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意大利之源

Emily 思迪爱逛博物馆
2024-11-26
值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重启之际,恰逢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意大利共和国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博物馆司、罗马国家博物馆、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合作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于2022年7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至10月9日。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是一个宏大的展览,它叙述了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不仅展现了意大利起源的文化多样性,也彰显了奥古斯都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国泰民安、文化繁荣发展的盛况。



展览通过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涵盖了绘画、大理石雕像、石膏铸像、青铜器、金器、玻璃器、陶器,系统反映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此次展出的若干件考古发现和艺术巨作,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



01

展览概况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共分为11个单元,包括:序幕、族群的记忆、语言的流变、诸神的崇拜、罗马的扩张、城市的规划、信仰的演变、奢华的时代、众生的面相、凯撒的后裔和时代的见证。
 

展览前4个单元从社会、语言和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罗马统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马赛克现象”:精美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阶层、性别的墓葬习俗,也可以一窥贵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铭文的石碑,让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中的原始特征;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对比中呈现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



展览后6个单元按照时间线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特别是从布匿战争(公元前264-146年)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发生重大历史变革后,成为一个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展品,观众可以了解当时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



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专门为中国观众组织的古罗马货币,见证了罗马历史的转折,多维度体现了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02

意大利之源


--- 序幕 ---


展览以表现罗马文明起源的两件代表性文物拉开序幕。一件为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森林之神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刻画了罗马的起源——母狼哺育双胞胎的神话故事。另一件“休息中的拳击手”,体现了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的渊源,以及其达到的艺术高峰。




--- 族群的记忆 ---


本单元展出来自古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陪葬品,通过突出各个民族在墓葬和逝者再现方面的不同习惯,展示不同族群丧葬习俗及其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和崇拜信仰。




--- 语言的流变 ---


随着罗马政治大统一,前罗马时代各民族的语言和书写体系逐渐消亡。本单元展出的一系列不同语言的铭文石碑(如神圣的法律或法令),曾散布于意大利半岛各处,让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




--- 诸神的崇拜 ---


本单元展出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对比中呈现从希腊至罗马诸神的差别和特性,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和哲学背景。观众可以看到,这些雕像在历史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线索,引领着人们走进那个时代的艺术世界中,启发和探索人类艺术的起源。       



         

--- 罗马的扩张 ---


盟战争(公元前91-89年)是罗马的同盟古意大利争取政治权利的里程碑。本单元通过文物展现罗马通过征战和结盟的版图变化。




--- 城市的规划 ---


意大的罗马化进程,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自治市制度的发展。本单元的展品是政治和文化变革在行政方面的体现,如土地开发、城市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立等。




--- 信仰的演变 ---


献祭是古罗马的重要习俗,为了表示感谢、祈求吉祥如意、抵偿所做的恶行、请求神灵的庇佑。祭司负责领会神灵的意志,他们精通解读各种征兆,不管是在祭牲内脏当中,还是自然现象、气象变化。这是起源于伊特鲁里亚人的习俗。



在所有罗马殖民市的卡皮托立冈神庙中建立了对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崇拜,标志着罗马及其政治和文化秩序在罗马化的意大利无处不在,从而确保了国家的凝聚力。展览中一尊三主神并坐的大理石像,是古典时期诸神的典型。




--- 奢华的时代 ---


随着新的文化、行为和艺术“模式”与罗马-意大利地区古老传统习俗相结合,包括行为举止、自我呈现方式和城市在公共和私人、世俗和宗教各领域的表现,对整个半岛产生了强大的变革性影响。


罗马政体对于价值观的传播,体现在生活方式和社会现实中。展览中的奢华物品、肖像和新时代的图像,陪伴观众一步步走入古罗马的世界。




--- 众生的面相 ---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会刻画自己或家人的肖像,以期超越生命的短暂,使个人或家族的记忆得以永存,遑论这些肖像还蕴藏着艺术等其他价值。很多古罗马意大利时期流传下来的的石雕肖像就见证了这种对永恒的追求。



