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古代汉语中,兼词、兼类词和词类活用是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兼词
   “兼词”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杨伯峻先生提出的。他在《文言文法》一书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因此,我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却兼任两种词。”
   这样看来,兼词具有下面两个重要特征:
   其一:兼词是一个单音节词,它由两个词性不同的词构成。
   其二:兼词可能是构成它的两个词的合音词,也可能不是。
   例如: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愚公移山》)
   “”是“
之于”的兼词,“之”是代词,“于”是介词;“诸”同时又是“之于”的合音词,“之”的声母“zh”和“于”的韵母“u”合成“诸”的音节“zhu”。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
   “”是“
之乎”的兼词,“之”是代词,“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同时“诸”又是“之乎”的合音词,“之”的声母“zh”和“乎”的韵母“u”合成“诸”的音节“zhu”。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是“
于此”的兼词,“于”是介词,“此”是代词;非合音词。
   4.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盍”是“
何不”的兼词,“何”是疑问代词,“不”是否定副词;非合音词。
   5.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
   “”通“盍”,是“
何不”的兼词,“何”是疑问代词,“不”是否定副词;非合音词。
   6.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使粤奏稿》)
   “”是“
不可”的兼词,“不”是否定副词,“可”是动词;非合音词。


   二、兼类词
   兼类词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这些不同的词性都是这个词本身具有的词性,并非临时性用法。兼类词不同的词性相关联的意义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
   例如:
   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均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为兼类词,上面的两个“书”,词性分别为动词和名词,意义分别为“
书写”和“文字”,意义之间联系密切。
   8.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兼类词,上面的两个“朝”,词性分别为名词和动词,意义分别为“朝廷”和“上朝”,意义之间联系密切。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来使用。词性是否为临时性词性,是词类活用与兼类词的根本区别。
   例如:
   9.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名词,这里临时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杀死”。
   10.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句中的“”和“”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分别解释为“长处”和“短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兼类词的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仍旧极为普遍,但兼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出现。今人在使用兼词时,往往因为不了解兼词的特点而错误使用。
   例如:
   11.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业已解决,下面的任务就是付诸于行动。
   句中的“诸”是“之于”的兼词,后面又用了“于”,造成语意重复。



【相关阅读】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反义词(2)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反义词(1)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往期回顾】

《宋之韵》第十四集 辛词前奏

《宋之韵》第十三集 千秋才女

《宋之韵》第十二集 战乱年代

《宋之韵》第十一集 集大成者

《宋之韵》第十集 多面词人

《宋之韵》第九集 婉约魁首

《宋之韵》第八集 苏门学士

《宋之韵》第七集 旷世奇才(下)

《宋之韵》第六集 旷世奇才(上)

《宋之韵》第五集 奉旨填词

《宋之韵》第四集 一代文豪

《宋之韵》第三集 词坛新声

《宋之韵》第二集 晏氏父子

《宋之韵》第一集 · 宋词概览(含视频、音频)


《唐之韵》第十一集 大历诗人

《唐之韵》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篇)

《唐之韵》第九集 千秋诗圣(上篇)

《唐之韵》第八集 一代诗仙(下篇)

《唐之韵》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

《唐之韵》第六集 山水诗人

《唐之韵》第五集 边塞诗人(下篇)

《唐之韵》第四集 边塞诗人(上篇)

《唐之韵》第三集 吴中四士

《唐之韵》第二集 独振新风

《唐之韵》第一集 千古唐诗



【全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含释义)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人像。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1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

QQ群内有1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电子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8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