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圣遗音

Emily 思迪爱逛博物馆
2024-11-26

古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是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汉语中,“琴”这个词,即专指古琴,足可见古琴的特殊地位。


·元 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卷。©故宫博物院


古琴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身发展的过程,自尧舜时期即已存在的五弦琴,到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七弦琴唐琴,再到近世各具特色古琴流派,几千年来形成了综合琴器、琴人、琴曲、琴论等为一体的庞大体系,成为中国文人必需的“琴棋书画”修养之首。同时,古琴又具有强烈的礼仪性质,是中国古代国家祀典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清 《胤禛行乐图册•松涧鼓琴》页。©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作为建立在明清宫廷基础上的博物馆,继承了两朝皇室的丰富收藏,再加上故宫博物院建院后的不断丰富,形成了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古琴收藏。


故宫博物院现藏古琴八十八张,唐、宋、元、明、清时代序列完整,佳器列陈,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现古琴发展历史。



展览分为“故宫藏琴”及“古琴与紫禁城”两部分,除了展示大圣遗音、清籁、残雷等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名琴标准器之外,同时还选取了多种与古琴相关的文物,为我们展现古琴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一个更为多面的古琴文化世界。




01

古琴文化


古琴,又名琴、瑶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自古文人雅士修心养性必不可少之物,位于“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琴琴面大体分为首、项、肩、身、腰、尾等部位,根据琴的样式会采用不同的形状;古琴音量较小,音色较为低沉悠长,富有韵味。


此外,古琴相传为伏羲所造,西周时期便从五弦发展为七弦并传承至今,古时所称的“琴”皆指古琴。



在紫禁城东六宫的西北角,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宫院——钟粹宫。这座建筑中,隐藏着一个小众却不容错过的展览:“大圣遗音——钟粹宫古琴艺术展”。


钟粹宫历史悠久,环境清幽,与古琴的气质正相符合,清代后期,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皇太后以及光绪帝的皇后,即后来的隆裕皇太后都曾在这里居住。



为配合古琴展的开展,钟粹宫正殿、后殿的窗棂和游廊墙面上还装饰了明宫旧藏古琴曲《秋鸿》图谱册内页,图中大雁或聚或散、姿态各异,配上各段琴谱,更有助于大家理解琴曲中的意蕴和雅趣。



古琴馆内不仅展出了数张存世名琴,也从古琴陈设、相关文物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立体地还原了古琴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钟粹宫后殿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室内古琴和室外古琴的陈设景观。


·钟粹宫后殿西侧景观。


关于古琴在桌上如何摆放?琴穗怎样安置?琴室应如何布置?此类问题,观众都可以在景观中找到答案。


西侧的景观是仿照清代意大利宫廷画家郎世宁所作的《弘历观荷抚琴图轴》而设,图中的莲花、亭台、家具乃至梅瓶都在展厅得以复现。展览当中的古琴、家具、瓷器皆为明清文物,观众可以在这里感受当年乾隆皇帝临湖抚琴的雅兴。


·弘历观荷抚琴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



02

故宫藏琴


古琴的发轫,可以上溯至上古尧舜时期,而传世琴器中年代最久的便是唐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等唐琴,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至宝。



展览的第一单元“故宫藏琴”,以唐琴领衔,选取故宫博物院收藏历代古琴名器,使观众能够较为直观地感知古琴发展的历史脉络。此外,本展厅还陈列琴谱等相关文物,展现古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丰富内涵。



故宫博物院现藏古琴八十八张,唐、宋、元、明、清时代序列完整,这次古琴展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现古琴发展历史和脉络。




--- 大圣遗音 ---


唐代古琴“大圣遗音”,属于清宫旧藏,一级甲等,通长120.3厘米,额宽19.2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3.5厘米,厚5.2厘米,神农式,桐木斫成,鹿角灰胎,栗壳色漆,间零星朱漆后补,漆面发蛇腹间牛毛纹断。圆形龙池,长圆凤沼,琴腹纳音隆起,金徽玉轸,紫檀岳山和青玉轸足为管平湖、王世襄先生修理时后配。


