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5分的宝藏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觅游夏之沐学姐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关注 遇见觅游 遇见幸运


有关新闻媒体的剧目并不少,无论是经典的美国电视剧《新闻编辑室》,还是电影《聚焦》,抑或是去年三月刷屏的韩剧《迷雾》,都以影视化的叙述手法展现了新闻媒体人的“日常”。今年3月,又一部口碑炸裂的新闻媒体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面世。日前,该剧的豆瓣评分已高达9.5,好评如潮。

(图片来源:豆瓣)

短短10集,这部剧向我们讲述了由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延伸出的几个家庭间,不同立场、不同参与者的故事。该剧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于:恶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尽量探寻犯罪者究竟为何会犯罪,我们的体制还有哪些漏洞和不足,而不单单是处以刑罚。


媒体的片面报道、污名化报道已不是稀奇之事,剧中罹患思觉失调症的电影导演应思聪擅自闯入幼稚园拍片,媒体未经求证,捕风捉影进行片面化报道后,姐姐应思悦与在品味新闻台工作的李大芝的一段对话向我们描摹了当下的媒体生态。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主角宋乔安是品味新闻台编辑主管,这家新闻机构十分注重收视率,但宋乔安仍然在这种大环境下尽最大的努力在重大新闻事件把关等方面秉持新闻媒体人的职业操守,比如幼稚园发生疑似劫持事件时,在还未保证小孩安全之前拒绝直播。我们从其言行中窥探到的是媒介伦理的踪迹。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关媒介伦理的相关问题。


一、媒体之“恶”——媒介失范



1.媒介审判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开头,新闻台在报道戏院枪杀案的判决结果时直接打出“冷血杀手”的称呼,这似乎并不意外,在剧集之外,生活之中,嫌疑人在犯罪事件尚未定性之前被冠以“杀人犯”“凶手”似乎已是常态。备受关注的戏院枪杀案在案发两年后突然宣判,被告人李晓明被判处死刑,跳过了在他之前的52个死刑犯,而该判决甚至未通知其律师和家属,却通知了所有媒体。小编认为,这其实与媒体的“大肆宣扬”并非毫无关联。由于舆论的压力,抑或是为了所谓的“顺从民意”,原本代表公正公平的法务部做出了上述决定。而李晓明被判处死刑后,其家人的行踪被新闻台拍到并播报后,李大芝怒斥媒体才是为了收视率不顾一切的杀人凶手。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李晓明的结局并不意外,媒体向来具备一种“主宰权”,通过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进行“媒介审判”。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即为媒介审判。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2.媒介暴力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媒体长时间播报网红因抑郁症自杀的消息,导致精神病院“一诊难求”;媒体长时间报道李晓明案件,导致社会气氛紧张。这种负面新闻的持续报道所带来的的只有负面的社会影响,媒体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是紧张不安的,这种环境塑造的根源在于“媒介暴力”。


媒介暴力包括真实暴力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媒介对社会暴力的现象报道属于真实暴力,虚拟暴力则是指文艺节目中包含的暴力现象,如警匪剧、武侠剧、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当宋乔安得知在新闻台就职的李大芝是李晓明的妹妹之后,为了追求一则独家报道,派人跟踪曝光了李家人的现状,遭到了李大芝的斥骂。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就在李晓明被枪决不久,一个国中生在路上模仿李晓明砍伤路人,遭到媒体大幅报道,国中生母亲不满媒体的偏颇,带着儿子自杀,而媒体却守在其家属的门外,试图再次进行采访,家属怒骂媒体无良。


这反映的是媒介暴力的另一个层面:媒介行为的暴力,它包括媒介报道过程中对被报道对象的身份、家庭背景等情况的过度曝光,造成对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的伤害,以及这种行为造成的大众逼视,对事件的各种评论、深挖等行为,对被报道人造成二次伤害。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3.虚假新闻

