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怛罗斯之战与安史之乱——中国与世界的转折点:唐僧取经传奇之七
唐帝国繁荣昌盛,人民享受稳定富裕的生活,没事吟个诗作个对,喝个小酒调戏个胡姬,将敌人挡在国门之外的唐军将士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些四处征战的唐军士兵和将领中,大部分并不是汉族人,而是异族人。比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哥舒翰都是突厥人;黑齿常之,百济人;高仙芝,高句丽人;安禄山,栗特人;李光弼,契丹人;白孝德,龟兹人;契苾何力,铁勒人等等。
唐帝国大量任用异族将领,与唐帝国长期以来采取的“以夷制夷”和开放包容的策略有关。周边民族大量归附唐朝,其中一些佼佼者被提拔任用,并不因为其异族身份而受到打压歧视。唐朝的心态比汉朝更加自信包容,汉朝虽然也接纳了许多归附异族,但极少将异族人提拔到高位(汉武帝时期的金日磾是个异数),汉族官吏经常欺压歧视异族,甚至大量异族被汉族地主作为奴隶进行买卖及奴役,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比如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年轻时就曾作为汉族地主的奴隶。像汉朝那样歧视压迫异民族,乃是取祸之道。待到八王之乱,各割据势力纷纷武装异民族作为打手,就更是取死之道了,终于酿成了“神州陆沉”。
帝国武装力量乃是国之重器,居然大部分掌握在异族之手。唐朝自信过头了,也是取祸之道。众所周知,过去的美国曾有深重的种族压迫的黑历史,如今的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十分自信而且极为讲究各种族平等的“政治正确”,比如大学入学都要按照族群分配入学比例。然而美国的武装力量,却完全掌握在WASP手中。最近总统特朗普与美国军队高层及其配偶合影中,一个非白人都没有,多么“政治不正确”!WASP心里跟明镜似的,口头上再怎么讲“政治正确”,“枪杆子”也要抓在自己人手里,心里才踏实。
特朗普与军方高层及他们的配偶们(@视觉中国)
唐帝国大量任用异族将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
与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两党对立类似,玄宗时期的唐帝国存在武将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对立斗争。如果双方势均力敌,斗而不破,帝国仍然能平稳运行。然而问题就出在权力斗争出现了失衡,文官集团逐渐占了上风。
文官集团逐渐把持了朝政和公众舆论,他们为了防止武将争权,极力打压汉族将领,大力提拔异族将领。因为这些异族将领往往文化水平很低,即使立了大功,也无法到朝中做官,就算被提拔到朝中,也得依附文官集团行事。而汉族武将则不同,立了战功回朝往往被封为高官,往往成为文官集团的对立面。比如当年李靖讨伐东突厥凯旋归来就做了宰相。先天、开元年间,大臣中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而升为宰相。
美国政治光谱中,共和党掌握了军队,与文官集团对应的自然就是主抓文教舆论的民主党了。目前来看,美国民主党的战斗力还远远没有赶上当年唐朝的文官集团。至少还没出现李林甫这样的“奇才”。李林甫做宰相十九年,居首辅长达十六年,使得文官集团的势力达到鼎盛。
文官集团压制武将集团,也符合唐朝皇帝的愿望。汉代以武立国,因此大将军权力极大,动辄架空皇权,把持朝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掌握大权的武将更成为谋朝篡位的主力。李靖立下大功后急流勇退,并且在李世民之前身故,身后留下美谈,如果他恋栈贪权,难免引起李世民惊惧。唐玄宗以为,任用藩将在外作战,朝中无大将,国内无兵马,自然就不会重复汉朝和魏晋的内乱悲剧。因此他明知道李林甫嫉贤妒能,打击异己,却默许了李林甫的做法。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成都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他提到当时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乱。如果姚崇尚在,叛乱早就平定了。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而后又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当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唐帝国社稷之崩,首祸就是这位十九年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劝说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富强,而夷狄还有没被剿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官为将,他们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不如任用蕃将,他们生的雄健,哺养在马背上,成长在行阵中,天性骁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们而任用之,他们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灭了。”李林甫一心只想着争权夺利,挖空了与文官集团对立的武将集团的根基。但同时造成唐朝精锐武装力量尽在异族之手,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伏笔。