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大圣遗音琴名,龙池两侧刻隶书铭文,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均贴金漆。铭刻安排妥当,俱系旧刻。腹内龙池之四角朱漆隶书至德丙申(756)四字,至德丙申为唐肃宗李亨年号,是其继位的第一年。



至德丙申(756)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唐玄宗之子唐肃宗李亨即位的第一年;也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的第一年;也是安史之乱影响最严重,大唐由盛转衰的一年。


这一年,“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的唐玄宗已不复当年之勇,两鬓斑白的老皇帝万万没想到,自己最为倚重的大臣竟然造反。就在前一年,他还下令将皇太子的女儿荣义郡主嫁给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所以,当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时,唐玄宗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宋 明皇幸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一年,“马嵬坡之变”后,唐玄宗与太子分道扬镳,玄宗入蜀,太子为百姓所留,北上灵武,并于七月十二日于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这一年便被称为至德元载(即至德丙申年)。



至德二载(757)唐肃宗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害,唐玄宗也被儿子迎回长安。宋代《陈旸乐书》载:“唐明皇返蜀,诏雷俨待诏襄阳。”在唐玄宗返回长安后,曾下诏令蜀中雷氏之雷俨为琴待诏,“大圣遗音”琴很有可能是唐玄宗命雷俨为庆贺儿子唐肃宗即位而专门斫制的宫琴。



汉代蔡邕在《琴操》中曾说:“琴,兼三才而备九德,真大圣之遗音也。”意思是说古琴的三种基本音色“泛音”、“散音”、“按音”分别代表天籁、地籁、人籁,与“天、地、人”三才相应;一张理想古琴的声音应该具备“奇、古、透、静、润、圆、匀、清、芳”九种品德。


·宋 赵佶 听琴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曾经专门为自己的好友,“连中三元”杨寘(音至),写过一篇送别的赠序(《送杨寘序》)。文中说到自己曾患“幽忧之疾”(抑郁症),只好“退而闲居”,仍无好转。

后来跟好朋友孙道滋学了几首宫调的琴曲,居然“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杨寘此时虽有才学,但不得志,而且身体又不好。临别之时,细心的欧阳修将好友孙道滋叫来一起小酌,并买好了一张古琴送给他修身。

·北宋 欧阳修 《灼艾帖》。©故宫博物院

文中他还详细分析了古琴为何能治愈“幽忧之疾”:“其忧思深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北宋大儒的眼中,“大圣”指的应是尧、舜、文王与孔子等人了。


所以,“大圣遗音”的琴名所表达的意思至少有两层:一层是尧、舜、文王、孔子等圣人所传之琴曲,另一层是圣人运用琴器、琴曲所传之琴道,或者说是圣人之道。



--- 清籁 ---


南宋古琴“清籁”清宫旧藏,通长121.2厘米,额宽17.6厘米,肩宽18.2厘米,尾宽13厘米,厚5.2厘米。仲尼式,桐木斫,鹿角灰胎,黑漆,冰纹断。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金徽,白玉轸足,紫檀岳尾。


琴背铭刻丰富,龙池上方刻篆书填青“清籁”琴名,下为填朱“乾隆御赏”方印,池内右刻楷书腹款“严恭远斫”,池左右直抵双足刻梁诗证、励宗万、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张若霭、裘曰修琴铭,填以五色,七人均为乾隆词臣。



在晚唐以后,琴中几乎十之八九都是仲尼式,是由于儒学再次受到了传统文人的青睐。此琴具有宋代、清代两个时代的审美特征:中规中矩的仲尼式形制和秀气挺拔的气质是宋代人赋予它的,而琴底的五色琴铭则是出自清代乾隆年间。

 


乾隆作为一位有着极高文化修养和极大古物鉴赏热情的皇帝,自然十分喜欢古琴,他继承了父祖康熙皇帝的古琴收藏,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对宫廷藏琴进行鉴赏、整理、定级。并将鉴赏成果铭刻于琴背之上,龙池的上方的“乾隆御赏”方印便是某次鉴赏活动的证明,也是它最能代表清宫旧藏宋琴的原因。




