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桑岭:抗击新冠肺炎国家队里的80后

张秀丽 广东卫生在线 2021-02-22


1月23日上午,刚查完房的桑岭接到紧急电话,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要求他晚上务必赶到武汉,参与首批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支援队在金银潭医院ICU的救治工作。就这样,他成为最早在武汉参与救治的广东医生。

桑岭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此前他的名字对公众来说是陌生的,但他的老师大家都很熟悉——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在此次抗疫中,桑岭在国家队里的80后身份颇引人关注。虽然年仅39岁,但他却是身经百战的ICU战士。甲流、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这些年来,广东抗击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战场上都有他的身影。

3月13日晚,广东卫生在线记者视频连线了刚从病房里出来的桑岭,了解他援鄂50多天来的历程。


▲桑岭


意料不到的困难

接到任务后,桑岭很幸运地抢到一张北上的高铁票。封城之下,列车在武汉不能停靠,他先在岳阳下高铁,坐汽车到武汉边界,再转车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几经周折,深夜才抵达驻地。

一路上,看到整座城市出奇安静,没有一点新年气氛,他感觉到“情况或许比想象中的要严重”。

他的直觉是对的,接下来他所要面临的困难也比想象中的要多。

1月24日一早,桑岭到金银潭医院ICU病房里交接工作,此前先到武汉支援的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童朝晖,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等国内知名大夫向他们介绍了接管病房的情况。

医院第七层是收治最为严重病人的病区,16张病床,这里就是桑岭的战场。

还没开战,桑岭就面临兵力不足的情况。按正常ICU建设标准,病房里医患配比应该是1:1,但这里配比是0.5:1,意味着患者可能得不到周全细致的照护,最坏的结果就是影响抢救成功率。

医疗设备也捉襟见肘。早期为节省防护服和头套,每班医护人员工作的时间都要拉长。更艰难的是,患者用以维持生命的呼吸机严重不足,医院基建方面比较薄弱,随时可能会断电断氧。

医护人员需去搬氧气瓶给患者供氧,氧气瓶比人还高还重,16张床就意味着一次要16个,每张床平均1~3小时就要换一个。科里的人都要去扛氧气瓶,跟男医生一样,80后的护士长带着90后甚至95后的姑娘把大氧气瓶搬上车往回拉。桑岭亲眼看到过两位护士晕倒,她们回去休息一下,第二天又跑回来上班了,怕科里没人。

病房里,病床警报设备不停地响起,病房外在不断加床,常常是患者还没转出去,下一个病人就在门口抢救着等床位……

“太难了!”桑岭没想到局面会这么被动。现场非常多的困难和震撼是他以前从来没有想象,也没有面对过的。

▲桑岭在查房


最难的是士气上的困难。在早期,武汉危重病人的治愈率不高。对医护人员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就在桑岭到的前一天晚上,有4位病人去世了,大家的士气很低沉。

面对这一切,桑岭心里很不是滋味。晚上,他拨通了老师钟南山院士的电话,钟院士除了给出一些诊疗建议,还对他说,“静下心来,我相信你可以。”

他想到,这里的医护人员已经在这种状态下扛了一个多月了,没有一个人退下。“要扛大家一起扛,你不下班我不下班。”桑岭当时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救活一个再说。

1月26日,他们的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做了两件了不起的事,一是成功为一个垂危患者上了ECMO,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了;另一件是有一名患者成功拔管了,是ICU病区里第一个成功拔管的患者。

大家开始对救治工作有了信心。

医院里有人开玩笑问桑岭:看着像20多岁的样子,怎么“混进”国家队的?桑岭听了哭笑不得,他觉得需要用技术来证明他的成熟,证明他是有16年重症医学救治工作经验的人,更要证明他是得到钟南山院士、黎毅敏教授言传身教的人。
 

不能打乱仗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湖北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慰问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桑岭和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医护团队一同参加了视频连线。

连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再接再厉、英勇斗争,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桑岭备受鼓舞,他按耐不住激动心情,在朋友圈记录下难忘时刻:习主席今天连线慰问前线战斗人员,我们可以向习主席保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这场战役!

作为一线重症ICU大夫,桑岭很感谢也很惊叹国家层面在这次抗疫中展现的大智慧和惊人速度。“基建方面很快就有改善了,特别是上级领导来金银潭医院视察并作了指示后,在很短时间内,新的液氧站就建起来了,能够满足整个医院的氧供,管道和电力也在各方支持下恢复正常。”

在短短的时间内,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崛地而起,方舱医院的大门陆续打开,全国医疗救治力量涌向湖北,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把大量轻症患者隔离治疗,让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和人手可以腾出来救治危重症患者。

除此之外,桑岭还认为国家实施“整建制接管”策略是很明智的,“将多个医院改造成重症患者集中治疗的医院,让各个地方的医疗团队打包接管,让所有的重症病人都能得到救治,可以明显感觉到整个疫情局面打开了,这是我们国家最伟大最厉害的地方,中国做到了!”当时桑岭的ICU病房里也难得出现床位不满的情况,情况最好的时候有4张病床是空着的。

