,团队提出了“国学灿若星海,名士还看今朝”的设计理念,打造了一个360度的星空演播室。108位选手、七星选手、评委、出题官几个功能区相互形成多个三角结构,给拍摄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可能。360度的功能分区,也暗含着传统文化里分合有道、攻距有方、和而不同等思想。
赛制上,把中国古代的“108星宿”“北斗七星”这样的概念定位给选手,选手们通过“司南”挑选对手,具体到每轮对战,则有“层楼摘星、九攻九距、觅迹寻踪、针锋相对、分进合击”这样的创新题型,这里面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涉及到具体题型,节目的标准是寻找“熟悉中的陌生”,定位在高中文化层次。每一道题都要经过出题团队——专家团队——导演团队——制片人审核小组的四轮把关,每一关侧重点不同,出题组重涉及面及考察点,专家组重权威性和严谨性,导演组重电视呈现,制片人审核小组重题目的内涵导向和整体效果。
答题和竞赛,其实都只是节目的形态和载体,节目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给孩子们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舞台。这就要求导演组在现场要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不设限,不刻意,不引导,通过节目的内在动力,自然而然地激发评委和选手的状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12g8db6u&width=500&height=375&auto=0
青春传播 让国学走入人心
在节目的宣推策略上,山东卫视的品宣团队,借鉴学习了总局宣传例会分享的宣推经验,根据自身节目特点,提出了“越是古老的传统文化,越要时尚化传播”的理念。
线上传播方面,其关键词是“让国学潮起来”。
品宣团队提前进组,从节目内容设计和传播设计上都努力向年轻人的语境、年轻人的风格靠拢,传播渠道上也侧重短视频传播,包括节目卡段和混剪视频等。单单秒拍一个平台,就上传了3602条短视频,综合播放量达到1.25亿次。
其中,中秋节期间节目的“最强飞花令”视频达到了上亿次刷屏传播,上百家主流媒体转发,人民日报的“飞花令”一条微博,在没有任何推广手段情况下吸引了超过3600万阅读,互动量达18万次。
结合短视频传播,节目正片播放量达到了1.4亿次,有23个节目话题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话题总阅读量达到了13.64亿,素人节目做出了明星效果。我们请第三方公司做了一个数据分析,《国学小名士》网上关注人群的平均年龄是24岁左右,跟其他比较火的文化节目比较,年龄受众最小,可以说是让——“旧时高阁老国学”,飞入了90后、00后这些年轻网友家。
在线下活动方面,有意识地打造“两场极致对话”。
一个是“曲阜杏坛论道”。让节目选手去到曲阜,参观孔子研究院,祭拜先师孔子,在孔子亲手种的古桧树下,倾听李山老师讲“君子之风”,跟曲阜当地的学子们辩论“国学教育”,这场活动吸引了120万人通过手机观看直播。
另一个是“飞花令少女战微软小冰”。活动立足科学文化交流,与未来对话:宣传团队借着“飞花令”的刷屏传播,策划了一个“二次元诗话”。让小名士们到微软大厦跟人工智能“小冰”进行了一场“诗歌交流”的比拼,也成了网络传播热点事件。当天晚上,微软后台的系统监测人员发现“小冰”热词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便得益于人机赛诗带来的效应。
下一步,节目如何进阶?
在《国学小名士》的研讨会上,领导和很多专家给节目组提了一些真知灼见。《国学小名士》第二季将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改善,概括起来就是“四化”: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时代化。
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会结合数据分析报告的反馈,适当调整题库,减少题型难度,降低比赛的氛围,加重导师解读内容的比例,并且适当扩展人员参与层面。
此外就是加强电视化、时代化。在第一季中,节目尝试了“国学说唱”“原创诗歌”这样一些国学文化创新展示,节目团队考虑第二季尝试说唱与诗歌相结合,在题型上进行演绎化尝试等。节目也会引入更多科学元素,与飞花令少女赛诗后,小冰兴致大发,自告奋勇很想参加我们的第二季节目。另外,也会在第一季有海外选手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国际元素。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文化节目可以更多元,《阅读·阅美》有拓展还好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一档原创节目的前世今生,《机智过人》何以“过人”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电视理论节目巧创新,《社会主义“有点潮”》潮在哪儿?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小而美,《唱响中华》如何“萃取”中国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开学第一课》如何做到内容和传播“双优”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为科技“摆渡” 为人民抒怀,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为了人民》中的使命观
作者:胡韶红
编辑:江勇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