--- 龙门风雨 ---


明代古琴“龙门风雨”,清宫旧藏,通长120.8厘米,额宽21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4.3厘米,厚6厘米,伏羲式,桐木斫,瓦灰胎,黑漆上罩朱漆,牛毛断。圆形龙池,长圆形凤沼,蚌徽,青玉轸足,黄杨岳尾。



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龙门风雨琴名,龙池下方刻篆书包含大印一方,腹款漶漫不清,依稀有“大宋”“时……重修”“时万历……又重修”字样。原琴损坏严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管平湖先生修好“大圣遗音”琴后将其修复。



“龙门风雨”琴就是根据古琴声音特色而命名的。“龙门风雨”倒不是写春风秋雨的自然景象,“龙门”是指古代科举考试考场的大门,中了科举就叫“鱼跃龙门”。每逢放榜的日子,科举考场外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尽显人生百态。


即便今天的观众无法听到这张古琴奏出的音乐是什么样的,也可以从这个名字中感受到它的声音一定是激情昂扬的。




--- 万壑松涛 ---


明代“万壑松涛”琴,清宫旧藏,通长124.5厘米,额宽17.4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3.3厘米,厚5.5厘米,仲尼式,桐木斫,鹿角灰胎,黑漆略透黄褐,蛇腹间牛毛断。长方形龙池、凤沼,金徽,后配轸足、护轸、尾托。



琴背龙池上方刻“万壑松涛”琴名,龙池左右刻隶书“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合”琴铭,龙池下方有“保合太和”大印一方,凤沼左刻“臣涂居仁恭进。”池内墨楷书:“南昌涂闇生制”(闇同暗)。江西涂氏为明代斫琴世家,明初即斫琴,嘉靖、万历朝尤盛。




--- 抚琴陶俑 ---


东汉抚琴陶俑,高41厘米,宽33厘米,厚17厘米。俑头戴小冠,圆脸饱满,露齿微笑。外着右衽宽袖长袍,跽坐,膝上置琴,双手按在琴上,右手屈食指作抚琴状。雕刻简炼,抚琴时生动的神态,快乐的心情都表现得极突出,是东汉时期四川彭山地区的典型作品。



--- 听琴陶俑 ---


东汉听琴陶俑,通高41.3厘米,宽27.8厘米。听琴女俑头戴帽,双睛微合,嘴角微翘,面含笑意。左手放于左耳,右手放于腿上。身穿右衽衣,腰系带,双腿跪坐。神态自然,似沉浸在美妙的琴音之中。



--- 竹林弹琴舞凤纹镜 ---


唐代竹林弹琴舞凤纹镜,直径21.5厘米,重1473克,八瓣葵花形,龟形钮,钮下方伸出一荷叶为钮座,茎秆微曲伸入下方的池水中,池旁有四山石。钮左侧饰一人坐于林中,腿上置一琴作抚琴状,前方置一案几。钮右侧饰一凤,凤展翅,长尾上卷,立于石上。钮上方饰云纹和日出纹。近缘处饰铭文。




--- 琴谱六卷 ---


清康熙年满文抄本琴谱六卷,长29.5厘米,宽23l厘米,无板框。满文名转写为“kin bu bithe”,不著撰人及译者名氏,一函六册。此书第一册,在琴谱之前有“太古遗音序”“上古琴论”“五音总论”等相关的乐理论说,并有琴的器形图及简介、弹琴时的指法、注意事项等诸多古琴相关基本知识,图文并举。以“太古遗音 阳春宫调 十三叚”为始,后皆为琴谱。



03

古琴与紫禁城


展览的第二部分为“古琴与紫禁城”。明清两代琴学兴盛,紫禁城中同样弦歌不辍。有明一代,诸帝均雅好古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同样关注古琴,他们搜集、赏鉴、珍藏了大量名琴。古琴在明清两代帝王生活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琴作为韶乐的组成部分出现在国家大典中,在紫禁城中又有着更为庄重的意义。除了古琴本身,仿琴式的各类器物也大量涌现,形成宫廷生活中的独特趣味。