疫情发展到今天,新冠肺炎仍无一个有效治疗的抗病毒药物,那ICU大夫能做什么?桑岭曾问过自己。

“最强大的武器就是病人的免疫力, ICU医生能做的就是帮助这些危重病人维持生命,恢复他自身的免疫力,并控制继发感染。”他认为像平时一样,提前把一项项治疗预防工作谨慎细致地做好,就能救病人。

▲桑岭(右)在为患者做气管镜


面对重症患者发生的严重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线医护必须坚定不移地应对,用一整套组合拳挽救他们的生命。“该插管就插管,管理好继发感染。”

他反复跟队友强调,不能打乱仗。

有人把患者遗体解剖发现的小痰栓认为是新冠肺炎疾病所特有的病症,桑岭觉得这是打乱仗出现的结果。他看过该解剖病例的病历资料,发现这位逝者此前合并了严重的细菌感染。“肺部有细菌感染就容易产生痰栓,很正常。在治疗其他病毒性肺炎过程中大家都会注意预防痰栓,为什么新冠肺炎治疗就忘了加强气道管理和防患者继发感染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多次强调:不能乱,我们要把平时能做的东西在每个阶段都做好,才能严格预防痰栓等此类问题的出现。乱了什么都做不了了。

从容应对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让桑岭印象深刻的是一名50多岁男性患者,转来金银潭医院ICU时已经是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当时资源紧缺,没有办法给他用上人工膜肺,“但不代表就没戏了”,桑岭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团队治疗过很多类似的重度ARDS患者,按指南操作治疗,做好每一步,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救过来。

面对这名患者,他也按以往的经验救治,经过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成功拔管并转到普通病房。桑岭说,这也给大家一个提示,紧要关头更需要冷静思考,把日常该做的事做好,把战斗力发挥出来,患者的情况就有可能会改善。

在武汉50多天,桑岭记不清接管了多少病人,但看到一个个患者康复出院或转出ICU,情况在向好发展,他很欣慰。
 

为国家总结救治经验

作为国家队队员,桑岭参与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管理专家推荐意见》的撰写,与其他专家共同为医疗救治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指南。

“因为很多大夫对同一个疾病的认识可能不太一样,同样是重症大夫可能彼此间对治疗也有争议。”桑岭说,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流程指南,提供一个同质化的建议,让大家可以在一个模子里实现比较高质量的救治。

“在未知疾病面前,我们都像个小孩,只不过我们比普通老百姓多一点医学知识。”在治疗过程中,他很注意患者的情况,作为较早参与这场战斗的医务人员,他和国家队的老师留意到不少新冠肺炎的特殊表征,比如某位患者三个星期后病情才突然加重,后来又发现很多病人也是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些病人一转ICU心跳就快停了……

“危重病人一插管心跳就停,可以分两种情况看待:第一这个病真的很凶险,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第二他们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就已经长时间存在低氧血症了。”桑岭不相信无缘无故的死亡,更不相信没有蛛丝马迹可寻,认为这种情况提示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有某些预警信息。

研究这类病人过往的病历,他发现患者实际上早已出现长时间的低氧情况了。最让他们团队专家感到疑惑的是,这些病人低氧归低氧,但临床表现并不像其他重症肺炎的病人一样,如呼吸窘迫、躁狂易怒、神志不清、大汗淋漓等等;有些患者明明氧气指数下降到90还可以神情自若地拿着手机在看NBA,喝牛奶吃包子,当患者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再去抢救已经晚了。

队里的邱海波教授给这种情况起了个新名字:沉默型低氧血症。针对此情况,他们向国家提出关口前移的治疗策略,“只要患者的氧合指数少于150就应该给患者插管了。”

对疾病的摸索和认识直接影响到很多救治策略的制定,从进入临床一线起,他就一直注重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每天观察讨论,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给国家提建议。

▲桑岭(左二)和队友们


这些救治经验也会分享到海外。3月12日,钟南山院士与医院重症监护团队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美国重症监护方面的专家进行多方视频连线,分享中国新冠肺炎的救治经验。

作为团队在武汉临床一线医生,桑岭也参加了这场视频连线。

当时美国学者向钟南山团队提出疑问:是不是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都要上呼吸机?趴位对病人通气是否有改善?桑岭主要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他很直接地告诉美国专家,ICU病房里16张病床都是重度的ARDS病人,这些患者在病床上都是趴着的。

他解释,“患者俯卧位通气消耗的医疗资源并不多,需求也比较廉价,唯一消耗的是医生的臂力和腰力,但是这种通气方式对病人的改善效果是很不错的。在早期ECMO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我们会更加依赖俯卧位通气。”

他相信美国的部分病人可能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也需要类似的救治方式。
 

坚持到最后

2月29日,网上热传一段视频,视频里桑岭在安抚刚刚生完孩子的年轻新冠肺炎患者。“刚刚听到你老公说没,(孩子)大的很乖小的也很好,晚点录个视频来给你看看好不好?当妈妈不容易,你已经很坚强了知道吧,加油好不好?”很暖的视频画面,患者戴着呼吸面罩,她很感动,连连点头。

第一次见到病人,桑岭总会想办法帮患者树立信心,在他看来,“要是没有信心这场仗就没法打了。”其实回过头来看,桑岭对打赢这场战疫早有信心。他出发前写下了一封宣战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一定赢!中国一定行!加油!