展览中的这些雕像,同样是文化统一趋势的表现。也许是源于在死者面部拓印蜡质面具的丧葬习俗,此后渐渐被新意大利公民所采用,以体现罗马世家的尊贵身份。




--- 凯撒的后裔 ---


通过军事行动,整个意大利半岛向被封为“奥古斯都”的屋大维宣誓臣服。他的新文化政策渗透到罗马人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所有阶层。这种缓慢而持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进程,兼容了各民族的当地传统,被纳入包罗万象的Tota Italia这个统一概念当中。本单元聚焦奥古斯都及其家族和后代,展现了这个帝王家族的官方肖像和雕塑。




--- 时代的见证 ---


展览的结尾处,是专门为中国观众挑选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可视为对整个展览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回望。




03

重点展品


--- 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 ---


圣坛刻画的是神话故事中母狼哺育双胞胎的情节。台伯神在旁边目睹着一切,背景是两个牧羊人,一个留着胡子,一个年轻些,被认为分别是浮士德勒和浮士提努。圣坛另一侧表现的是战神玛尔斯和美神维纳斯的婚礼,旁边是厄洛斯和西尔瓦诺斯(奥斯提亚牧羊人的守护神,圣坛上镌刻的祝词就是献给他的)。在圣坛繁复的装饰中,罗马民族具有神祇血脉的主题同玛尔斯和维纳斯的结合联系了起来——神话中的祖先,以及忠贞与和谐的象征。




---  母亲像 ---


封多·帕图雷利圣殿建于公元前6世纪,位于伊特鲁里亚古城卡普阿的东门。公元前4世纪起,萨莫奈人占领该城期间,这里仍然是重要的祭拜场所,很可能供奉着某种形式的“母亲女神”,一位掌管成年仪式和疾病治疗的守护神。


这种崇拜主要是为了避免夭折,平安生育和养大新生儿,自供奉的大量陶质塑像就可以明显看出它们描绘了女性与孩子坐在一起的场景。系列大型凝灰岩雕像(超过100尊)著名的“卡普阿的母亲”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图像,对此的理解是描绘守护神,或顺利生产后对神灵的谢礼。


这里展出的雕像庄重典雅,端坐着的母亲和两个襁褓中的孩子,表现出母亲的欢欣鼓舞和随之而来的整个卡普阿社群的繁荣。




--- 安吉提亚女神坐像 ---


女神安吉提亚是古代意大利的一位神祇,为意大利中部的马尔西人和其他奥斯克-翁布里亚族群所信仰。位于现在的富奇诺湖岸边、名为“卢卡斯·安吉蒂亚”的神圣森林是安吉提亚女神崇拜的中心。


这座雕像是当地工匠按照希腊风格制作的,是安吉提亚女神现存寥寥无几的图像之一。她坐在宝座上,裹着厚厚的斗篷,戴着珍贵的项链和手镯。人们相信,这位女神拥有魔法和治愈力量,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毒物。


她的形象与“水”和“冥界”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野生动物的主宰。拉丁作家认为她的名字来源于蛇。马尔西人本身被称为“舞蛇者”,这种传统在阿布鲁佐延续至今,每年一度的捕蛇人节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表演。




--- 赫拉克勒斯休憩像 ---


赫拉克勒斯自古以来就是意大利、伊特鲁里亚和拉丁地区,以及大希腊地区崇拜的神祇。他保护着社群生活中的战争、贸易、农业和畜牧业等方面,这对于意大利人(尤其是亚平宁山脉中部的萨莫奈人)来说至关重要,因而备受尊崇。


人们由于不同的原因敬奉他,例如在蒂沃利,他因守护经济和军事活动,而被称为 “不可战胜的赫拉克勒斯”;而在苏尔莫纳统一管理的小城镇,人们出于政治目的敬奉他时,又将他称为库里诺或基里诺。许多意大利圣殿发现的献纳品中,不乏赫拉克勒斯的青铜小雕像,这充分证明对他的崇拜广泛存在。埃尔科勒·库里诺圣殿发现的这座精雕细琢的青铜像,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件。


