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面试邀请,选virtual还是in-person?
有个 #学术边角料 提一下:如果你在北美找高校教职,拿到了邀请,学校给了你两个选择:1是in-person;2是virtual visit。应该怎么选呢?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谈谈美国找教职过程中的面试问题》,可以先看看。
我之前在微博上简单说了一下,至少在PA这个领域,我目前所知的6个案例(包括我自己的在内 一点个人动向:事不过三匹茨堡),拿到教职的都是virtual visit。
所以选1和2可能对是否拿到教职没什么影响。不存在一定要in-person。
当然in-person有很多好处,一是面对面交流毕竟与网面不太一样,能展现更生动的自己。虽然不适用我这种资质平平的,但如果禀赋很好,有不能阻挡的beauty effect,in-person或许是个好选择。
另外in-person还可以看看学校和当地具体的情况,正如有网友所言,不亲自看看怎么知道是不是坑呢?当然说实话,只凭on site短短两三天,恐怕也只有火眼金睛才能看出是不是坑。有的坑表面坚实,但逐年加速往下崩塌,得好几年才能意识到,而且往往意识到的时候也已经晚了。
还有in-person可能可以更好促进交流。比如邱凉飞兄(商科的同学们应该都听过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吧)就提出“感觉英文越好越应该选择 virtual visit,反之选 in-person。”英语略有瑕疵,那么in-person时更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就能帮你交流。
但in-person的问题是“累”。virtual visit当然也累,但in-person完全是不同的强度,不仅身体累,而且心累。In-person固然增强了交流,但也“加重”了考核,而且主要是非学术的考核。例如可能涉及接送,吃饭,闲聊,这样别人就会看你怎么待人接物,是否大方合群,能不能未来好好做同事。
我自己觉得让我三句话不离本行还行,small talk就“嗯哦哈”,虽然这些人年岁长脸皮厚,略有进步,但其实还是不行。
这个也和邱凉飞兄说的英语不好有点关系,但这不是说你英语讲得磕磕巴巴,而是说你对学术外的美国了解不够。橄榄球,棒球,篮球多少懂一些,会让你更好切入此类话题;书籍,音乐,电影也是很好的谈资,实在聊不下去了,可以让对方说说最近有什么推荐;不要在求职过程中八卦学界的事,一定要忍住,掐大腿也要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