接替李林甫相位的是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他年轻的时候就是市井流氓,没什么本事,凭借自己的妹妹上位,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不过他从自己混江湖的经验,倒是很早就看出安禄山这个人暗藏反心,多次向玄宗告发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在自己驻守的范阳做谋反的准备。
文官集团为了一己私利,导致唐帝国外重内轻。由于唐帝国过于庞大,交通和通信手段又太落后,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基本没有,边镇长官实际上拥有了相当于国王一样的权力。
唐帝国内部危机爆发,以及欧亚大陆上两大帝国之间权柄的转移已变得不可避免。引发大乱的导火索,正是怛罗斯之战中的唐帝国统帅——高句丽人高仙芝。
表面上看,八世纪中叶的唐帝国如日中天,不可一世。欧亚大陆各国通过“丝绸之路”,直接或间接地与唐帝国建立贸易往来。根据贸易的基本原理,在自由贸易体系中,生产率最高的国家将成为整个体系中的赢家。唐帝国这个“世界工场”凭借全世界领先的生产率,从世界各国汲取财富,维持着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
安西都护府如同中亚地区的“世界警察”,维持着区域和平。各国只要称臣纳贡,服从属于大唐,都会受到唐帝国的册封,并继续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治,而在遭受动乱或被他国侵犯时,又可获得唐朝军队的支援。作为回报,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要向安西都护府缴纳赋税,同时各国要分摊安西都护府的驻军费用。唐政府的这种温和政策在中亚有极强的感召力,甚至远在葱岭以西的萨珊波斯商人,也愿意交点过路费而得到安全庇护。安西都护府在鼎盛时期也不过两万多兵马,却维持着整个中亚地区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和平与安宁。
随着穆斯林的崛起,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阿拉伯铁骑灭亡波斯,占领阿姆河和锡尔河下游之间的地区后,中亚地区唐与吐蕃的对峙,变成了三国之间利益错杂的争执。三足鼎立,彼此之间各有忌惮,不得不寻求两方的联合来对付第三方。于是时而唐帝国与穆斯林结盟对付吐蕃,时而吐蕃与穆斯林结盟对付唐。由于穆斯林还是希望与大唐多做生意,少打仗,而吐蕃则相对野蛮且最有侵略性,所以唐与穆斯林联盟的时候更多一些。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重点描述的葱岭地区,有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和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都城巴勒提斯坦)两个国家,是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小勃律原为唐属国。开元初年,小勃律王没谨忙来朝贡唐朝,唐玄宗把他当做儿子对待,而小勃律王没谨忙也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唐玄宗。吐蕃夺取了小勃律的九座城,没谨忙向唐朝的北庭都护府求救,节度使张孝嵩派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精兵四千人兼程前往,大败吐蕃,杀死吐蕃军数万人,重占了九座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攻打小勃律,小勃律遣使来告急。唐玄宗命令吐蕃罢兵,吐蕃不听从次命令,于是攻破了小勃律。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唐帝国命令安西都护府讨伐小勃律,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反。
公元747年,什叶派反抗倭马亚王朝的起义已经爆发,无力东顾。时任安西副都护的高仙芝认为这是远征小勃律的好时机,于是率领万人部队远征。
唐军行军路线不但要经过东帕米尔,而且还要经过海拔7564米的青岭(慕士塔格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唐军士兵皆有私马相随,后勤方面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军选择从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行军,这才使行军的困难降至最低。尽管如此,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才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随后,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
