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访谈|陈文骥:渐变与递进
访谈手记
坪山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是一项持续的跨界合作试验。它邀请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三方联名创作,形成9个全新类型的展览。这项集体艺术创作何以实现?这项试验如何型塑或延伸参与者的实践经验,最终使展览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呈现?围绕“九层塔”系列展览,坪山美术馆特别推出系列专访,向各合作创作者提问,以解开更多展览背后的故事。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览现场
围绕陈文骥“感性色彩”的作品呈现及其背后的灵感与思考,本篇专访从其自身关于艺术家同与不同的逻辑架构与“赴往未知”的职业使命,行至关于展览话语权的“三分天下”与各创作角色间或配合或介入的协作方式,及特定视角中这场“形式试验”关于设计师的创意表达和建筑师的理想主义的权衡,终于工业时代语境与当代文化特质间的互相选择和自由发散。
严密关系与互相契合
本文系“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四位参展艺术家之一陈文骥的专访,访谈由坪山美术馆典藏专员张筱曜完成,发表前经过受访者审校。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参展艺术家 陈文骥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1954年生于上海, 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河北燕郊两地。
八十年代初期,他有过一段不长的版画创作经历,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转而以油画作为个人的创作方式,经历了从写实到抽象视觉形态的表达方式,近十多年来始终通过这种绘画思考途径来完成个人的艺术创作。作品曾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北京·1989),《演变——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科布隆茨·2008),《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8-2009》(上海·2009), 《Ctrl+N非线性实践2012光州双年展特别展》(韩国光州·2012),《2017巴西库里蒂巴双年展·脉动——中国当代艺术展》(巴西·2017),《鲍博·勃尼斯+陈文骥》(北京·2018)。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览现场
专访
PAM:您对“九层塔”系列展览中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三方联名合作的工作方式有怎样的体会,可以简单概括一下您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吗?
陈文骥:从我个人以往的展览经验来说,当代艺术的展览模式以这样的组合方式呈现有其自身操作的必然性。我从这次展览的基本思路上,似乎看到了策展人倾向于将建筑师与设计师放在更为主导的位置,所以我更多地保持在配合兼旁观的角度上;另一个原因是,两位建筑师和设计师已有的成就是令我敬佩的,我对于他们的参与,除了信任之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尤其是对他们在艺术家的作品基础上能生发出什么样的视觉观感抱有很大的期待。所以对于我来说,参与这次项目采取一种关注的心态自然会比介入的姿态占比更多。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览现场
PAM:如何理解展览主题:“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这句话?
陈文骥:艺术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某个语境中去完成各自的思考架构,但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他必然会在自己感识的路径中确立起一套符合自身思维逻辑的表述方式,艺术家个体的独立意义无疑是他们在艺术表述中最具价值的那部分。
叠/对系列(柠檬黄+灰)Overlapped / Dual series (Lemon yellow+Grey)
140 X 113cm 铝塑板上油画(2020)
PAM:您如何看待与另外三位艺术家(谭平、丁乙、梁铨)在“九层塔”⑤联展项目中的合作?
陈文骥:之前我与这三位艺术家在不同的展览项目中都曾有过同时展出作品的机会,但作为联展的方式,艺术家往往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但是经过一个好的策展人的总体统筹,艺术家作品中各自的优势往往能获得期待的结果。从这次展览的海报就能看到,设计师的介入让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呈现在一个整体的空间思考下,产生的视觉反应显然是超出预期的。
叠/对系列(粉绿色)Ov'erlapped / Dual series (Pastel Green)
140 X 140cm 铝塑板上油画 (2020)
PAM:您最初学习国画,从央美版画系毕业后进入壁画系任教,对您目前的绘画语言形成影响最深的经历或者说契机是什么?
陈文骥:我去北京上学前始终着迷于国画,对线描的理解是有足够的心得的。进入央美后学习版画专业,让我对绘画的思考和自我的操作方式奠定了不同以往的、非常坚实的表达基础,对我之后的艺术立场定位无疑是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而调入壁画系任教期间,也让我不得不进入到另一个思考领域,对于空间环境和视觉绘画的关系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和把握,同时在艺术表达方式上也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路走来,我还未将个人的艺术历程和其中的演化过程梳理清晰,我始终感觉自己还在赴往的路上,还未抵达终点,一切仍在未知的途中。
叠/对系列(粉紫色)Overlapped / Dual series (Lilac)
140cmX139cm 铝塑板上油画 (2020)
PAM:色彩在您的创作中是一种偏向感性的表达吗?
陈文骥:当然。我乐于将色彩置于感性的层面来左右自己,我喜欢其中那些突如其来的影响所给予的那一刻的反应,因此我不会进行过多的思考和判断,更多是一种意外发现,而这一结果会直接推动我进行下一步的视觉思考。
叠/对系列(粉橘色·淡群青)Overlapped / Dual series (Coral·Light Ultramarine)
140 X 113cm 铝塑板上油画 (2020)
PAM:本次展出的四件《叠/对系列》作品,其排列组合有何内在逻辑?
陈文骥:四件作品从视觉形态上看几乎都是非常类型化的表达,但每件作品之间的连接都有具体的对应基础,一件作品的右侧和下一件作品的左侧在形状上都有一种必然的切合,这是一种形与形之间的递进的过程,所以其中的严密关系是无法任意置换的。
PAM:极致化的“渐变”是如何形成的?能否谈谈您在创作材料及工具上的选择?
陈文骥:渐变方式的运用已有十几年了,我希望以这种方式给予观者多一个观看维度,其实也是让观众在作品前有更多驻足的可能,这也有助于在观看中形成的思考空间得以有效的扩展。
我喜欢工业时代和其背后的文化特质,其中一些物质上的视觉感知也为我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某种活力。一块金属板和木质板之间也能成为文化语境上的落差,改变现成的绘画工具也是对应有的文化语境重新审视,这也是个人艺术立场的自觉选择。
PAM:“九层塔”⑤的展厅设计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观看视角,比如自阶梯下向上仰望,或者从“几何十字”向外平视观看。请谈谈您对于展览空间的感受?
陈文骥:从现场的空间能感受到张永和老师的建筑理念中的那部分理想主义情节,那种仪式感也让我的作品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觉场景下所赋予的令人肃然的认知空间。这或许也给予我很多启发,其中不仅是对未来作品的展示思考,也包括对作品原初思考起点的直接影响。
PAM:最后,送给坪山美术馆的一句话。
陈文骥:每个美术馆都将完成一个社会赋予的使命,这不单单作用于艺术领域,更应该在思想领域中所反映出其在文化意义上的直接影响力,我很高兴地看到坪山美术馆已经在这条路上了。
访谈回顾
PAM访谈|朱砂:这是我对个人创作的想象
PAM访谈|何见平:设计是一种见解
PAM访谈|梅数植:一场阅读的障碍赛
PAM访谈|李青:透过“窗”观看时光流转
PAM访谈|刘治治:蓝色折叠
PAM访谈|政纯办:我们在我中存在
采访|张筱曜
编辑|李超群 唐煜婷
策划|郭琳
审校|李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