它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是希腊雕塑大师利西波斯的名作“休憩的赫拉克勒斯”(公元前4世纪创作)的仿品。捐赠者阿提乌斯·佩蒂修斯·马苏斯是当地精英阶层的代表,也是一个贸易氏族的成员。他在公元1世纪初将其捐出时,已经知晓它是一件价值连城、年代久远的杰作。



--- 战象献纳品盘 ---


此盘是20世纪初在卡佩纳古城的墓地发现的,是已知包括在阿莱里亚(科西嘉)和诺尔奇亚(拉齐奥)出土的碎片中最好的一件。


它的装饰图案非常细致,可以清楚辨认出一头披挂好准备出征的成年印度战象。它背上绑着一个雉堞状塔式结构,用很大的青铜盾牌加固,周围有士兵守护。众所周知,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曾在赫拉克利亚战役(公元前280年)和贝内文图姆战役(公元前275年)中与罗马人对抗时使用过大象。一只小象的鼻子贴着成年象,这可能暗指贝内文图姆战役中出现的决定性一幕,当时一只逃跑的小象寻找它的母亲,导致皮洛士的军队出现混乱,因此让罗马人占了上风。


此盘很可能是为纪念战胜皮洛士以后在罗马举行的胜利庆祝活动而制作的,当时一些从敌人那里捕获的大象首次被牵着穿过罗马城。




--- 卡皮托里尼山三主神 ---


罗马的三位守护神——朱庇特居中,密涅瓦在右边,朱诺在左边,坐在同一个位子上,由有翼胜利女神加冕。群雕表现出三主神各自的传统职能和象征的圣物:朱庇特是闪电和鹰,朱诺是孔雀和权杖,而雅典娜-密涅瓦是猫头鹰,其余漫漶的部分可能原为左手持矛、右手整理头盔的形象。


这幅图像呈现了古典时期诸神的典型模式。尤其是朱庇特,与公元前5世纪菲狄亚斯创造的众神之王形象极为相似。这一众神之父形象的模式在几个世纪中得到了细化和完善,但在希腊和罗马艺术中从未被舍弃,奥斯提亚的圆形祭坛就显现了此主题。




--- 阿波罗铜像灯座 ---


在盖乌斯·尤利乌斯·波里比乌斯宅邸里,当主人举行奢华宴会时,这尊典雅的阿波罗形象的铜像被用作油灯座,是公元前1世纪的杰作。


铜像是对两种风格的兼收并蓄:希腊式仿古(面部轮廓、杏仁般的大眼睛和精致的发型,都让人联想到公元前6世纪创作的著名青年男子雕像),同一种更加晚近的样式(轮廓更加柔和)。这座铜像最初可能是为祭祀阿波罗而制作的。


为了符合公元前1世纪庞贝城存在的时尚(记录在其他相近的青铜雕像当中),铜像头戴冠冕,手拿花枝,从阿波罗变成了清秀的持灯侍奉者形象。




--- 骨灰瓮 ---


公元前1世纪中叶,尽管土葬未被完全放弃,但火葬已作为替代的丧葬形式得到广泛传播,从而催生了对放置死者骨灰的贵重容器的需求,促进了大理石和玻璃材质骨灰瓮的批量化生产。


出于陪葬昂贵物品的愿望,在专门的骨灰瓮供给不足时,人们开始将原本具有其他用途的贵重容器当作骨灰瓮,如本次展出的由雪花石膏、彩陶和玻璃制成的容器。精致的雪花石膏制带把杯,以及罕见的巧妙地用浮雕装饰的水晶杯,来自古代卡普阿的一座陵墓。


