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专注内容创新,《儿行千里》讲述具有时代精神的家风故事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儿行千里,家风随行”为切入点,《儿行千里》在述家风传承动人故事的同时,也为文化类、公益类节目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12月22日,总局例会上,湖南卫视《儿行千里》制片人、总导演王琴从节目制作中的创新尝试、收获和启示等方面向全国广电同行分享了节目创作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家风建设:“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为打造文化类、公益类精品,讲好家风传承故事,8月27日起湖南卫视推出家风节目《儿行千里》。节目共10期,每期通过两个家庭的家风故事,展现不同家庭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与理想、奋斗与追求、付出与感动,弘扬当今时代的中国好家风。
湖南卫视《儿行千里》 制片人 总导演
王琴
“家风”传承何以出新?
如今卫视平台的“家风”节目时常显现荧屏,《儿行千里》如何在众多同类型节目中独树一帜?如何选择最可能产生共鸣的角度切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儿行千里》节目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当下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正发生重大变革。好男儿志在四方,“在路上”似乎成为普遍的生存状态,“儿行千里母担忧”,千百年来的朴实情感,依然是无数人内心的柔软。“母担忧”的不只是“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更有“行得正不正,走得久不久”,而这恰恰是家风的力量。因此,《儿行千里》选择了“儿行千里,家风随行”这样一个切口来展现家风传承,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故事中展示真实的情感、奋斗、付出、感动,从而契合大众最朴实的情感共鸣。
确立了以人物故事为主的内容模式,如何创立独特的叙事结构也是一个问题。对于一档70分钟体量的节目,单一故事不足以支撑,过多的专家点评又会削弱鲜活性,因此,节目组最后设计每期节目有2个主题大故事,两个故事各有侧重,有家有国,有凝重有轻松,有远行有坚守,相互呼应,每个故事以家书结尾,形成独有的仪式感。
为契合“儿行千里”的主题,节目组在舞美设计上下功夫。节目中的舞台是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是“儿行千里”的人生奋斗之路,也是游子归来的回家的路,LED屏让这条路千变万化,每位故事主人公走出来,都是走在专属他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上,会令观众感到既新鲜又温暖。比如,节目为学子呈现的路是校园的路,战地记者走的是布满硝烟的路,治沙的一家三代踏上的是黄沙变绿洲的路,每一条不同内容不同材质的路,都是一个人的人生故事。在这里,舞台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讲故事的载体。
为烘托家的氛围,舞台这条路的两侧有无数柔和温暖的暖黄色小灯环绕,就像万家灯火,寓意走多远,总有一盏灯在守候你的归来。
一个细节是录制现场每位观众的胸前都有一个标牌,上面标有每个人离家的距离,每个数字蕴藏的就是他自己“儿行千里”的故事,现场200位观众戴着的数字标牌也成为舞美的一部分,共同营造了节目的氛围。
用匠心打磨,让故事显出力量
《儿行千里》的成败决于故事,而要讲好故事,必须对现实题材进行准确的把握,找到能打动人的家风好故事,做到有的放矢。
怎么找故事?在前期策划中,节目组首先在专家的指导下精选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感恩、孝道、大爱、奉献……”等等不同维度的家风精神,以此为方向来寻找对应的故事。为了在不到两个月的筹备时间内保持高标准来精选故事,节目组不计成本的集结了4支团队来共同做这个项目,60个编导,分出12个故事小组,全国寻访相对应的家风故事。
为了让每个故事经得起检验,每个题材都需要通过层层筛选,真实性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有丰富的细节?人物表达力强不强?是否有足够的新鲜度?是否是同类型家风中最极致的?每一个疑问就是一道筛选的关卡。
10期20个故事,看起来量不大,创作团队却找了上千个故事,最后才在层层筛选之下留下这最极致的20个故事。这20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多维度传递好的家风,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孝道这个维度,《儿行千里》是从上百个有关孝道的故事中才挑选出最极致的那一个——孝子李爱军为老年痴呆的母亲做饭700天不重样的故事。
题材确定之后,如何讲好故事也考验着编导的手艺。丢弃所谓的“聪明”和取巧,节目的创作要花“笨”功夫,做减法。比如:
不干预,以最朴实的手法还原真实。《儿行千里》每期节目70分钟,会用大量的外拍来讲故事,但全片没有用一句配音,用故事的主人公以及相关当事人亲身讲述,真实地还原故事本身,每个故事至少10个左右的旁证。
不煽情,保持理性的情感克制。在故事中,节目组不刻意展示苦难,不刻意设计情节引人飙泪,去掉煽情技巧,争取一切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从导演设计理念到主持人主持风格,都秉承此原则,《儿行千里》追求的是不过度煽情不肆意渲染,用极简洁的手法做出情感饱满的节目。
不套路,给故事主人公最大的尊重。不说套话,去掉套路,让每一个嘉宾在台上有最真实最放松的表达。节目组的每个故事导演都会真诚地与故事主人公深入地进行沟通,建立信任和友情,从而能调整每位参与嘉宾的表达情绪,呈现出他们最真诚最真实的状态,达到最好的节目效果,
10期节目、20个故事,从毛乌素沙漠,到南海钻井平台, 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再到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浙江、上海、河北、辽宁、湖北、山西……拍摄几乎走遍中国的东南西北。为了片子能有更好的效果,拍摄还用上了无人机,团队对拍摄从画面到内容的追求,也令整季节目中的片子有了更高的品质。
传承需要互动和“仪式感”
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打动着现场年轻的观众,节目也给了他们一个即时分享和诉说自己小故事的环节,每一期的小故事都是针对大故事引发的话题而展开。这些带着数字标牌来到现场的90后、00后的年轻人,既是故事的聆听者,也是故事的提供者。他们的一分钟的小故事也常常听得大家热泪盈眶,真实感人,激发共鸣。
除了观众小故事,节目还有两个特别的仪式感,一是在每个故事的结尾,为了给每个故事一个极具仪式感的情感出口,节目会让故事的主人公现场带来一封写给家人的信。让观众不仅看得到家风是如何影响、塑造一个孩子的现在,更能看到优良的家风将要传承至下一代的希望。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也拿起笔给自己的孩子写了家书。
《儿行千里》每期都会请专家针对当期故事所体现的家风进行一个总结提炼。在看完哈佛博士何江家庭的故事后,钱教授总结了“陪读不等于陪伴”;在提炼孝子李爱军的故事时,钱教授总结道:“孝者,教之文。孝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些精彩的评论在观众中引发更大共鸣,也让好的家风有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而主持人何炅也为这档节目增色不少。他和《儿行千里》相得益彰,其主持效果令节目和观众没有距离感,他与故事主人公充满智慧的平等对话,对气氛和节奏恰如其分的精准掌控,让每一位讲述者都能在一个最好的状态来真实表达。
这一季《儿行千里》10期20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就像20张时代切片,折射映照了当今的中国现实,绵延久远弦歌不绝的家风是中国故事的一个侧面。而通过此次创新实践,《儿行千里》栏目组对十九大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为文化节目如何“萃取精华,融入当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收获了经验和启示。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总导演详述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文化节目可以更多元,《阅读·阅美》有拓展还好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一档原创节目的前世今生,《机智过人》何以“过人”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电视理论节目巧创新,《社会主义“有点潮”》潮在哪儿?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小而美,《唱响中华》如何“萃取”中国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开学第一课》如何做到内容和传播“双优”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为科技“摆渡” 为人民抒怀,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为了人民》中的使命观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主题报道如何接地气、见高度?央广、央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之道
作者:王琴
编辑:张章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