《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一集中,在面对其他新闻台陆续报道“泰国普吉岛爆炸”的新闻时,品味新闻台进行了短时间的调查后,在尚未确定真实性之前,迫于领导的压力和对收视率的追求,做出刊播的决定。而短短几分钟后便被证明爆炸是假消息。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虚假新闻并不是特有现象,甚至可以说非常常见。新闻媒体在无可靠消息来源时,蓄意或是无意做出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报道。有悖于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新媒体时代下假新闻呈现新特点:UGC模式在假新闻的传播中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它既能加速假新闻的传播,又能迅速瓦解虚假的传言;媒介的融合与互动放大了假新闻的影响,无论假新闻是通过网络传向传统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传向网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间的互动交流都会放大假新闻的影响。


4.新闻寻租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结局中,品味新闻台被商业组织收购,大家的反响却是“老板懂新闻吗?”新闻部同仁一致认为新老板会阻止官员受贿新闻的刊播,也暗示了公司未来可能会频频出现新闻寻租。这也是宋乔安离开品味新闻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的新闻寻租,指的是媒介组织机构利用掌握的新闻报道权利,为自身谋取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目前讨论较多的是商业方面的寻租现象。新闻寻租行为的一个典型是媒介机构被商业组织收买,为这些商业组织进行变相的“有偿新闻”,或者为了经济利益,主动对商业机构进行要挟。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为媒介伦理下一个定义:

媒介伦理是新闻传播业、新闻媒介组织以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业内适应新闻活动特点而形成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的自律规范,及公众认为该业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简言之,媒介伦理在广义上指的是,传媒工作者在职业制度与规范下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和职业道德。


克里斯蒂安等著的《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媒介伦理的四大原则分别是真相原则、责任原则、独立原则和最小伤害原则。二次伤害、过度煽情、侵犯隐私等都是媒介伦理失范的典型表现。媒介失范的原因包括人类逐利本性、媒介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低、缺乏行业监管等。


二、媒体的“恶”源自何处?——媒介失范的原因


1、利益的追求以及传媒消费主义的盛行

凡是传媒界失范的现象,都会涉及到利益与传播消费的问题,凡是涉及到利益的问题,一定会诱发某些不良现象。尤其是在整个传媒业都走下坡路的时候,更需要看清楚这一点。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素有“媒体明灯”之称的《先驱报》负责人刘昭国在谈到品味新闻台的工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高那零点零一的收视率就很开心”,廖纽世则说这是“生存之道”。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品味新闻台的新闻部和业务部(广告部)颇有些“水火不容”,新闻部除了日常的新闻报道之外还要负责业务部所承接的“广告宣传”。业务部的负责人不止一次对宋乔安提出“要赢就是要快”的要求,原因在于其背后所捆绑的利益。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市场机制引发了利益、生存、发展之争,引发新闻传媒从业人员行为的多种选择,外部的诱惑越来越多,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从业人员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这和传媒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缺乏基本的新闻道德,没有有效的职业自律来约束,造成传媒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淡化。并不是市场经济一定会带来职业道德的缺失,问题是传媒市场目前缺乏规范。


2、事实核查制度和把关人的缺位

媒介失范现象频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闻核查制度和把关人的缺位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无论是对于泰国普吉岛事件的“求快”报道所造成的虚假新闻,还是对罹患思觉失调症的电影导演应思聪的污名化报道,甚至是对国中生砍伤路人的片面化报道,归根结底是事实核查和把关的缺位。倘若媒体人在了解到新闻线索之后,能够进行严谨的事实核查并对信息加以把关和挖掘,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媒介失范现象。


以《纽约客》为代表的西方媒体,通过严谨周密的事实核查制度,有效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新闻的质量,在“后真相时代”尤为值得借鉴。在我国,编辑的把关工作具有局限性,只是对已完成的新闻稿件进行简单的事实判断,缺乏对采写过程的监督,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实的扭曲。尽管主流媒体拥有常规的核查系统,但新闻生产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难以得到保证。


三、今日,互联网媒介伦理困境


如果说《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种种,所体现的是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表现,在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媒介伦理又有哪些困境呢?