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中吐蕃守军仅有千人,又在城南15里处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遥相声援。高仙芝夜里偷渡信图河,下命令说:“到中午必须打败敌人,否则我们都玩完”。被称作“神通大将”的陌刀大将李嗣业率领陌刀队登上高山,往下推石头砸击吐蕃军,单独扛着大旗带头冲向险路,众将跟随其后。吐蕃军没料到唐军突然到达,因此大败,跳下山崖摔死、投水溺死的有十分之八九。唐军乘胜进军到勃律城,抓获小勃律国国王、吐蕃公主,斩断藤桥防止吐蕃增援,派兵三千戍守。于是小勃律国平服,周围七十二国都归顺唐朝。
李嗣业的陌刀队
公元749年,吐火罗(今阿富汗一带,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火罗国领域:东起帕米尔,西接波斯,北据铁门(今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南至大雪山(今阿富汗斯坦兴 37 40490 37 15287 0 0 3492 0 0:00:11 0:00:04 0:00:07 3491都库什山),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受到了吐蕃支持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的进攻,叶护失里怛伽罗上表请求唐朝出兵。高仙芝奉命出军,击败竭师国军队,俘虏其国王,唐帝国重新册封国王亲唐的哥哥素迦为新任竭师国王。
高仙芝由于连立大功,欲望开始膨胀。地处中亚的栗特人国家石国(都城拓折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居民善于经商,可谓富甲西域。高仙芝垂涎于石国的财富,想要掠为己有。公元750年,高仙芝诬告石国王“无蕃臣礼”,领兵前去讨伐。其实石国一直注重维护与唐朝的关系,朝贡从未中断。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继位之后,因为对唐朝忠诚,曾被唐玄宗册封为怀化王,并赐予优待和免罪铁券。所以当唐军到来后,那俱车鼻施认为一定是有什么误会,同意高仙芝的约和。高仙芝假意遣使者将那俱车鼻施骗到长安,然后趁乘其不备,出兵掩袭,俘虏石国部众。随后高仙芝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这次行动,高仙芝共获石国“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高仙芝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俘虏了移拨可汗。与石国一样,突骑施也是当时西域各国中与唐朝关系最亲密的国家之一。石国与突骑施的被攻打,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唐军因此大肆镇压,被害者除石国的老弱之外,多为在石国贸易的栗特商人。于是,高仙芝在向朝廷报功队又多了一项“破九国胡”。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二十四日,高仙芝回长安述职,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今青藏高原)酋长、石国王、竭师王。那俱车鼻施行至长安的西北的开远门时,被唐玄宗所杀,移拨可汗也被处斩。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但是在不久之后,唐玄宗识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细,但封赏已经说出口,不可出尔反尔,免得边镇武将惊惧,因此没有治他的罪,但高仙芝及其部下虽有灭国之功,却没得到重赏。不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欲将其调离西域。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哥,在河西经营已久,不愿离开,暗示部下“割耳捴面”苦苦相留。此时监察御史裴周南也上奏,故此令未能实行。
由于高仙芝的一系列的倒行逆施、杀良冒功的行为,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由是西域不服”。石国王子回西域,将高仙芝欺诱贪暴之事遍告栗特诸国。栗特诸国大怒,暗中联合阿拉伯帝国欲共攻安西四镇。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刚刚从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变成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本来王朝初定,并不适合对外用兵,不过栗特人许以重利,阿拔斯王朝于是实施其扩张计划。
高仙芝从间谍那里得知此事后,感到自己惹下了大麻烦,遂决定先发制人。751年4月,高仙芝亲率唐军与西域番兵联军,向阿拉伯帝国发动进攻。唐军深入大食国境700余里,到怛罗斯城(即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城中已经有阿拔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进行围城战。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历史》记载,阿拔斯军队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也是名将和精锐尽出。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部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罗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
