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被施了魔法的橙子
在每个中国营销人内心里,都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讲一个像褚橙那样的故事。其实讲故事方法古已有之,只是你没有发现,答案就在你来的路上——《志远读城》
之一 人事和天命
在每个中国营销人内心里,都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讲一个像褚橙那样的故事。
褚橙让世人见识到了好故事的巨大能量,把云贵高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橙子,变成了一件能够让人咀嚼出人间酸甜苦辣的神奇事物。
褚橙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进你的内心。当你发现,它能够让你停下匆匆脚步,不再抱怨世界,心态平和地继续前行时,面对这只橙子,你就不会去关注它的价签,而是希望尽早将它拿在手上,最好,再配一杯苦涩,却浸透大自然芬芳的清茶。
掰着指头算来,褚橙的故事,已经结束了第六季,马上将开始第七季。
关于褚橙的,关于褚橙背后那位老人,已经让无数个中国企业家学会了思考人生,让他们知道了纯粹的数字,只能是苍白的,而要将枯燥的数字,变成一个个有意义的字符,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满,才不会在财富面前,迷失了方向。
在褚橙的故事中,最打动我的是这样一句话:“传奇企业家褚时健75岁开始种橙子,十年后他还活着,并且把橙子种好了。”这是北大黄铁鹰说的。就是那个写了《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人。
咀嚼这句话,让人既悲又喜。喜的是,一个人只要足够执着的话,就能做成事情;悲的是,你能否做成事情,还要看老天是否给你机会。
在课堂上,我问我的研究生们:“有一件事情,要七年之后才能看到结果,多半会有收获,也不一定。但要求你们从现在起,每天花两个小时,你们愿意做吗?”
没有一个学生点头。我清楚,驱动他们学习的,其实是一次次考试和一次次作业,也就是即期的回报。我丝毫不是在指责他们,因为世事如此。90后的年轻人,还远没有到达悟透这样人生哲理的成熟。就是成年人,又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境界呢?
我只是想搞清楚,当初是什么信念支撑着褚老在75岁高龄,去种那七年之后才会有收获的橙子的?没有一个人说得让我心服口服。很多关于褚时健的描写里面,干脆回避了这个问题。
也许褚老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了老天。
“尽人事,听天命”,这句俗语在那一刻,竟然是如此贴切,没有再好的场景来阐释它。
之二 褚时健和乔布斯
褚橙的魔法,是一个好故事赋予它的。营销就是讲故事,这是我的领悟。
每个农产品都希望有一个褚时健的故事。但是,连褚橙故事的策划者,我的前同行胡海卿也在追问:“中国农产品里面,是否还能够讲一个褚橙的故事?”
这句话,细品起来,既有点自大,也有点不自信。对身为前媒体人,对媒体人的通病,我感同身受。
不过,胡海卿可能没有时间去弄明白的是,褚时健的故事虽然不能复制,但是讲故事的套路,却是一样的。
传奇的褚老,他的故事简述起来,是这样的:
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小孩,从小丧父,帮助母亲种田,还帮人烤酒。在烤酒过程中,他显示出自己与旁人不同的地方:他关注烤酒生意的投入和产出,想着办法,让烤酒生意的流程更加标准化,这样就能产更多、更好的酒,也更加省力。
21岁参加云南武装边纵游击队,24岁入党,27岁担任一个官衔不高,却很有权力的小官。进一步锻炼他的能力,拓展了的视野,让他开始有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追求和目标。
30岁经历人生第一次低谷,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拒绝毫无理性地同流合污,被无端打成右派。
改革开放需要经济能人,需要企业家。虽然带着右派的帽子,但他埋头搞生产,35岁的他接下一个糖厂厂长重任,仅用1年时间,让糖厂扭亏为赢。接下来14年里,他让这个名不见经卷的糖厂名声大振。
1979年,51岁的他,任一家烟厂厂长,用了17年将这个厂打造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烟厂。15年后,他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59岁,临近退休了,他带领的烟草集团为国家创造800亿的利润,品牌价值400亿。但是,每个月却只有1000元工资,马上就要退休了,他陷入了极度心理的不平衡。临走之前,决定捞一点,让晚年有个念想。
很快东窗事发,因为巨额财产来路不明罪,他被收审,差点被判了死刑。他的人生,突然之间,灰暗到了极点:女儿在狱中自杀,儿子远避国外。
他的遭遇获得社会各界的同情,让他侥幸逃过一劫。73岁时,因为身体有病,保外就医。两年之后,75岁他决心再干点事情,在云南边陲种橙子。有意思的事,他种橙子的那座山,叫做哀牢山。
75岁高龄的他,义无反顾地做一件7年之后才能有收获的事情。他将做出中国最好香烟的经验,用在一个普通橙子上,让那个普通橙子拥有了最可口的酸甜度。最终他成功了,85岁的时候,他又成了亿万富翁。而这一次,他更是在思想上,登顶中国企业家的最高峰。
让人神奇的是,褚时健的故事,几乎不打折扣地暗合了全世界古老神话的节奏:普通人—使命的呼唤—拒绝—干预—起点—挑战—失败—重生—回归。
如果你有心,去读读乔布斯的传记,你会发现几乎一样的故事节奏。
什么是最好的故事,最能够打动人的故事?答案就隐藏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之中。毕竟,这些神话是在与无数的民间传说进行竞争之后,才能幸存下来,被人记住的。
有时候,我们只顾向前看,认为答案会在前方找到。却忘了,在你来的路上,遗漏了什么。
往期精彩文章
================
《志远读城》
把人生百态写进风景里
出品人
吴志远 城市品鉴师,学者,前媒体人;致力于品牌整合传播,创意写作,农业传播及新媒体应用研究
联系 7672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