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心理机能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情绪方面,老年人并没有表现出减弱的趋势。
当人开始渐渐衰老,情绪对老年人来说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更注重情绪和情感的满足。比如说,我们可以观察到,老年人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少数几个亲密好友相处,而不是把时间用来和各种各样的普通朋友交往。
早在1994年,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Laura L. Carstensen和Susan Turk-Charles就在《心理学与衰老》(Psychology and Aging)上发表了一个研究。他们研究了在整个成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重要性会发生什么变化。
研究者招募了83名社区成年人做了一个实验。这些成年人的身体都比较健康,且均受过良好的教育。根据年龄,研究者将所有参与者分为四个年龄组:23名年轻人(年龄20-29岁,平均24.8岁),22名中年人(年龄35-45岁,平均41.3岁),18名老年人(年龄53-67岁,平均60.7岁)和20名年长者(年龄70-83岁,平均75.8岁)。
研究者采用了无意记忆的实验范式,考察了这些参与者对情绪性刺激材料和中性刺激材料的记忆成绩。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阅读了两本流行小说中的一篇摘录文章。每篇文章大约是650个单词,并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情绪和中性信息。文章的词汇容易理解,写作风格较为简单,主要讲述了两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
阅读完文章后,参与者完成了一个经典的记忆测试任务。参与者需要回答关于刚刚看过的那篇文章,他们还能回忆起哪些内容。研究者对参与者的回答进行了编码(E=情绪性的,N=中性的)。那些情绪性短语被定义为与内心感觉状态有关的短语,而中性短语则没有这样的定义。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年龄组,人们回忆的短语总数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者用回忆的情绪性短语数量除以回忆的短语总数量,计算了情绪性刺激材料的回忆比例。结果发现,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回忆起了更多的情绪性刺激材料。研究者认为,这一年龄差异反应了老年人对情绪信息的优先选择和较深加工。也就是说,情绪的相对重要性确实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那么,当人们开始渐渐走向衰老时,在选择社会同伴时,情绪的选择标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998年,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Laura L. Carstensen和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Barbara L. Fredrickson在《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个研究。他们考察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社会同伴的心理表征,以此探究社会同伴选择标准的年龄差异。
研究者找了240名社区居民参与者做了一个实验。这些参与者的身体都非常健康,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根据年龄,研究者将所有参与者分为四个年龄组:60名年轻人(年龄18-28岁,平均23岁),60名中年人(年龄35-45岁,平均41岁),60名老年人(年龄55-65岁,平均60岁)和60名年长者(年龄70岁以上,平均75岁)。
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一项卡片分类任务。研究者向参与者呈现了18张不同的卡片,每张卡片都描述一个可能的社会交往同伴(比如说一个好朋友、一个新邻居、读过的一本书的作者等)。参与者需要将这些卡片进行分组,分类依据是他们所认为的与这些社会同伴交往时的相似程度。
结果发现,人们对社会同伴的分类主要基于三个维度——预期情感(affective potential)、未来联系(future contact)和信息搜寻(information seeking)。第一维度预期情感是指在与社会同伴的预期互动中,区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第二维度未来联系是指与社会同伴未来接触的可能性很高或很低;第三维度信息搜寻是指人们会不会搜寻更多关于社会同伴的信息。
研究还发现,四个年龄组的参与者对这三个维度的选择权重存在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同伴的选择中,预期情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下图A中水平轴所示)。年长者最重视预期情感(0.78),其次是老年人(0.73),中年人(0.65)和年轻人(0.46)对预期情感的重视程度较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未来联系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如下图A纵轴所示)。信息搜寻对中年人来说最为重要(如下图B纵轴所示)。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在选择社会同伴时,预期情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选择标准,而未来联系的重要性则逐步减弱。老年人更注重社会联系中的预期情感,这也证明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假设。
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但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情绪和情感的满足。这篇文章的研究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对老年人来说越来越重要,他们能更好地记住与情绪有关的材料。此外,在选择社会同伴时,老年人也更注重预期的情绪。参考文献:[1] Carstensen, L. L., & Turk-Charles, S. (1994). The salience of emotion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 Psychology and Aging, 9(2), 259-264.[2] Carstensen, L. L., & Fredrickson, B. L. (1998). Influence of HIV status and age on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others. Health Psychology, 17(6), 494-503.
由周欣悦教授主编,国内11所高校的15名学者联合撰写的《消费者行为学》新鲜出炉,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