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结合时代特点,弘扬“红船精神”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学习十九大精神,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与使命。1月12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例会上,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副主任程波围绕如何创新理论节目形态,从内容创作、节目传播等方面向全国广电同行分享了节目采制心得。
2017年11月,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对面》于浙江卫视播出。节目邀请专家学者、十九大代表走进浙江各地的村庄社区、车间工地、机关学校和科创基地宣讲十九大精神,播出后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报道、好评。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程波
时隔一个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嘉兴南湖红船并在南湖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二季《红船》与观众见面。8期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文献为指导,采纳现场朗诵、故事讲述等表现手法,深入阐释了红船精神的理论贡献、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红船》节目组
“做一堂生动的党课”
浙江省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策划《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初衷便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探索与实践。团队旨在向观众阐释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走到今天是如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二是,每个人该如何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8期节目内容丰富,用电视语言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节目的第一集《红船缘》,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船缘”,对红船精神的理论进行阐释;第二、三集分别为《首创精神》的上、下篇,指出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四、五集分别为《奋斗精神》的上、下篇,讲述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风帆,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第六、七集分别为《奉献精神》的上、下篇,讲述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八集《驶入新航程》讲述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时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结合时代特点,弘扬“红船精神”
由表及里,具体到第二季的节目执行层面是如何展开的?对于《红船》的策划,团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
一是时机很重要。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来回顾建党历史,宣示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红船时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12月4日,党中央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弘扬红船精神座谈会,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大力学习弘扬红船精神,用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与此同时节目亦于该日配合会议同步推出。
二是主题很重大。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0多年来,红船精神丰富的思想价值被不断发掘,南湖红船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心向神往的革命圣地,红船从浙江起航,展示习总书记的“红船缘”。
三是场地有意义。什么样的场景最能表达红船精神?走出演播室,来到红船边,节目组把录制地点选在红船旁的烟雨楼里。董必武写下的对联、古色古香的历史文物,烟雨楼里一段段建党历史扑面而来,在这个场地里录制红船精神的节目,产生了一种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由于烟雨楼白天开放参观,所有录制只能晚上进行,为了追求更好的电视呈现效果,节目组带着几车的灯光设备上岛,面对整个湖心岛、烟雨楼和红船的灯光效果进行了整体设计,参与录制的嘉宾表示“你们选择了最切题、最合适的场景来讲‘红船精神’”。
创新节目形态,让“抽象”变“生动”
如何让一个20分钟的理论节目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我们在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是“面对面”,让专家和观众只有“一条小板凳的距离”。南湖红船边的烟雨楼并不大,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三位专家和几十名观众围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交流。在每一期节目中,观众提问环节都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时间,他们的问题源于日常生活,体现出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特点。三位专家也各有分工,有的侧重历史,有的侧重理论,有的擅长讲故事,现场热闹点的问答气氛,大大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和贴近性。
二是人物化、故事化,让抽象的理论生动起来。通过历史故事、典型人物串联节目,采纳影视片段、历史文献、地图图表等道具展开节目。第一期中,一份12年前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的《光明日报》,激发了现场嘉宾、观众的兴趣。南湖纪念馆原讲解员在现场深情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与红船的情谊,一个个难忘的瞬间,生动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领袖形象。
另外,节目还邀请新闻当事人等特别嘉宾参与节目录制。例如守护红船的一家人陈新志、徐巧玲和女儿陈一,俞秀松烈士后代俞敏等来到录制现场,通过他们的讲述,令观众在一个个人物身上看到了更生动、更具体、更鲜活的红船精神。
三是放大情感元素,提升感情共鸣。录制现场,团队特别设计了朗诵区,通过追光效果与现场音乐的协奏,增强朗诵的现场感。一方面,每期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文章中的段落开场,依据不同主题增加朗诵比重;另一方面,借助名作名篇的呈现,努力发掘历史故事、典型人物身上的细节:《先行者李大钊》《七律长征》《可爱的中国》《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等作品的二度创作,不仅强化了电视化手段的表现特色,也增强了与观众的感情共鸣。
大小屏互动融合,提升传播效果
如何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依托浙江广电集团的中国蓝融媒体中心,采纳“融合”手段开展传播工作。
第一季节目播出期间,浙江卫视、新蓝网联手全省电视新闻协作网、百家地方电视台和地方新媒体,发起新媒体推广“冲击波”——通过预告、推送等传播手段,引导各地干部、群众在大、小屏关注节目。不仅如此,节目播出后,团队还会选取节目中的精彩片段,于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腾讯企鹅号、网易号等近10个媒体开放平台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开设专题或专区,加之10余个地市新媒体号的推送,综合点击突破10万,点赞评论人次过万。
第二季节目播出期间,节目依托浙江广电集团旗下的新蓝网进行了视频和文字的同步直播,每期节目的直播观看人数超过5万人。节目播出后,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红船景区日均参观超万人。于是,节目组在南湖红船边设置了“心愿亭”,记录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期待,聆听大家对未来工作的新思考,将录制的场内与场外连接起来,表达普通党员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播出,体现了浙江卫视作为省级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接下来团队还将继续丰富节目形态,围绕“初心”“乡村振兴”“改革”等主题,推出新一季的节目,力求以高标准、严要求打造一档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理论精品节目。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专注内容创新,《儿行千里》讲述具有时代精神的家风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总导演详述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文化节目可以更多元,《阅读·阅美》有拓展还好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一档原创节目的前世今生,《机智过人》何以“过人”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电视理论节目巧创新,《社会主义“有点潮”》潮在哪儿?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小而美,《唱响中华》如何“萃取”中国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开学第一课》如何做到内容和传播“双优”
作者:程波
编辑:王海婷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