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连日征战的唐军本已十分疲劳,又腹背受敌,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但唐军不愧为精锐之师,仍然在苦苦坚持。然而此时,在外围警戒的番兵葛逻禄部雇佣兵突然倒戈,导致唐军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怛罗斯之战
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中,大约损失一万余人,其中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但仍有有数千余得以身还(从高仙芝还想与大食一决高下,就可以看出,唐军仍还有不少人)。不久之后,怛罗斯之战的功臣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阿拔斯王朝忙于平乱,也不愿意与将来的生意伙伴唐帝国彻底撕破脸,对保住中亚心满意足,也未能进一步扩张。
这场战役失败通常被认为是唐帝国退出中亚的开始。但是这场战役本身其实对于唐帝国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并未伤筋动骨。当时唐朝处于“开元盛世”,军事力量又迅速恢复。唐帝国此后还在攻城略地,安禄山在752年调集数十万军队进攻契丹,杨国忠也在两年后发动对南昭的战争,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哥舒翰于753 年大破吐蕃,“悉收九曲部落”。这些军事行动都证明,唐朝在751年的军事失败并没影响帝国的根基,怛罗斯的失败对于当时的大唐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小挫折。
一切的转折,都是由于四年之后的安史之乱。高仙芝的行为,伤了所有栗特人的心,而早已怀有反心的安禄山,恰恰也是栗特人。
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等。从人种上来说,他们是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从语言上来说,他们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中的东伊朗语的一支,即粟特语,文字则使用阿拉美文的一种变体,现通称粟特文。栗特人和犹太人一样,是四海为家的商业民族,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担当者。
历史上的粟特人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因此长期受周边强大的外族势力控制,先后臣属于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康居国、大月氏部、贵霜帝国、嚈哒国等。粟特人在各异族统治下,非但没有灭绝,反而更增强了自己的应变能力,不仅保存独立的王统世系,而且成为中古时代控制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不过栗特人没有像犹太人那样形成独特的宗教信仰,到了各国就与当地融合,到中国就变成中国人,到了突厥便是突厥人,到了契丹便是契丹人,到印度可能就是印度人,到日本韩国也可能就是日本人韩国人。
栗特人从小就跟着父母做生意,只要有利,路途再远都挡不住他们的脚步。玄奘说,粟特人本来是商人,很有钱,但是平常穿得很一般。玄奘取经一路上就是搭着粟特商队走的,特别是他回程的时候,还被粟特人选为商团的大商主,就是萨保。由于陆路交通并不安全,又常年浸淫商道,栗特人大都形成了英勇诡诈的性格,善于作伪骗人,既是商人也是战士,并且和犹太人一样极为记仇。栗特人挑动阿拔斯王朝与唐帝国作对,并没有起到什么大作用,于是就把目光投向时任唐帝国范阳等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
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在从军之前的职业是买卖双方协议物价的中介,伶牙俐齿,能言会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安禄山有一次偷羊被抓住,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他高声喊叫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语言豪壮,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他们只要出去,跑到胡人中间花言巧语哄骗一番,就一定能够按时抓到俘虏,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从此走上军旅之途。他凭借花言巧语、重金贿赂等伎俩,在朝中又有李林甫等人支持,一路爬上高位。安禄山比高仙芝更善于杀良冒功,他多次诱骗奚人、契丹人,设宴款待时在酒里放入麻醉药,预先挖好土坑,等到契丹人昏迷了,砍下头来就埋掉,动辄杀数千人,然后向朝廷表功,这样的事情干过四回。
安禄山是完全的机会主义者,被杨国忠多次揭发,心存反心。栗特商人找上他,提供重金军费支持,鼓动他造反灭了唐帝国。根据他的了解,唐帝国表面看似强盛,但是精锐部队都在外,而且其中近一半都控制在他手里,国内武备空虚,造反这事很有成功的机会,那就反了吧!
