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声临其境》总导演:如何把“冷门”做成“热门”和“独家”

徐晴 广电时评 2020-01-29



以台词和配音为切入点,依托多样形式展现声音魅力。开播以来,《声临其境》引发广泛了关注。在4月13日的总局例会上,《声临其境》总导演徐晴从模式、立意、操作、传播等方面,向全国广电同行分享了经验。


《声临其境》是湖南卫视2018年一季度播出的一档原创声音魅力竞演节目。每期节目依托一个“声音”的主题,呈现不同声音的特点。每期节目由4位演员同台竞技展开配音挑战,包括“经典之声”“魔力之声”和“声音剧”。


 《声临其境》总导演

             徐晴


播出以来,节目收获了较大的影响力:微博阅读量26.1亿、网络播放量14亿、豆瓣评分8.3、96次登上新浪热搜;3月1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吕焕斌等围绕“新时期,继续推进文艺繁荣”的主题各抒己见,肯定了《声临其境》的探索和实践。委员们认为,《声临其境》的火爆,是因为节目用声音塑造角色、用声音再现经典画面的方法,传承了文化艺术者对艺术的追求。此外,《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上百家媒体也纷纷为节目点赞,称《声临其境》是“实力派演员担纲综艺,吹来一股清风”。


题材选择:立意独特

电视节目很容易跟风、同质化。作为主创团队来讲,值得⾃豪的⼀点是,我们一直埋头于原创:几年前的《非常靠谱》《变形计》、三季《⼀年级》、两届《书⾹中国》读书晚会,以及刚刚结束的《声临其境》,在电视⼈眼⾥这些相对冷门的节⽬创意都实现了热播,《声临其境》更是做到了收视口碑双丰收。我们⾃己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喜欢从冷门即垂直领域寻找突破⼝?为什么小众题材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我想从创新的源点说起。



冷,是节⽬的难点,也是亮点。我们不关心大家看过什么,我们关心的是⼤家没有看过什么、可能会想看什么。如果⼤家梳理一下这些年影响力较高的节目,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新门类、新领域、新赛制。


就《声临其境》来讲,它的成功基于两点,一是立意高,屏读经典;它脱胎于我们做过的读书晚会的朗读剧环节,紧紧抓住了文化的热点;二是节目带有影视行业的揭秘性,我们都看过很多影视作品,我们没看过的是影视作品幕后的制作过程,特别是后期配⾳这个环节,我们把它搬上了舞台,并进行了电视加工和放大。


融媒体的突围:与其正面竞争,不如为我所用

《声临其境》最⼤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游戏,也不是请演员做与他们本身⽆关的事,⽽是呈现他们职业范围内最拿手的事,本质上,他们是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对制作团队来讲,同样在用匠心在创作,把一个环节最后变成了一档原创节目,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需要个人、团队、甚至全频道、全台的投入和支持。从创意到最终节目的成型,光是方案就经历了四次大的方向调整,修改了28版。我们创作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展现这些实⼒演员全情投入的幕后创作,让他们在《声临其境》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


《声临其境》吸引了很多实力演员来参加,赛制规则也很简单,每一期四位演员通过三个环节展开声⾳竞演,分别展现演员们对经典影视⽚段的台词处理能⼒、声⾳的可塑性以及舞台表演的综合实力,每期由现场观众选出当期观众最喜欢的声⾳,前九期选出的“声⾳之王”将有机会参演最后的年度声⾳⼤秀,决出本季“声音之王”。整季节⽬最核⼼的看点要属才华横溢的演员们的高手过招。在⾯对不同⻆色、不同情景的情况下,他们能不能在短时间内用声音带观众入戏,就像这个节⽬的名字,声临其境——用声⾳,读懂人⼼、震撼⼈⼼、温暖人⼼。当然,节目在邀请嘉宾时,最注重的不是知名度,⽽是遵循表演创作本身的规律,那就是“戏⽐天⼤” ,用专业、凭实力说话。我们相信声音艺术本身的魅⼒,也相信观众的鉴赏能力。《声临其境》第二集播完后,就有自媒体和观众写文章解读台词表演的技巧,干货满满,不亚于戏剧名校的顶级台词课,转载率极高。于是第三集我们就请了专家来点评演员们的精彩表现。



《声临其境》没有刻意去营造⼈设,如果说有,那么营造的就是实力型⼈设,展示演员们不为⼈知的真正实力。“⼈设”的根基建立在专业实⼒基础上,譬如赵立新、韩雪、朱亚文等。赵⽴新在此前演过 20 多年的戏称得上资深⽼戏骨,但一直没有⼤火过,在⼤众视野里属于较冷门的演员,但在《声临其境》的节⽬里,他展示了⼀名演员令⼈惊讶的综合实⼒、精湛的台词能力,四国外语顺⼿拈来以及身为实⼒演员的职业自信。这期节⽬播完后,他自⼰都感叹,演了⼆十多年戏没⽕,没想到在《声临其境》⼀夜之间⽕遍全国了。其实,如果不是有这⼆十年的积累,《声临其境》也没办法让他⼤火。


