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做“活”新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

扎西玉措 王剑峰 广电时评 2020-01-29


日前,总局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名单,由西藏卫视《西藏新闻联播》栏目播出的专题报道《总书记,您好!我是来自玉麦的卓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春走基层》专档播出的《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等入选。6月29日,西藏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上传央视采访室主任扎西玉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记者王剑峰在总局例会上分别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了经验。

《总书记,您好!我是来自玉麦的卓嘎》

专题报道创作心得


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普遍中发现典型,用一颗纯净的心去讴歌人民、记录时代。


——扎西玉措



西藏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上传央视采访室主任 

扎西玉措



隆子县玉麦乡,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在过去的34年里,父亲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两代人在玉麦放牧守边,默默守护祖国边境。漫长的岁月在他们的心里烙印下“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心灵坐标。“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自治区的重要战略,也是卓嘎心中坚定的信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61008bdcv&width=500&height=375&auto=0


3月21日,西藏卫视《西藏新闻联播》栏目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专栏中播出了《总书记,您好!我是来自玉麦的卓嘎》的头条新闻。这也是西藏卫视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收官之作,137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凝练成7分钟的电视专题新闻,在大屏联播和小屏新媒体(西藏电视台微信公号)上同一天呈现给观众。


《总书记,您好!我是来自玉麦的卓嘎》


片中呈现了来自玉麦乡的卓嘎代表的履职故事。她带着继续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决心,从祖国边陲来到首都北京,认真参会,积极建言。亲身见证盛会的召开,亲眼见到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履职路走得坚定而温暖。


创新化报道形式,做纪录样态专题

2018年初,在召开全国两会报道策划会时,西藏卫视领导说,卓嘎代表的履职故事是西藏卫视两会报道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报道,这位代表和习近平总书记有着特殊的交集,她们一家三人是西藏践行“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代表,报道要体现主题主线,深刻理解和提炼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到她们姐妹俩时的重要讲话。同时,报道要生动感人,不能琐碎,既要体现总书记的亲民为民,又要体现好卓嘎代表的家国情怀和履职故事。


党的十九大之后,由于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卓嘎央宗所在的全国最小乡——玉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种报道铺天盖地,一个多月后小村庄渐渐归于宁静。报道线索来自于2017年底,姐姐卓嘎当选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初衷是在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形式上有所创新,做一个纪录样态的新闻专题,聆听卓嘎代表的心声,在完整记录她履职历程的同时,感受她传递的奋发有为、坚定前行的力量。


记者团队在基层


玉麦乡路途艰险,每年会封山半年,与世隔绝,从未有记者在寒冬腊月进过玉麦。作为第一批在玉麦乡过年的记者,团队要做的就是把守边人卓嘎央宗和乡亲们冬日里的日常生活和新年记录下来,把建新家园的喜悦、兴奋和憧憬记录下来。


纪实性拍摄和深入采访结合,报道有血有肉

简单的兴奋、激动还不够,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功课。记者和卓嘎一家并不是第一次见面。2014年的10月,封山前一个月,因为走基层蹲点采访的机会,记者曾走进玉麦乡,和卓嘎央宗姐妹俩相处近一个月。基于这样的了解,如果只是简单的记录,或者瞎采一通完事就浪费了已有的资源,得到的只会是一些零散的感受或者简单的表态。总书记对玉麦卓嘎央宗俩姐妹的回信内容以及开年勉励的话语是片子的精神,对卓嘎以及村民的深入采访则是这个报道的血肉。


记者和牧民群众在一起


整部片子用纪录片的表述风格进行创作。采用纪实性手法拍摄新闻专题,以纪录片的表达手法来进行声画创作,解说词尊重采访者语意、同期采用自然收音,从而使主题鲜明、结构清晰、故事有深度、剪辑灵动;配乐中多次采用《我爱你中国》的轻音乐烘托“国是中国、家是玉麦”的主题;运用多样化的拍摄手法及航拍、轨道等设备进行拍摄,丰富故事表达手法。


在采访过程中,必须要言之有物,要挖掘出他们的感想和有质量的内容,前期记者在蹲守时,对包括卓嘎在内的每一个可能为片子添彩的采访对象,面对面做了深入的沟通。


卓嘎参加人民代表大会


沟通什么?对卓嘎而言,了解她的所思所想,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喜悦心情、未来憧憬,最重要的是如果见到了总书记她想说点什么,从中发现和挖掘采访时可以放大的细节,比如,在和记者李焦围炉闲聊时,由于不会说汉语,当时充当翻译的村干部没到场,卓嘎代表不知道怎么开口,就打电话给她的女儿巴桑卓嘎,并将手机交给了李焦。“妈妈每天也在学汉语,准备到北京用汉语和习主席问好呢”巴桑卓嘎是她妈妈家庭教师的细节被呈现在正式报道中,还被放进了片子里,一段母女对话体现出西藏老百姓对总书记真挚的爱,生动又真实。


