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编辑视角,谈三点感受

李华芳 读品贩子 2022-05-14

【读品贩子】的师友们,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的是做编辑的三点感受:一是我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二是怎么对付Reviewer #2,三是有什么是如果不做编辑可能想不到的。


之前由CPAR和CAAPA一起组织了一个编辑圆桌论坛,与和经纬老师,刘阳老师以及钱海峰老师一起跟大家聊了几句。

师友们对CPAR都比较熟悉了,这里有几个链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CPAR专刊征集COVID-19评论文章|5000字以下|2周内快审

一份刊物怎么进入SSCI

往前推一点点:CPAR新一期背后的故事

CPAR是什么?搞得咋样了?还缺稿件不?想搞成啥样?


我把自己在圆桌上说的稍微整理了一下,是分享也是求教。


1. 喜欢的文章


首先主持人郭海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经常会讨论什么样的论文会被desk reject,那么反过来,什么样的论文会让编辑和reviewer一见钟情?


我自己的感受是desk reject的文章一般是你读了三页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要干啥,而且根本就没有Research questions。我个人比较喜欢文章问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并且提供了出人意料的答案。


CPAR2016年的时候接受过一篇文章,是下面这篇:

Soonhee Kim, 2016, 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Implications for Buil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CPAR, http://dx.doi.org/10.22140/cpar.v7i1.118

这篇文章当然是要比较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中韩有什么不同,两国尽管体量不一样,但地理位置接近,文化相似,那么信任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Soonhee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在相似之外,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信任政府而言,只在中国有正面作用,但在韩国没有发现。当然这个文章并不是十全十美,如果大家对这个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接下来我谈一下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的我们公管领域有一些文章(当然我自己的文章也未必写得很好,甚至都还不如这些文章,但我已经到了可以心直口快的年纪,就不藏着掖着了),就是一篇文章平行解释多个因素对一个结果的影响,然后每一个因素都是一个问题一个假设,简单回归一下就讨论结果。不是说全无意义,但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中介还是调节因素,可能的因果机制如何,更值得花笔墨探讨。


我们这个领域跨学科,进步空间很大,所以一般有文章朝这个方面的努力,我个人不管是作为编辑还是审稿人,都是很乐意看到此类文章发表的。如果过程中有力所能及之处,我也很愿意助一臂之力。


2. 对付reviewer #2


最近有篇关于reviewer #2的文章,叫Dear Reviewer 2: Go F' Yourself。但这个题目其实和文章内容没什么关系,因为这篇文章研究的是Political Behavior这个期刊的审稿人,结果发现reviewer #3才最坏。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David A. M. Peterson,2020,Dear Reviewer 2: Go F' Yourself,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https://doi.org/10.1111/ssqu.12824


那么我么到底怎么回复一些比较critical的意见呢?


我觉得四个字: 有理有节。


先看reviewer的道理在哪里,仔细想是不是可以说服自己,如果是,按照reviewer的意见改。


如果不是,要以最温柔的语气和最婉转的方式,坚定捍卫自己的论证。婉转实际操作来讲,就是旁征博引,说自己是对。本来一段可以回应完毕的,当成写一篇小论文的架势来对待。字数和篇幅尽管不一定能增强论证的有效性,但发一个显示你认真的信号给编辑和reviewer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侧面提醒reviewer,我也不是好惹的。


我觉得大部分编辑都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假如reviewer的评审报告烂到无以复加,编辑如果直接发给作者,我觉得编辑的名声也会很快臭大街的。


3. 不做Editor想不到的


之前写过《一个学术守门员的两点感想》,现在扩充一下,觉得有三件事,我觉得是我觉得不做editor可能不会太注意的。


首先就是方法一定要讲清楚,比如说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怎么做的,要交代清楚。比如interview的时间长度,survey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简单来说,你得把编辑和审稿人当成小学生,一步一步说得清楚,细节要非常清楚。


第二就是结论部分要“升华”。怎么写结论部分?我看过的大量稿子(包括我自己写的),都是先小结一下自己在前面做的事情,接着谈理论和实际的implications。然后说自己的文章有什么缺陷,顺便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我觉得这么写没有什么问题,我自己以前也是这么写的。


但我最近也在看各个领域顶尖期刊编辑写的各种tips,其中有一点我觉得很有启发,是我之前没想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在结论时,在小结之后,要特别强调自己的工作到底和一个大的学科领域有什么关系。有些作者写theoretical implications的时候,也是非常局限在自己的狭窄的领域的,而没有和大的学科有对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今后不仅自己会朝这个方面努力,也觉得大家都可以试试。


最后R&R之后给编辑和审稿人回邮,其实可以是两封邮件。尤其是很多人忽视写给编辑的邮件。在给编辑的单独邮件里,你可以解释哪一些你觉得审稿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当然还要解释为什么。


我记得我们之前有一篇文章,投了好多次,最后发表的那个刊物找了个审稿人,意见完全不知所云,所以最后我们决定怼回去,而且写了一封邮件给编辑,举了几个例子表明在这个领域我们知道的比审稿人多得多。我推测是这份邮件起了作用,因为文章最后被接受了。所以若有底气,该怼还得怼。 


阅读更多:

编辑视角下的发表:CPAR+中国留美公管学会CAAPA圆桌论坛 

《快乐社科联线》文字整理稿,长达3万多字,要收获需耐心

一个学术守门员的两点感想

怎么层层递进做研究?合作者不回应怎么办?要放弃自己喜欢的研究项目吗?如何为“中国研究”做贡献?——读徐淑英

中国留美公管学会CAAPA求职经验分享纪要

《定量研究中的常见问题》的一个问题

学术写作懒人包

论文摘要怎么写?要写几句话?每句写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