1、“避风港”原则下判定失范责任方存在困难

爱看小说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们通常习惯去微博或者贴吧去找小说的资源,那么当小说作者找到微博或者贴吧指责他们侵权时,只要平台管理者把小说的链接删掉,就能够避免承担责任。同理,失范的新闻报道在网络平台被爆出时,删除报道就能避免承担侵权责任。


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而不制作网页内容,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知侵权,可以通过删除躲进“避风港”,避免承担侵权责任,这使得出现媒介伦理问题时,难以判定失范责任方。


2、搜索引擎受利益驱动存在偏见

百度从早年国内第一大互联网搜索引擎“沦落”到现在的“少人问津”,与2015年的魏泽西事件不无关联,百度广告的竞价排名间接导致了魏则西的悲剧。


搜索引擎作为应用工具和信息平台,承担新闻媒体和公共信息检索平台的功能,从功能和效用上看,可视作超级媒体。搜索引擎通过收费的方式人为地对信息内容进行排序,导致偏见现象,是一种伦理上的失范。

 

编后语:

媒介伦理本应是每一个媒体人刻在骨子里的职业精神,但面对当下的媒体生态,这种求真求深的精神似乎不再被奉为圭臬,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但无论如何,康德所说的“新闻伦理,不过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戒律”都应内化成为媒体人心底的职业认同。

 

文末福利:

种草!适合新传考研er看的经典剧集⬇

友情提示:备考拼效率,刷剧需谨慎

1、《我们与恶的距离》(台湾,贾静雯、吴慷仁等主演)

2、《迷雾》(韩国,金南珠、池珍熙等主演)

3、《匹诺曹》(韩国,李钟硕、朴信惠、金英光、李侑菲等主演)

4、《新闻编辑室》(美国,杰夫·丹尼尔斯、艾米莉·莫迪默、小约翰·加拉赫等主演)

5、《聚焦》(美国,迈克尔·基顿、马克·鲁法洛等主演)

6、《广告狂人》(美国,乔·哈姆,伊丽莎白·莫斯,文森特·卡塞瑟等主演)

 

参考资料:

丁伯铨《论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

刘丹《中州惊天大血案》(《南方周末》)

刘雯雯 《自媒体传播中的伦理失范与对策》

龙耘,赵国红《转型期中国大陆媒介伦理研究》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公益“听书学新传”活动通知 


听书学新传活动5月10日正式启程,

21天聆听两本专业书籍《新闻理论十讲》&《社交媒体批判导言》,这次不要再错过啦,报名戳

👇👇👇

近期优质内容必读:

如今,媒体想逃离Facebook

周口男婴失踪:一场“琼瑶式”的反转新闻

他们的“巴黎”和我们的“圣母怨”

吴谢宇案:媒体的克制与想象

媒介与技术结合的热门话题,彭兰老师早已给你画好重点

“娱乐至死”?还原一个真正的尼尔·波兹曼

思维导图带你轻松了解传播学框架与脉络,一篇文章搞定。

学术大佬里的宝藏男孩鲍德里亚,不接受反驳!

无处不“麦克卢汉”,今天我们正式认识一下麦克卢汉!

图书馆奇妙夜——解秘图书馆里的传播学,多图警告!

什么是“范式”?!



--觅游寄语--

觅游的每个学长学姐都曾是考研人,所以我们更清楚你的无助和你的需要。也许你看到文章与总结会有感于自己的浅薄,也许你会惊喜的在里面发现你需要的文字,这些都没关系,以后的日子,我们还会陪你继续走下去。慢慢地,改变就会一点点地在你身上发生。


以下几篇经验贴,在备考之初好好研读,相信你能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经验,为接下来考研摸清备考方向,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


不要急,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经验贴合集:

厦门大学第一名:我能考第一,不是运气

浙大第二名:我用的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聪明的方法

南大第一名:考研这一程走完后,这些人这些事,弥足珍贵。

一战人大初试第三名:回顾整个考研时光,我的脑海里只有几个字“平平淡淡才是真”。

南京大学新闻学第一名,备考路上我的几点建议。

华东师大第2名:他说“相信我哟”,我信了。

上海大学专硕第1名:一战成硕的秘诀,10分努力+1分幸运

双非工科跨考暨大MJC一战上岸:我可以,你也可以

组团经验贴:深大专硕初试第2名——看到就是赚到的三跨少女初试413分秘籍

组团经验贴:三本一战跨考深大,学硕初试第2名

山西大学412分第1名:愿你丢掉包袱,勇敢前行



遇见觅游 · 遇见幸运

微信公号 : 觅游新传考研

新浪微博:觅游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

伴随式教育 ▏相信坚持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