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个重要历史背景
在纪念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选择以“经济所、经济所人与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为主题作笔谈,系基于如下三个重要历史背景的一系列深刻考虑。
其一,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发表的《讲话》,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显然是涵盖多个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统称,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作为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的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理应率先完成好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这一十分重要的历史任务。
其二,明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们不仅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而且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系统总结,显然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始终致力于为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决策服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几乎所有环节都留下了自己深刻印记的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理应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这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
其三,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毋庸赘言,在近70年的时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综合实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极大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认识到经济建设不仅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而且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都是一条可以观察到的发展主线索,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无疑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提供了丰硕的思想源泉。作为始终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理应在全面梳理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并提升至规律层面加以认识的基础上,履行好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这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所有这些都表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植根于中国特殊国情,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做出创新性理论概括,并由此形成一个逻辑上自洽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的历史任务、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换言之,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之于经济所和经济所人,是必须担当并完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重要任务。
二、 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灵魂
举凡理论体系的构建,一要有合理的框架,二要有足够的构件。那么,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框架和构件是什么?其特色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抛开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须遵从经济学学术规范之类的问题暂且不论,首先应当认识到的一点是,所谓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特色”二字,其最根本的要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
中国特色不仅体现在经济学所应体现的重大原则上,还须体现在纳入经济学研究视野的议题清单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就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发现和挖掘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让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层面关注的实际问题相合拍。以此为基础,提出并形成有用、能用、管用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成果,实现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良性互动。习近平同志讲过:“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
其次,经济学作为一门致用之学,对于实践的总结是其最基本的来源。就此而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经济学只能扎根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从常识来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之所以是成功的,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这些做对了的东西,当然是从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难以找到的,也不可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照抄照搬来的,而只能从中国的实践中来,只能在扎根于中国国情土壤的基础上产生。把实践中做对了的东西总结出来,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就是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习近平同志也讲过:“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规律。”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另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好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讲好中国经济的故事。
第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成果最终要凝练于客观规律的提炼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这意味着,只有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提升至规律层面加以认识,才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特色之所在,也才能对世界经济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毫无疑问,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背后,隐含着中国经济学界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只不过我们在过去总结、提炼得不够好。当然,这些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观点、主张、理念、思路等,主要是从中国经济实践中、立足于中国经济的土壤得出的,是循着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大一样的研究范式而生成的,但它们是“接地气”的,是有用、能用、管用的,实践也可证明是做对了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从而做出创新性的理论概括,既是摆在中国经济学界面前的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一条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第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在深入研究和认真分析中国各种经济现象背后总逻辑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做到并做好上述这一切工作,不仅可以极大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进程,而且有助于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甚至可以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产生借鉴和指导作用。
三、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是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的天职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无疑是提交给中国经济学界的共同任务。不过,注意到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的自身特质和特殊的历史传承,还可以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也与经济所和经济所人之间具有一些特殊的关联点。
这样说,固然有经济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经济所人须担负并履行经济研究的国家队义务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但是,除此之外,更应提及的是如下一些基本事实:
在中国经济学界,经济所历来有“老所”、“大所”之称,也曾经被称作“天下第一所”。之所以是“老所”,是因为,经济所的历史起码可追溯至1926年7月创办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1929年7月,社会调查部改组为社会调查所。即便从社会调查所组建之日算起,已有将近90年的光阴,且经历了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不同发展时期。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经济领域的研究机构有着如此久远的历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所辖的除经济所之外的其他研究所,也都是历史上从经济所分化出去的。
之所以是“大所”,除了人员编制规模确实较大的意义之外,还是因为,经济所是以学科门类立所的,覆盖并拥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及其项下的若干二级学科,因而它的研究领域相对宽广。中国社会科院经济学部所辖的除经济所外的其他研究所,则多以二级学科甚或三级学科立所,没有哪一个研究所的研究领域如经济所这般宽广。而且,经济所又以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研究见长,没有哪一个研究所如经济所这般汇集了如此众多的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科及其研究人才。
之所以被称作“天下第一所”,是因为,在历史上,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曾经有过一个时期是以经济所的研究为中心的。作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中心,经济所不仅涌现过以顾准、孙冶方、刘国光、董辅礽、吴敬琏、张卓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引领中国经济学方向的老一代经济所人。而且贡献过一大批对中国经济学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正是由于几代经济所人的坚持和坚守,才有了今天经济所的学术研究基础,也才有了今天经济所的学术文化传承。
作为经济所人,每当说起经济所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无自豪感地讲,一部经济所史,就是一部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经济所人以经济研究成果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历史。
考虑到上述的这一切,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经济所、经济所人与中国特色经济学天然地绑在一起。对于今天的经济所和经济所人来讲,构建起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经济学,是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的天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