叛军攻陷长安之后,唐玄宗逃亡四川,太子李享率3000人马逃亡宁夏灵武,继承皇位,号肃宗,组织军事力量光复王业,承平日久的中央军疏于训练,禁卫军基本与市井商贩无异,根本无法与叛乱的东北边军相抗衡,只能大量抽调西域的部队。“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写下安西军队万里赴国难的诗篇。唐朝兵力窘迫,不仅大量召回仍然效忠朝廷的边军,还向回纥,拔汗那以及西域各国许以厚赏请兵援助,阿拔斯王朝还友情赞助了三千阿拉伯骑兵,帮助平叛。
安西部队在平叛战争中屡立奇功。759年正月,李嗣业和郭子仪等围攻相州,当时军队疲倦,众将都没能建功,只有李嗣业穿铠甲多次奋勇杀敌,在众军中数第一。李嗣业后在攻打邺城时,身中流箭受伤,躺在营帐里养伤。李嗣业在军中休养数日,伤势即将痊愈,恰逢突然听见发令的钟鼓声,李嗣业知道是在和叛军作战,因而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数升而死。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阿拔斯不趁着安史之乱对唐朝趁火打劫,反而助唐朝平叛,这其实都是利益驱使。只要唐帝国不过分对外扩张,侵占他们的利益,他们宁愿与唐帝国保持和平(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其实是高仙芝挑事在先)。穆斯林就指着跟唐朝做生意挣钱呢,唐朝要是长期动乱,没人供货,还做个啥生意?因此,他们希望唐朝赶紧从内乱中恢复,继续跟他们做生意。但是拜占庭却是阿拉伯人生意上的对手,因此阿拔斯对拜占庭发动战争,目的还是与当年的东罗马与萨珊帝国的战争一样:争夺“一带一路”贸易的主导权。第三代哈里发马赫迪派其子哈伦·拉希德于780年领兵出征拜占庭(东罗马),双方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激战,拜占庭军大败。782年拉希德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女皇帝伊琳娜被迫乞和纳贡。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军事将领权力极大,地方武官势力形成的军事藩镇,成为安史之乱的诱因以及唐朝衰亡的主因(所谓“唐亡于藩镇”),阿拔斯王朝的病症跟唐帝国差不多,但是腐化的速度却比唐帝国快得多。阿拔斯王朝大量使用突厥奴隶打仗,在公元833年之后,阿拔斯王朝的实权逐渐落入突厥奴隶卫队将领之手,他们甚至可以任意废立或杀害哈里发,简直就相当于是加强版的“安禄山”。阿拔斯王朝比唐帝国更早进入了诸侯割据的时代,伊斯兰世界也像欧洲基督教世界一样,成为一系列分裂的国家。
阿拔斯王朝的分裂
至于栗特人,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在安史之乱之后不断衰落,甚至归于绝迹,他们这些依附于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商业民族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各国所同化,消失在历史中。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开始兴起,唐朝自保尚且不足,再无雄图四海的雄心。790年,吐蕃切断唐朝与安西都护府的交通,驻守的唐军成为孤军,具体陷落时间不详,但一定是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鏖战。
在怛罗斯一战中,唐军中的造纸工匠被俘,把造纸技术带到阿拉伯。以造纸术为基础,阿拔斯王朝开启了“百年翻译运动”,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形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而这些典籍和造纸术日后流入欧洲,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
西域落入异族之手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基本断绝,唐朝依靠海上丝绸之路继续保持与西方的贸易。海路贸易和陆路贸易最大的不同就是,陆路贸易需要保持整个交通线的稳定畅通,因此对于依靠控制商路牟利的穆斯林帝国来说,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大家共同的利益。海路贸易只需要保持港口及其沿线畅通安全就可以了,而适合贸易的港口有好几个,因此穆斯林帝国具有分裂成几大独立区域的强大动力。
安史之乱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的经济重心正是从安史之乱之后,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更适合海上贸易的长江流域(航海技术的进步也是重要推动力),陆上丝绸之路从此衰落,在其沿线的“唐帝国治下和平”不复存在,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联结的主要纽带。世界从此进入海权时代。海路的“点对点”特性,使得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陷入了分裂和动荡的时期。当代的“一带一路”,特别强调陆上交通设施的建设,其发展趋势,必然是扭转安史之乱以来海权占主导的情况,加强欧亚大陆腹地的联系与交流,重现千年之前的盛唐贸易秩序。
(未完待续)
本篇为 唐僧取经系列第七篇,前文见:
【国庆特辑】玄奘心中的梦想,到底是西天取经还是帝国崛起?唐僧取经传奇之三
【国庆特辑】玄奘成为唐帝国经营西域的定海神针:唐僧取经传奇之四
了解更多: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 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