讲好普通人的故事,挖掘时代精神

跟拍一个多月,卓嘎代表来到北京之前的拍摄素材有一百多个小时。经过在北京20多天的跟拍记录,不断取舍,前期庞大的内容在正片里只有不到一分钟的画面,镜头更多地聚焦了今年两会上卓嘎代表履职建言的内容和同习总书记见面的期盼。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玉麦的第一面国旗,是父亲桑杰曲巴30多年前亲手缝制的。如今在玉麦,每个月的第一天,全乡9户32个人都会集中到一起,庄重地升国旗。听说卓嘎要来京参会,乡亲们嘱托她,代表大家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看咱们国家最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观看升旗


在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卓嘎代表用质朴的言语,讲述着家乡玉麦正在发生的巨变,传递着扎根边陲、建设家园的信心,“我们乡已经通了公路,去哪里都很方便,开了家庭旅馆,能用手机支付”。


3月4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卓嘎终于见到了心中一直期盼的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出来的时候,我们山南的普布顿珠市长,向总书记介绍我是玉麦的,总书记就问我是不是玉麦乡的卓嘎, 总书记叫出我的名字,能不让我激动吗?”担任着玉麦乡玉麦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卓嘎,特地带来了新玉麦的规划图。在会议间隙骄傲地展示给其他代表。


为了打磨这条新闻,在北京开两会的20多天里,记者几乎天天和卓嘎代表在一起。因为此前相熟,交流方便,在拍摄她工作、生活的同时,记者成了她的翻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卓嘎代表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每每听她说,我们要爱护祖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要像格桑花儿一样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时,记者都深受触动。


站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的直播现场,记者听卓嘎代表的每一句话并翻译出来,内心有一种自豪感,想把最美好的卓嘎,最美的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卓嘎代表很瘦小,但是她和她的家人以及玉麦乡的乡亲们是新时代的英雄。这个片子之所以让大家印象深刻,是因为人物本身的厚重感和出彩,片子做到了对其故事的真实呈现。


全国两会代表通道的直播现场


“感动中国”给予卓嘎、央宗的颁奖词有这样一句话,“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在卓嘎的家国情怀中,在送走妈妈和最小的妹妹的雪山上,在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守边三人乡的时候,从三人壮大到31人的不悔坚守中,观众可以看到这个人物的时代意义、典型意义、示范意义,卓嘎一家人是真正的精神高地和时代楷模,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将爱国守边的这面旗帜插在西藏玉麦,还亲自给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信的原因。


这条专题新闻还有两个遗憾,第一,并未能拍到习总书记和卓嘎代表在北京相见的场景、细节;第二,两会前,卓嘎央宗姐妹俩被评选为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因为篇幅的原因,这段场景也未能在片子里呈现出来。


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普遍中发现典型,用一颗纯净的心去讴歌人民、记录时代,担负起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使命。 

《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

创作心得



在我每个采访本的封面上,都有两句话:“态度决定做事的基础,情怀决定做事的高度”,我一定继续带着这种家国情怀,到基层去,用“基层体”,讲好中国故事。


——王剑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记者

王剑峰



从2010年8月开播到现在,央视《新春走基层》已经走过8个年头。对于坚守在宣传战线的从业者来说,报道好老百姓回家团聚的奔忙与喜悦,报道好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期盼,报道好人们在岗位上坚守和奉献的感人故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与往年的新春走基层不同,2018年的《新春走基层》是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中开展的。2月2日,《新春走基层》之《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在新闻频道《朝闻天下》首播,紧接着2月4日在《新闻联播》播出,引发不俗反响,而这与团队在8年实践中总结的“基层体”密切相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47tkl8x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所谓“基层体”,就是开展“走基层”以来,团队从作风上、角度上、态度上的一些思考和转变,归结为心态、姿态、语态三个关键词,而这三个关键词分别落在三处“细枝末节”之上。


心态:端回来一脸盆菜

《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中所呈现的大柱山隧道项目可谓“明星工程”,全长14公里,本来计划5年完工,却因为现实条件艰难从5年延长至10年,现在预计还需要3年才能竣工。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之前,该项目已经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


从项目负责人到普通工人,大家对采访的“套路”早已不陌生。在团队抵达之后,项目经理姜栋就为记者安排好了采访时间、采访地点以及采访重点。但《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拒绝了这样的安排,因为一旦按照这样的“套路”进行采访、拍摄的话,虽然工作周期仅需要两天,但同时意味着节目所呈现出的宣传味道就会十分强烈,且偏离了此次“走基层”的初衷。