这两件物品应该都出现在葬礼仪式中,以展现主人的富有,也通过颇有趣味地暗指同酒相关的符号,体现主人的地位。由昂贵材料制成的骨灰瓮可能会在送葬队伍中出现,有时放在用象牙或骨料装饰的精致棺床旁边。作为死者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葬礼仪式结束前的各个环节,它们会一直陪在死者身旁。




--- 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 ---


公元前27年重建共和国以后,36岁的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头衔,这个称谓从此成为他名字的一部分。他的宗教改革计划恢复了一些早已失去其原始意义的崇拜和仪式。


公元前12年被提升为最高祭司——大祭司长——之前,奥古斯都就已经公开自夸对宗教的虔诚。这位“第一公民”如今有了新的公共形象,即虔诚执行祭祀职责的罗马人,头上覆盖的头巾是托加长袍的一部分,由奥古斯都重新引进,作为道德纯洁的象征


这位帝王的某些特征,如人们熟知的那对招风耳,或多或少地在雕像上有所体现。岁月的痕迹(如额头的皱纹、凹陷的双颊)被刻意削弱,赋予这件作品庄严的永恒感。




--- 胜利之翼 ---


这只右翼是胜利女神像的一部分,表现了休憩的姿态。宛若天然的细节特别是一丝不苟雕出的层层羽毛都是用小刻刀精雕细琢而成。从这件雕塑的写实性和工艺水平来看,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左右。


公元365年至公元367年,瓦伦提尼安和瓦林斯两位帝王下令修缮连接台伯河左岸和特拉斯泰韦雷的桥梁,它和其他不同时期的许多雕塑一道,在建造工程中被重新使用。1473年,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彻底重建了这座桥梁。



---  “双勇士之墓”的随葬品 ---


在意大利南部的拉韦洛(旧称福伦图姆),人们为两名当地男性精英分别举办了葬礼(这种做法始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然后将他们安葬在同一座大型墓葬内。按照道尼亚人的丧葬习俗,为了给第二次安葬腾出空间,会将第一位逝者的遗骨连同随葬品(盾牌,一堆青铜护踝和几只花瓶)一起移走,堆放在墓葬一角。


第二名墓主被描绘成骑士,戴着富有异国情调的“按扣”头盔,即所谓的蒙特福尔蒂诺式头盔,随葬品异常丰富,包括珍贵的仪典用卡诺萨花瓶。在阿普利亚骑士墓中出现了具有典型伊特鲁里亚-罗马步兵风格的头盔,这表明当地贵族自我呈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反映出文化的深度交融。以上两点都说明,随着罗马逐渐扩张到半岛东南部,罗马同意大利其他族群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




--- 建城仪典浮雕 ---


这件展品是一幅大型叙事浮雕的残迹,浮雕的其他部分业已遗失,描绘了耕作场景。一对耕牛,套着挽具,头戴饰带并涂有三角形的额前纹,一个身穿古罗马短袍、头戴花冠的人正牵引着它们。另有一人同样着短袍紧随其后,左手举起犁刀以防破坏耕地,右手示意其他人继续前行。


他的右边跟着四个身着宽袍的男人,可能是当地的行政官或社区的要人。图像再现了划定一座新建城市,即sulcus primigenius围界的耕种仪式的场景。沿着该仪式的行进路线竖起防御墙作为城界,仪式止步于城门所在处。据浮雕场景描绘的细节推测,这块雕带很可能曾镶嵌在通往阿奎莱亚(Aquileia)的一处城门上,或为纪念这座城市建立(公元前181年)而造的公共建筑上。






延伸阅读:

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发现中医之美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

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长城内外皆故乡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华夏之华

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富贵长春

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福寿文化

故宫敦煌特展——敦行故远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云想衣裳

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文明的万花筒

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

故宫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万年永宝

明代服饰文化展——衣冠大成

噩国青铜器精粹——汉淮传奇

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异彩纷呈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君、博物馆中国、光明日报、人民文博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迪爱逛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