▲桑岭接受媒体视频连线采访


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桑岭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现在武汉大多数医院都已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新冠肺炎患者陆续转到金银潭医院集中救治,桑岭又变得很忙了。

他在前线的表现也得到老师钟南山院士的肯定。在3月18日广州市第46场新闻通气会上,有记者问钟南山院士如何评价疫情防控中年轻医护人员的表现,钟南山院士点名表扬了两位年轻的医生,其中一位就是桑岭,另一位是桑岭的同事徐永昊。


3分钟公益音乐MV《战疫英雄》

向我们的战士致敬↓↓



他们是逆行者,哪怕所有人都谈新冠色变,也敢朝着病毒进军!

他们是钢铁战士,哪怕只有最简单的防护,也要筑成一道健康长城!他们是白衣天使,哪怕敌人再狡猾再强大,也要挡在死神之前一步不退!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哪怕脸上手上布满伤痕,也要含着泪把微笑留给病人!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无私奉献……没有一个词汇,能够完全概括他们的伟大;没有一篇文章,能够真正描绘他们的风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时代的力量。
为加强对医护人员先进典型和事迹的宣传,彰显“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自2月23日起,启动“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先进典型主题宣传工作,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省卫生健康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人之初杂志社承办。广东卫生在线同步重磅推出“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栏目,每天将推出一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生动呈现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可学可为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讲述一线故事,记录医者情怀。
系列回顾:

👉致敬01 | 怕哭花护目镜的95后小姑娘,也是病房里的“笑声担当”

👉致敬02 | 钢铁女侠邓西龙:每次重大疫情都冲在一线

👉致敬03 | 应急老兵迎战新冠,智慧战疫经验推向全国

👉致敬04 | 守护方舱通道的00后:不让任何一位战友带着病毒离开

👉致敬05 | 咽拭子采集员:病毒在眼前飞,也要靠过去

👉致敬06 | 十九大代表许可慰:抗疫最前线的“拼命三郎”

👉致敬07 | 国士无双:院士在春天里的七个瞬间

👉致敬08 | 在战场写情书的90后护士:最坚硬的鳞片带去武汉,最柔软的心留着想你

👉致敬09 | 重症医学老兵自带精锐武器上前线,被年轻医生盛赞“一个顶俩”

👉致敬10 | 驰援荆州护士曹秋明:有国才有家,奔赴前线亦是对父母的孝

👉致敬11 | 麦志华:手术第二天回归岗位的他,有一些基层防疫的“实用小妙招”

👉致敬12 | 120转运者:在密闭车厢里,稀释患者的恐惧

👉致敬13 | 余红兵:在港口采集咽拭子的日与夜,守好严防境外输入这道关

👉致敬14 | 战场上抽丝剥茧的病毒“侦察兵”:百姓安全,我们就安心

👉致敬15 | 江山平教授团队:磷酸氯喹老药新用,缩短新冠肺炎转阴时间

👉致敬16 | 尹平:在武汉,我们帮助受难的人更好完成心灵自救

👉致敬17 | 钟南山院士团队专家带出的“敢死队”:把武汉最危重的病人交给我们

👉致敬18 | 护士李书英:把最细致的护理服务带到荆州

👉致敬19 | 首发!原创音乐MV《战疫英雄》,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致敬20 | 广东援藏医生逆行战疫,到巴格达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致敬21 | 金银潭医院里来了位事无巨细的“黄妈”

👉致敬22 | 广东医疗队的石首战役:从死守到决战

👉致敬23 | 甘照宇:在隔离病房里,做慎终如始的“医心者

👉致敬24 | “大管家”段孟岐:下班都要清点队友人数,一个都不能少

👉致敬25|带着钟南山院士团队战术,抗非英雄徐远达逆行武汉

👉致敬26 | 机场大厅的白衣守护者:不错漏一人,才能保护更多人

👉致敬27 | 康复治疗师战“疫”:打通救治最后“一公里”

👉致敬28 | 郭亚兵:抗疫老兵的新征程

👉致敬29 | 高元妹: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负那些无言的支持

👉致敬30|疫情防控守门人王晓毅:宁愿多跑多问多做,也不能漏了迟了

👉致敬31|张忠德:抗疫大将军的武汉故事

👉致敬32|整建制驰援,深圳这家医院派18人突击队支援“好兄弟”




邀你投稿

在援助湖北医疗队、省内定点救治医院

和基层等战疫一线中

如果你有

医务工作者、防疫人员、基层防控人员的感人故事

欢迎点击以下小程序给广卫君投稿

表现突出、事迹过硬、作出贡献的均可

记者 | 张秀丽
编辑|尹蓁   责编|周颖怡
通讯员|韩文青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向战疫英雄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