节目组对《声临其境》的参演嘉宾进行过统计,在第一季全部40位表演者中,有21位拿过金鹰奖、华鼎奖、飞天奖、白玉兰奖以及国际上的表演行业最佳男女主角奖,换句话说,他们是这个行业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个比例超过了整季嘉宾演员的50%。


《声临其境》的节⽬创意也许冷门、垂直、小众,其中的嘉宾也许冷门,可当这两个冷门元素叠加、放大,恰恰成就了热门和独家,也许这就是创新的神奇之处。


操作路径:匠心精神

近年来,中国正迎来一次巨大的移动互联网普及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在文化消费领域,传统电视节目虽然继续保持主流地位,但大众拥有了更多传统电视以外的新媒体视频消费选项。当下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早已不是客厅荧屏的竞争,而是发展到要跟各种视频网站APP、手机短视频抢食蛋糕。清醒的电视人必然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电视节目互联网化、用互联网的方式去与新媒体正面竞争?还是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我的答案是后者。


电视媒体在特性上天然跟网络上热门的新媒体视频不同,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必然会失败。但也绝不是简单地对新媒体的“攻城略地”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将新媒体的套路引为己用。



将新媒体引为己用的方式大概有三种:一类是播放端,今年《声临其境》跟视频网站进行了版权合作,将节目的网络播放从芒果TV延伸到了爱奇艺。多了一个播放渠道,节目也就多了一种被看到的可能。


第二类是精准互动端,《声临其境》的创意点是配音,今年也尝试和“配音秀”APP展开合作。“配音秀”在两三年的运营时间里,聚集来了不少配音爱好者,令配音达人有机会参加《声临其境》,而《声临其境》的配音片段也成为APP里年轻人、甚至知名人士的表演素材,比如罗家英就上传了《大话西游》的粤语版配音。不仅如此,今年很多单位、公司开年会、同学、朋友聚会的时候,也都玩起了“配音秀”……可以说《声临其境》与“配音秀”的合作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第三类是宣推端。《声临其境》从节目策划之初,一直到节目播完至今,制作了海量的短视频在各类网络平台传播。早在节目的策划阶段,节目就制作了“致声音天才”的一分钟短视频宣传片,放在《声临其境》官方微博上,当时微博粉丝只有一两千,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就产生了近一万的转发量、上千万的阅读量,为节目预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式播出后,节目里的经典配音片段、幕后花絮也形成海量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传播。很多在正片里装不下的内容,不仅成为电视节目正片的补充,也继续发挥着它的效能,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创新的立足点:“小、大、正”绝非一句口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指出,今后广播电视节目必须继续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小、大、正”自主创新原则,这将成为今后电视节目创新的立足点。


“小”即小成本。如今电视节目制作,最大的成本支出往往是流量艺人,越是当红的、流量大的,片酬越是高得吓人,但《声临其境》在节目立意上天然规避了这一点。我们操作的基本逻辑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配音表演还是相当具有专业度的,这件事不是那些只有流量、没有才华的明星可以玩转的,所以我们请的嘉宾几乎都是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实力派演员,而不是片酬高昂的当红明星,节目模式已经决定了成本不会很高。



再说到“大”和“正”,即大情怀、正能量。《声临其境》之所以能引起许多人共鸣,很大原因在于选取的经典影视作品里所饱含的情怀和正能量。节目选择了大量经典艺术作品,演员们对每一场对白、每一句台词、每一声叹息、每一次呼吸的用心诠释创作,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和对口型,给观众以深深的震撼。譬如电影《董存瑞》里的经典片段,演员周一围在配音时的一句“炸了它,掩护我”,把观众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最后声嘶力竭地呐喊“为了新中国,前进”,则将英雄为了胜利舍身赴死的大义凛然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集结号》《智取威虎山》等片段,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节目的正能量还体现在演员对表演的信念,对艺术和节目的尊重上。虽然是实力派演员了,每次录制前,他们依然像小学生如临大考一样紧张,反复排练,比如韩雪会在台词本上做笔记,写得密密麻麻的;又比如张丰毅,到达现场的时候40度高烧病倒了,打点滴的同时,坚持在病床上苦练台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戏比天大,作为一名老演员,就要起到表率作用。”他们的认真与执着令人感佩。


鲁迅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中国建国以来,诞生了许多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经典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了当下社会所稀缺的情怀和正能量,而有待电视人对经典文艺作品的解读还有许多的空间。与新媒体、短视频相比,传统电视节目因其较高的专业制作门槛,天然具备厚重文化内容的承载能力,我认为本土电视人应利用自身优势,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创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文艺作品。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爆款恰自来?《经典咏流传》总导演详解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欢乐中国人》第二季总导演详述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结合时代特点,弘扬“红船精神”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专注内容创新,《儿行千里》讲述具有时代精神的家风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总导演详述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文化节目可以更多元,《阅读·阅美》有拓展还好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青春传播,《国学小名士》这样诠释国学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一档原创节目的前世今生,《机智过人》何以“过人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电视理论节目巧创新,《社会主义“有点潮”》潮在哪儿?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小而美,《唱响中华》如何“萃取”中国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开学第一课》如何做到内容和传播“双优”


  作者:徐晴


编辑:张榆泽 汪雅青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