--- 易少山仲尼式 ---


代古琴,通长120.8厘米,隐间112厘米,额宽17.3厘米,肩宽19.7厘米,尾宽14.5厘米,厚5.5厘米。琴为仲尼式。桐面杉底,黑漆,纸地瓦灰胎。偶有发断,蚌徽。琴面底已开裂成两片,底板轸池以上缺失。紫檀岳尾,存岳山、龙龈及半个焦尾一,木轸全,足余一。龙池内墨写楷书款“金陵易少山斵”。





--- 残雷 ---


清光绪年制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入藏故宫博物院,通长118.8厘米,隐间110厘米,额宽17.3厘米,肩宽18.2厘米,尾宽12厘米,厚4.5厘米。此琴落霞式。琴背作圆形池沼,池沼贴格向外高出。面底皆桐,退光漆,瓦灰胎,无断,蚌徽,牛角轸足,轸缺一。承露刻梅花样,焦尾刻灵芝样。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大字楷书填绿“残雷”琴名。


谭嗣同,字复生,善于弹琴,善于击剑,正所谓“琴心剑胆”。在谭嗣同十六岁时,其老宅有一棵梧桐树被雷劈死了。1890年,他把这棵梧桐树做成了两张琴,一张琴叫“残雷”,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另一张琴叫“崩霆”,现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残雷”为落霞式古琴,但与古代其他落霞式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线条比较硬,从而突显了主人公的一种气质。

“残雷”琴为黑漆,琴身上没有太多断纹,琴底刻有填绿的琴名“残雷”,承露刻有六朵梅花,焦尾刻有灵芝,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质。琴底则刻有谭嗣同写的琴铭: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 青玉御笔再题乐律全书册 ---


清乾隆年青玉御笔再题乐律全书册,长10.3厘米,宽6.9厘米,厚6.4厘米。青玉质册,十二片,紫檀木罩盖匣盛之。

册文内容为乾隆皇帝所写,载于《御制文三集》卷十。《乐律全书》是一部有关乐舞律历的类书,由十五种著作汇刊而成,作者为明代皇室朱载堉。乾隆皇帝在文中对朱载堉的观点多有批判,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此玉册为乾隆晚年内务府交由苏州织造刻字并制作而成。




--- 十二组律印 ---


清嘉庆十二律组印,青玉、白玉质地,纽式多样,为各种飞禽走兽,印文在《嘉庆宝薮》中有收录。十二律为古乐的十二调,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周礼》:“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由于音律与月份均为十二个,因此古人便将十二律与十二月联系起来,分别对应为太簇(正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中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律中”意为音律的对应。




--- 康熙御制古琴模型 --


清康熙御制古琴模型,通长20.8厘米,额宽2.8厘米,肩宽3.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琴模型为仲尼式,通体黑漆,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金徽玉轸,白玉雁足,紫檀岳尾。琴面张以丝弦,配有黄色琴穗,比例匀称,制作规范。琴背龙池上方有篆书康熙御制金印一方,可知此琴模型为康熙帝御制。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逐出宫时将其带走,1946年7月时任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的王世襄于天津张园溥仪住所接收一保险柜,内有珍宝一千余件,琴模即在其中。




--- 掐丝珐琅锦地花卉纹琴式盒 ---


由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各种用途的器物,受到清代宫廷的喜爱,此盒造型别出心裁的以古琴装匣为外形,小巧精致,珐琅料色清雅,白色花卉锦地满铺,仅留盒底为素鎏金,一般为文具盒置于桌案之上。






延伸阅读:

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发现中医之美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

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长城内外皆故乡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华夏之华

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富贵长春

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福寿文化

故宫敦煌特展——敦行故远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云想衣裳

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文明的万花筒

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

故宫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万年永宝

明代服饰文化展——衣冠大成

噩国青铜器精粹——汉淮传奇

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异彩纷呈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故宫宣教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迪爱逛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