记者采访工友


为了真正走“近”被采访对象,消除和工友之间的隔阂,团队第一天去到项目部的时候,就坚持和工人一同去到食堂,吃同样的饭,而且每顿饭和不同的工人们坐在一起。但即便是这样,项目部还是因为团队的到来,发生了点儿变化:之前放在桌上的一大洗脸盆的油泼辣椒被刻意挪走了。


发现之后,团队坚持把那一洗脸盆油泼辣椒放在了原来的位置,记者们学着其他工人的样子吃起了馒头夹辣椒。看到这一幕,许多工人不自觉地愣了一下,也因此变得不再拘谨。这样的相处模式,为后面的采访、拍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姿态:倒出来一鞋子水

正如上文所说,《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并不是首档报道大柱山隧道项目的节目。回顾以往媒体的采访工作,工人们表示,大多数记者都是选择跟随工人进洞拍摄一次,取点镜头和资料,确认素材够用,然后立刻走人。


记者和工友一起劳动


今年4月,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总台全国记者站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当二传手,人家看不起你。如果不接地气,地方记者站就没有生存的价值。”因此,《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再次拒绝了“套路”,选择了新的“打法”:团队不仅和工人们同吃、同住,而且还和工人们共同劳动。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画面:摄像记者赵鹏从隧道出来之后,全身都湿透了,脱下鞋子之后倒出来一鞋子水;洞口的栏杆上,除了工人们的衣服,还有团队晾晒的湿衣物。


当团队一边切身体验艰难的工作场景,一边采集节目所需的素材之时,工人们的态度出现了大幅转变: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来自央视的这一群记者,并逐渐敞开心扉。


隧道


长达十天的互动下来,团队总结了一条经验:想要报道感动观众,前提是先感动自己。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没有心贴心的交流,永远无法和被采访者成为朋友。这样一来,在被采访者心里,你永远都是“北京来的那个记者”,不可能知道他们内心真正思考的事情。


语态:一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

实地去到大柱山之前,团队按照惯例做了一些功课,发现根据官方介绍,大柱山隧道的情况是这样的:


隧道施工只能从进出口独头掘进,无竖井、斜井等辅助施工条件,最大独头反坡掘进8400米。存在断层破碎带6条,施工中易遇到突水、突泥和围岩失稳等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有强岩溶水以及部分断层带(尤其是有夹泥破碎带的正断层),易产生较大规模的突水、突泥段(3210m,最大涌水量为120000m³/d)。


《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


新闻从业者读这样的介绍文字都感觉有些晦涩,倘若把这样“没有温度”的通稿文字呈现给电视观众,结果只有一个:看不懂,更看不下去。基于这样的考虑,团队决定不再根据材料雕琢文字,而是将有血有肉的画面用镜头拍摄下来,真实地、立体地展示给观众。


比如隧道中的水流力量到底有多大?最后呈现在节目中的画面是一块七八斤重的石头在隧道中被水流轻松冲走,这样的水流冲击力不言而喻。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整期节目并没有出现一个专业名词,所有的解说词都是团队进洞之后的最直观体验,其目的就是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明白。


从始至终,节目并没有在面带笑容、豪言壮语的采访上着墨,而是不回避现实的无奈。片尾,姜栋对坚守十年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困难大的时候,肯定有崩溃的时候,但是也有激发人意志的时候,这么难都走到现在了,我们有信心走下去,不能当逃兵。”他表示,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长,心里确有愧疚,最希望看到工程竣工的一天,自己和家人们坐上首班车。这些话看似儿女情长,但确能打动很多人——不仅能看到工人们有血有肉的一面,更能看出他们誓要坚持到最后的坚定决心。


《云南:为了五分钟 坚守十三年》


在团队看来,要透过片子,让观众看到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凡人,看到一个观众可以用自身换位思考的人物形象。否则单靠“五年”“十年”“十三年”这样的数字,实在难以让观众信服。也正是拥有这种“基层体”,团队把原来高举高打的选题,变为贴地飞行,把说教式的宣传,变成了和风细雨的娓娓道来。


“做懂国情,做对人民群众有感情的记者”,是团队在做《新春走基层》第一年就提出来的口号,这八年,没有变。未来,团队会继续这样的方法,采制更多能够反映时代特点的、能够感动自己和观众的作品,用“基层体”,讲好中国故事。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公布2018年一季度全国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17件作品入选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广播节目《保持通话 》:打造7分钟故事的“声”命力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京剧这样“唱响”,《传承中国》让“经典”找到今天的传播样貌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厚重历史如何“轻盈”表达?《给90后讲讲马克思》提供不少线索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声临其境》总导演:如何把“冷门”做成“热门”和“独家”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爆款恰自来?《经典咏流传》总导演详解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欢乐中国人》第二季总导演详述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结合时代特点,弘扬“红船精神”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专注内容创新,《儿行千里》讲述具有时代精神的家风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总导演详述幕后



编辑:王梦茜  夏晓茜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